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
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
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
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
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一) 头的控制: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三)上肢的支撑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一、背景介绍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和姿势不稳定等。
脑瘫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训练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份详细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二、康复训练目标1.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3. 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姿势不稳定。
4. 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
三、康复训练内容1. 基础体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包括平衡、协调、柔韧性和耐力等方面的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并增强心肺功能。
具体包括:(1)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跳跃、倒立等动作,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
(2)协调训练:通过各种动作组合,如跳绳、打球等,帮助患者提高协调能力。
(3)柔韧性训练:通过伸展、扭转等动作,帮助患者增加肌肉柔韧性。
(4)耐力训练: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游泳、跑步等,帮助患者增强心肺功能。
2. 运动控制训练运动控制是指身体对外界环境和内部信号进行反应和调节的能力。
脑瘫患者常常存在运动障碍和姿势不稳定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运动控制训练。
具体包括:(1)手臂和手指控制训练:通过各种手部活动如握拳、抓物等,帮助患者提高手臂和手指的灵活性和掌握能力。
(2)腿部控制训练:通过各种腿部活动如踢球、走路等,帮助患者提高腿部的控制能力。
(3)平衡和姿势控制训练:通过各种平衡和姿势训练如站立、行走等,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3. 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的整合,使人们对周围环境有更准确的认知和更好的运动表现。
脑瘫患者常常存在感觉统合障碍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感觉统合训练。
具体包括:(1)视觉训练:通过各种视觉刺激如图形识别、空间定向等,帮助患者提高视觉能力。
(2)听觉训练:通过各种听觉刺激如声音辨别、音乐欣赏等,帮助患者提高听觉能力。
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1. 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影响着儿童的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恢复自己的功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以及其中一些关键的方面。
2. 评估在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脑瘫儿童进行评估。
评估需要考虑孩子的身体状况、运动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个体差异性。
通过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康复需求以及可行的治疗目标。
3. 计划制定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一个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需要考虑:3.1 康复目标根据评估结果,设定明确的康复目标对于指导训练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
康复目标可以包括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平衡、增加日常活动的能力等等。
确立清晰的目标有助于确定适当的训练方法和度量标准。
3.2 训练方法根据康复目标,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是关键的。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语言治疗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肌肉拉伸和强化训练来改善肌肉控制。
运动疗法可以通过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来改善协调能力。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说话和交流能力。
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并结合不同的疗法。
3.3 训练强度和频率训练强度和频率是确保康复训练有效的关键因素。
对于脑瘫儿童来说,适度的训练强度可以促进肌肉的适当发育和功能改善。
训练频率取决于个体的需求和可接受的负荷。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5次的训练是比较合适的,每次训练的时间可以根据孩子的芳龄和能力而定。
3.4 家庭支持与配合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
家长应参与训练过程中,并按照康复师的指导进行练习。
提供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将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4. 总结与观点制定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全面评估孩子的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和训练计划。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
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
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
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
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
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小儿脑瘫的作业疗法

小儿脑瘫的作业疗法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
它会使儿童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导致步态和姿势异常、肢体运动能力受限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作业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针对小儿脑瘫患者的作业疗法,进行详细介绍和。
作业疗法的定义作业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日常活动、训练和锻炼,帮助小儿脑瘫患者提高肢体运动的能力和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疗法主要应用于小儿脑瘫、脊髓损伤、神经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作业疗法的优点作业疗法具有以下优点:•适用范围广:作业疗法不受年龄和疾病类型限制,对于各种患者都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简便易行:作业疗法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能,可以在家庭和医疗机构中进行。
