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1
(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和评析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力图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技巧,使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并创造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与理论第二章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第三章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三)主要参考资料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6.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陈阿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8.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9.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1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吕必松《吕必松自选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1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4.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5.国家汉办教学业务处《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四)任课教师:张新明(五)时数:54学时(六)考核方式:自选与对外汉语教学法有关的论题,写一篇课程论文。
例如: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可以从各种教学法中借鉴什么?2.怎样运用有关教学法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偏误?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创造性?4.如何解决“结构”和“功能”的矛盾?5.适用于不同学习阶段,或某种课型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设计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适用于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本方案的设计遵循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以下是对外汉语中级阅读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通过阅读,准确理解文本的主旨、细节和隐含信息;2.掌握阅读中常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3.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材料的选择: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报刊文章和网络资讯等;2.阅读技巧的训练:学习如何快速浏览、扫读、略读和深度阅读;3.词汇和语法的学习:通过阅读材料,重点学习其中的生词、短语和语法结构;4.文化背景的介绍:在阅读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教学方法1.预测猜测法:通过观察标题、图片和首段,学生可以推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提前做好阅读的准备;2.扫读与略读:根据问题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关键信息或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3.分段理解法:将文本分段,逐段进行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4.词汇拓展法:通过学习文本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引导学生进行词汇拓展和语法应用。
四、教学评估方式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闭卷测试:通过阅读理解题等形式,测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2.口头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以口头方式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观点;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阅读材料,写一篇摘要或评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五、教学资源与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多媒体设备和在线资源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录音笔、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更好地呈现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学法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法阅读书目(2009)1.D•J•马森、S•X•史密斯著,《记忆博士》,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2.Emesto Macaro,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外语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H.D.Brown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and teaching》4.Neil J. Anderson,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ssues and strategies, 第二语言阅读探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Pstsy 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6.W.F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7.陈昌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陈枫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华书局20089.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戴桂芙刘德联《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2.顾圣皓金宁《华文教育教学法研究》,暨南大学,200013.哈利(Haley,M.H.)(美),奥斯汀(Austin,T.Y.)著,《基于内容的第二语言教与学:互动的思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4.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学林出版社,200815.黄锦章、刘焱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7.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18.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李泉,《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20.李杨,《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199921.李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2.李颖,双语策略的效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李宇明陈前瑞,《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4.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6.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27.刘颂浩著,《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8.刘颂浩著,《汉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柳英绿等《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30.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3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3.路易·G·亚历山大《语言教学法十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23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3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6.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37.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语文出版社,199438.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39.罗伯特·W·布莱尔《外语教学新方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40.