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风险防范措施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的负担,因此在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
同时,精神科医师也应该在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避免用药过度或不当引起肝损伤。
三、合并心血管疾病精神科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不规律,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因此,在精神科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
同时,精神科医师也应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情况,避免用药过度或不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加重。
二、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精神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患者的自杀、暴力行为,医务人员的被伤害等。
因此,精神科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一、患者的风险防范1.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对于患者的自杀、暴力倾向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监护、限制活动范围等。
2.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情绪,减少自杀、暴力行为的发生。
3.加强患者的家庭支持,建立家庭治疗制度,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4.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1.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加强门禁管理、安装监控设备等。
2.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失误和事故的发生。
4.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三、风险防范流程1.建立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
2.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于风险事件进行跟踪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等,共同维护精神科医院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精神科疾病的并发症是一项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精神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精神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一)一般防范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患者,态度应和蔼耐心,严肃认真,不要用刺激性的言语或挑逗患者,保持环境的安静,避免激惹患者的情绪。
②鼓励患者以言语表达感觉及发泄敌意。
③鼓励患者在无法控制行为时,立即寻求帮助。
④清除所有的危险物品并减少环境的刺激。
⑤教会患者克服急躁情绪及处理压力的方法。
⑥向患者指出激动行为的表现,并强化有效的应对技巧。
⑦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强化其支持系统。
⑧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时,依其情况可给与口头限制,药物控制,约束性保护等。
(二)对有冲动行为患者的防范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患者可突然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
如有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应大胆镇静,机智果断的对待患者。
①医护人员应站在有利于治疗护理的位置,从背面或者侧面阻止患者的冲动行为,不可迎面阻拦,以保护患者及自身安全。
②对手持凶器或者杂物的患者,要劝导患者放下或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趁其不备时拿去,不可用强硬的方法强行夺取,以免激起伤人的行为。
③对于治疗不合作的患者,要给与足够的重视,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说服解释,并组织人力协助治疗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预防患者的冲动和攻击行为。
④接触有追求异性行为的患者,态度要严肃,随时警惕其不礼貌的行为,不要单独与患者交谈,以免引起意外。
(三)对精神患者合并非精神疾病的防范①自我防护:在精神病合并传染病病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
精神病合并肝炎的病区,医护人员要穿好隔离衣,勤洗手,做好手的消毒。
为患者做各种治疗,注意不要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合并肺结核的病区,戴口罩,并保持口罩的清洁,随时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②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增加自身免疫力。
③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进行体检检查及各种化验报告,尽快明确诊断。
精神科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精神科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精神科的安全非常重要,不仅是患者的安全,也包括医护人员、访客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
在精神科,有四个主要的安全隐患,包括自杀、暴力、未经授权逃脱和药物滥用。
每种隐患都有一定的措施可以采取,以保障环境的安全。
首先,自杀是精神科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预防病人自杀,医院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带领下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有些措施是为了限制病人在医院内获得自杀的机会,比如在医院里禁止携带易自杀的物品,或在高危险的病人的房间里配备摄像机监控。
除此之外,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应该定期对病人进行精神病理诊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的症状和历史来评估他们可能存在自杀风险。
同时,医生还需要给予恰当的治疗,比如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来降低病人自杀的风险。
其次,病人暴力是另一个安全隐患。
为了防止病人暴力,首先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控制病人的行为。