•经济实惠:作业疗法费用较低,负担小,可以通过锻炼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治疗费用。
作业疗法的原则作业疗法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作业疗法要考虑治疗的安全性,确保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和危险。
•个体化原则:作业疗法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性化制定。
•地址性原则:作业疗法的实施应该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治疗目标。
•积极性原则:作业疗法需要激发患者的兴趣,建立积极的情绪状态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作业疗法的实施方式作业疗法的实施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游戏疗法游戏疗法是一种有趣的作业疗法,它通过游戏来激发患者的兴趣,建立起与治疗相结合的积极快乐的情绪状态。
游戏疗法主要分为物理游戏和认知游戏两种类型。
物理游戏主要通过肢体动作的训练和锻炼来强化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认知游戏主要通过智力游戏、益智游戏等来锻炼患者的认知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疗法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是最常见的作业疗法之一,包括如洗脸、洗手、穿衣、拆卸、组装等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的各种动作。
通过训练这些日常活动的技巧和动作,帮助患者提高肌肉力量、灵敏度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对患儿的生活和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期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首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
对于幼儿期的脑瘫儿童,重点应放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上,如翻身、爬行、站立等。
对于学龄期的脑瘫儿童,则需要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如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
对于青少年期的脑瘫儿童,需要着重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康复训练计划需要根据脑瘫儿童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对于轻度脑瘫儿童,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训练和康复理疗,以促进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对于中度脑瘫儿童,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可能需要借助辅助器具进行训练。
对于重度脑瘫儿童,训练内容可能更多地侧重于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辅助技能的培养。
此外,康复训练计划还需要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脑瘫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康复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将家庭成员纳入其中,让他们了解训练内容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的来说,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计划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希望每位脑瘫儿童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脑瘫康复

分型诊断
5、共济失调型 以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 球震颤,平衡障碍,醉酒步态为主要表现。 6、混合型 以同一个患儿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多为 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为主要表现。
六、分期诊断
一、分期 根据脑发育阶段性,分为早期、中期和后 期。 1、早期:出生后至3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续长期,为治疗期。 2、中期:3周岁后至6周岁前,脑神经功能 完善期,为康复期。 3、后期:6周岁至13周岁,脑神经功能代 偿期,为教育期。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vojta疗法主要有两种,即反射性腹爬(R —K)和反射性翻身运动(R—U)。 进行训练时先摆一定的体位,以后治疗师 刺激主诱带(如颜面侧、上肢的前臂内侧, 下肢股骨内侧髁等)和辅助诱发带的刺激 点(如肩胛骨内缘,上下腭角等)引起病 儿局部肢体肌肉活动,远隔应答反应在对 侧肢体和躯干,而诱发儿童卧腹爬和翻身 运动。从而使有中枢性协调运动的脑瘫儿 正常化,和防止转向重度。
八、中药方剂
脾肾两亏—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当归、陈皮、生姜、甘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肝肾亏虚—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黄柏、龟板、知母、陈皮、白 芍、干姜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肝强脾弱—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乌首、羌活、当归、炙甘草 中成药:逍遥散 痰瘀阻络—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归脾汤 白术、当归、人参、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
脑瘫康复诊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视听觉障碍、言语障碍。
由于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后4周,所以在婴儿期可以表现出一些症状,通过检查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运动发育,就能观察出,但由于小儿神经早期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损伤后症状多不典型,而且肌张力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当时的状态,所以早期诊断必须慎重。
二、脑瘫特点:(脑瘫定义的要素):
1.发生在小儿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
2.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而不是发生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因此,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病变部位在脑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张、神经细胞减少和退行性变。
鉴于以上原因,脑瘫是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
其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康复治疗
(一)医学康复: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属于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种,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
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①遵循从头到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⑥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
