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太空一日》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林瑞君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炽热、千钧重负、惊心动魄、俯瞰、屏息凝神”等词语。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重点1.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2.准确概括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意外事件。

难点1.探讨科学家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2.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具多媒体主要教学法朗读感悟法、组内讨论探究法、质疑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千年圆梦在今朝》吗?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飞上太空,看看天外天的世界,记得《千年圆梦在今朝》(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企图飞天失败的经验。

然万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探索者身上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认识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探险家——杨利伟。

(板书:《太空一日》——杨利伟)二、展示英雄信息:1作者简介: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写作背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太空旅行的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太空旅行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

2. 难点: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出重要的信息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文章脉络。

3. 深入研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共同探究答案。

4.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介绍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际太空探索的进展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5. 总结全文: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旨及写作特点。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太空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借助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有关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反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太空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同时,学生对于科技类文章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

2.难点:感受作者在太空中的情感变化,体会科技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提出问题。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情景模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器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习资源:提供相关太空生活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空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模拟太空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以及科技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一天,展示了太空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空生活和宇航员的工作,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和宇航员的工作,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太空生活的描述。

2.难点:宇航员的工作和太空环境的解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和宇航员的生活。

2.视频:准备相关的太空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太空生活。

3.讨论题目:准备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回答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析课文中宇航员的工作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太空环境和宇航员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太空对人类的意义,讨论太空探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2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2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23《太空一日》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杨利伟的太空经历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太空的神秘与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太空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太空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太空的基本知识,对于太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空生活的具体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的各个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太空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生活的各个方面。

2.难点:感受作者对太空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太空生活。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3.分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分组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太空生活。

读完后,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太空一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太空一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太空一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概述本节课程将通过阅读《太空一日》一文,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以及人类不断探索太空的历程。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空间站、航天器等概念。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掌握文章整体结构。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多媒体设备,相关课件和教材。

•学生:教材、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和小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什么是太空?太空可以做什么?”阅读和理解(30分钟)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太空一日》,寻找答案。

2.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整合每个小组的答案,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得出正确答案。

词汇和短语(20分钟)1.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并找出重点词汇和短语。

2.学生们分组合作,带着问题研究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整合每个小组的答案,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得出正确答案。

4.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和解释每个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文章结构(20分钟)1.教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找出文章的整体结构。

2.学生们分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主题句、支撑句等。

3.整合每个小组的答案,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得出正确答案。

4.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整理出文章的整体结构,并分析每段的作用。

总结(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分享心得体会。

作业布置1.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小文章,使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练习内容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运用做结构图的方法理清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以杨利伟为代表的宇航员所具有的航天精神,学习我国宇航员具有的崇高精神。

【学习过程】一、图片导入——雏鹰待哺图片导入,介绍我国航天的历史起源二、整体感知——雏鹰清声1、阅读全文,你感受到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的第___段_____句,我感受到杨利伟是一个____________(用词语概括)的人。

2、介绍背景资料(1)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2003年5月4日俄罗斯“联盟TMA-1”号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受命返回地面时偏离地点400多公里。

(3)2003年8月22日巴西第三枚VLS型运载火箭在阿尔坎塔拉航天基地接受最后检测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现场21人被炸死,另有20多人身受重伤。

3、总结三、小组探究——群鹰和鸣1、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结构图结构图中必须要包含以下内容:(1)、杨利伟经历太空一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他是怎样克服的?(3)、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什么?2、总结请学生读“感动中国2003杨利伟颁奖词”四、课外拓展——鹰击长空1、除了文中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故事?2、全班朗诵《炎黄飞天梦》五、反馈提升——鹰翔九天作业布置:阅读《天地九重》感兴趣的篇章【板书设计】22 太空一日杨利伟热爱祖国科学严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朴实、生动的语言描写。

2.过程与方法: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语句运用之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过程】一、视频导入——雏鹰待哺观看“失重33天”视频,体会奇妙的航天旅行二、回顾知识——雏鹰清声1、请生讲一讲这篇文章讲了哪些内容?2、文章哪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三、探究质疑——群鹰和鸣1.结合课文,说一说文章中哪一句话最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例:(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太空一日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一个
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
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探究质疑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明确: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明确: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

深沉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

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明确: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

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明确:①“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②“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

”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导学三:归纳总结,探究质疑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
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1.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2.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三、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严谨、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