有些措施是禁止病人携带危险的物品,另一些是配备高科技的监控设备,还有一些是在住院期间禁止探视,以防止病人从外部获得刺激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同时,医院需要对病人进行持续的心理诊断和定期检查,从而更好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并及早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防止病人的暴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未经授权逃脱也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问题。
为此,医院需要严格执行医院的规定,只允许病人在医生指导下出院,禁止在不授权的情况下离开医院;同时,医院还需要有严格的监控来监督病人的情况,以防止未经授权的逃脱。
当病人逃脱后,需要立即联系当地警察局、医院安保部门和临床医生,以及必要时紧急护理人员,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最后,药物滥用或被证明也是一个安全威胁。
为了防止病人药物滥用,医院需要严格管理药物的使用,比如允许医生在某些情况下授予药物和改变治疗方案,并让护士及时监测病人的反应,以确保病人药物的安全使用。
此外,还需要在精神科里设立安全库房,用于存放药物,并禁止任何人自行使用药物,以防止病人的药物滥用。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才能确保精神科的安全。
精神科护理风险与措施

精神科护理风险与措施精神科护理工作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风险较大。
本文分析了精神科护理风险的多种因素,论述了应从人员和设施两方面入手,通过加强精神科护士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加强设施的安全管理和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等措施,既能有效地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又能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标签:精神病;护理;风险;措施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死亡、伤残损害或被投诉的后果的可能性。
精神科护理工作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风险比普通科室的护理风险要大得多,精神科护士更容易受到来自于患者、工作环境、自身压力等方面的威胁。
下面就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以提高精神科护士自我保护能力。
1 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1.1 护士人身安全的风险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其思维、行为、情感、感知等方面均存在异常,患者缺乏自知力,容易出现兴奋、冲动毁物、伤人、逃跑等行为,这些行为大多具有不可预测性。
护士在接诊、治疗过程中容易受到患者冲动行为的伤害。
1.2 患者自身面临的风险精神科患者常处于抑郁、焦虑或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无自知力,容易发生自杀、自伤。
并且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和护理。
另一方面精神科的患者还要面临来自周围的其他精神患者伤害的风险,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那些精神运动性兴奋的患者及受幻觉妄想支配的患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他们的冲动行为在给自己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危险[1]。
1.3 护士法律意识,护理措施及技术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护理习惯,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缺乏整体护理知识,由于尊重患者的意识淡薄,以致言语粗暴,态度生硬,甚至任意侮辱患者人格而导致患者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等而发生意外。
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或责任心不强给患者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如发错药、打错针,在约束躁狂患者时,造成患者身体的损伤等[2]。
精神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与控制管理

精神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与控制管理作为精神科医院,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挑战和风险。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管理的建议。
1. 患者群体: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病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其主观能动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部分患者存在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预防与控制管理:建立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培训计划,提高患者对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患者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2. 医护人员:精神科医院内的医护人员接触大量疾病患者,容易感染病原体。
因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可能存在疲劳和减弱个人免疫力的情况。
预防与控制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提供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的知识水平。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疲劳。
3. 医疗设备和环境:精神科医疗设备和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隐患,如交叉感染的风险高、设备清洁不彻底、空气流通不畅等。
预防与控制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遵循消毒灭菌的标准操作程序。
保持医疗环境的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空调系统、排气系统等,并加强监测和管理。
4. 消毒措施:精神科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或器械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此消毒措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预防与控制管理:确保消毒措施符合相关标准,包括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实施适当的消毒时间和浓度,对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和验证。
5. 访客和家属管理:精神科医院患者通常需要亲友的陪护和照顾,但访客和家属也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源。
