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秦始皇功过辩论

英雄创造历史英雄——时代的代表,不只是说领导者,只要在某些方面突出表现的都是英雄平民——相对于英雄来说,没有特别突出表现的,对当时时代发展作用较小的民众创造——创立,造就历史——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包括是非对错,功过得失历史有谁造就,主要看其对于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推动哪个更大历史是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于时代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造的 1、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是由各界表现突出的,对当时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推动的 2、英雄是平民中的佼佼者,英雄形象地树立给普通民众一目标和榜样,有利于其更好得更为主动地进行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活动 3、英雄对于历史的创造是主要矛盾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但这决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更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不同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大小之分,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和英雄人物。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虽然较小,但决不能忽视;英雄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按照历史人物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又可以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亦称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级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等。
反面人物则主要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我的立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原因: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不足为奇。
“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秦始皇功过辨论赛

返回
战国后期秦灭六国 燕 赵 齐
秦
韩 魏
楚
嬴政(秦王) 嬴政(秦王)
返回
大权独揽
皇帝
丞 相
行 政
任免官员
御史 大夫
监察 郎 卫 中 尉 令 宫 门 宫廷 卫 警卫 戍 太 仆 宫 廷 车 马 宗 正 皇 室 事 务
太 尉
军事
秦
中央官制
廷 治 少 典 奉 中 将 尉 粟 府 客 常 尉 作 司 内 工商 民 祭 京 少 法 史 税务 族 祀 畿 府 刑 农赋 皇室 外 礼 治 宫殿 狱 财政 财务 交 教 安 营建
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秦的暴政的表现有 哪些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辨论” 秦始皇功过的辨论”
大隗镇一初中历史教研组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全面的、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全面的、 客观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客观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 1:凡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求,适应历史发展 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朝流的,顺应人民愿望的,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 凡是损害人民利益,阻碍社会发展的,要给予其否 定的评价。 定的评价。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 准。 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2:对一历史人物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 既要看到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阻碍 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社会发展的一面,对其功过要有主次之分。
正方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 功大于过。 王,功大于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

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而秦始皇的政绩、作为对於后世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
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
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
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
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
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
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一)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很少占有土地,但同时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
(二)秦国徭役繁重,主要分为兵役与大兴土木。
秦始皇功过辩论

功: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
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
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
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
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是神,是人都会犯错,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1.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皇帝自称“朕”,其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延万余里”。
三、济1.统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铜两种圆形货币,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井田、开阡陌以来,即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全国后,秦室更加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呈报占田数并纳税,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免费论文下载中2.沟通水路:秦疏鸿沟作为水路枢纽,於公元前二一四年,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异制、言语异声、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在全国通行。
后又简化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统制,如颁布禁书,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六、对外秦始皇于并吞六国、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东至辽东,北起大漠,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基础。
争论讨论秦始皇的问题作文

