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几种方法
隧道地面控制测量

隧道地面控制测量一、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两相向开挖洞口各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并与洞外线路中线点相联系,以便根据洞口控制点进洞,使隧道能以设计的精度按照设计的位置修建,保证以规定精度正确贯通。
在施工前期,隧道洞口附近已经布设了基础控制网、线路控制网、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点,但点位密度还无法满足隧道施工控制测量要求,另外原有控制网的精度是按铁路类型、设计时速、轨道类型确定的,而隧道控制网的精度是根据隧道贯通精度确定的,精度要求可能高于CPⅠ、CPⅡ网和水准基点网的精度,因此,隧道施工时应根据隧道贯通长度、辅助坑道布置、隧道宽度、线路曲线半径等因素,以线路控制网CPⅠ、CPⅡ和水准基点网为依据,以满足贯通精度、轨道铺设精度为目标,设计并建立相应的隧道施工平面、高程控制网。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有:GNS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组合测量方法。
1.隧道洞外控制等级选用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等级划分、适用长度和精度要求可参考表7.1.1,公路洞外导线控制测量技术参照表7.1.2规定。
表7.1.1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铁路隧道)表7.1.2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公路隧道)2.导线测量目前,全站仪已普及使用,则导线测量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已成为主要方法。
导线法平面控制就是用导线连接进出口中线控制点,按精密导线方法实测和计算,求得隧道两端洞口中线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作为引测进洞和洞内测量的依据。
对于曲线隧道,还应将两切线上控制点纳入导线,通过导线精确求算隧道所在曲线转向角,以确定曲线各要素。
通过导线获取两端洞口控制点与交点的相对位置。
精密导线布设要求及观测方法已在前面阐述。
施工控制网导线布设要求: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导线网图形简单。
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坑道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导线。
隧道工程施工怎么确定方向

一、地面控制测量1. 平面控制测量:在隧道施工前,首先进行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主要任务是测定各洞口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以便将设计方向导向地下。
平面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定线法:在洞口附近布设一系列控制点,通过测量这些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导线测量法:在洞口附近布设导线点,通过测量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3)三角网法:在洞口附近布设三角网,通过测量三角网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4)GPS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测定各洞口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 高程控制测量:按照设计精度施测两相向开挖洞口附近水准点之间的高差,以便将整个隧道的统一高程系统引入洞内,保证按规定精度在高程方面正确贯通。
二、洞内导线测量与进洞点标定1. 洞内导线测量: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边开挖边设置导线点,通常沿中线布设,边长一般为25~50m。
通过测量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 进洞点标定:利用设计坐标和洞口点坐标,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通过极坐标法标定洞口点,进而确定进洞点。
然后,用极坐标反算所得方位角,标定方向,并测量距离,从而确定进洞点。
三、中线测量1. 临时中线:在隧道开挖初期,根据地面控制测量结果,在洞内设置临时中线,作为隧道开挖的导向线。
2. 永久中线:随着隧道开挖的推进,将临时中线延长至隧道全断面,形成永久中线。
永久中线是隧道施工过程中重要的导向线,确保隧道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开挖。
四、曲线隧道施工测量对于曲线隧道,施工测量应考虑以下因素:1. 曲线半径:根据曲线半径大小,确定中线测量的方法。
2. 开挖宽度:根据开挖宽度,调整中线测量的精度。
3. 切线测量:在曲线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切线测量方法,确保隧道按照设计曲线准确开挖。
总之,隧道工程施工中确定方向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面控制测量、洞内导线测量与进洞点标定、中线测量以及曲线隧道施工测量。
公路隧道工程洞内控制测量

• 2、洞内水准测量
