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_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01 h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口r人口迁移。
2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口02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口03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型1年)的迁移活动。
[19世纪前:以岡集团性、龜大批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II定居移民减少,麵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指在已09—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口10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口口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口咚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自我探究]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不是。
人口迁移常伴随户籍变更、居住时间超一年等条件,去外地打工不符合这些条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1) 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口 0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口02变化。
(2) 主要因素:气候、口03土壤、水、型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2 •经济因素(1)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因素。
(2) 主导因素:型经济。
3 •社会因素(1)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2) 主要因素:政策、口08社会变革、战争和□ 09宗教等。
[自我探究]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自我反馈』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B. 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C. 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D. 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答案D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迁移方向以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为主;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1. 人口数量的变化 (1) 人口自然增减。
⑵人口迁移。
2 •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 •人口迁移的类型⑴国际人口迁移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 阶段和特点: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2) 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阶段和特点:a •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2 •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⑵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探究点人口迁移2017 年3 月2 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
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
下图是1949 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1. 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
人口向西部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
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说出19世纪之前和二战之后国际人口迁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变化、特点及原因。
3.说出我国不同时间段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1.我国和世界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及原因;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带来的影响。
【知识框架】【自主预习】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 人的 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的方法:①居住地改变;②时间限制: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一般一年以上); ③空间位移: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标准。
2.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概念、意义人口迁移类型 影响因素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合作探究】1.判断下列人口流动行为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我们每天往返于家里和长春五中(2)班里某同学寒假去海南旅游(3)你在两年半后去北京大学读书(4)A同学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工作(5)B同学随全家从白城搬到长春并转入长春五中读书(6)C同学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2.阅读教材P8页图文材料,归纳19世纪以前和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并分析原因和意义。
3.阅读教材P8-9页图文材料,归纳我国古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并分析原因。
【自主预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2)经济因素:、和等(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婚姻家庭等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因素。
【合作探究】4.请分析以下材料内容反映的人口迁移的原因,并填写于横线上。
(1)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而南方“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2课时)【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1、能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通过阅读背诵人口迁移的地理意义。
2、能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得出并记住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能利用资料或图表,运用比较法分析得出并记忆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能利用资料或图表,熟练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识记并理解和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得出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学习过程】活动一:讨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如不是,它还包括什么影响因素?完成下列填空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类:(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活动二:读《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图。
时期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特点原因意义19世纪前时期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特点原因意义二战以后活动三:阅读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图、P8和P9课文及图1.8《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长江流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占总北宋材料一靖口已占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西汉时我国北方人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到全国的2/3。
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变化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 1.认识人口迁徙的看法、种类,以及我国人口迁徙的特色。
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由,归纳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
一、人口的迁徙1.人口数目的变化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迁徙。
2.人口迁徙的看法: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徙的种类国际人口迁徙①看法: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处达到一准时间(平时为1年)的迁徙活动。
②阶段和特色。
阶段19世纪从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方向从欧洲到美洲、大洋洲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到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特色以企业性、大量的移民为主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添意义开发了新大陆,流传了工业文明,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国内人口迁徙①看法: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阶段和特色。
a.古代:受纤弱的农业经济、屡次的战争、自然灾祸的影响而迁徙。
b.新中国建立以来期间特色原由20世纪80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经济系统和严格的户籍管理代中期前制度20世纪80年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显然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代中期后变化二、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1.自然环境要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徙有重要的影响,此中天气、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
自然灾祸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徙。
2.经济要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等是主要的要素。
在影响人口迁徙的诸多要素中,经济要素常常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要素:政策、社会改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要素。
研究点人口迁徙2017年3月2日,《天津市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
该方案全面松开户籍人口迁徙限制,加大人材引进力度,一致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使了地区间的人口迁徙。
读“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徙的主要流向图”,思虑以下问题。
(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徙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徙的原由是什么?(2)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流向是如何的?人口迁入数目许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由是什么?为何好多华侨总想“落叶归根”?答案(1)一是从东部和中部流向西部,二是流向东北部地区。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
掌握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明确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不相同。
3。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人口的迁移1.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
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
往往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课堂探究[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要满足哪些条件,和人口流动一样吗?[合作探究二]明确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阅读课本学生自主完成以下表格)1.阅读课本P8第3段内容和图1。
8,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状况:段内容和图1。
9,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状况:2。
阅读课本P8第4[合作探究四]阅读课本P10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思考:1。
分析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主要因素.2.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课堂练习1。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1.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课标细化】1。
理解某地区人口增长的两种方式: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2。
运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人口迁移资料,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3。
总结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
4。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影响.【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8第一段,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我的疑惑】【典型案例1】(2008·海南地理)表中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
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
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
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
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C。
更高的收入 D。
更优的自然环境【迁移案例1】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典型案例2】(2014年新课标卷Ⅰ)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增长
C.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松绑
D.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增多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4.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的,以及自然环
境的,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土壤、
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经济因素:往往起作用,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交通和通信等使主要的因素。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
社会变革、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课堂练习】
改革开放后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读我国1988~2010年流动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A.东部到西部
B.农村到城市
C.平原到山区
D.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2.下列因素中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教学目标】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3.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
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
难点
重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人口迁移流向,人口迁移的原因;
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②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和方向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流量增大,人们自发的迁移,流向发生明显变化,人口由经济地区向东部沿海等经济地区和迁移,即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由山区向平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