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 燃料》复习课
初中化学燃烧与燃料复习课课件

考点四:化石燃料的利用
【变式训练4】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B )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形成酸雨 C.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D.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污染水、大气和农作物
考点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灭火); 3、能溶于水(制碳酸饮料); 4、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升华吸热 (制冷剂、人工降雨、制舞台云雾)。
组成元素及燃烧产物
化石燃料 天然气
煤
石油
所含元素
充分燃烧的 产物
C、H
CO2 H2O
主要含C(含少量 主要含C、H(含少 H、N、S、O) 量S、O、N)
CO2 H2O SO2 、氮的氧化物
考点四:化石燃料的利用 化石燃料在燃烧时能释放能量,同时又对环境造成影响。
燃烧产物及能量变化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考点六:制取二氧化碳
3.选择实验装置
固
液
发生装置
常
温
实验室制取
型
二氧化碳的
向
装置
收集装置
上 排
空
气
法
考点六:制取二氧化碳
4.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 ①
考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变式训练2】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的原因是( A )
A.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热量不易散失
C.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D.便于贮藏
考点三: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呢?
可燃物在__有__限____空间_急__速___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 __热__使___气__体__体__积__急__剧__膨__胀___从而引起爆炸。
九年级(初三)化学 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_初三化学教案

【案例信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 1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 2 )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有信心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 2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1.活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甲烷燃烧实验。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锥形瓶、漏斗、镊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石棉网;氢氧化钙溶液;煤(煤球)、汽油、润滑油、固体酒精、火柴、打火机、湿纸巾;煤气减压阀、一次性输液加温器、注射器、遥控鼠标、标签、学习单。
【教学过程】[ 展示 ] 孔明灯[ 解说 ] 抵达“西部之心”——成都,造访武侯祠,不经意间便获得了一个锦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专用燃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七单元的知识《燃料及其利用》。
首先,有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图片和《学习单》,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一次简短的梳理。
[ 多媒体 ] 燃烧和灭火[ 板书 ]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小实验 ] 三支小蜡烛的燃烧与熄灭[ 活动与探究 ] 家中使用燃料——[ 解说 ] 这是一块产自赣东北大山深处的煤,《山海经》中称它为“石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煤记载为“黑石”。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 图片 ] 煤的结构模型[ 介绍 ] 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之一: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
如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
(摘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展示 ] 宜宾新维煤矿图片[ 介绍] “我们采用的是低氮燃烧技术,除尘率 99.8% ,并同步安装了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脱硫率达到 96.2% ,脱硝率达到 75% 。
燃烧与燃料复习课

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张传强燃烧与燃料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燃料燃烧的复习,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深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控制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加深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应用;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燃烧及灭火;2、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控制;3、二氧化碳的性质;4、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研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四、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五、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复习内容是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分为四个小专题:1、燃烧及灭火;2、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控制;3、二氧化碳的性质;4、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中围绕四个专题展开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形成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六、教学过程㈠、燃烧及灭火[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
这是油库着火,消防员努力灭火的一个片断,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生]学生思考回答与燃烧(或化石燃料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
[师]:投影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注意二者的对应关系)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①移走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例]:扑灭油井大火的方法有:a用火药在大火上方爆炸;b用液态氮。
回答(1)a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2)b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3)a法与b法哪种灭火快,为什么?[生](1 )利用炸药爆炸驱赶空气,使之与空气隔绝(2 )利用液态氮变为气态氮气吸热,使之温度降低,同时氮气也可隔绝空气。
(3)a法快;爆炸瞬间完成。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新版)鲁教版

《燃烧与燃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并且会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另外本节课是学生学完第六单元的复习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视频导入,借此复习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通过构建知识网络,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复习燃烧条件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并让学生理解灭火原理。
2、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法,渗透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的构建知识网络。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教学难点:运用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1)写出A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C处的现象是,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D烧杯中(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
化学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课件鲁教版九年级

E-mail:king7508@126.co m
感谢下 载
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
塞。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_H__2_O_M_n2_O_=2__=___2_H___2O_。+O2↑
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
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可以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绝氧气。而本实验 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又与氧气充分接触 。
2CO+2NO
催化剂
===
2CO2
高温
+N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
化 学反 应的 表
质量守恒定 律
质定量物律总质量的守和的微恒等质于量反总原原应和子子后种个生类数成不 不的变变各
意观义解释 客观原事子实质量不变
示
化学方程 式
书写原 则质量守恒定律 Nhomakorabea2CO+2NO书骤写=催步高化=温剂= 2 CO2 +N2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C燃O2着+C的a木(O条H)放2=在=C瓶a口CO3↓+ H2O
催化 2CO+2NO === 2 CO2 +N2
剂 高温
启普发生 器
催化 2CO+2NO === 2 CO2 +N2
剂
探究实验:镁条在CO2中燃烧高温
点燃
2Mg+CO2 ==== 2MgO+C
2023年《燃烧与燃料》复习课课后反思