• 洞内水准测量方法原则等均与常规小区域地面控制常规三、四等水准测量相同,此 处不再过多描述,详细参阅相关测量学技术基础课程。 洞内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原则等均与常规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相同,此处也不再过多描 述,详细参阅相关测量学技术基础课程。注意观测垂直角、斜距、考虑地球曲率,对向 观测等相关事项。 另外当待测点在视线区域半径≤300m范围内时,同时结合运用“全站仪横轴法”进行 高程测量观测方法,并做好记录,与上述三角高程进行互相检核核对。(注:全站仪横 轴法需要事先将全站仪与准确的水准仪进行校核比对,统计数据求得仪器系统之间的高 程固定差,当观测值扣除固定差后,则可以达到全站仪高程测量,近乎 3~5毫米级误差 而接近于水准仪几何水准高程精度目的)。“全站仪横轴法”测高程,采用的也即水准 仪几何水准原理,可以在满足使用条件的前提下,直接进行高程传递,当采用对向观测 时,精度经实践验证,可以在公路工程施工测量满足常规高程测量要求,其具体操作方 法,要以具体不同品牌仪器精度而定,需在具体实践中多加检核验证,详情参阅有关测 量学书籍,此处也不再过多赘述。
• 4、常见洞内导线布设形式 • 为了提高地下导线点位精度和构成检核,避免产生任何错误,洞内导线应尽
可能避免布设成单导线,(尤其是隧道洞内导线在贯通之前,实质上属于支导线, 不可选择单支导线形式进行洞内控制,因单支导线无检核条件无平差),因而出现 多种洞内导线的布设形式。也即目前通俗称谓“单洞双导线进洞形式”。
• 三、公路隧道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
• •
一、概论
• • 公路隧道地下控制测量,也即洞内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个 部分。 由于现代先进的GNSS卫星定位接收机设备在隧道洞内无法获取信号,GNSS(GPS) 静态控制测量在隧道洞内无法得以实施;又由于受到隧道所在线路的平曲线形状影响,隧道 洞内的平面控制测量,当前也只能采用测量传统光电设备进行观测,只能布设成导线的形式。 隧道洞内导线和洞外导线测量的原理是相同的,不再复述,因导线是在隧道洞内布设,与地 面导线比较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在此仅结合洞内导线的特点进行分述。洞内导线是随着隧道 向前开挖掘进而逐步布设的,要遵循“分级布设,高级控制低级”的测量工作原则。 隧道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方法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两种,一般也要分级布设,高级 控制低级。高程控制点位布设时可单独布设,也可以与平面控制测量导线点重合布设。 根据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如《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公路隧道施工 技术规范》JTG F60-2009、《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等,公路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在高速公路隧道上至少也要达到一级导线等级或者当 “1Km ≤隧道贯通长度≤ 3Km”的 长隧道要洞内达到四等导线观测精度平差计算成果;高程控制测量无论是水准测量高程还是 三角高程,其高程精度成果也至少要达到四等水准精度、甚至必要时为三等水准精度。 具体规范中的内容请随后学习阅读相关施工规范书籍中条目要求,在隧道施工测量过程 中注意工作的严谨性、以设计图纸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日常测量工作。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浅谈长大隧道的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技术

浅谈长大隧道的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摘要:文章首先从导线的布设及测量等级的确定,测量方法,导线的检测及洞内导线的测角及测边等几个方面介绍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进而分析在控制测量中注意事项及具体要求,以供参考。
关键词: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一、概述隧道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隧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开挖面的相向施工中,使其中线符合线路平面和纵断面的设计要求,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在满足限界要求的条件下正确贯通。
隧道的平面控制测量分为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对施工单位而言,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贯通的精度,如何做好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是整个隧道控制测量工作的关键,也是测量工作的难点。
但由于受洞内狭窄空间的影响,洞内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较少,不能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等检核条件,且因隧道施工在贯通之前无法通视,导线呈支导线无外部检核条件,同时受隧道内的光线和灰尘等影响,测量精度难以保证。
在此,为了保证隧洞在允许精度内贯通,文章就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二、洞内导线平面控制测量(一)洞内导线的布设及测量等级的确定长大隧道洞内测量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般布置成若干个彼此相连的带状闭合导线环网。
除了洞口点位外,其它导线点基本上是同一断面左右两侧成对布设,每对点是相距1~2m为宜。
每个环中点数不宜过多,以4~6点为宜;导线环的边数为4~6条。
洞口点位:距洞口20m左右,以有效地减弱观测时洞内、外光线对比度,洞内满足通视条件;洞内第二排点位:距洞口250m左右为宜,以避免因洞内、外气象条件差异和全站仪最优观测距离产生较大误差。
导线边长需根据隧道长度、线路平面形状、施工方法及断面宽度作选择。
一般,在长直隧道中,采用全断面开挖或在已扩大地段设计的导线边长一般应≤500m;相邻导线边长度应小于1:3;分部开挖的导坑地段边长应≤250m;曲线隧道地段导线设计边长按下式计算:C= 8Rf式中:R——曲线设计半径,m;f——保证最大通视距离的安全断面宽度,m;f=b—O.7m(b为断面开挖宽度,m)。
