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功与功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功与功率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功与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 熟练运用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功与功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方法;2. 能够正确应用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功以及如何计算功。

2. 讲解(30分钟)a.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功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可以用下式计算:功 = 力×距离× cosθ;- 功的单位是焦耳(J),即1牛·米;- 功可以是正的、负的或零。

b.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可以用下式计算:功率 = 功÷时间;-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即1焦耳/秒;- 功率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越强。

c. 功与功率的关系:- 功率可以用功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功率 = 功÷时间;- 通过功和功率的关系,我们可以相互转换这两个物理量,例如:功 = 功率×时间。

3. 实例演练(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如:a. 一个力为10牛的人推一个物体,物体移动了5米,求人做的功是多少?b. 在2秒钟内运送10焦耳的能量,功率是多少?4. 总结(5分钟)复习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功和功率的计算方法;2. 在讲解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物理概念;3. 在实例演练环节,要选择具体生活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4. 在总结环节,可以通过小结和提问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1一、学习目标:1. 能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 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3.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了解简单的滑轮组,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二、重、难点: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运算。

2.认识简单的滑轮组,会计算其机械效率。

三、教学思想:由于三年级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在上课前小组教研确定复习版块,把教材重新组合,力求高效。

一般在教学前让学生做复习提纲,通过做复习提纲,把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并记忆,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通过中招题进行练习,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备战中招) 版块一:功教师先提问并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课件列举没有做功的例子:如“搬而未动”是有力没有距离;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牵引力没有做功,因为有距离没有牵引力;吊车吊着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没有做功,因为在拉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题中给的距离与拉力垂直,没有关系。

然后让学生练习: 1.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B.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C.吊车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5m,拉力对货物做了功;D. 小明把书从地面上捡起来,小明没有对书做功 ;2.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4N重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300J B.做功100J C.没有做功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3.小明将放在水平面上重为3N的物理课本水平匀速拉动0.5m。

所用的水平拉力为1N,则课本重力做功 J,水平拉力做功 J。

学生在说答案的过程中要求讲方法,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另外做完后对版块一进行总结。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课题】功和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功率的单位和换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和功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和功率。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实验装置、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位举重运动员正在举起的重物,引发学生对功的思考。

2.看图讨论:请学生观察以下图片,结合引导问题讨论:什么是力的作用点沿着力方向移动了多长距离?这个量叫什么?有什么用?二、概念讲解(10分钟)1.功的定义:当力作用于物体上,使物体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力与物体的位移的乘积。

2. 计算公式:功=力×位移×cosθ3.功的单位:焦耳(J)4. 示例演练:请学生根据计算公式计算以下问题:1)一个力为5N的人用1分钟用力推500m的书包,他为书包做了多少功?2)一位体力劳动者挤压一捆20kg的棉花被,所用拉力为400N,做功10J。

这捆棉花纵向位移是多长?5.小结:请学生总结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做功力与重力的乘积。

2.实验装置:小车、轨道、滑轮、不同质量的物块、弹簧测力计、尺子、计时器等。

3.实验步骤:a.将轨道平放在桌面上,并保持水平。

b.将小车向轨道的一端推动,然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做匀速运动。

c.将不同质量的物块挂在小车上,每次只挂一个物块,并记录下推车所用的时间。

d.分别测量小车通过的位移和所施加的力,并记录下来。

e.计算不同物块的功。

4.思考与讨论:请学生思考实验结果,验证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做功力与位移的乘积。

5.小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一步加深对功的理解。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3. 功和功率的关系4.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5. 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功和功率的关系,机械效率的计算及提高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

3. 运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功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过渡: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深入: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和功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2.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功、功率计算方法的掌握。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功和功率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组、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

3. 教学参考书:有关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功率的概念,讲解功和功率的关系。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机械能与能源》第二节《功和功率》。

