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

——民主和自由的曙光

Dawn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第一节西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Section I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onstitution

一、西方近代宪法

(一)产生的条件

1、近代宪法产生的时间:18世纪英美法革命时代

2、宪法产生的背景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2)政治条件:新兴的资产阶级诞生,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力——民主

3)思想条件:“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

4)法律条件:法律体系完善、法律部门增多的呼唤

(二)过程

1、英国宪法

1)英国宪法的重要性

世界宪政之母

2)英国宪法产生过程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权之间的步步进逼与步步退让,在每一次的进攻和退让中产生一个宪法性文件。

3)英国宪法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

(1)内容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的完全统治权,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和妥协、保守

(2)形式上是不成文的宪法惯例“柔性”的灵活性4)英国宪法的构成

(1)宪法性法案

如:《自由大宪章》THE MAGNA CARTA

(The Great Charter) ——封建主义下产生的宪政主义

《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

《王位继承法》

——光荣革命——君主立宪——议会至上(2)宪法性判例、习惯法、常规、权威性著作、公民投票2、美国宪法

1)美国宪法的重要性: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

2)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建国渊源中的立宪活动

崇尚契约:

《五月花号公约》——美国政治制度两大奠基石之一(另

一个:佛吉尼亚会议)

倾心宪政

《康涅狄格基本法》

追求天赋人权

《独立宣言》

关注限制权力

《邦联条例》

(2)独立战争后美国的社会状况

(3)《联邦宪法》的诞生过程

1787年5月14日,费城独立厅,联邦大会

修改《邦联条例》——制定新宪法

“弗吉尼亚方案” vs”“新泽西方案”

——康涅狄格方案

——联邦宪法(1787年9月17日通过, 1788年6月21日生效)

3)美国宪法的制宪原则和宪法内容

原则: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与制衡、法治

宪法内容:

(1)当初:解决三个问题

联邦的权力基础

中央的权力范围与制衡

联邦与州政府的权利划分

(2)后来:增加人民权利——《权利法案》

(3)《解放黑奴宣言》——13、14、15修正案

3、法国宪法

1)法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法国部分宪法的特点

1791宪法(第一部)的特点:人权宣言为序,确认人民主权

原则,宣布主权属于国民;确认三权分立原则。

1793年的新宪法(共和国元年宪法)的特点:确立了共和制、平等原则、民主精神,突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摈弃孟德

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法国历史上最民主的宪法)

(三)近代宪法的特点

1、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具有自由主义特色;

3、限制国家权力,其主要作用限制在政治领域;

4、成文法被普遍采用;

5、主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二、西方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

1、德国《魏玛宪法》

1)限制私有财产权

2)限制议会权力

3)扩大行政权

4)加强国家干预

5) 国际法倾向

(最早确定公民工作权的宪法,第163条规定:“德国人民应有可能之机会,从事经济劳动,以维持生计。无相当劳动机会时,其必需生活应筹划及之。”

最早规定保护青少年的宪法,第122条:“应保护青年,使勿受利用及防道德上、精神上及体力上之荒废。”)

2、1918《苏俄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

1、美国宪法的现代性特征——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

(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2、德国基本法

3、苏联宪法

第一部苏联宪法1924《苏联宪法》

4、新兴民主国家宪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1、内容上

1)公民权利的扩大,人权问题强调

2)行政权力强化,权力向中央集中

3)国家广泛深入干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4)审查违宪制度完备

5)宪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2、形式上

1)渊源多样化、

2)惯例和判例广泛重视、

3)修改频繁、

4)修改程序简化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宪法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背景和目的

1、清政府面临危机

1)从国际环境看,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国内形势而言,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孙中山:革命党、康有为:立宪党

3)直接威胁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被认为是立宪战胜专制的胜利,

——成中国之巨祸,日本之巨利

2、应对危机的表现

清政府内部:

立宪派和反立宪派辩论结果

由“保守改良”——”预备立宪”

——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表现:成立宪政编查馆

筹建资政院和各省咨询局

颁行《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9月)

辛亥革命逼迫溥仪立宪——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11)

3、意义

1)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2)为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起到了开启未来的作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宪活动

(一)历史背景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立宪活动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

1、袁世凯《天坛宪草》

2、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3、曹锟贿选《中华民国宪法》

4、段祺瑞《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5、蒋介石《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6、“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

7、《中华民国宪法》

上述行宪的

动因——

1、救亡

2、确认政权

目的——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

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故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

——引自梁治平《宪政与分权》总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一)历史背景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

2、《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3、《共同纲领》的性质

二、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制宪的历史条件

(二)宪法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行宪的经验教训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1、1975年宪法在内容上的错误

2、1975年宪法在实践上的不利影响

四、1978年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历史评价

1、1978年宪法对1975年宪法中的错误的修改

2、1978年宪法尚待澄清的问题

五、1982年的现行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

1、现行宪法与第一部宪法的关系

2、现行宪法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1)修改的日期

2)修改的内容及意义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修改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上第一次会议的修改

(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修改(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修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