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交叉双导线测量步骤

隧道交叉双导线测量步骤
隧道交叉双导线测量是隧道施工中用于测定隧道三维空间位置、控制隧道开挖方向和尺寸的一项重要测量技术,以下是其基本步骤:
1、准备工作:
确定导线起始点:通常选择隧道口附近的已知控制点作为起算点,确保测量基准准确无误。
设备检查:确保全站仪、棱镜等测量仪器设备状态良好,精度满足要求。
2、布设导线点:
按照设计要求,在隧道内选定一系列导线点,并做好标记,导线点应分布均匀且便于观测和施工。
3、导线测量:
观测角度:从第一个已知点开始,依次测量各导线点间的水平角和垂直角。
测量距离:利用全站仪的电子测距功能或钢尺测量导线点之间的斜距或平距。
交叉观测:在隧道狭长的空间内,通常采用往返观测或闭合导线形式,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4、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原始观测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相关测量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各导线点的三维坐标。
成果验证与应用:
对计算出的导线点坐标进行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确保测量成果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
将测量成果应用于隧道开挖导向,确保隧道轴线和断面尺寸准确无误。
5、动态监测与调整:
隧道施工过程中,根据测量结果及时调整开挖方向和支护措施,确保施工进度与设计相符。
定期重复测量,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进行动态监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
隧道工程施工怎么确定方向

一、地面控制测量1. 平面控制测量:在隧道施工前,首先进行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主要任务是测定各洞口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以便将设计方向导向地下。
平面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定线法:在洞口附近布设一系列控制点,通过测量这些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导线测量法:在洞口附近布设导线点,通过测量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3)三角网法:在洞口附近布设三角网,通过测量三角网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4)GPS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测定各洞口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 高程控制测量:按照设计精度施测两相向开挖洞口附近水准点之间的高差,以便将整个隧道的统一高程系统引入洞内,保证按规定精度在高程方面正确贯通。
二、洞内导线测量与进洞点标定1. 洞内导线测量: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边开挖边设置导线点,通常沿中线布设,边长一般为25~50m。
通过测量导线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隧道开挖方向。
2. 进洞点标定:利用设计坐标和洞口点坐标,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通过极坐标法标定洞口点,进而确定进洞点。
然后,用极坐标反算所得方位角,标定方向,并测量距离,从而确定进洞点。
三、中线测量1. 临时中线:在隧道开挖初期,根据地面控制测量结果,在洞内设置临时中线,作为隧道开挖的导向线。
2. 永久中线:随着隧道开挖的推进,将临时中线延长至隧道全断面,形成永久中线。
永久中线是隧道施工过程中重要的导向线,确保隧道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开挖。
四、曲线隧道施工测量对于曲线隧道,施工测量应考虑以下因素:1. 曲线半径:根据曲线半径大小,确定中线测量的方法。
2. 开挖宽度:根据开挖宽度,调整中线测量的精度。
3. 切线测量:在曲线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切线测量方法,确保隧道按照设计曲线准确开挖。
总之,隧道工程施工中确定方向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面控制测量、洞内导线测量与进洞点标定、中线测量以及曲线隧道施工测量。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与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洞内双导线测量方法探讨

隧道洞内双导线测量方法探讨摘要:隧道控制测量采用隧道洞内双导线测量方法。
在施工环境、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将全站仪程序测量和软件平差处理联合使用,进行控制网施测精度方案设计和分析。
针对测量施工环节进行误差分析,提出了基于隧道控制测量的了多测回测角软件与科达普施(COSAWIN)软件测量联合测量方案设计方法,经过数值计算对比分析,得到隧道洞内双导线测量方法。
关键词:隧道双导线测量;全站仪程序测量;软件平差处理一隧道内控制网技术要求1.1 观测系统(1)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独立工程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参数,长半轴a=6378137.0,扁率1/f= 298.257222101。
投影变形不大于25mm/km。
中央子午线为109°50′,投影面大地高为210m。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2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技术要求3—6km长度的隧道洞内采用三等导线测量。
其中测角中误差不大于1.8″,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小于1/50000,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小于1/55000,方位角闭合差限差不大于±3.6 ,测回数6个,半测回归零差不大于6″,2C较差不大于9″,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不大于6″。
导线网测量采用徕卡TS16全站仪(测角精度±1.0″,测距精度±1mm+1ppm)进行观测。