详细内容包括: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培养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难点:如何将功和功率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砝码、计时器、电能表、演示用电机。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实验用小车,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为什么会越来越快?(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什么是功?什么是功率?2. 例题讲解(1)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示例进行解释;(2)讲解功率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3)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行过程中的功和功率;(2)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4. 知识拓展(1)介绍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能表、电机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降低能耗。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3. 功和功率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一定距离所需的功;(2)计算一个电机在1分钟内所做的功和功率;(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

2. 答案:(1)功 = 力× 距离;(2)功 = 力× 距离÷ 时间;(3)如:人做功、车辆行驶、电器工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功和功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和单位。

2.难点:运用功和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功和功率。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力是如何对物体产生作用的呢?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那么,力在物体上做了功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功和功率的概念。

2.知识讲解(1)功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计算公式是: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

(2)功率的概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功和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1瓦特等于1焦耳每秒。

3.实例分析了解了功和功率的概念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例子1:小明用10N的力将重20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2m,求小明做的功和功率。

解析:小明做的功W=Fs=10N2m=20J。

小明提升物体的时间t=s/v,其中v是物体的速度。

由于是匀速提升,所以v=F/m=10N/20N=0.5m/s。

所以,t=2m/0.5m/s=4s。

小明做功的功率P=W/t=20J/4s=5W。

(2)例子2: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发动机功率为100kW,求汽车的牵引力。

解析:汽车行驶的距离s=vt,其中v是速度,t是时间。

由于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所以t=W/P。

将s代入W=Fs,得到F=W/s=P/v。

所以,汽车的牵引力F=100kW/60km/h=100kW/(601000m/3600s)≈500N。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与功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掌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功和功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1)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力、距离和角度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功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3)讲解功率的概念,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的概念;(4)介绍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公式推导。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功和功率的概念。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功和功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功和功率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初中物理功 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 功率教案

初中物理功功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

- 能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功和功率的概念。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 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功和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和运动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吗?力对物体做了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

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 F 是力,s 是位移,θ 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讲解功率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为 P = W / t,其中 P 是功率,W 是功,t 是时间。

3. 举例说明功和功率的应用,如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运动员的体能等。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不同位移和不同夹角下的功。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出对应的功率。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功和功率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和功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功和功率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功和功率的概念。

2. 实验环节是否能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3. 课堂练习是否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第次课)
教师: 学生: 年级: 日期: 星期: 时段:
简单机械和功——功、功率、机械效率课题
学情分析功、功率预习
1.理解功、功率的定义;
教学目标与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
3.掌握增加有用功、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考点分析
掌握对一个过程做功的计算,做功过程中的机械效率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互动法、练习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教学导入:
功、功率
1.对照书本引导学生了解“功”这一物理量。

2.书本的斜面拉小车实验得到的结论:既没有省力也没有省距离的机械。

3.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公式表示:W=Fs,根据公式功的单位N/m,物理学规定功的单位焦耳(J)。

4.根据功的定义和学生自由讨论做功的案例。

(比如爬楼梯、举起一块石头、搬一只木箱水平移动等等)
5.功率:同样是举起一只相同的箱子到同样的高度,有的人举的快,有的人举的慢,他们做的功相同,但用的时间不同,
6.我们用一个物理量功率来表示他们的做功的区别,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W 用P 表示功率P=。

根据公式功率的单位可以表 示为J/s ,物理学中用瓦特(w)来表示功率的单位。

t
1W=1J/s ,
常用的功率单位还有KW 、MW , 1KW=1000W 1MW=1000KW
例1 举重运动员用4秒钟的时间将质量是130kg 的杠铃从地上举高了2米,并坚持了2秒钟。

计算在此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做的功,这个过程中运动员做功的功 率是多少,
- 1 -
例2 在图中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行人手提物品在水 妇女手推童车在水 人在推木箱时累得举重运动员举着 平地面上匀速走动 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出 杠铃原地不动 汗也没有把木箱推A
B C D 动
例3 东风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 匀速行驶160m ,所用时间为20s ,若此时卡车所受的牵引力为 5000N ,则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 功为多少J ,牵引力的功率是多少W,
机械效率
6.思考,利用动滑轮将木料拉到四楼时,手拉绳做的功和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相等吗,对照书本分别探讨手拉绳做的功和滑轮拉砝码做的功,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手拉绳做的功产生了哪些作用效 果。