孟繁杰、陈璠著,《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41.彭增安、陈光磊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2.钱玉莲,《现代汉语词汇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3.盛炎著,《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200644.施向东著,《音史寻幽—施向东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45.孙德金,让科学成就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孙德金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孙德金主编,《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王还《门外偶得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49.王吉辉,《固定语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0.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51.吴旭东编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2.奚博先编,著名语言学家谈治学经验,商务印书馆,200853.肖奚强《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0254.邢褔义、汪国胜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语言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5.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56.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7.许嘉璐《语言文字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58.杨惠元主编,《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59.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林出版社,200960.约翰·D·布兰斯福特John D Bransford,Ann L Brown 安·L·布朗,Rodney R Cocking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华东师大200261.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62.张和生主编,白荃等编,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63.张普、王铁琨,中国语言资源论丛(一),商务印书馆,200964.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现代出版社,199065.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6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67.赵金铭,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8.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69.周健著,《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含一张DV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0.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71.周小兵、宋永波主编,《对外汉语阅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73.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对外汉语教学中级阅读课课堂技巧浅谈

对外汉语教学中级阅读课课堂技巧浅谈关键词: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技巧【中图分类号】g640汉语阅读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种课型,也是留学生扩大汉语词汇量,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章写作思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巧的一种重要方法。
针对中级班留学生普遍认为阅读课沉闷无趣,陌生词汇过多的情况,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进行了一点思考。
汉语阅读课所面临的问题:1.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差异。
虽然同在一个班级,但是受到个人因素影响,例如:每个人的所掌握的词汇量多少,个人阅读和做练习习惯先后,阅读速度快慢等不同。
而正是这种不同,会导致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从阅读短文中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所以,有些阅读老师提出的给出固定时间,然后统一进行课后练习的方法,个人觉得并不可取。
2.中级阅读课文中的陌生词汇专业词汇较多,而话题和内容较之初级,也不是日常生活经常触及的内容,所以经常会让阅读者感到吃力和无趣,并且和精读课相比,教师对这些生词的课文背景的介绍相对会少,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讲,只让学生以个人语感来进行猜测,课文后又有大量练习需要学生处理,让学习者压力很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阅读技巧相对缺失。
由于各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别,导致了各个国家的学生在读完文章后,思考课后问题和考虑答案时(尤其是选择题),会受到原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中国文章和很多课后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直接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需要进行仔细思考,可能最后的答案和问题之间需要转几个弯。
这些这是一些欧美学生所感到困惑的。
虽然亚洲留学生会相对好一点,但这些不仅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同时也有阅读技巧的缺失导致的。
面对以上一些学生在阅读课上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进行思考,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课堂试验,发现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些方法可以进行弥补。
1.面对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带领大家一起读文章。
尽管有些教师认为,在阅读课上,最好学生不要出声读课文,并且尤其教师带读,这混淆了精读课与阅读课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教案教案标题: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掌握基础的汉语词汇和句型。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 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 教授新的汉语词汇和句型。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或文化知识。
2. 准备相关的图片、词汇卡片和教学辅助工具。
3. 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汇和句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阅读:1. 教师出示短文的标题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短文的主题。
2. 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短文,了解整体内容。
3. 教师逐段教授短文,讲解生词和重要词汇的意思,并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
4.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短文,并提问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细节和主旨。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词汇和句型练习:1. 教师出示相关的词汇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词汇记忆和操练。
2. 教师设计相关的句型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
拓展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反馈和指导。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进步和收获。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阅读,提供学习资源和建议。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2. 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这是一个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学阅读课教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水平,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教学设计一、导言外语阅读是学习者掌握外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常见的汉语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2.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以便理解和掌握更多的词汇。
