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

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2、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

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

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

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

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

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三个环节,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使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也要发生变革。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10、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11、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以及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友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

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

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

动的反作用。

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同

时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14、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

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他们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同样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才是社会属性。

15、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物质”或“意识”其中一个所决定的, 二元论指的是世界是由

“物质”和“意识”共同决定的。

可知论指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

识世界的可能性。

16、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哪些?

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它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

变资本。(m′=m/v)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

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影响的因素有: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的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差额;

17、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资本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点:增值性;运动性;历史性。

1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

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

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用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

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使通过

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

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表现在: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

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

,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

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资本。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表现在:第一,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的总额增大,增强了

大资本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

余价值,增大了资本积累的规模,又会反过来加快资本的积聚。因此,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22、简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可变资本就是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固定资本又包括不变资本。划分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由流通过程得到的两种新形式,或者说是从生产资本的流通形式中产生的区别。

划分依据不同: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内容不同: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为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的指存在于辅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变资本和投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资料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它是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

23、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的反映

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

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

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②使矛盾双

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

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辨析题

1、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错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

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

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

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

同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错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

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

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

是不可知论者。

3、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错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2、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的反映,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有一定的客观原型。因此,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

4、由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我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错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根本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鼓吹各式各样的意识决定论、精神万能论,把意识当成了万物的本原,完全颠倒了物质和

意识的关系。

5、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特征的概括。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不了解人

们是在社会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虽然它承认认

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最终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留下了地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它把实践的

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认为人是在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

和社会的实践中来认识世界的;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

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能动地回到实践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的无限发展过程;第三,认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是为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揭示了人的认识的本质和特征,为科学探讨认识的规律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现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国家,他的思想理论水平并不见得比一些发展水平低一点的国家高。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

答;错。是辨证法和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并不是唯物辨证法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发展。辨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行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9、事物量变状态时,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错,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而不一定是平衡和静止

的状态。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例如,水烧开的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静止的,但它其实还是运动着的。

10、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

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错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再生产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的。从这一点说,他和劳动对象不同。之所以列入流动资本,仅就其价值周转方式而言与劳动对象的价值周转方式相似。

11、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仍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错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后会引起事物的量变甚至质变,让事物得到变化甚至发展,而决不可能是再回到原点。有些事物看上去表现为一种重复,但实质上是发展的,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例如,明天白天是今天晚上的否定,明天晚上看上去是跟今天晚上一样的,但它其实是向前发展了的。

12、商品经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

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

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成正比。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以增加生产商品的价值量是,价值量由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不是由单个的劳动生产率决定。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价值量显然下降。如果单个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量不受影响。

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错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15、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错(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也就是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但就其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2)该命题的错误是没有分清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来自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

一。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2.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

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

(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

(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5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

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评析

观点一: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有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这种观点不太合理。

科学知识是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包括了太空探索、科学历史、生命科学、军事科技、科幻世界、健康饮食、科普学术等知识。当然也包括观察积累,形成感性的认识。

而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相对性的。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都会,它只能对无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例如历代学者关于加速度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在同等条件下金属片比纸张下落得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重力加速度越大,下落得也越快。这个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当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可是两千年以后,另一位物理学家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他根据不同重力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而后世的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可是它还有发展的空间,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它只在宏观低俗的情况下适用,当涉及一些高速或离子等物质的运动的时候,就不太科学了!此时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而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那囊括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尽管任何真理都包括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

认识能力的限制,它的作用范围都是是有限的,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观点二:科学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科学确是这样一种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地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加以改正。

这一句话也不太合理。

科学真理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是相对的。第一句话,体现了科学的相对性,但是它完全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割裂了二者的辩证联系,走向了相对主义的极端。

实际上,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转化的。第二句话就体现了这么一种关系。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对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真理永远都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一种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想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所以这一观点也是既有它的科学性,也有它的不合理之处。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掌握真理的绝对形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本学期马克思主义课程上学习到的关于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同时,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尽管真理内容的体现或者表达存在于主观的认识范畴内,但其实质是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这里真理的一元性的含义是肯定真理的存在,同时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全面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时,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又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努力做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

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过程;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过程,也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包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等。这“十个结合”被海内外专家称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原理的智慧结晶。这对于深刻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真理。要知道其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必须知道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 1.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2.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性,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和深化,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由于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条件性,因而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真确的反应,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和发展。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评析 观点一: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有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这种观点不太合理。 科学知识是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包括了太空探索、科学历史、生命科学、军事科技、科幻世界、健康饮食、科普学术等知识。当然也包括观察积累,形成感性的认识。 而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相对性的。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都会,它只能对无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例如历代学者关于加速度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在同等条件下金属片比纸张下落得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重力加速度越大,下落得也越快。这个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当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可是两千年以后,另一位物理学家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他根据不同重力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

