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权威资料]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86f57aed630b1c59eeb5c0.png)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摘要:针对在内容体系上与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的信息化、数字化、生态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采矿学》确立了“硬技术与软科学并重,国内实用和与国际接轨兼顾,体现最新研发成果”的知识内容体系。
考虑到采矿中大量单体技术和方法的融会贯通问题,以及引入“软科学”理论和方法后新产生的与“硬技术”有机结合问题,《采矿学》将“以采矿方式方法和工艺过程为主线,把相关单体技术和方法置于主线上的对应应用点上”作为教材整体结构框架。
针对采矿工程所特有的时空动态特征给学生带来的在建立三维空间概念和工程时序概念上的困难,东北大学采矿所的老师们研发了一系列关于采矿工程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三维动画短片,很好的帮助了学生在建立三维空间和时序概念中的困难。
《采矿学》(第2版)作为采矿工程专业课的主导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时代性和系统性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并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关键词:教材建设;采矿学;教学改革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5)07-0081-02一、采矿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采矿学》(第2版)就是在近10多年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采矿行业的蓬勃发展,采矿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变。
目前,国外普遍将为环境设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把生态化开采作为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因此,传统的采矿方法和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新的采矿技术和设计思想,对从事采矿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矿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凝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反馈意见,系统研究分析了欧美和我国典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后,形成的教学成果[3,4]。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略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内容略)(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2)《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大纲(4)《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大纲(5)《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大纲(6)《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机械设计与制图(1,2)》课程教学大纲(8)《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矿山机械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10)《矿山机械》课程教学大纲(11)《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12)《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13)《计算机技术基础(VB)》课程教学大纲(14)《矿业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5)《采矿工程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6)《矿物加工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17)《技术经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8)《岩石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9)《井巷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0)《固体矿床开采学》课程教学大纲(21)《矿山通风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2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教学大纲(23)《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24)《矿井施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5)《洁净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6)《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27)《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8)《3S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9)《数字矿山》课程教学大纲(30)《可视化与虚拟现实》课程教学大纲(31)《矿业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采矿工程专业实习、设计和实验教学指导书(具体内容略)(1) 采矿实验室建设成果及建设规划(2)《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指导书(3)《安全与人机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4)《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实验。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熟悉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2.能够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以及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5.采矿工程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通过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我们将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以保证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考书方面,我们将选择一些经典的采矿学著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矿工程专业含实验类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探讨

采矿工程专业含实验类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探讨作者:李刚丛丽莉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为了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应用型新型人才,论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及就业特点,对专业课程的实验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得出了采矿工程专业课程需要继续增加含实验课程数量,如矿井通风,煤矿开采学等课程实验。
在教学方法上,有效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时间安排,采取模型室和现场观摩相辅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验类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Way and Method on Mining Engineering Including Experimental Course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rain appli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experiment setting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mining engineering ne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s of experiment courses sequentially, such as mine ventilation, coal mining study. In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time of theory course and experiment courses should be adjusted effectivly. The model room and field viewing phase auxiliary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ourses;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采矿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龙头特色专业,是在原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目录本科专业,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为国家培养了4000余名煤炭专业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新工科教育注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种教育理念也给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采矿工程师,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采矿工程专业教育挑战与机遇1.教育挑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大多是通过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少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采矿工作中的需要。
2.教育机遇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倡注重实践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这为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采矿工作的需求。
二、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包括:1.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以问题为导向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项目学习中需要解决现实生活或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团队合作在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以实践为重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