3. 培养学生的语法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并进行思考。
5.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按照不同难度和主题进行分层教学,包括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阅读材料。
具体内容如下:一、初级阶段:1. 阅读简单的汉字和拼音组合,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 通过对话和短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
4. 通过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中级阶段:1. 阅读较长和稍微复杂的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2.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其能够理解更多的词汇。
3. 引导学生分析语法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法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析和段落理解,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5. 提供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三、高级阶段:1. 阅读较长和复杂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长文本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让其能够理解并运用较为高级的词汇。
3.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推理和推断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其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5. 提供与社会、科技和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教师主导的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教学
阅读具有重要意义,是汉语学习者获取信息、培养观察能力和拓展
视野等方面不可或缺的技能。
大部分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一般都
要学习中文阅读。
阅读教学通常以课文为基础,可以采取全读、分读和讨论的方法来教学。
一、全读地教学
全读惯练习方法,也可以简单的叫做认知法。
学生要把汉语课文完整
的读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汉语知识。
上课的
时候,老师必须清楚的指出课文的时态、语言特征和其他特点,帮助
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二、分读教学
分读的方法比全读更有效,这种方法可以更具体的分析每一句话,以
求弄清其背后的意义。
学生读完每个句子之后,要进行发音练习,以熟记新学的语材;其次,可以根据会话内容,和同学一起讨论总结出所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可以根据练习内容,做出习题,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活动型教学
活动型教学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可以用阅读后的讨论或者小组对内容作深入的分析等方法,强化学生语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技能。
四、练习
通常来说,为了加深学生对汉语阅读教学的认知,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合理的课后练习,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汉语的知识。
如果时间允许,老师也可以批改学生练习的作业,而且会员学生要及时总结,以便能够更好的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教学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愈发重要。
而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课程设置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授学生基本的汉字知识和语法知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汉语读写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2. 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包括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常用词汇和句型、常见语法规则等内容。
也可以添加一些生活实用的文本,如购物对话、餐厅用餐等,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教学资源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源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教学方法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1.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在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来教授常用词汇和句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读写)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词汇掌握情况、句型应用能力、语法理解水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阅读法简析摘要: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符号,从中获取信息的复杂心理过程。
阅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
它是学生增加可理解输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扩展并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本文主要阐述阅读法的教学目的、重点以及方法。
阅读法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M.west)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时所创立,又称韦斯特新法。
是一种直接通过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法。
韦斯特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使因此相对的放松口语教学也是应该的。
韦斯特认为阅读就是基础。
应当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一、教学目的目标及原则(1)培养学生理解话语或文本提供的所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进而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教学目标1)初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能根据汉语拼音比较准确地读出汉字的读音,能借助词典阅读已学词汇占80%以上的文章,准确概括出文章的意思;在无词典的情况下,能克服非关键性文字障碍,理解已学词汇占90%以上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速度达到90-110字/分。
2)中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能基本读懂一定工作范围内的应用文、一般性科普文章、新闻报道、大学入系的基础课程教材等。
速度为120-150字/分。
具有跳跃障碍,了解大意,查找信息,吸收新词语的能力。
3)高等阶段“读”的教学目标能读懂生词不超过4%、内容较为复杂、语言结构较难的原文,并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借助工具书读懂一定范围内的工作文件和报刊上的一般性文章;有较强的快速阅读和查找信息的能力,阅读速度为200-260字/分;有较强的跳读、猜读和概括提炼的能力。
教学原则(1)实践性阅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训练课,而不是语言知识传授课。
一切都要围绕着“读”来展开。
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效果的检查等,都要从阅读课的课程特点来考虑。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作为汉语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尽量减少其挫折感,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阅读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其作用是辅助性的。
阅读是学生主动的、独立的活动,不能也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替。
二、阅读课重点(一)积累知识,增加大脑中有关目的语的经验成分1. 认读汉字词语,扩大词汇量(理解)(1)利用汉语的构词法。