7.滑轮对木料做的功使木料从一楼提到了四楼,而人拉绳做的功不仅将木料提起同时也将滑轮提起,也就是说人对滑轮也做了功,而对滑轮做的功并不是我们 的目的。

W8.我们把我们有目的而做的功叫有用功,在做功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额外的并非我们的目的而做的有用
WWWWW功叫做额外功,整个过程中做的功叫做总功。

并且=+ 总总额外有用额外
9.在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W有用功有用,100%,,,100% 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机械效率=,用η
表示机械效率则总功W总
例4 用定滑轮匀速提升质量为20kg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220N,物体升高的高度为2m。

求此过程中的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例5 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240N的物体,所用的拉力为150N,物体在5s内匀例5图速上升lm(求:
- 2 -
(1)有用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拉力的功率(
例6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画出滑轮组最省力的绕法;
(2)为了准确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使弹簧秤沿竖直方向作________运动。

(3)若增加钩码,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

(4)将空格填满:
弹簧秤钩码弹簧秤机械钩码重总功有用功读数移动距离移动距离效率
4.9牛 1.96牛 0.1米 0.3米
例6图
课内练习与训练
1.(2011重庆,第7题)如图所示,用拉力F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B(拉力F做的功是有用功
C(拉力F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
D(增加物体重力可以增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图 2图
2.(2011甘肃兰州,第8题)如图所示,工人用250N的力将重4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在此过程中滑轮
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
A(80, 800J
B(80, 1000J
C(62.5, 200J
D(80, 200J
3.(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第21题)建筑工人用如图l0所示的装置把重400N的物体匀速提升3m(所用的手拉力为300N(则该工人所做的有用功为 J,总功为 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若用该装置提升500N的重物,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以下是小丽和小宇同学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出现的情况: ?在进行实验时,应先调节杠杆使它在位置静止,在这一位置静止的好处是。

- 3 -
若杠杆被支起后,左端高右端低,则应进行的操作是。

?小丽在实验时,忘了一部分数据的记录,请你帮助完成下表:
次数动力F/N 动力臂l/m 阻力F/N 阻力臂l/m 1122
1 2 0.01 1
2 0.0
3
4 0.06
?实验时,老师只给小丽10个相同的钩码,当在杠杆的左端挂上如图位置的三只钩码时,则为使杠杆平衡,小丽应在杠杆的另一端的什么位置处
挂几个钩码, ; ?当小宇在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如图位置平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对应的力臂,结果发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于是小宇说,杠杆平衡条件在此种情况不成立,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

5.如图所示,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
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
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
(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推力F的大小(
第5题图
补充复习题
1.在下列事例中,目的为增大压强的是( )
A(在坦克的轮子上安装履带 B(菜刀钝了,磨一磨
C(将背包的背带做得宽一些 D(在铁轨下铺设枕木
2.下列哪种器材在工作中利用了由弹簧形变的势能转化成的动能,( )
A(自动车座 B 机械手表 C 弹簧秤 D 衣服夹
3.利用空气浮力升空的飞行器是( )
A(飞艇 B 直升机 C 滑翔机 D 火箭
4.在制糖工业中常用沸腾的方法较快地除去糖汁中的水分。

为了使糖汁在沸腾时不致因温度过高而变质,沸腾时的温度
要低于100?。

可行的做法是 ( )
A.缩短加热时间 B(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C.降低炉火的温度 D(将糖汁密封在高压容器内加热
5.目前有些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

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 4 -
6.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成像实验,那末下述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学生对本次课的小结及评价
1、本次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对老师下次上课的建议
? 特别满意 ? 满意 ? 一般 ? 差学生签字:
课后小结
教师签字:
审阅签字: 时间:
教务主任签字: 时间:
-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