采用徕卡多测回测角软件SD存储卡自动记录测量数据,并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预处理,分离出导线边长、连接角及高差,形成平差计算的数据文件。
在外业整个观测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作业。
外业观测时,需要设置全站仪的温度及气压值,并记录经气象改正后的斜距。
对点全部采用经检校后的基座光学对点,精心整平对中;在观测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对中和整平。
二隧道内平面控制点布设方法2.1 隧道内导线点位埋设隧道内导线点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点间视线离开洞内设施0.2m以上。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及精度控制方法分析

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及精度控制方法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市区,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刻不容缓,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更多的地下工程必须建设,就服务于工程建设的测绘而言地面下的工程测量方法等同于地上。
隧道施工对测量要求比较高,本文主要讲述了隧道工程洞内测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控制方法。
关键词:控制测量;精度控制;误差一、引言在我国隧道施工中有很多的测量方法,每个方法对精度的要求都很高,相对测量来说控制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度是可以直接影响隧道工程质量,一般来说中长隧道工程是比较常见的隧道工程,为了达到隧道工程测量规范所要求的,在进行施工前就需要提前设计好比较合理的测绘方法,确定好精度指标,制定好测量方案。
二、隧道工程的误差贯通误差是指隧道贯通点在水平面的横向误差和竖直面上的纵向偏差。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及细部放样的误差的影响,使得两个相向施工的贯通面、单向施工的贯通面与预留面的施工中线不能理想衔接,从而产生错开现象—贯通误差。
贯通误差反映在平面位置上包括横向贯通误差及纵向贯通误差,反映在高程上为高程贯通误差。
三、隧道工程洞内控制测量与精度控制在隧道工程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的高低就直接影响到贯通的精度,为保证隧道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贯通,我们要做得第一件是就是对隧道里面的控制测量进行规划设计,在隧道没有贯通之前根据已经测试的结果进行精度评估,不同的控制测量要采用不一样的测量方案,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测量控制隧道挖掘的正确方向,贯通控制在误差的范围内,确保隧道工程顺利完工。
在洞内进行控制测量洞内和洞外联合在一起同时展开的,这些措施主要有:隧道内平面控制测量、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和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贯通误差测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要求平面和高程贯通误差必须满足:平面横向贯通误差≤100mm,纵向L/5000(L 为两开挖洞口之间的距离);高程贯通误差≤50mm。
总贯通中误差的允许值取极限误差的一半。
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桥梁隧道工程第二篇-第14章-施工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2)

[单选题]1.属于拱顶下沉值计算方法的是()。
A.位移计算法B.差值计算法C.有限元法D.几何法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隧道拱顶内壁的绝对下沉量称为拱顶下沉值。
差值计算法是根据已测得的拱顶位置相关量或对应量的差量求解的方法。
[单选题]2.隧道开挖地表下沉量一般要求1H2cm,在弯变处地表倾斜应小于()。
A.1/100B.1/200C.1/300D.1/400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在反弯点的地表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1/300。
[单选题]3.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采用()。
A.水准仪B.多点位移计C.收敛计D.激光仪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围岩内部位移量测,就是观测围岩表面、内部各测点间的相对位移值,它能较好地反映出围岩受力的稳定状态,岩体扰动与松动范围。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的仪器,主要使用多点位移计。
[单选题]4.机械式测力锚杆待锚固砂浆强度达到()后即可测取初始读数。
A.100%B.90%C.80%D.70%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机械式测力锚杆待锚固砂浆强度达到70%以后即可测取初始读数,量测前先用纱布擦干净基准板上的锥形测孔,将百分表插入锥形孔内测取读数,每个测孔读取3次,计算3个数的平均值。
某一时段前后两次量测出的距离变化值即为每个测点与基准面间的相对位移。
根据不同测点产生的位移,除以基点与测点的距离得到应变,再乘以钢管钢材的弹性模量,得到锚杆轴向应力。
[单选题]5.隧道初期支护阶段量测变形小于最大变形的()可以正常施工。
A.1/2B.1/3C.1/4D.1/5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5)管理等级Ⅲ:管理位移小于Uo/3时,可正常施工。
管理等级Ⅱ:管理位移Uo/3-2Uo/3时,应加强支护。
管理等级I:管理位移>2Uo/3时,应采取特殊措施。
[单选题]6.隧道监控量测,位移管理Ⅲ等级标准为()。
