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这五次修订主要涉及对现行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
改和完善,例如增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等。这些修订为
01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和有力的法律保
障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共同纲领》到第一部宪法,再到现在的 现行宪法,以及历次修订和完善。这些宪法和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 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 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 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
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1954年《中
1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来说较为简略
1978年《中
3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是对1975年宪法的修订和完善,增加 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同时强调了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这部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 保障
1982年《中
4
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宪法修正案 6 宪法解释和监督机制 7 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01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01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776年7月4日通过
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个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② “邦联条例” ③费城集会及宪法的制定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1789年7月14日,武装起义的巴黎人民攻破象征封 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8月6日,举行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 与公民权宣言》
4、英美法为代表的近代宪法特点
①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②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 ③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具 有政治法特色
④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
三、现代宪法的产生及发展
标志: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特点
①行政权力日益加强,议会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趋势日 见明显; ②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经 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成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 ③普遍建立了宪法保障制度,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建立 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成为一种潮流;
④确认主权的相对性,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直接予以承 认、接受。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 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产生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宪法的产生
①自由大宪举 ——英国近代宪法史的序幕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光荣革命”与“权力法案” ④“王位继承法” ⑤“改革法”
2、美国宪法 ——世界成文宪法的标志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召开第5次全俄苏维埃代 表大会,通过《苏俄宪法》;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 • 中国早期的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明确提出了 “伸民权”、“争民主”、“立宪法”、“开 议院”的政治主张,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 宪政运动的序幕。其中,郑观应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 郑观应 中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要求清朝政府制定 宪法、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
• (四)法国宪法 • 1789年7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 国民议会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 , 1791年在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的基础上,制宪会议制定了法国第一部宪法。 • 在内容上 在内容上,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确立了君 主立宪制政体,宣告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和贵族爵 位、称号,赋予公民迁徙、集会、请愿和宗教信 仰自由,民主气息更为浓厚; • 在形式上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美国式宪法的统一完整的法 典形式,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 制宪、行宪过程最为曲折,共产生16部宪法。
• 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 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 • 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 • 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 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 •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 • 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 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梁提出学习 日本,建立君主立宪主张。 • 1904年,日俄战争,进一步看到君主立宪 的优越性。派5大臣考察日、英、美等9国。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颁布《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 清政府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颁布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 定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规定臣民义务,限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 制权利。本身不为宪法,目的是以根本法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 的形式使君权至上合法化。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 1911年,武昌起义后,《宪法重大信条十 1911年 武昌起义后, 九条》 仿英国君主宪章, 九条》,仿英国君主宪章,规定皇帝总揽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统治大权,扩大国会权力。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以及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切相关,展现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宪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人们将宪法视为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君主制、共和制、民主制等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在古罗马,法律和宪法分别被确定为“一些是由规定性的决议所得到保护的、为了有效行动必须确立的规则,而其他是既成的、被各种规定或者沉淀守持住的制度”的内容。