隧道控制测量及监控量测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平面独立控制网测量方法:
首先在隧道进出口各布设4个平面控制点,同时将原勘测网的部分
GPS控制点和洞口附近的线路中心点一并纳入进出洞口子网,然后通过大
地四边形联测将各洞口的GPS子网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平面网,进行一等GPS
测量。
内业计算时,把独立网控制点纳入勘测网进行平差,得出坐标(也
导线的形状(直伸或曲折)完全取决于坑道的形状和施工方法;
支导线或狭长形导线环只能用重复观测的方法进行检核,定期导线点不宜保存,观测条件差,标石顶面最好比洞内地面低
2~3cm,周围用钢圈保护。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3、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洞内导线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形式: (1)单导线 导线布设灵活,但缺乏检测条件。测量转折角时最好半 数测回测左角,半数测回测右角,以加强检核。施工中应定期检查各 导线点的稳定情况。 (2)导线环 是长大隧道洞内控制测量的首选形式,有较好的检核条 件,而且每增设一对新点,如5和5′点,可按两点坐标反算5~5′的 距离,然后与实地丈量的5~5′距离比较,这样每前进一步均有检核。
以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L0 117 °56′2.04″
,投影面高程H=332.10m。 通过解算,得出独立网坐标。独立网和勘测网在出口处存在偏差, 横向为0.104m,纵向为0.370m。横向偏差较大,应调整隧道内线路左 线坐标,或修改整个曲线在独立网坐标系的曲线要素。
边名 GPS9205-GPS9207 GPS9207-GPS9208 GPS9201-GPS9203 GPS9201-GPS9202 GPS9201-GPS9204 GPS9209-GPS9212 GPS9209-GPS9210 GPS9210-GPS9212
隧道内控制测量

隧道内控制测量1、隧道内控制测量应包括隧道内施工导线测量、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和隧道内施工水准测量、施工控制水准测量。
2、隧道内控制测量起算点应采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工作井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隧道内平面起算点不应少于3个,起算方位边不应少于2条,高程起算点不应少于2个。
3、控制点应埋设在稳定的隧道结构上,并应埋设强制对中装置。
平面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视线距隧道壁及洞内设施应大于0.5m。
4、隧道内控制网宜为支导线和支水准路线,当有联络通道时,应形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长隧道宜布设成交叉双导线。
5、施工导线和施工水准应随盾构掘进布设,当直线隧道掘进长度大于200m或到达曲线段时,应布设施工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
6、施工控制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隧道的导线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的导线平均边长宜为60m,相邻的长短边边长比不应大于3。
(2)应采用不低于DJ2级全站仪观测,左右角应各测2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边长应往返观测各2测回,往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4mm。
测角中误差为±2.5″,测距中误差为±3mm;当形成附合或闭合导线时,应符合本规范表5.2.3-2的规定。
(3)导线点横向中误差mu宜满足下式要求:式中:mu——导线点横向中误差(mm);mφ——隧道横向贯通中误差(mm),取隧道横向贯通测量限差的1/2;ld——导线长度(m);Ld——贯通长度(m)。
7、施工控制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点宜按每200m间距设置1个;(2)水准点可利用导线点,也可单独埋设;(3)水准测量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5.2.3-3的规定。
8、延伸隧道内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时,应对现有施工控制点进行检测,并应选择稳定点进行延伸测量。
9、在隧道贯通前,隧道内控制导线和控制水准测量不应少于3次。
重合点坐标较差应小于30mm×ld/Ld,高程较差应小于10mm,且应采用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及精度控制方法分析

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及精度控制方法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市区,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刻不容缓,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更多的地下工程必须建设,就服务于工程建设的测绘而言地面下的工程测量方法等同于地上。
隧道施工对测量要求比较高,本文主要讲述了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控制方法。
关键词:控制测量;精度控制;误差一、引言在我国隧道施工中有很多的测量方法,每个方法对精度的要求都很高,相对测量来说控制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是可以直接影响隧道工程质量,一般来说中长隧道工程是比较常见的隧道工程,为了达到隧道工程测量规范所要求的,在进行施工前就需要提前设计好比较合理的测绘方法,确定好精度指标,制定好测量方案。