A.U<Uo/3B.Uo/3≤U<2Uo/3C.Uo/4≤U<3Uo/4D.U>2Uo/3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管理等级Ⅲ:管理位移为小于Uo/3时,可正常施工;管理等级Ⅱ:管理位移为Uo/3-2Uo/3时,应加强支护;管理等级I:管理位移>2Uo/3时,应采取特殊措施。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样本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办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普通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互相通视,点间距离不不大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距离相差不适当过大,普通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适当不大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规定: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适当不不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最大俯仰角不适当不不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普通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量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普通不不大于1.5km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普通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普通在200m左右,不适当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适当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普通导线点离障碍物距离不适当不大于0.2m。
4、洞内水准点普通200m~500m设立一对,应选取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办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重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当前普通均采用GPS测量,按规定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规定测量级别、精度和办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办法项目用较小,不详细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网形设计洞内控制导线网应从隧道洞外GPS 平面控制测量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进行联系测量。
洞内控制导线网应采用下图1-1所示的交叉导线网,以提高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
GPS29GPS323213113223123233133243143011302130223012302330133014北图1-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网形示意图2导线网的外业数据采集1)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表1-2所示的隧道施工实际情况,为保证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洞内导线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附合长度(k m)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相邻点位坐标中误差(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对应导线等级测回数0.5″级1″级L≤2300~6003 1.8 7.5 1/55000±3.6n三等4 62<L≤7300~6003 1.8 7.5 1/55000±3.6n三等4 6L>7 300~6003 1.3 51/10000±2.6n隧道二等4 6注:导线网独立闭合环的边数以4~6条边为宜。
导线点宜充分利用洞内施工平面控制桩,单独布点时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安全稳固、方便设站、便于保存的地方,点间视线应距洞内设施0.2m以上。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表1-3的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隧道导线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 6 9 6导线网边长测量应符合下表1-4的要求。
等级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往测返测(mm)隧道导线Ⅰ 4 4 2 3 2m D 2)外业测量要求1、采用徕卡或天宝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进行导线网施测。
外业测量采用机载程序伺服马达自动测量并记录,全站仪具体标称精度要求如表1-5所示; 仪器型号 测角标称精度(″) 测距标称精度TS30 0.5 0.6mm+1ppmTCA2003 0.5 1mm+1ppmTCRP1201+ 1.0 1mm+1.5ppm2、洞内平面施测前和施测期间需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检校和经常性检校,施测时注意对中、整平、通风和照明工作;3、联测洞外控制点时至少需后视两个已知方向,并对已知边进行距离复核;4、导线测量前应对原洞外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较差应符合式(1)的要求。
当检测与原测成果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方可使用,否则需重新分析原因,确认是点位位移后,需要重新调整洞外控制点坐标成果。
2221m m 2+=限f(1)式中:1m 、2m ——分别为原测、检测的测边或测角中误差。
5、由于洞内交叉导线平差需要进行边长的高程改化,导线测量时需要同时进行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指标按照五等水准精度执行,各项限差见表1-6。
光电三角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下表1-6的要求。
等级 竖直角 往返观测高差边长范围(m ) 测回数(中最大测回间较差指标差互差丝法)角值(o)(")(")较差(mm)五等2 20 10 10 D60200-600 6、用于气象改正的温度、气压数据,在每测站应测定一次,并在观测手簿上作好相应记录。
气象观测时待气压计、温度计与周围环境一致后测记气象数据,测距边气象改正通过全站仪进行自动进行。
7、为了有效检查洞内导线控制点的稳定性,需每两个月定期对交叉导线控制网进行复测,复测精度应满足式(1)的要求。
