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分流器(Surpass)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合集下载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临床随访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0.5% - 5%,在脑卒中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虽然没有急性出血的危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随访过程中,其疾病进展、复发率、以及与自身及其他病变的关系等问题仍然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技术、手术技术等不断更新,使得其治疗效果逐渐得到改善。

因此,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及其临床随访,更需要探讨相关的治疗方案和随访策略,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和临床随访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与治疗进行梳理,总结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案。

2.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文献,包括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临床指南、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等,对其进行仔细的筛选和归纳。

2.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和总结。

3. 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

4.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总结和建议,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论:1.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分级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

2.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病情进展、颅内动脉瘤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治疗选择。

3.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随访策略、随访时间和随访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随访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ing device)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其作用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和血流的重建。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的、形态复杂或部位特殊的动脉瘤。

由于其形态和位置的复杂性,传统的介入治疗手段如金属线圈栓塞治疗可能并不适用,而且存在着很高的再出血率和治疗失败率。

而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流导向装置通过长而细的金属网状管道来改变瘤体周围的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瘤体的闭塞。

它一般由钨合金制成,造成瘤体内血流的减慢和血栓的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先在患者的股动脉插入引导导管,并通过X光引导将引导导管送达到动脉瘤的位置。

接下来,医生会将血流导向装置经过引导导管放置在动脉瘤内部,然后逐渐展开,将瘤体与正常血管分开。

医生会检查装置的位置和展开情况,并确保血流能够正常通过。

与传统的介入治疗手段相比,血流导向装置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由于血流导向装置的特殊结构,可以更好地改变血流动力学,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分离,从而减少了再出血的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动脉瘤形态,不受瘤体大小和形状的限制,使得治疗更加灵活和可操作。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保留正常的侧支血流,减少术后脑梗死的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的疗效较好,长期的随访研究表明,术后再出血率低、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可以改变血流动力学,将瘤体与正常血管分离,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和血流的重建。

血流导向装置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操作。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好的血流导向装置设计和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通讯作者:陈宝祥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

然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将综述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术后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器械。

它采用高密度网状支架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并形成完整的血管内腔覆盖层,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促进动脉瘤的闭塞和愈合。

相比传统的金属支架,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血栓形成风险[1]。

一、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机制复杂,与手术创伤、血管壁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可以有效地覆盖动脉瘤颈部,并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能性[2]。

血栓形成是另一个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手术创伤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都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能够促进血流的顺畅,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3]。

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脑血管阻塞或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和薄弱,可能导致脑出血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变的特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下面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指南。

1.病变特征评估: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以获取详细的病变信息。

评估病变的大小、形状、位置、壁厚度和动脉瘤颈的直径等特征,以确定治疗的可行性和方案选择。

2.共性指征:a. 动脉瘤直径>7mm:大直径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更高,建议选择治疗;b.女性:女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对较高,需慎重考虑治疗;c.年龄:年轻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需要重视;d. 动脉瘤伴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如颈部宽度>10mm、长宽比≤1.6、父动脉直径缩减、颈部非对称等,需密切关注并考虑治疗;e.科学证据的缺乏:对于没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特定病变,应进行个体化评估并权衡治疗风险和效益。

3.治疗选择:a.保守随访:对于病变较小、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拒绝治疗或禁忌证的情况,可以选择保守随访,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b.高流速输注治疗: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插管,注射高流速的血栓剂或线圈等来堵塞瘤内血流,进而促使血栓形成,达到阻断动脉瘤供血的目的;c.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颈部夹闭动脉瘤,阻止其供血,以达到治疗目的;d.跳动脉腔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将导管放置在颅内动脉与四肢大动脉之间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恢复血流,改善症状;e.血管内修复术(流入背侧路下行PET):通过介入手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处,放置支架或支架加塞。

4.术后管理:a.术后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和颅内压,预防和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b.对于选用夹闭术或跳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需要注意术后血压控制,以避免术后的血管痉挛;c.术后定期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术后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监测可能的复发情况。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

结果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80.00%,GOS Ⅲ级以上占比90.00%,两组数据比对支架N组明显优于对照U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在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LVIS支架治疗效果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LVIS支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治疗有效率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属于一种常见的脑部动脉瘤,在动脉瘤中占比高达30%,占颅内动脉瘤近19%,临床上对于未破裂的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以溶栓+支架治疗为主[1]。

本文研究中80例大脑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报道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入选我院收治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开始于2019年1月8日,结束于2020年3月12日,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支架N组(予以常规治疗+LVIS支架治疗)、对照U组(予以常规治疗),每组40例。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

对照U组男、女各21例、19例,患者均龄62.36±4.69岁,动脉瘤直径1.95mm~10.36mm;支架N组男、女各25例、15例,患者均龄62.42±4.75岁,动脉瘤直径1.96mm~10.37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张丽;陈圣攀【期刊名称】《上海护理》【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支架;护理【作者】张丽;陈圣攀【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

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重建血管壁和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低网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支架,具有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学效应,可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亦可促进支架内的内皮细胞和新生内膜组织增生,进而依靠瘤颈的内膜化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3]。

在此基础上,动脉瘤内的血栓最终被逐渐吸收,动脉瘤得到治愈。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动脉瘤的治疗模式由瘤体栓塞转为为载瘤血管的重建。

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针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被经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8~68岁。

8例患者均为巨大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均>2.5 cm。

其中,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海绵窦区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

8例患者临床症状:头痛5例,其中伴视力模糊2例;头晕1例;复视或视力下降2例。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