二、隧道工程的误差贯通误差是指隧道贯通点在水平面的横向误差和竖直面上的纵向偏差。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及细部放样的误差的影响,使得两个相向施工的贯通面、单向施工的贯通面与预留面的施工中线不能理想衔接,从而产生错开现象—贯通误差。
贯通误差反映在平面位置上包括横向贯通误差及纵向贯通误差,反映在高程上为高程贯通误差。
三、隧道工程洞内控制测量与精度控制在隧道工程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贯通的精度,为保证隧道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贯通,我们要做得第一件是就是对隧道里面的控制测量进行规划设计,在隧道没有贯通之前根据已经测试的结果进行精度评估,不同的控制测量要采用不一样的测量方案,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测量控制隧道挖掘的正确方向,贯通控制在误差的范围内,确保隧道工程顺利完工。
在洞内进行控制测量洞内和洞外联合在一起同时展开的,这些措施主要有:隧道内平面控制测量、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和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贯通误差测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要求平面和高程贯通误差必须满足:平面横向贯通误差≤100mm,纵向L/5000(L 为两开挖洞口之间的距离);高程贯通误差≤50mm。
总贯通中误差的允许值取极限误差的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几种方法隧道施工控制测量的目的,主要是控制隧道施工的横向贯通误差和指导洞内的施工,而横向贯通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隧道施工的平面控制测量。
隧道施工平面控制测量包括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目前洞外的平面控制测量已经全部采用GPS测量技术,而洞内的平面控制测量则只能采用各种形式的导线。
由于GPS隧道洞外控制网具有测量精度高、图形强度好和控制点数量少等优势,因此目前隧道施工的横向贯通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精度,为此隧道施工测量实习主要进行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实习。
对于高速铁路隧道而言,要求在隧道贯通后进行洞内线路平面控制网(CPII)的建网测量。
CPII控制网是洞内轨道控制网(CPIII)平面网的起算数据,因此其精度至关重要。
本实习模拟建立高速铁路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
下面首先介绍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基本知识;然后分别介绍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几种方法,包括符合单导线、导线环网、交叉导线网和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
1、CPII控制网的基本知识
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CPII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既是线下工程施工的测量基准,又是CPIII平面网的起算基准,而隧道洞内的CPII控制网则主要是洞内CPIII平面网建网测量的起算起算基准。
洞内CPII控制网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400 m左右布设一个控制点或每隔400m左右布设一对点(两个点),控制点一般布设在隧道洞内排水沟侧墙顶面,最好采用强制对中标志。
洞内CPII控制网只能采用全站仪的导线或导线网方法进行建网测量,测量的精度根据隧道的长度确定,长度在6km以下的隧道,测量精度为三等;7km以上的隧道,其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为隧道二等。
2、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四种方法
根据隧道的长短,洞内CPII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目前,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一般采用符合单导线、导线环网、交叉导线网和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四种方法。
(1)符合单导线方法
对于长度小于2km的短小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可以采用符合单导线的方法进行测量。
符合单导线的测量网形如下图1所示。
CP001CP003CP005CP007CP009CP011
CP002CP004CP006CP008CP010CP012
图1 洞内附合单导线测量网形示意图
图1中,CPI1、CPI2和CPI3、CPI4分别是隧道进出口外的洞口控制点,也即高速铁路的基础控制网(CPI)的控制点,进口或出口的两CPI控制点之间的间距一般为800m左右,两点之间要求相互通视。
CP001、CP004、CP006、CP008、CP009和CP012为洞内导线点,相邻导线点间的纵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
符合单导线的观测值为各测站上的水平方向和相邻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要求采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自动测量。
(2)导线环网的方法
对于长度在2km至6km之间的中长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要求采用导线环网的方法进行测量,导线环网的测量网形如下图2所示。
CP001CP003CP005CP007CP009CP011