如果复测成果超限,需再次复测,两次复测成果满足要求时导线成果进行更正。
3)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方式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采用交叉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测量时每站至少观测三个方向点,一般观测四个方向点。
A1A3A5A2A4A6图1-2 洞内控制测量交叉导线测量示意图如图1-5所示,置镜A3点,分别观测A1、A2、A5和A6点,然后置镜A4点,分别观测A2、A1、A5和A6点。
水平方向观测时,应选择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且垂直角较小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分组观测时,应采用同一零方向。
导线网观测的测回数、水平方向与距离观测值的各项限差,见表1-3和表1-4中要求。
3导线网的内业数据处理洞内导线网外业观测和数据质量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导线网的内业数据处理。
导线网的内业数据处理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1、将导线网的原始观测数据从全站仪中传输至计算机,并进行备份。
2、利用多测回测角软件对每个测站的2C互差、半测回归零差、垂直角指标差互差和测距较差等精度指标进行检查,对超限的测站及时补测;对测量的导线边长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同时进行高程改化,将距离改化到隧道工程独立坐标系的投影面上;3、整理成IN2平差文件格式(详见附录);4、以隧道洞口稳定的GPS平面控制点为约束点,在隧道工程独立坐标系下按严密平差法进行整网约束平差。
平差后的各项精度指标应满足表1-2所示的要求。
4 平差软件由于导线网可靠性较低,外业数据采集需要谨慎的同时,内业数据处理及分析更需细致认真。
推荐采用中铁四院《铁路工程精密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常规平差,同时要求采用Helmert约束平差,比较两种平差坐标较差,差值在20mm以内比较正常,若两种平差坐标结果相差较大,可能是数据采集有问题。
备注:中铁四院《铁路工程精密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具有常规平差和Helmert约束平差功能,同时具有对每个测站的2C互差、半测回归零差、垂直角指标差互差和测距较差等精度指标进行检核的功能。
附录平面控制网观测文件(in2格式文件)在进行平差之前,必须要准备好平面观测文件(取名规则为“网名.in2”)。
观测文件采用网点数据结构,除包含控制网的所有已知点、未知点和观测值信息外,还隐含了控制网的拓扑信息。
平面观测文件为标准的ASCⅡ码文件,可以使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建立编辑和修改。
其结构如下:该文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控制网的已知数据,包括先验的方向观测精度,先验测边精度和已知点坐标(见文件的Ⅰ部分);第二部分为控制网的测站观测数据(见文件的Ⅱ部分),包括方向、边长、方位角观测值。
为了文件的简洁和统一,我们将已知边和已知方位角也放到测站观测数据中,它们和相应的观测边和观测方位角有相同的“观测值类型”,但其精度值赋“0”,即权为无穷大。
第一部分的排列顺序为:第一行为方向中误差,测边固定误差,测边比例误差。
若为纯测角网,则测边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不起作用;若为纯测边网,方向误差也不起作用,这时可输一个默认值“1”。
程序始终将第一行的方向中误差值作为单位权中误差。
若只有一种(或称为一组)测角、测边精度,则可不输入精度号。
这时,从第二行开始为已知点点号及其坐标值,每一个已知点数据占一行。
若有几种测角测边精度,则需按精度分组,组数为测角、测边中最多的精度种类数,每一组占一行,精度号输1、2、...(参见表2-2)。
如两种测角精度,三种测边精度,则应分成三组。
方向中误差单位为秒,测边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测边比例误差单位为ppm。
第一行的三个值都必须赋值,对于纯测角网,测边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可输任意两个数值,如5,3;对于纯测边网,方向中误差赋为1.0。
已知点点号(或点名,下同)为字符型数据,可以是数字、英文字母(大小写均可)、汉字或它们的组合(测站点,照准点亦然),X、Y坐标以米为单位。
第二部分的排列顺序为:第一行为测站点点号,从第二行开始为照准点点号,观测值类型,观测值和观测值精度。
每一个有观测值的测站在文件中只能出现一次。
没有设站的已知点(如附和导线的定向点)和未知点(如前方交会点)在第二部分不必也不能给出任何虚拟测站信息。
观测值分三种,分别用一个字符(大小写均可)表示:L—表示方向,以度分秒为单位。
S—表示边长,以米为单位。
A—表示方位角,以度分秒为单位。
观测值精度与第一部分中的精度号相对应,若只有一组观测精度,则可省略;否则在观测值精度一栏中须输入与该观测值对应的精度号(参见表2-2)。
已知边长和已知方位角的精度值一定要输“0”。
在同测站上的方向和边长观测值按顺时针顺序排列,边角同测时,边长观测值最好紧放在方向观测值的后面。
如果边长是单向观测,则只需在一个测站上给出其边长观测值。
若是对向观测的边,则按实际观测情况在每一测站上输入相应的边长观测值,程序将自动对往返边长取平均值并作限差检验和超限提示;如果用户已将对向边长取平均值,则可对往返边长均输入其均值,或第一个边长(如往测)输均值,第二个边长输一个负数如“-1”。
对向观测边的精度高于单向观测边的精度,但不增加观测值个数。
平面观测文件中的测站顺序可以任意排列,一般来说不会影响平差效率和结果,但本软件包还特意提供了观测值文件排序(网点优化排序)的功能(详见2.3.1),通过优化排序,既有利于网点近似坐标的推算,也可提高解算容量和速度,但一般对于200个点以上的大网或一些特殊网才有较明显的效果。
图2-1为某一测角网的网图,其相应的平面观测文件*.IN2”的数据格式见表2-1。
对于有多组测角、测边精度的网,其平面观测文件如表2-2所示。
表 2-1 IN2文件示例(仅一组精度的情况) 0.7,3,31,3730958.610,264342.591 2,3714636.8876,276866.0832 12,L,03,L,27.362557 6,L,83.435791 24,L,03,L,74.593577 1,L,105.481560 45,L,03,L,41.334905 2,L,77.283653 56,L,03,L,58.405347 4,L,155.514999 61,L,03,L,57.240198 5,L,117.072390 31,L,02,L,121.345421 4,L,190.403024 5,L,231.554475 6,L,293.3130881 6 32 5 4 图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