古代东方文明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也有其独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制度,并且存在行政法和宪法的观念,虽然这些宪法的权威性和普适性较低。
现代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
17世纪末,英国的国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确立了国会的立宪制度。
这一事件开启了现代宪法的先河。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为自由、平等和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脱离英国统治,随后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它确立了代表制、三权分立以及公民权利的原则。
法国大革命发生后,1789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也标志着宪法在法国的诞生。
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相继独立,成立起自己的宪法制度。
这些国家的宪法受到美国宪法和法国大革命宪法的影响,反映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理念。
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和北美的国家纷纷以制宪会议的方式制定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制,以及宪法对权力分立、权力制约和公民权利的规范原则。
20世纪以来,宪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许多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政治权力结构和经济体制,如苏联宪法、中国宪法和古巴宪法等。
此外,二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宪法,为新兴的民主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宪法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 华侨等635位代表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宪法性法律文件)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序言+7章 共60条) 第一章:国家性质和任务、人民基本权利义务 第二章:政权机关的设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至七章:规定了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外交、民族等基本政策。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 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1793宪法:
第一共和国宪法 新《人权宣言》
+正文
第三十九条立法议会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并且是常设 的。 (立法议会直接选举产生,并选举出执行会议) 第六十五条执行会议负责指导并监督全部行政事务。 它只有在执行法律和立法议会的法令时才能有所行动。 (立法机关产生和领导执行机关,执行机关从属于立法 机关的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卢梭权力不可分的思想。) 资产阶级共和制
(4)确认国际法是联邦德国国内法律的组成部分 ,承认国际法的法律效力优于国内法。 第25条 国际法、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的一 般规则构成联邦法的组成部分。它们优先于各 项法律并对联邦领土内的居民直接产生权力和 义务。
(5)增设联邦宪法法院,赋予其解释、保证和监督宪法实施三权。 判决取消屠宰禁令 德国动物保护法规定,在屠宰牲畜时,不应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 痛苦,因此要用麻醉药品使动物麻醉后才能宰杀,或者用高压电 击法使牲畜瞬间死亡。这一规定,事实上不允许穆斯林采用传统 的屠宰方法。 德国宪法法院2004年1月判决,取消屠宰禁令,允许在德国生活的 穆斯林按照传统方式屠宰牲畜。判决书说,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法 没有违背宪法规定的动物保护条款,因此维持2002年对德国穆斯 林屠宰法的法庭判决,这是对穆斯林公民信仰自由的保护政策。
(宪法教学课件)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这期间有影响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 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就此形成 了结合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判例等 内容的英宪。
• 从思想角度看,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宣 传教化后,这一时代无异是近代宪法的 黄金时代。
(5)19世纪以来的变迁
•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宪法的特点: • 频繁立宪、以君主立宪为主。 • 一战以后,各国才逐渐接受民主主义,
更多地采用民主共和政体,这其中以德 国的魏玛宪法最为典型。而在苏俄,则 产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请问:
• 为什么在欧洲中世纪便已有这样的根本 法思想萌芽呢?
(3)欧洲宗教革命至资产阶级大 革命前
• 近代宪法观念逐渐成熟的时期;
• 人们已经认为根本法应指人民与国家或政 府间的一种契约。这种观念一方面受中世 纪时与国王所订契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 受宗教革命的深刻影响;
• “五月花公约”、康涅狄格宪章以及克伦 威尔军队中清教徒所拟的“人民公约”等, 使这种民约式的根本法具有了权威和近代 宪法的特点。
(4)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
• 美法大革命是近代立宪运动的原动力和 起点;
• 自前一时期便已产生的三个观念,在此 时已深入人心,即:
• 根本法应为成文法; • 根本法须经特别机关制定; • 根本法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此时工业革命已经 铺开,商品经济和它背后的利益诉求对 掌握政治权力和政权极为热衷。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
——民主和自由的曙光
Dawn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第一节西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Section I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onstitution
一、西方近代宪法
(一)产生的条件
1、近代宪法产生的时间:18世纪英美法革命时代
2、宪法产生的背景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2)政治条件:新兴的资产阶级诞生,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力——民主
3)思想条件:“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