(燃烧与燃料)复习课课后反思设计思路:本单元主要围绕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三块内容展开复习。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点更清楚,对知识间的联系更加明确。
然后复习根底知识,梳理考点。
再通过三个合作探究,突破本单元的难点,即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计算相关的内容。
之后再链接中考,通过解决中考题提升能力。
最后由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进行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让学生了解怎样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对思维导图的使用更有方向感。
2.在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小组交流学习,然后由学生讲解答疑,老师只是加以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了思考,不只是老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复。
3.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和谐,课堂气氛融洽。
4.在小组商量时,老师巡视,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主动走近学生中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缺乏之处:1.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导致后边时间紧张,本来让学生讲解的环节,只能师生共同完成。
2.所选的题目中,有一道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难度较大,导致花费的时间较多,没有完成全部环节。
3.没有关注到全部学生,比方有的学生在小组商量时不主动参与,有的学生在纠错时没有完成,有的同学做题速度较慢,却因为时间关系,都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4.对学生的评价单一,没有多元评价,到达更好的鼓舞效果。
改良:1.在备课时要精选习题,选择的难度不能过大,也不能太简单,要给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挑战和成绩感。
2.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出现前松后紧。
3.要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4.课堂上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解,学生不会的老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鼓舞学生,鼓舞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自主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常见化石燃料和燃烧的发生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步骤、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检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3、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相应用途;记住二氧化碳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
关注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复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 复习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 1、燃烧发生的条件 和 和 2、灭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爆炸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他们都是由________组成,都属于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是 (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
6、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 ,可用于 。
7、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如果对它进行加热,则又会看到 ,有关反应方程式是: ; 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______,上面的蜡烛______,说明CO 2的具有: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8、二氧化碳的用途(1)、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
燃烧燃料复习课PPT课件 沪教版

中考资源网
H2O2溶液
木炭
X
Y
二氧化锰
澄清 石灰水
A
BC
(1)下列方法中可用于检验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是:__②__③__④____
①向分液漏斗中加水,看能否形成水柱并保持不变。
②将Y端导管浸入水中,由分液漏斗向A中缓缓注水,看Y端导管口是否有气
泡放出。
③将Y端导管浸入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酒精灯微热平行玻管,看Y端
点燃
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C_2_H_6_O_+_3_O__2 _____2_C_O__2+_3_H_2_O_。
练一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并有水珠生成,你认为蜡烛成分中一定含有
元素,还可能含有
在橡胶管上涂一层肥皂水,然后打开气阀,如有气泡出现证 明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
请你根据生活经验说明
1、家庭液化气不完全燃烧时,可观察到 发出黄光,出现黑烟
的现象。你可采取 调大通风口 或
调小进气量
使它完全燃烧。
2、可采取 将煤球改成蜂窝煤 措施使煤炉中的煤完全燃 烧
当发生火险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如果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 B、当你被困在火灾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 C、当你被困在火灾区时,可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 D、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呼救
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
④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在Y右端接一注射器,缓缓推气,松手后看注射器是
否能复原。
中考资源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燃烧燃料》复习课主备人:刘爱国审核:
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学重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补充栏一、课前预习检测
自我复习并总结本部分的知识点;
二、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燃烧)
⑴要使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必须是、、。
⑵灭火的三种方法:
、、。
⑶火灾中逃生的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下身体迅速逃离。
⑷氧气充分时可燃物发生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H
2O和CO
2。
燃料利用充分。
氧气不充分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CO和C、H化合物,燃料利用不充分。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
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判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 ②
③ ,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 ,二是 ,“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化石燃料)
⑴煤:“ ”,由古代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 元素;石油:“ ”,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 、H 元素;
三、当堂训练
1.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3g 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9.6g 。
求: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多少g ?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多少g ?
2.将13g 锌粒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能生成氢气多少g ?合多少L ?(2H =0.09g /L )
3.加热分解15.8g 的高锰酸钾所产生的氧气,能使多少g 铁丝完全燃烧?
四、作业布置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