1.项目选题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与矿山工程实践相关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模拟矿山实际情况,设计一个矿山开采方案;或者设计一个智能化的矿山智能化管理系统等。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石油工程是一门涉及石油勘探、钻井、生产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作为石油工程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岩石力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岩石力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真实案例的引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提出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实施一定的效果评估,总结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局限性,为未来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200字】1.2 研究意义岩石力学是石油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到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质力学问题。
教学改革研究的意义在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推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研究,可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与时俱进,符合石油工程发展的需要。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岩石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石油工程中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点是针对传统岩石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对岩石力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与评估,可以为今后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石油工程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石油工程人才做出贡献。
分析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改革创新

分析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改革创新采矿工程是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矿方法是采矿工程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采矿效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等方面。
因此,采矿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采矿工程持续发展和提高其效益的关键所在。
一、改革思路和方向在采矿方法改革创新中,需要明确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要把握主动权,采取自主创新的方式提高矿业技术水平;其次,要加强基础科研工作,深入开展采矿工程领域的研究,为采矿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
二、现有采矿方法的分析与评价针对现有采矿方法,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需要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在采矿方法的选择过程中,考虑因素包括矿体性质、矿床特点、矿产资源储量、矿山环境条件等。
目前主流采矿方法有综采法、分层采矿法、矿柱法等。
其中,综采法适用于煤炭、铁矿等开采,具有大规模、高效率等特点;分层采矿法适用于金属矿山,具有适应性强、节能减排等特点;矿柱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地下煤矿开采,具有节能、安全等特点。
但是,现有的采矿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综采法存在安全隐患、矿柱法的资源利用率低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三、采矿方法改革创新方案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才能够推动采矿工程发展。
针对不同的采矿方法,需要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例如,对于综采法,可以采用分段综采技术,即通过对采面进行分段开挖,减少采矿压力,提高采矿安全性;对于矿柱法,可以采用支护杆法,即在采掘过程中逐步设置支护杆,保证矿柱稳定、资源得到充分开采。
四、采矿方法改革创新的应用前景采矿方法改革创新的应用前景是可观的。
采矿工程的改革和创新可以提高采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采矿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可以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减少矿山废弃物、二氧化碳等排放,提高矿山的环境质量。
总之,采矿方法改革创新是推动采矿工程发展和提升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必经之路。
面向新工科的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王小蔚王敏容陈孔亮颜少荣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28期摘要:面向新工科,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重在对学生力学思维的培养。
从专业层面优化力学类课程体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对力学思维有层次递进式的培养:力学思维养成→力学思维提升→力学思维深化;从课程层面以三段式教学为主,辅以课程思政进课堂、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注重思维教学;对应完善了教学评价方法,实现了多样化考核环节及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力学思维培养;思维教学;教学评价多元化1绪论自2016年“新工科”被正式提出以来[1],“知识产权设计+自主研发能力”是新经济形势下新工科建设的需要。
新经济形势下新工科建设将目光聚集在工科从业者的基本素质上,要求工科从业者学识基础及专业知识宽厚扎实,不仅要具备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力学计算和分析能力。
由于在解决高技术领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上,力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力学课程被视为“新工科”的一门核心课程,以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面向新工科的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应通过力学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力学思维。
面向新工科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将聚焦于力学思维的培养。
故本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以力学思维培养为导向,为培养基础及专业知识宽厚扎实的创新型应用性“新工科”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性探索。
2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工科培养力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2.1力学课程体系不完整2003年黄再兴[2]等人就对大学工科专业力学课程进行了调查分析,相比国外工科专业对力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国内则相差甚远:国内高校中力学课程学分占比毕业总学分仅为6.4%,欧美国家高校这一比例达到11.8%;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侧重于“拿来主义”,缺乏理论的深度研究,由此导致国内高校力学课程体系不完整,直接影响了工科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无法满足新工科的发展对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基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的现状,结合多年来采矿力学课程的授课经验,提出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措施,通过基础力学课程采矿特色案例库的构建,将采矿问题案例融入力学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科研导师制”等科研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申请和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双创”能力。
关键词:基础力学课程;采矿特色案例库;科研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在采矿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力学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采矿工程中有着许多复杂的力学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着采矿工程进度以及整个矿区的安全生产情况[1,2]。
诸如采矿后覆岩的活动规律及顶板的控制[3]、支架的合理选型、巷道支护[4,5]、采动边坡稳定性[6,7]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学学科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力学平台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熟悉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材料常见的破坏准则及其它知识,对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相关采矿工程工作奠定基础[8]。
但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存在基础力学课程和专业课程难以有效衔接的问题[9,10],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中难以运用基础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采矿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结合近年来我国在采矿方面取得的力学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与教学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力学课程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和后续采矿专业课程难以有效衔接力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大都基于土木、机械、建筑学科,教材中的习题也是围绕上述几个学科展开,很少涉及采矿工程领域的力学问题,且在参阅力学课程的参考书的基础上,并未发现有专门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编写的教材。
笔者近年来教授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矿山岩体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课程,教授对象为矿业工程学院的本科生,这些课程类别为专业平台课或专业必修课。
在教授专业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将所学的基本力学知识运用到采矿实际问题中,即使是基础力学课程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也表示采矿力学模型难以听懂。