4)法律条件:法律体系完善、法律部门增多的呼唤
(二)过程
1、英国宪法
1)英国宪法的重要性
世界宪政之母
2)英国宪法产生过程的特点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权之间的步步进逼与步步退让,在每一次的进攻和退让中产生一个宪法性文件。
3)英国宪法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
(1)内容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的完全统治权,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和妥协、保守
(2)形式上是不成文的宪法惯例“柔性”的灵活性4)英国宪法的构成
(1)宪法性法案
如:《自由大宪章》THE MAGNA CARTA
(The Great Charter) ——封建主义下产生的宪政主义
《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
《王位继承法》
——光荣革命——君主立宪——议会至上(2)宪法性判例、习惯法、常规、权威性著作、公民投票2、美国宪法
1)美国宪法的重要性: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
2)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建国渊源中的立宪活动
崇尚契约:
《五月花号公约》——美国政治制度两大奠基石之一(另
一个:佛吉尼亚会议)
倾心宪政
《康涅狄格基本法》
追求天赋人权
《独立宣言》
关注限制权力
《邦联条例》
(2)独立战争后美国的社会状况
(3)《联邦宪法》的诞生过程
1787年5月14日,费城独立厅,联邦大会
修改《邦联条例》——制定新宪法
“弗吉尼亚方案” vs”“新泽西方案”
——康涅狄格方案
——联邦宪法(1787年9月17日通过, 1788年6月21日生效)
3)美国宪法的制宪原则和宪法内容
原则: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分权与制衡、法治
宪法内容:
(1)当初:解决三个问题
联邦的权力基础
中央的权力范围与制衡
联邦与州政府的权利划分
(2)后来:增加人民权利——《权利法案》
(3)《解放黑奴宣言》——13、14、15修正案
3、法国宪法
1)法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法国部分宪法的特点
1791宪法(第一部)的特点:人权宣言为序,确认人民主权
原则,宣布主权属于国民;确认三权分立原则。
1793年的新宪法(共和国元年宪法)的特点:确立了共和制、平等原则、民主精神,突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摈弃孟德
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法国历史上最民主的宪法)
(三)近代宪法的特点
1、确立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
2、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具有自由主义特色;
3、限制国家权力,其主要作用限制在政治领域;
4、成文法被普遍采用;
5、主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二、西方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
1、德国《魏玛宪法》
1)限制私有财产权
2)限制议会权力
3)扩大行政权
4)加强国家干预
5) 国际法倾向
(最早确定公民工作权的宪法,第163条规定:“德国人民应有可能之机会,从事经济劳动,以维持生计。
无相当劳动机会时,其必需生活应筹划及之。
”
最早规定保护青少年的宪法,第122条:“应保护青年,使勿受利用及防道德上、精神上及体力上之荒废。
”)
2、1918《苏俄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
1、美国宪法的现代性特征——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
(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2、德国基本法
3、苏联宪法
第一部苏联宪法1924《苏联宪法》
4、新兴民主国家宪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1、内容上
1)公民权利的扩大,人权问题强调
2)行政权力强化,权力向中央集中
3)国家广泛深入干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4)审查违宪制度完备
5)宪法与国际法相结合
2、形式上
1)渊源多样化、
2)惯例和判例广泛重视、
3)修改频繁、
4)修改程序简化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宪法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背景和目的
1、清政府面临危机
1)从国际环境看,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国内形势而言,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孙中山:革命党、康有为:立宪党
3)直接威胁
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被认为是立宪战胜专制的胜利,
——成中国之巨祸,日本之巨利
2、应对危机的表现
清政府内部:
立宪派和反立宪派辩论结果
由“保守改良”——”预备立宪”
——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表现:成立宪政编查馆
筹建资政院和各省咨询局
颁行《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9月)
辛亥革命逼迫溥仪立宪——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1911、11)
3、意义
1)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2)为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起到了开启未来的作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宪活动
(一)历史背景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立宪活动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
1、袁世凯《天坛宪草》
2、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3、曹锟贿选《中华民国宪法》
4、段祺瑞《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5、蒋介石《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6、“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
7、《中华民国宪法》
上述行宪的
动因——
1、救亡
2、确认政权
目的——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
吾人行宪政之难,犹在此理念与制度皆出自西域而非生于本土,故中国之宪政理念源于传播,中国之立宪始于模仿
——引自梁治平《宪政与分权》总序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一)历史背景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产生的背景
2、《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3、《共同纲领》的性质
二、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制宪的历史条件
(二)宪法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行宪的经验教训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1、1975年宪法在内容上的错误
2、1975年宪法在实践上的不利影响
四、1978年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历史评价
1、1978年宪法对1975年宪法中的错误的修改
2、1978年宪法尚待澄清的问题
五、1982年的现行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
1、现行宪法与第一部宪法的关系
2、现行宪法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1)修改的日期
2)修改的内容及意义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修改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上第一次会议的修改
(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修改(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