(2)运动功能训练的要点:
①头部的控制要训练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俯卧位抬头和转动,坐位保持头部直立位。
②支撑抬起训练进行躯干肌肉的控制训练,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逐渐实现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③翻身训练小儿翻身时要先抬头,因此翻身和抬头是密切相关的。
④坐位训练
⑤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训练训练重心逐渐上移抬高躯干的能力。
⑥站立和立位训练膝立位时如果能对骨盆和髋关节的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即可进行立位训练。
可以由人扶站开始,至自己扶站、站立时两手交替拿物、建立立位平衡、单腿站立,必要时可选用辅助器具
⑦步行训练不会站立就不会走,所以在单腿站立的前提下进行双腿交替运动训练。
⑧步行的进步和使用性训练目标是建立不仅可以在平地行走,还可以长距离和加速度行走及具有跨门栏、走不平路的能力。
痉挛性脑瘫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肌张力,抑制屈曲模式和躯体的内收内旋,促进伸展模式和外展外旋,促进对称性姿势,预防挛缩和畸形。
手足徐动性脑瘫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头部保持中间位,控制肢体的活动向着中线方向,抑制不随意运动和姿势的易变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常用的几种运动疗法:
① 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疗法。
根据神经发育学的理论,小儿脑瘫是由于脑损伤影响了脑的正常发育,使运动发育落后或迟滞;以及异常姿势反射的释放而出现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
Bobath疗法根据以上理论,采用抑制异常反射活动,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出现和发展,提高活动和移动能力的治疗原则。
②Rood技术:利用扣击、轻压等手法调整肢体肌张力,诱发主动运动。
② Vojta疗法: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和改善患儿的移动运动功能,抑制异常运动。
Vojta疗法所诱导的运动为反射性翻身(R-U)(图19)和反射性腹爬(R-K)(图20)两种。
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的出现,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模式,达到治疗目的。
③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即应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康复治疗。
它不是单纯的物理治疗,而是通过一定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各种功能动作的局面。
这种功能学习是通过功能障碍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的、相对独立的完成功能动作,达到学习、掌握、主动完成功能动作的目的。
引导式教育中所说的康复,不仅是促进功能的改善,同时引导人格、个性的变化,即智能、认知功能、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而又促进功能的提高。
2.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 OT)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从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以恢复和学习各种精细协调动作,日常生活和社交中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作业治疗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作业治疗的目的是使脑瘫患儿随着成长,逐渐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学会和养成对自身问题的处理能力。
主要包括进食功能;如厕功能;穿、脱衣功能;梳理功能等。
进食功能训练应包括不同难度的进食训练
(1)用手或汤匙进食:主要训练上肢的主动伸展,眼手协调,抓握与方开,手口协调,咬切,合唇,吞咽和咀嚼等动作和作业的完成。
(2)用筷子进食:重点是训练手指协调和灵活,前臂的旋前、和旋后。
如厕功能应包括
(1)扶扶手蹲坐在便盆上:训练患儿站立平衡,头的控制,身体的对称性,抓握和放开,髋关节活动能力,膝关节的屈伸,踝背屈,从站到蹲位的体位变化,重心转移,
(2)坐在便盆上:坐位平衡,头的控制,身体的对称性,肘伸直,持续抓紧,躯干伸展,髋屈曲,踝关节背屈,下肢外展;
(3)从坐在便盆上起立:体位转换,下肢负重;
(4)大、小便控制
穿脱衣功能包括:
(1) 穿脱上衣:坐位平衡,双手协调;
(2) 穿脱裤子:体位转换
(3) 穿脱袜子:坐位平衡
(4) 穿脱鞋:学习左右概念
梳理应包括:洗手、洗脸、刷牙、梳头。
3.言语矫治:其言语障碍主要是构音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
构音障碍:包括基本言语运动功能的刺激和促进,改善呼吸,增加面部的活动,如哭、笑等。
言语发育迟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采取不同的方法如促进发音、使用言语符号等,使患儿理解语言概念和含义,改善其语言交流能力。
4.文体治疗:通过游戏和模仿等形式充分调动患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协调性、灵活性、耐力等运动技能,提高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等语言、行为能力。
5.其他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水疗法、药物、针灸、手术等。
6.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目的是①保持肢体的功能位;②加强肢体的承重能力;③预防和纠正畸形;④促进运动功能发育,从而提高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二)、心理康复
儿童的心理发育包括认知、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绪和情感、个性的发育等。
这些发育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教养因素有关。
患儿由于存在脑损伤,不仅造成肢体运动障碍,而且会伴有情绪、性格问题和障碍。
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促进患儿更多潜能的发展。
(三)、教育康复
脑瘫患儿50%合并有智力低下。
同时运动障碍、心理异常、社会因素等又对其智力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脑瘫的教育同样提倡早期进行。
有系统、有计划、有评估的教育,让患儿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培养患儿的基本技巧和学习生活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患儿的学习要个体化、多样化、场景多变,内容适当。
(四)、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协助脑瘫患儿解决重返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政策、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一定的就业机会等。
四、预防及早期干预: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早产儿、低体重儿、中重度脑病患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这些高危儿最终被诊断为脑瘫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婴幼儿,月龄小的如0-3个月的婴儿,早期诊断脑瘫比较困难。
但是当患儿出现如反射异常、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姿势、运动落后湿再进行康复训练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当婴儿具备高危病史、肌张力异常、发育落后、对外界环境有异常反应时我们就应对其进行追踪观察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