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