如何编制属于采矿工程专业的特色案例库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重要问题摆在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二)创新性训练少,学生难以从力学角度来看待采矿问题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制定了“113”计划,即10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00%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并形成3%的优质创新创业成果。
采矿工程现场实际中存在力学问题[11],训练学生从力学角度解决矿山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疑是创新创业一个好的方向。
但就目前贵州理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学生在第三学期学习《理论力学》、第四学期学习《材料力学》,第五、六学期开始学习《岩体力学》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习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后就已经大四了,很难进行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就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了。
二、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创新性实践探索(一)教学内容与教材更新1.力学课程采矿特色案例库创建整合相关力学课程资源,结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矿山岩体力学》及《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课程,并通过现场实地调研采矿工程中所遇到的力学问题,收集采矿工程关于上述课程力学案例,并基于力学素材的整理收集,针对采矿覆岩的活动规律及顶板的控制问题、支架的合理选型、巷道支护等问题,建立矿山实际采矿过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模型,分析力学模型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构建基于采矿工程学科大类知识结构下的力学课程模块。
比如,可以在《材料力学》课程中列举《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中计算工作面来压步距实例,花1~2分钟给学生讲一下实例背景,将上覆岩层压力简化为均布载荷,基本顶(关键层)简化为岩梁,两端简化为简支梁模型(如图1所示),则问题变为求解简支梁受均布载荷下的破断问题。
2.编著属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力学教材以采矿工程专业中力学课程为基础,通过对已有基础力学教材的研究以及教材中习题进行重新编撰,在教材中加入采矿背景,制作基础力学课程的PPT,在课堂中讲授采矿力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形成适用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采矿中力学问题的认识,以解决目前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二)理论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以后专业知识的理解,课堂讲授除了基本力学知识点,另外部分章节采用知识点和采矿案例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采用两种类型:必做题和思考题,必做题要求学生必须做完,主要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习题;思考题为学生选做题,主要是锻炼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习题主要是给出工程背景,引导学生自己建立力学模型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讲授了图1中的力学模型,在课后将题目背景中改为采矿工作面上覆的岩层是山体,那么上覆岩层的载荷就不是均布载荷,让学生按此计算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则图1中的模型则改变为图2。
2.课后教学方法改革课后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答疑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基本力学知识解决采矿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培养部分选择思考题的学生,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分析,并教会这部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针对于采矿实际问题自己建立相关模型并求解,让学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保证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三)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第二课堂”、“科研导师制”等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授课老师作为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课堂和课后教学中发现感兴趣的学生,鼓励其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利用相关基础力学理论知识,并使用采矿相关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解决矿山企业遇到的实际力学问题,授课老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做科研方面的实践工作,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培养采矿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采矿工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势(一)建立采矿特色案例库,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采矿工程专业中力学课程为基础,通过对教材的研究以及教材中习题进行重新编撰,在教材中加入采矿背景,建立采矿特色案例库,形成适用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采矿中力学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以解决目前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在整个模板的构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力学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这一实质来创建,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力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采矿工程实际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以后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产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对于贵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新建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够打破传统工科学科的固定范式,让学生具备多学科思维面对实际工程问题[12]。
将基础力学知识和采矿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教导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与本学科相关的综合能力,既具备基础力学知识和职业所必需的技术能力,又有专业交叉复合性的知识储备,一方面能够满足就业企业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自我提升与创新能力。
在平台课程中让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有前期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化,真正教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并且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交叉专业知识面,能在以后各自的岗位上进行革新和创新,将所具备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并推广。
(三)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双创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和战略发展的需要,全国各高校也在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按照大学生成长过程分析,大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萌芽期,大二和大三是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成熟和完善期,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黄金时期,大四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物化期,而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恰好贯穿了大学生的大二和大三两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创新创业小组,以老师的科研项目或其它采矿力学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力学模型、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培养双创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近三年来,笔者指导学生立项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3项,校级5项,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
(四)有利于未来学生考研和从事采矿行业工作就采矿工程而言,全国很多高校选择力学课程作为专业课考试课程,比如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程为矿山岩体力学,山东科技大学为岩体力学,贵州大学为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太原理工大学为材料力学。
学生在大二、大三时系统性地学好力学课程知识,对考研专业课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及对以后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培养学生从力学角度认识和解决采矿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基本理论以及采矿工程相关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采矿工程相关工作解决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支架合理选型以及巷道支护等问题奠定必要的技术素养。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构建基于基础力学课程的采矿特色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对课堂理论教学方法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将基础力学知识和采矿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使得采矿工程专业力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另外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科研导师制”等科研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培养采矿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许猛堂李海军金志远赵维生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