预防与控制管理:设立访客管理制度,限制访客数量和时间,加强访客和家属对感染防控知识的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精神科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患者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浅谈精神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谈精神科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程度伤害的可能性。
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法制观念的加强,如何有效识别、规避精神科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倡人文关怀等问题,已成为当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精神科护理风险存在的各种因素1.1 管理因素: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够;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落实不全面;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1.2 护理人员因素:护士趋于年轻化,缺乏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安全意识不足,对护理行为中的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风险和纠纷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对危险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对环境中的危险和病人的危险性敏感不够;责任心不强,对病情观察不细致,发药不认真;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不重视护理文书的记录;缺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异常状态的护理技巧和方法;护士心理压力过重。
1.3 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逃等不良行为;恢复期病人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病人因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牙齿脱落导致营养失调;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等危险;老年患者及卧床患者有发生褥疮的可能等。
1.4 病区设施因素:地面湿滑容易导致患者跌倒摔伤;走廊、卫生间是否有扶手;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及癫痫发作;患者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工作人员未及时落锁与忘记落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均易引起危险事件;另外,对于半开放的病区环境,围墙实施的高度是否足够,都会发生病人外逃现象,如果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外逃,会有意外事故的危险。
精神科风险评估

• 2.其他不良事件; • ●肝肾功能严重受损; • ●严重的血细胞减少,氯氮平等; • ●严重的过敏反应:卡马西平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等 • ●恶性综合症; • ●5-HT综合症; • 这些问题的发现有赖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对专业知 识的熟悉掌握以及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如有发生,和患 者法定监护人的及时沟通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积极 及时的救治可明显减少风险的发生。
• •
•
•
二.疾病的风险-----自杀
• 自杀是精神科最严重的风险,常常导致医患纠纷。 1.原因: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神经病、人格障碍、物质滥用、酒精依赖、脑器质 • 疾病,精神药物等。 2.评估和认定:患者是否有自杀观念和可能的行为,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 3.沟通:将评估的风险结论告知监护人,法定监护人获得书面知情同意并知情选择不同管 理模式的住院病房是必须的,法定监护人对患者的监护必不可少,尽量获得患者书面 不自杀的保证。 4.宣传教育:识别高危人群,对重点对象进行干预,尽最大可能,尽快积极治疗并有效控 制患者精避免接触电源,危险品的管理,刀具 (刀片、剪刀、水果刀等),尖锐器械、绳子、火柴、易碎的玻璃制品等等,入院时 俄安全检查是必须的,入院后每天例行的检查和巡视,特别是探视时,另外,病室的 人员调配也有技巧异病同室,同病异室,避免情绪传染。 6.药品的管理:监督服药,如何避免藏药、攒药。 7.24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和陪护,医护人员监护必须延迟自杀观念消失之后,仔细询问,认 真观察,精心护理并做好记录。在封闭病房中,出现的自杀自伤常引起医患纠纷,此 时患者俄监护权没有发生转移,但实际的护理责任无法推卸,在开放的病房也是如此, 此时护理内容是否履行常常是争议的焦点,因此,完整地护理措施和记录十分重要。
三.精神症状支配下的暴力攻击行 为
关于精神科护理风险及对策

关于精神科护理风险及对策导言精神科患者的特殊病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护理风险也更为显著。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如何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是每一个精神科护士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及对策,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处理能力,减少患者的不良后果。
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包括患者暴力行为、自伤行为、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些风险进行详细介绍。
患者暴力行为患者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理中最为常见、最危险的风险之一。
患者的暴力行为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刻,包括患者的攻击、伤害护理人员、其他患者,以及破坏物品等。
暴力行为的出现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自伤行为自伤行为是精神科患者中比较常见的表现,包括自残、自杀等。
自伤行为一旦出现,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会给家庭和医护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自伤行为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精神科护士要重视自伤行为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药物治疗是精神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达到快速缓解精神症状的效果。
