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初一语文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笔记一、文章概括《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实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壮举。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阿波罗11号飞船从发射到登陆月球的全部过程,以及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活动和他们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二、重点词汇1. 宇航员:指进行宇宙飞行的人员。

2. 登月:指人类登陆月球的活动。

3. 壮举:指伟大的事业或行动。

4.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遥远,无法到达。

5. 里程碑:比喻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事物。

6. 举世瞩目:形容备受关注,全世界都在注视。

三、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简述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好奇,引出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发射。

通过描绘发射时的紧张气氛,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和人们对此的期待。

2. 文章中段详细描述了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和着陆的全过程。

通过科学数据的列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3. 文章后段描述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包括踏上月球表面的瞬间、采集月壤和岩石样本、安放美国国旗等。

通过对宇航员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月球上的体验和感受。

4. 文章最后总结了人类登月的意义,强调了科学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探索宇宙的期望。

四、主题思想《月亮上的足迹》通过记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文章表达了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于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教学的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次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 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了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 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环境和人类登月的历程,教学方 法较为生动有趣,学生参与度较高。
学生反馈
大部分学生对这种形式的科普课文感到兴趣,课堂互动良 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上存在困难。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成 长和收获。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2023-12-27

CONTENCT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方法反思 • 学生反馈反思 • 教师自我反思 • 改进措施反思 • 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内容反思
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材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相关知识
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时,我确保了所教授的内容与科学事实相符,没有出 现误导学生的信息。
05
改进措施反思
教学内容的改进
增加背景知识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考虑增加关于月球探索历史 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强化重点和难点解析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强化解析,可以通过更多的 实例和图解来帮助学生理解。
增加互动环节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是否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 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

2、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阿波罗登月”视频)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

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听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⑴观测⑵畅谈(chàng)⑶里程碑⑷昂首挺立⑸遥遥在望⑹可望而不可即(jí)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⑶树立登月纪念碑;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亮上的⾜迹》是⼀篇记实报道。

作者以平实的语⾔,真实地记录了⼈类⾸次登⽉的全过程。

字⾥⾏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亮上的⾜迹》课⽂原⽂ 在茫茫太空,⽉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真是可望⽽不可即。

然⽽,1969年7⽉,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类拜访了⽉球,迈开了⼈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块新的⾥程碑。

这⼀年的7⽉16⽇,美国佛罗⾥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的⽕箭发射架上,“⼟星5号”⽕箭像巨⼈⼀样昂⾸挺⽴着,尖端直指蓝天,⾼达⼀百多⽶。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太空。

地⾯服务⼈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级⽕箭加进了煤油,第⼆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的⾷堂⾥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个伟⼤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的⼈们⼀⼀道别。

这将是⼈类进⾏的距离最为遥远的⼀次旅⾏。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狭⼩的指令舱。

地勤⼈员对⽕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切正常。

指挥中⼼发出点⽕指令,计算机开始⾃动⼯作。

⾃动点⽕装置点燃了点⽕器,“⼟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的压⼒,那是由于⽕箭的加速⽽引起的超重⼒。

发射后2分42秒,第⼀级⽕箭⾃动脱落,⼆三两级⽕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度时,第⼆级⽕箭⾃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箭发动机启动⼯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度进⼊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度为2650公⾥,速度为每秒767公⾥。

飞船进⼊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球飞⾏。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作者用平时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对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是突出文章重点,难易适当,通过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比较贴切自然。

首先,我让学生说一说吟咏月亮的诗句,这一个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尽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次,由于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容,我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六要素。

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的图。

这样图文结合,不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再一次激起了阅读兴趣。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不是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重点的探究,如通过让学生跳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的语句,了解事件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对登月的全过程一目了然;通过重点研读12段和4段让学生回答:1、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2、给“激动”“紧紧地”加点,并说明这两个词语的作用。

3、登月舱完成使命后被甩在了太空,对这种做法谈谈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本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在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说:“如果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换成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该多好啊”接着出示“神五”“神六”发射成功的图片,让学生叙述事件并说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来到月球上,你最想和祖国人民说一句什么话?”顿时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时,学生对第一、二段的渲染的写法不是太明白,感觉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应该联系生活实际给他们举个例子以助于他们理解;在找文中议论性语句时,学生对“议论”这一概念有些模糊,我没有及时地加以解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2)《月亮上的足迹》一书是乔伊斯.利昂尔德.卡罗尔写的一部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也是一部以鼓励孩子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主题的故事。

月亮上的足迹作文_作文600字_关于月亮的作文_

月亮上的足迹作文_作文600字_关于月亮的作文_

月亮上的足迹作文《月亮上的足迹》写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部过程,指出人类终于现实第一次登月的重大意义,激发人们为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迹,希望你们喜欢。