CP002CP004CP006CP008CP010CP012
图2 洞内导线环网测量网形的示意图
图2中,CPI1、CPI2和CPI3、CPI4分别是隧道进出口外的洞口控制点,它们是洞内导线环网的坐标起算点。
当洞内CPII控制网是导线环网时,洞内控制点要求成对布设,CP001、CP002、CP003……、CP012为洞内导线点,相邻导线点点对间的纵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要求左右侧的导线点每隔六条导线边构成一个闭合环。
洞内导线环网的观测值为各测站上的水平方向和相邻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要求采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自动测量。
(3)交叉导线网的方法
对于长度在7km以上的长大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要求采用交叉导线网的方法进行测量,交叉导线网的测量网形如下图3所示。
CP001CP003CP005CP007CP009CP011
CP002CP004CP006CP008CP010CP012
图3洞内交叉导线网的示意图
图3中,CPI1、CPI2和CPI3、CPI4分别是隧道进出口外的洞口控制点,它们是洞内导线环网的坐标起算点。
当洞内CPII控制网是交叉导线网时,洞内控制点也要求成对布设,CP001、CP002、CP003……、CP012为洞内导线点,相邻导线点点对间的纵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
洞内交叉导线网的观测值为各测站上的水平方向和相邻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同一点对间短边的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不需要观测,同样要求采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自动测量。
(4)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
对于长度在7km以上的长大隧道,洞内CPII控制网还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方法进行测量,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测量网形如下图4所示。
CP001CP003CP005CP007CP009CP011
CP002
图4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示意图
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采用图4所示的构网方式进行外业测量。
图4中,CPII控制点成对布设在洞内围岩的双侧壁上,并采用强制对中标志安装测距棱镜,这样的话在控制点上是无法架设全站仪的。
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控制点点对间距,一般为250 m至300m 左右,外业测量时全站仪自由测站架设在相邻两对CPII控制点中部,观测值是自由测站至各控制点间的边长与水平方向,此时边长只能单向观测。
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多余观测值也较多,其最大优势是在测量时全站仪和棱镜均没有对中误差,而且由于测量时没有靠近隧道侧壁的视线,因此旁折光对水平方向测量的影响较小,使洞内控制网的横向精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是一种长大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测量的最新方法。
图4中CPI1、CPI2和CPI3、CPI4点分别是隧道进、出洞口处的洞外控制点,也是隧道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的起算数据。
图4中没有标明点号、在隧道中线附近的点,即为外业测量时全站仪的自由测站点。
3、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
(1)洞内CPⅡ控制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1的规定。
表1 洞内CPⅡ控制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洞内各级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3的规定。
(3)符合单导线、导线环网、交叉导线网和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中的水平方向观测,宜采用全园方向观测法,观测过程中的限差指标应符合下表4的规定。
(4)洞内各级导线网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4的规定。
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2、测距仪精度等级如下:Ⅰ级∣m D∣≤2mm
Ⅱ级 2 mm<∣m D∣≤5mm
m 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
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4、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验前精度的计算方法
对上述隧道洞内符合单导线、符合导线环网和符合交叉导线网,在外业测量后,均可
以计算导线(网)的方位角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的相对中误差,并与规范规定的限差进行比较,以判断洞内平面控制外业测量精度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而对于洞内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网,在平差计算前又如何计算这种新型控制网的方位角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的相对中误差呢?请大家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