但是,药物治疗也存在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肝肾损害、血液系统副作用、过敏反应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的损害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对策针对以上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风险,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预防暴力行为预防患者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多措并举。
一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平和的态度,尽量避免刺激患者情绪;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暴力倾向的患者,需要加强观察和防范,严格控制患者人数,确保安全。
同时,准备好必要的安全应急工具,如手铐、护具等。
预防自伤行为预防自伤行为需要护理人员采取具体的措施。
一方面,建立密切关注制度,加强患者的观察和监护;另一方面,对于极度自伤的患者,需要采取安全措施,如增加轮班观察、强制睡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一、常见的精神科护理风险有:1.有自伤、自杀的危险。
2.有冲动、伤人、损物的危险。
3.有出走的危险。
4.有噎食的危险。
5.有窒息的危险。
6.有营养失调的危险。
7.有受伤的危险。
8.有危险物品进入病房的危险。
9.有跌倒的危险。
10.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1.有异物进入体内的危险。
12.有触电的危险。
13.有工作人员在保护患者时受伤的危险。
14.有烫伤的危险。
15.有中暑的危险。
16.有感染的危险。
17.有护患纠纷的危险。
18.有护士心理压力过重的危险。
二、精神科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及征兆评估:1.自伤、自杀的危险因素:患者因抑郁、妄想、幻觉、睡眠障碍或因被家属嫌弃、亲1人去世、失业、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因素发生自伤、自杀。
征兆评估:①有自杀史②情绪低落、无望③失眠,体重减轻,害怕夜晚来临④将自己与他人隔离⑤命令性幻听,命令患者自杀⑥负罪感⑦存在被迫害、被折磨、被惩罚的想法⑧抑郁患者突然变的开心⑨冲动、易激惹⑩询问护士“多长时间巡视一次”、“这种药吃多少才会死”等问题⑾谈论死亡,有想死意念⑿分发自己的财产、物品⒀收集危险品。
2.冲动、伤人、损物的危险因素: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或病友之间言语不当、碰撞等原因吵架;封闭的住院环境、简单粗暴的管理使患者难以适应角色;护理人员态度或言语不当激惹患者。
征兆评估:①先兆行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②言语(威胁妄想性言语、大声喧哗、强迫他人注意);③情感(愤怒、敌意、焦虑、异常欣快)④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
3.出走的危险因素: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自知力缺乏;不适应住院环境、思念亲人、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满;患者偷走工作人员钥匙、患者会客时外逃。
4.噎食的危险因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因锥体外系反应所致吞咽困难;老年人或有脑器质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的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抢食或进食过急;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
5.窒息的危险因素:患者木僵状态口水潴留;肺部感染严重、痰液多、浓稠,不易咳出;给拒药患者强行灌药等。
6.营养失调的危险因素:患者因有幻觉、妄想或极度兴奋、躁动、情绪抑郁等不思饮食;处于木僵、退缩状态而拒食;厌食症患者因怕发胖而拒食等。
木僵、谵妄、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贪食症不可控制的暴食。
27.受伤的危险因素:癫痫患者发作咬伤;木僵患者无自卫能力受其他患者攻击;患者跌倒/坠床受伤、冲动患者致他人受伤;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或责任心不强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如服错药、打错针;被约束患者皮肤擦伤、骨折等。
8.危险物品进入病房的危险因素:工作人员未按工作流程进行安全检查,致新入院、外出检查、会客患者把打火机、水果刀、绳子等带入病房。
9.跌倒的危险因素:因地面有积水滑倒;年老体弱、血压不稳、衣裤不合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原因致患者步态不稳摔伤;患者突然冲动摔伤。
10.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因素:患者呈木僵状态、躁动、长期卧床、尿床引起;约束带使用不当致局部皮肤破损;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如未及时为患者翻身等所致。
11.异物进入体内的危险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可由思维障碍吞食异物,也可能是冲动或自杀行为;抑郁症、人格障碍患者采用吞食异物作为一种自杀手段。
12.触电的危险因素:患者用铁丝或钉子插电线插座。
13.工作人员在保护患者时受伤的危险因素:主要因患者突发冲动时工作人员少,保护患者时护患双方力量悬殊较大等,尤其在早、中、晚上保护患者时,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对工作人员产生妄想引起。
14.烫伤的危险因素:为患者供应的茶水、稀饭温度过高致患者烫伤等。
15.中暑的危险因素:可由夏季高温、天气闷热,患者多,空气流通差引起。
16.感染的危险因素:患者抵抗力低,受凉、饮食不洁及病毒的侵袭;护理人员做治疗时无菌观念淡薄;病室空间小患者多,空气流通差等原因引起。
17.护患纠纷的危险因素: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病的治疗及预后期望值过高,当疗效不理想或出现药物副反应时;护士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到位;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差,告知不全3面;护士法律意识淡薄,书写护理文书时不及时、不规范;医疗费用的增加,错收、漏收、补收造成家属的误解。
18.护士心理压力过重的危险因素:精神科患者病情复杂、护理治疗难度大;患者治疗不合作、家属不理解、护患沟通难度大,致护士难以适应角色;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应急能力差;被患者谩骂、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时,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己不能很好的调适。
三、防范措施:(一)一般防范措施⑴对精神科护士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护理风险意识教育,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培养一支高品质,责任心强,对待精神病患者能够忍耐和宽容的护理队伍。
维护好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⑵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质量监控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给药制度等)。
强化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病情、认真执行医嘱,及时发现风险先兆并妥善处理。
⑷识别护理风险,落实风险告知制度。
