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时间变化.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标题: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概述:本文将以24小时为单位,探讨气温的变化曲线。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气温波动情况,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
1. 温暖的早晨(06:00 – 09:00)早晨是一天中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特别是在日出后。
在06:00-07:00期间,气温通常处于较低点,平均在10℃以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在08:00-09:00间可能达到15℃左右。
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人们出行上班的时间,需要注意保暖措施。
2. 白天升温(09:00 – 15:00)早晨过后,气温开始迅速上升。
在09:00-12:00期间,气温可能会急剧升高,超过20℃。
这是白天最炎热的时段,人们需要防晒和补水。
下午12:00-15:00之间,气温可能会稍有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3. 午后的小幅变化(15:00 – 18:00)15:00-18:00期间,气温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间,适合户外活动。
气温一般在20℃左右,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夏季高温天气,可能会超过30℃。
4. 黄昏渐凉(18:00 – 21:00)18:00-21:00期间,气温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较为宜人的水平。
通常在这个时间段,气温会从25℃左右逐渐降至20℃以下。
人们可以感受到天气的变凉,适宜散步和户外聚会。
5. 夜晚的温凉(21:00 – 06:00)夜晚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
21:00-24:00间,气温可能会降至15℃以下。
在凌晨时段(00:00-06:00),气温会进一步下降,常常在10℃以下。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穿上合适的衣物。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曲线。
早晨气温较低,白天最炎热,下午稍有回落,黄昏温度适宜,夜晚气温最低。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为健康和舒适提供参考依据。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 excel

一、概述1. 介绍天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2. 提出探究24小时气温变化的重要性二、数据收集1. 介绍数据来源2. 说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数据处理1. 数据导入excel软件2. 数据分类和整理3.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四、数据分析1. 分析白天和夜晚气温的不同2. 分析气温的周期性变化3. 探讨气温变化与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关系五、结论1. 总结24小时气温变化的规律2. 展望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六、参考文献1. 引用相关研究和数据来源七、致谢1. 感谢提供数据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八、附录1.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步骤2. 包括气温变化曲线图和数据表格【正文】一、概述天气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人们做好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安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规律,并通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气温变化曲线,以期帮助读者对气温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数据收集数据是研究的基础,为了深入了解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规律,我们收集了来自气象局的真实气温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每小时的气温,覆盖了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气温变化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数据处理为了对数据进行更好地分析,我们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进行处理。
我们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清理了一些异常值和缺失数据。
我们利用excel软件绘制了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直观地展现了气温的波动情况。
四、数据分析通过对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曲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白天和夜晚气温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白天气温波动较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夜晚气温相对较稳定,波动较小。
我们还发现气温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气温变化与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发现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变化规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24小时内气温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气温昼夜变化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
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
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
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
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
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
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
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
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
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
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
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
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温季节变化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历史气温曲线

历史气温曲线
历史气温曲线是指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绘制出的气温变化图表,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气温的波动和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历史气温曲线,可以了解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的历史气温曲线中,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 温暖期和寒冷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我国历史上存在温暖期和寒冷期。
温暖期通常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和公元1000年左右,而寒冷期则大致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和公元1700年左右。
2. 气温波动:历史气温曲线显示,我国气温在千年尺度上存在一定的波动。
这些波动可能与自然气候变化(如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火山喷发等)和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发展等)等因素有关。
3. 近现代气温上升趋势:从1700年左右开始,我国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地球辐射平衡改变等因素有关。
4. 季节性气温变化:历史气温曲线还显示出季节性气温变化,如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等。
这些季节性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历史气温曲线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7 8 9 10 11 12 28.8 28.2 26.0 21.7 17.5 13.1
1
4
7
10 月份
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一横、二纵 三描点、四连线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P53 活动 1.
赤道0°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赤道 向两极逐渐降低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般用 ℃ 表示。
1. 气温的观测
工具:温度计
确切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气温, 是用放置在气象台装置气象观测仪器的百 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定。
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
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百叶窗
测量工具:温度计
• 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
左右,
最低值出现在
。 日出前后6点
气温与生活
海滩:炎热夏季的好去所
沙漠中的房屋
冬季流行的饮食:火锅
闽北受冻害的木瓜
地球的运动
自转产生:
现象:产生昼夜交替
气温日变化
公转产生:
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气温年变化
一年中四季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 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 半球出现在一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 球出现在一月,南半球出现在七月。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规律一: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规律二: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思考: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还是弯曲? 平直;南半球海洋广阔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气温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次⽓温变化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以来,⽵类分布的北限⼤约向南后退1°—3°纬度。
右,正⽉份的平均温度⾼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代,黄河流域的劳动⼈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对于他们,季节的运⾏是很重要的事。
⼈民采⽤各种⽅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平均温度相差4.6℃。
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分布区域变化的⽅法所得的结果是⼀致的。
来调和饮⾷,因当时不知有醋。
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
战国秦汉时期,⽓候继续暖和。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东),⽵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
这些的繁茂。
知道的第⼀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
那时,⽓候已⽐现在寒冷。
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年间达到顶点。
当时每年阴历4⽉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现在低1°—2℃。
六世纪上半叶⽐现在冷。
频繁,⽽且延到暮春。
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年降雪平均最迟⽇期是4⽉9⽇,⽐⼗⼆世纪以前⼗年的最种现象是罕见的了。
福州是中国东海岸⽣长荔枝的北限,⼀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次在公元1110年,另⼀次在1178年,均在⼗⼆世纪。
⽇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九世纪,均有⽇期的记载,从⽽保留了⼀份物候记录。
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世纪为最迟。
⼗⼆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开始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
这个时候,北作为经济林⽊⽽培植了。
⼗三世纪初和中期的⽐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严寒了。
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反思

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反思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虽然学习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学生普遍存在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差和对其规律的认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搞不清楚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一天中什么时候最冷?如果直接按照教材内容来学习,又缺少体悟过程,除此之外,很多学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温度表。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授这一节内容之前,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了每节下课测量一次温度的任务,然后准备将测量结果用于教学,来攻克气温的时间变化之一重点和难点。
为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我仅仅是把温度表下发给了学习小组,没做其他要求。
经过了两天的测量,在上课时,却又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是,很多小组,气温仅仅是测量了几次,不能很好的反映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二是,测量的气温存在编造和误读的问题,同一时间,各个组的气温度数一致,明显不合实际;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虽然每个组都发了一支温度计,用于测量,每个组有四名学生,按照常理,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测量的机会,结果是,任务后面就变成了小组长的任务,其他同学不参与测量,仅仅是前两次兴趣较高;四是,登记的气温,时间标注不清,说不清某一个气温是什么时候测量的;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先做了暂缓学习的决定,将天气提前到这一节课来学习;然后,在下课后设计了每节课的气温登记表,表中详细规定了测温时间,测量人等内容;最后,对学校小组进行了分工要求,每节下课由谁来测温作了规定,并对应如何测温做了演示。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虽然是在进行生本教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必要的辅助和指导还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过于高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
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
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
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
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
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
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
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
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
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
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
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
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
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
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
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
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