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而后世的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可是它还有发展的空间,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它只在宏观低俗的情况下适用,当涉及一些高速或离子等物质的运动的时候,就不太科学了!此时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而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那囊括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尽管任何真理都包括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的作用范围都是是有限的,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观点二:科学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科学确是这样一种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地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加以改正。 这一句话也不太合理。 科学真理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是相对的。第一句话,体现了科学的相对性,但是它完全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割裂了二者的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国商08121006 严姝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在1901年提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是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表达这个悖论的:一个夸口不与别人竞争的乡村理发师宣布: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自己刮胡子的人他当然就不给刮。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宣布,他是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可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宣布,他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从形式逻辑来看,理发师是处在一个逻辑两难之中这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相对存在的一面的。如果把事物相对存在一面的界限扩大,像理发师所做的那样,那相对存在的另一面,必然失去存在的根据,变成谬误,陷入矛盾,出现悖论。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也是如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即真理也存在着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存在有一定的条件与根据或范围,也就是具有存在的界限。我们知道,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就有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反映的相对条件,所受到的历史限制等问题。这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存在的。理发师刮胡子,所谓真理,就是在不包括理发师本人的条件下才成立,没有这一点,这个刮胡子的真理就动摇了。科学上的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它就变成极为荒唐、极为反动的了。从哲学上看,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理,都有存在的界限,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范围。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一层意思: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的角度看问题,则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又经过长期实践,知道一切磨擦都能生热,再后来则知道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最终最完善的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接近了一步,但仍有一个距离。因此,每一个具体真理,因为它和绝对真理还有一个距离,所以是相对的。相对真理的另一层意思是说,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所以,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第三层意思。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无穷无尽。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每个具体认识阶段,每一个认识意义,都是相对的。洪秀全出生的时代,他只能认识到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被封建官僚买办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榨的现实,促使他举行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由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远不曾出现,他就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因为在这之前,资本主义不存在,工人阶级不存在,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产生。 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说,认识了客观真理,就是反映了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绝对的,因此,真理也是绝对的。例如,我们先是发现了分子,后来又发现了原子,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只能如此,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前进了一步,和客观世界的绝对存在,又更加符合了一步。因此,每一个真理的存在,又是无条件的,由于是处在通往绝对的路程上,那么,在这个位置上,就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的又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认识有一个向客观实际逐渐接近深入,向绝对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全部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两千三百年前,阿基米德建立起静力学定律和著名的阿基米德浮体定律。这样的真理适应了当时建房、造桥和造车造船的要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而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也表现为两个基本的方面: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这是指: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 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2、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 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 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 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 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2)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就其任何具体真理就其正确反映及其规律而言,它具有绝对性,是绝对真理。就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而言,它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绝对和相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即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辨证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辨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列宁指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界限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接近也是无条件的。”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推移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所以说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界限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可以辨证转化的。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88046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 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陈霄峰5080309557 F080301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这是不是说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条件下都是绝对正确的呢?人们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是不需要再向前发展了呢? 不是的。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就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范围变了,条件变了,原来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而是谬误。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过一个很通俗的例子说明真理的条件性。他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而应当给一定的条件。比如问: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就应当回答,是有害的。这也是正确的回答。而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变得不正确。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下面我们看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 在19世纪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到了20世纪初期,列宁又得出一个与此相反的新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呢?我们说,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19世纪的中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那时,世界殖民地尚未瓜分完毕,资本还可以向空白地区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被国际资本的联合力量击败。正是根据当时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的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过老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资本输出市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时殖民地却已被瓜分完毕,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放弃自己原先霸占的殖民利益。这样,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帝国主义阵线,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说列宁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说明,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掌握真理的绝对形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本学期马克思主义课程上学习到的关于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同时,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尽管真理内容的体现或者表达存在于主观的认识范畴内,但其实质是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这里真理的一元性的含义是肯定真理的存在,同时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题模板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真理的绝对性与 相对性答题模板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是什么 真理的特征: ⑴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无条件 ⑵相对性(具体性)——有待深化,有待拓展 ⑶二者联系: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怀疑科学、诡辩论 三、怎么干 辩证唯物主义:做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在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加以结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材料特点:讲一个曾今的真理,现在失灵不奏效了。 例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是什么: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是无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深化拓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怎么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机械僵化;和相对主义、怀疑科学、诡辩论。正常事物坠入河中一般都顺流而下,能在下游被人们找到。但是有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坠河之物密度小于水。石兽密度远大于水,原先的结论和真理无法再指导这次的实践活动。所以庙僧第一次打捞失败,没有顺利招到石兽,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错误。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一例说明之。 怎么干: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做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加以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与时俱进。 举例:考研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其他考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是什么: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二者的关系 怎么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我们····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同时,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绝对性的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在全面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时,我们既要坚持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客观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第一,就认识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它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的; 第三,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向绝转化的过程,每一真理都是人类认识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无穷转化过程中的环节。承认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之所以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这是因为: 第一,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作为人们对物质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第二,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所以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第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被实践标准检验的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三、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科学真理。 第一,要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真理的绝对性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真理去指导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真理的相对性告诉我们,科学真理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一要坚持,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真理,就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对他的正确态度就必须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只讲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是绝对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教条主义;只讲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是相对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主观真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