争论讨论秦始皇的问题作文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又实行严刑峻法,百姓苦不堪言。
对于秦始皇,你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呢?请以“论秦始皇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解析。
1. 立意方面。
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作文题目。
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既可以着重论述秦始皇的功绩,如统一六国在政治格局上的巨大意义,统一度量衡、文字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推动等;也可以重点分析他的过失,像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刑峻法对百姓的压迫等;还可以采取辩证的观点,综合论述他的功过,指出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但过失也不能忽视,要以史为鉴。
2. 内容方面。
功绩论述。
在论述统一六国的功绩时,可以提到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例如,“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生灵涂炭。
秦始皇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横扫六国,使得‘六王毕,四海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这一壮举不仅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且为中国疆域的基本形成奠定了框架。
”对于统一度量衡、文字的论述,可以阐述这一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如“统一度量衡让各地的商业贸易更加公平、有序地进行。
以前各国度量衡标准不一,交易时纠纷不断,统一之后,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而统一文字则打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隔阂,使得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和传承。
各地的文人墨客能够以相同的文字书写思想,政令也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至全国各个角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过失论述。
在谈到大兴土木时,要突出其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
例如,“秦始皇营建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辩论中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一课的案例【背景说明】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功与过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人物,同时还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正确认识秦始皇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既可以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以课堂即兴发言式辩论。
通常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是把它放在“秦王扫六合”一课结束时进行简短的辩论,由于是在临下课前进行的,往往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容局限于照搬教材,缺乏过程,只有结论。
导致辩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为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组织一次正式的辩论赛。
这样既能够完成知识层面的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口头和书面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剪辑】第一步:课前准备一、分组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二、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三、确定辩论过程和评价标准1、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2、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5.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教室营造气氛1、多媒体课件显示:上面是主题: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左边是秦始皇的画像,右边是李白《古风》中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3、一位同学扮演秦始皇,自制冕冠,着宽大衣服,腰带佩剑【活动开始】秦始皇目光炯炯、威严而傲慢的走来,神采飞扬的自述:我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我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我审时度势,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为了巩固统一,我进行了改革,大胆开拓,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修筑长城,北击匈奴,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自述结束后,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退场。
[主持人]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过的千古一帝”还是“过大于功一代暴君”?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一、一辩阶段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方观点是:秦始皇功绩巨大,是一位历史伟人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理由有三:第一,在政治上,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代基本承袭下来,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秦律: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于全国。
第二、在军事上:1.北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2.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在经济、文化上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我国以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反方一辩: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讲到了秦皇的功绩,但是我方认为他的功绩却远远比不上他的暴政,原因有下面五点:(1)秦始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国君,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就是其罪证之一;(2)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精壮劳力几乎全部服役,严重破坏农业生产。
(3)赋税重,秦朝赋税是将农民收获2/3以上缴给国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4)严刑峻法,秦始皇主张轻罪重罚:就是轻微的犯罪,处以极重的刑罚,希望通过重刑杜绝犯罪。
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还有连坐和族诛等刑法,老百姓受到酷刑处治的人很多,是其罪证之四。
(5)在文化上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方式摧残了文化,箝制了思想造成历史文化典籍的损失。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秦始皇秦始皇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苦难,给国家带来了危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过大于功。
二、二辩阶段正方二辩:秦始皇虽然很残暴,但是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树立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功绩是伟大的,你说不是这样吗?秦始皇役使民力,人民苦不堪言,但是在秦朝时期,建筑基础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朝建立了坚固的防线,抵御了匈奴的入侵,这不可以说是功吗?反方二辩:请问正方同学,他箝制思想,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禁锢思想自由。
百姓深恶痛绝,使秦朝短暂而亡。
请问再大的功绩能掩住他残暴这一面吗?你能说出他不是一位暴君吗?如果不是暴君,秦朝怎么会短暂灭亡呢?三、三辩阶段正方三辩:请问反方同学,夏桀、商纣王等我们都知道吧,这些历史上的暴君只知道自己享乐,不顾百姓的死活。
可是秦始皇却不同,秦始皇知人善任,能任用李斯、白起等人帮助他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就证明他具备英明君主的素质,所以后人称他为:千古一帝,中华大帝。
反方三辩:秦始皇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他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史料记载,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你能说他爱民吗?如果真的爱惜老百姓,他应该这样做吗?[主持人]:刚才的辩论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现在请正方和反方代表做中介点评。
时间是4分钟,先有请正方代表。
四、总结点评阶段正方总结点评:综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统一的过程中,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局面,为巩固政权,又能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开发南方,北击匈奴,设立郡县巩固边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虽有过错,但不可不谓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我方再次表明我们观点──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总结点评:各位老师、同学,秦始皇虽统一中原,建立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先后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他的暴政,却是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比,他的这些功绩远远比不上他的残暴过失,摘不掉他是一位暴君的帽子,我方观点是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会快要结束了,到底谁是赢家呢?下面由评委同学统计分数,选出“优胜代表队”和“最佳小辩手”。
在等待最后结果期间,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
五、教师评析总结同学们,今天的辩论会很激烈也很精彩,双方辩手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你们运用准确、充分的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培养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的精神。
虽然比赛的结果有胜有负,但我认为双方辩手的竞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
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秦始皇是一个历史伟人,还是一个暴君,通过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答案。
我们既要肯定秦始皇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视人才、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同时也要反对他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役使百姓、冷酷无情、惟我独尊的做法。
[主持人]:好,结果已经出来了,现在我来公布结果六、公布评分结果【教学中的反思】通过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让学生们走上辩论的讲坛,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辩论,使学生们懂得并学会与同学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辩论会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有目的的搜集资料,并提取信息。
让学生对秦始皇;的功与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哪些重大贡献?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帝王?如何看待秦始皇的暴政与决策失误?为什么说秦始皇功大于过?从这一学习体验中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