汉语的基本词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比如:车—电车、汽车、火车、车票、车厢……电—电灯、电话、电视、电影、电报……衣—毛衣、衬衣、大衣、雨衣、衣服……(2)利用词的语义场扩展新词,如表示家庭关系的语义场: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表示体育运动的意义场:跑步、打球、游泳、比赛、操场、锻炼等。
(3)利用汉语特殊的思维方法学习新词,如: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4)利用词的反义关系,如: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胖—瘦、远—近等等。
培养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的能力,掌握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要找出句子里的施事和受事的关系。
汉语基本的施、受事的顺序是:施——动——受。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不一一对称,汉语没有格的变化,施受事关系的位置变化通常没有语法标记。
汉语中施受事关系除了可用“施——动——受”的格式表示外,其他格式也很常见,如:受——施——动:饭我吃过了。
施——受——动:我饭吃过了。
“施——受——动”的格式还有变体,如:“我把饭吃完了。
”(把字句)“饭吃过了”(省略施事的意义被动句)掌握了词语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1)交际文化:指在语言交际中容易产生误解的文化因素。
A:明天我请你吃饭吧。
B:那多不好意思啊。
A:你的老毛病又犯了,对孩子一点儿耐心也没有。
B:你总是乌鸦落在猪背上,只看见别人黑。
A:你跟我走吧,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B:我不能跟你走,我已经是他的人了。
一个年轻的女护士夜里查病房,看见一个肝病病人偷着喝酒。
走过去对病人小声说:“小心肝儿!”那个病人微笑着回答:“小宝贝儿!”(2)习俗文化:习俗文化指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政府运作等。
(3)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
二)理解准确性训练1. 识别字词(1)识别形近字千、干、于力、刀、刁儿、几、九工、土、士己、已、巳(2)识别生词养病、救火、晒太阳、吃食堂、打扫卫生、喝西北风不三不四、人山人海、胸有成竹、对牛弹琴、三阳开泰有文章、手头紧、成了泡影、门儿都没有、心里直打鼓. 识别意群拿出芭蕉扇扇扇。
这种事了了就了了。
三日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将有一股冷空气移过本市。
发展中国家用电器的生产规模。
发展中国家用电量低于发达国家。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理解长句、难句(1)长句一个十二、三岁戴着红领巾长得很清秀的女孩正从马路对面匆匆忙忙地向我这儿走来。
我的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姐姐前几天给我的孩子寄来了一件她亲手打的浅蓝色的毛衣。
三)理解速度训练1. 模糊阅读(猜测词义、句义和语段、语篇的主要意思)2. 检索阅读(任务教学)三、方法韦斯特在阅读课程中从头到尾都要求学生积极活动,新法读本内容有趣、编排巧妙,在上课时又有严格的操作程序,是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练习,逐渐从阅读中学会阅读。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法可分为精度和泛读。
1)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在上下文或插图的帮助下直接理解阅读内容。
(2)不主张阅读之前先教语法,而是阅读后把学习者在阅读中已熟悉的语法项目进行归纳。
(3)词汇在对上下文的掌握中自然吸收,而非脱离课文讲解、翻译或死记硬背。
(4)控制词汇、精选词汇,用现代常用词代替过时的书面语,分散生词,把生词限定在50:1,即50个词中才出现一个生词,生词出现在同一篇课文中不得少于3次。
1、精读课A、理论基础:(1)精读课是简历新第二信号系统的有效手段;(2)精读课是知识传授、接受和理解的最佳途径;(3)精读课是学习者在头脑中编织语言网络的主要输入源。
B、教学要点:(1)语音教学;(2)词汇教学;(3)语法教学;(4)篇章教学C、操作方法:(1)教学步骤——由外入内、由内到外、内外结合;(2)教学方法——读、问、听、说、思、写、讨论(一)“自下而上”模式(字—词—句—段—篇练习法)(Bottom-up Model)该模式认为,阅读是从字、词的辨认开始,经过词语所表达的信息的组合完成阅读活动。
这一模式把阅读看做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1. 汉字2. 词汇3. 句子4. 语段5. 语篇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以及社会、文化、专业等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少量的语言提示进行预测、推断,并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加以验证和修改,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作者所传递的信息。
查阅—略读—通读—细读练习法1. 查阅2. 略读3. 通读4. 细读2、泛读课A、理论基础:(1)泛读的本质特点——快速浏览、猜测和跳跃;(2)影响泛读的相关因素;(3)泛读教学的原则——材料的合适性、时间的限定性、教学的节奏性B、教学要点:(1)试读为主;(2)问题设计;(3)背景导入;(4)讨论C、操作方法:(1)指导猜测;(2)指导跳跃;(3)指导答题三)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阅读既不完全是“自下而上”,也不仅仅是“自上而下”。
阅读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字、词汇、语法、语义等知识以及各种背景知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阅读机能,如准确、快速识别词汇和语法结构,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机能,如对所读材料作整体上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词语解码。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我们认识到,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还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
因此,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模式,就成为摆在汉语阅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纵向。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发展、靠近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者的阅读模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变化的、分阶段侧重的。
对初学者来说,因为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阅读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进行的。
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为目的,加强词汇、语法的教学。
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阅读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技巧,而且包括获取交际信息、丰富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等。
阅读的模式既可能是自下而上的,也可能是交叉进行的。
教学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甚至包括语篇思维能力等。
(二)横向。
1.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
如果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欠缺,就会造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受阻,也就谈不上“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阅读活动。
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学习者才能与文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2.扩大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不是一个单纯吸收信息的消极过程,而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结合文字信息进行理解的积极过程。
因此,影响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语言知识外,还有非语言知识。
因此文章读不懂或理解错误不应完全归咎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不够、句子结构不懂等,而有可能是学习者背景知识的欠缺,从而导致文本理解错误或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向学习者介绍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丰富的非语言知识,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促使“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
小结:综上所述,阅读理论从上世纪开始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阅读模式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而对阅读过程的不同认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应该对不同的阅读理论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语言知识,更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