各病区每个月进行护理安全分析,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于讨论,分析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目前病房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提出整改措施。
护士长带领全科护士对现存和潜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对高危风险进行分析、告知,使每位护理人员警钟长鸣,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⑸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在早、中、晚和繁忙时段增派人力。
⑹牢固掌握《护理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患者,态度和蔼耐心,严肃认真,不用刺激性的言语或挑逗患者,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激惹患者。
4⑻鼓励患者以言语表达感觉及发泄不满情绪。
⑼鼓励患者在无法控制行为时,立即寻求帮助。
⑽清除所有的危险物品并减少环境的刺激。
⑾教会患者克服急躁情绪及处理压力的方法。
⑿向患者指出激越行为的表现,并强化有效的应对技巧。
⒀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强化其支持系统。
⒁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时,依其情况可给予口头限制,药物控制,约束性保护等措施。
(二)针对性防范措施1.防止患者自伤、自杀①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共同预防患者自杀,发现任何细微的征兆及时向医生汇报。
②病室设置要安全,加强危险品管理。
③加强病情观察,当患者抑郁情绪突然好转,应提高警惕。
④对消极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其心理状况、家庭及社会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情、关心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⑤表扬患者的优点长处,提高其自尊,增加患者价值感。
2.防止患者冲动、伤人、损物有效落实治疗方案,尽早消除精神症状,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加强沟通交流,关心患者并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对于有冲动、伤人、损物行为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置于视线内,及时发现危险先兆,防患于未然。
当患者突然出现冲动、伤人,损物等暴力行为时:医护人员应大胆镇静,机智果断的对待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和隔离。
①医护人员应集体行动,首先对暴力行为进行评估,然后从背面或侧面阻止患者冲动。
②护士用平静、平和的声音与患者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以控制局面,保持言行的前后一致。
③对手持凶器或杂物的患者,要劝导其放下或5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趁其不备时拿去,不可强硬夺取。
④对于治疗不合作者,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进行耐心的说服解释,并组织人力协助治疗护理。
⑤接触有追求异性行为的患者,态度要严肃,随时警惕其不礼貌的行为,不要单独与患者交谈以免引起意外。
3.防止出走①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②加强安全管理:损坏的门窗及时维修。
工作人员保管好钥匙。
患者外出活动或检查、会客专人陪同。
③每个班次固定一个护士开门,开门的护士严密观察出入的人员。
④开展工娱活动,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⑤与患者家属联系鼓励来院探视。
⑥认真交接班,仔细清点人数,对防外逃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分级护理。
4.预防噎食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精神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
②对于有药物不良反应、年老体弱,吞咽反射迟钝的患者,应给予软食,必要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避免带骨、带刺的食物。
③加强饮食护理,吞咽困难者专人守护进食;对于抢食及暴饮暴食者应单独进食,控制其进食量。
④口中含有食物时避免大笑、讲话、行走或跑步。
5.防止窒息木僵患者头偏向一侧,口水潴留时及时吸出拭干;肺部感染痰液不易咳出给予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吸痰;为拒服药患者灌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止窒息。
6.防止营养失调对于摄入量不足的患者,护士先了解原因及患者的饮食习惯,满足其口味,以提高食欲,安排集体进餐或少量多餐,必要时专人劝导并喂饭;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饮食由专人护理,也可遵医嘱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营养;对于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①向患者讲解消瘦、肥胖的危害,解释治疗目的,取得配合。
②评估患者达到标准体重和正常营养状态所需热量。
③和患者一起制定饮食计划。
④鼓励患者按计划进食。
⑤观察患者体重及进食情况并监督执行。
67.防止患者受伤对于有癫痫发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较大、木僵状态、受精神症状支配等重点患者,护士加强巡视,做好健康宣教和预见性防范措施,防咬伤、摔伤、他伤,发现危险信号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护士要认真学习临床用药及护理知识,正确执行医嘱,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避免给患者带来意外伤害。
8.防止危险物品进入病房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对于新入院、外出后返院、会客后的患者做好安全检查,发现危险物品及时收管或送出病区;外来人员施工时加强工具管理。
9.防止跌倒放置防滑标识、防滑垫,告知患者穿防滑鞋;对步态不稳的患者应该在视线之内,上厕所、走路时给予搀扶;对于防跌倒的患者,应做好安全宣教,如起床时速度宜慢,走路时应注意地面是否平滑,是否有积水等情况;清洁工应及时清除地面障碍物和积水,保持地面清洁干燥,保证患者安全。
10.防止压疮发生做好床头交接班;对长期卧床、年老体弱的患者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按摩等,加强全身营养;定时观察被约束患者约束肢体局部皮肤血液循环情况,保护带不宜过紧,定时更换体位并按摩局部皮肤。
11.防止异物进入体内对于有吞食异物倾向的患者要了解原因,不要斥责,耐心向患者说明吞食异物会导致不良后果,帮助患者改变行为方式;管理好危险物品,及时清理垃圾;患者使用剪刀、指甲钳等应在护士的视线内。
12.防止触电加强巡视,掌握病情,重点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对病房的电线、插座进行排查,排除安全隐患,防止病区内有铁丝、铁钉等导电物品,发现患者行为异常及时制止,做好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
13.防止工作人员在保护患者时受伤在用保护带约束患者时,要注意方法,尽可能引7导患者到床边,数人同时按住保护患者,防止患者和工作人员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