月亮上的足迹作文篇1月亮上的足迹对面街上又传来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震得我头皮阵阵发麻。

我再也睡不下去了,于是披衣下床,走出门外。

外面的月亮好皎洁呀!我呆呆地望着高悬在天空的月亮,陷入了沉思:月亮是否也像地球一样,到处充满了噪音……想着想着,我变得好轻好轻,最后竟驾着飞船飞向了天空。

天上的雾好浓呀!一层层将我包围住,使我喘不过气来。

飞船费力地拨开云层,向月亮飞云。

不一会儿,雾稀了,月亮也到了。

“好美的星球!”我走下飞船,傻眼了。

一排排粗壮的桂花树开满了金黄银白的花,玉兔在底下跳来跳去;那一幢幢宫殿像是用洁净的水晶砌底……这里无灰尘,无污染,地球上哪儿找得到?!我不禁发出感叹,我刚掏出摄影仪,嫦娥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她莞尔一笑,说:“请别拍照!”“为什么?”“唉,上次我扔了一颗千年桃树给你们,可没等结果,花早已经被摘光了。

如果让你们知道,那我们的心血不就付之东流了吗?”听了她的话,我哑口无言。

嫦娥又说:“就是因为你们任意破坏,才会造成今天的下场,有时,我们也深受其害啊!”我为是地球人而羞耻。

这时嫦娥牵着我的手,带我参观月宫。

一路上,嫦娥指着座座花园,幢幢宫殿,向我讲解他的方法。

我用心地记在脑海里。

最后,我到了天女园。

还没进园子,阵阵香味迎风飘来,让人精神顿佳。

这时,一位身着淡绿色衣裳的仙女来到面前,我一见面就责怪起她来了。

“这能怪我吗?是你们不珍惜我的花。

我撒多少,你们破坏多少,也不计较后果,也不会晓得,很多人因为污染死亡,河流因污染断水……”我又一次被震醒了,急切地问:“难道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有!”天女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改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意识。

”我浑身热血沸腾,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放心吧!没问题的!”天女信任地点了头。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4《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说明文,严格来说的话,其文学价值并不明显,也没有过多的说明文知识,我想,不如跳出课本,让他们了解一些有趣的事情,拓展文学视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定位于“永恒的月亮”,让同学们去领略月在古诗词及现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以此为蓝本,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外阅读拓展课。

这以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明月知多少、古诗中的月亮、现代诗中的月亮,这三个环节中,“古诗中的月亮”是重点,“月亮在古诗中都象征着什么”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明月知多少”环节主要是了解月亮的别称,拓展语文知识,给同学们补充了以“婵娟”为代表的三十几个别称。

“古诗中的月亮”设计时,主要是挑选了众多含月的.古诗,以月的内涵为界限进行分类,出示古诗,让大家讨论出示的一组诗中,月亮的内涵。

最终归纳出了9类,分别是:1、借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借月表达亡国之痛,忧国之情;3、离愁别绪;4、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5、真挚的爱情;6、对大自然的赞美;7、岁月更迭,时光易逝;8、高洁品质;9、边塞的孤独。

这九类中,亡国之情和怀才不遇是最难分析的,要结合具体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它的几类同学们都能够判断出来。

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很开心。

最后,展示了一组诗,让大家自己去区分作者寄托在“月”上的感情并重点赏析了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过这首诗中有“相思”“梦佳期”等字眼,大家很容易理解为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这也说明,我们划分出的九类月的内涵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定位。

第三环节只补充了《断章》,让大家自己品读,去体悟诗中朦胧的美。

整个内容进行完花了大概两个课时,最后,出现在课件上的古诗词都成为了大家的积累内容,出现在了积累本上。

两个课时进行得还算是比较顺利,即使没有完全掌握,也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我想,本次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是《月亮上的足迹》,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笔记:
1. 文章概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通过真实、生动、科学的记录,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

2. 重点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描述了人类对于月球的向往和好奇,以及科学家为登月做出的努力;第二段(第2-9自然段)详细叙述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过程,包括起飞、飞向月球、登月、在月球上行走、返回地球等各个环节;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总结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和影响。

3. 重点词语:迈、旋、飞跃、指令舱、着陆、里程碑、昂首挺立、遥遥在望等。

4. 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科学性强,是一篇优秀的科普说明文。

5. 课后习题答案:(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记叙了登月过程的?(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写了什么?(3)从“火箭发射”、“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返回地球”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阶段,并简述其经过。

以上是关于《月亮上的足迹》的一些关键点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起县第二中学先学后研学案设计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

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

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

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8、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9、“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10、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11、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12、“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13、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四、【类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