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 第一 课件
·论语·学而PPT课件

.
5
•译文: •有子说:“那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很少有喜欢冒 犯尊长的;不喜欢冒犯尊长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德行)的修养,根本(德行)修立 •好了,自然就会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爱的根本啊。”
.
6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
入:在家。
谨而信:做人谨慎守信用。
泛爱众:泛,广泛。对人友好,有博爱的意思。
而亲仁:亲,亲近、接近。仁,仁德,这里指有仁德的君 子。
行:做,这些都做好了。
余力:多余的精力。
.
12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 人要谨慎守信用,与大家友好相处,多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些都做好了还有精力就多读文化典籍。”
样子。(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 人。)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 这
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旁白:这种人一般都有求于人,喜欢利用人。这里可以帮 助我们如何去认识人。
.
7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学生。 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检点。三,表示多次。(我每 天都要多次检点自己的行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给人办事、出主意。(给人办事是 不是忠诚,有没有出格。) 信:诚信。 传不习乎?:习,练习,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艺)
.
8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检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办事、 出主意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 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
《论语》(学而篇)优质课件

• 【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葬) 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 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自 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 【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 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抑与之与 (y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与(yú)?”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 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 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 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 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 级的需要。
• 【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 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有知人之 明),也值得尊崇。”
•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 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 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 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学而篇-第一课件

社会影响:学而篇的思想对社会产生 了深远影响,如“仁者爱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现代社会 仍有启示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论语》学而篇-第一 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壹
目 录
文
本
贰
课 程
介
绍
叁
和学 意而
义篇
的
背
景
肆
内学 容而
篇
的
主
要Hale Waihona Puke 伍和学 启而示篇
的
解
读
陆
和学 评而
价篇
的
争
议
柒
总 结
和
展
望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课程介绍
《论语》简介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成书时间:春秋时期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儒家思想 地位: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修养:强调道德修养的重 要性,提倡仁爱、诚信、忠诚 等美德
社会交往:强调社会交往的重 要性,提倡尊重他人、谦虚谨
慎等品质
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重要 性,鼓励人们终身学习
自我提升:强调自我提升的重 要性,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
和成长
学而篇的道德修养
仁:爱人、爱人民、爱社会
智:智慧、聪明、有见识
礼: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
学而篇的争议和分歧
争议点:学而篇的内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评价:有人认为学而篇的内容过于陈旧,不适合现代社会 争议点: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是否准确 评价:有人认为学而篇的翻译和注释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而篇的历史评价
·论语·学而PPT课件

.
8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检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办事、 出主意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 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
.9ຫໍສະໝຸດ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通“导”,领导、治理。乘,音sheng 第四声,古代兵车的计算单位,一乘100人(其中车上甲 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25人)。 敬事而信:敬,恭敬,谨慎。事,政事、政务。信,取信 于民。 节用而爱人:节,节省开支(经费)。爱人,这里指爱护 下属,与下文的‘民’相对。 使民以时:使,征用。时,适当的时候
•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有辩才,善经 商,孔子得意门生。
• 夫子至于是邦:夫子,孔子。邦,诸侯国。(孔子每到 一个国家。)
• 必闻其政:闻,听闻,参与。政,治国之道,施政理念。 (必定会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
.
20
•抑与之与:抑(或者,还是),与(给,邀请),与 (通“欤”,音yu,语气助词)。(还是人家邀请他。)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得:获得(礼遇)。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获得这样的礼遇跟人家获得 的方式不一样。
•旁白:过去是男权社会,很多表述都以男人为主,现在 男女平等,孩子的教育来自父母双方,甚至有人说母亲的 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孔子三岁丧父,后来是他母亲 一手带大的,结果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圣人,说明母 亲真的很为重要。
.
24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人名,姓有,名若,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学生。 其为人也孝悌:其,助词。弟,通“悌”,ti第四声,敬 爱 兄长。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冒犯。鲜,xian第三声,很少。 作乱:作奸犯科、造反。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PPT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 字作名词用,贤能之士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改变。 色:好女色。 致:尽力。致其身: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怎么样 贫而乐:贫而乐道。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切磋 琢磨加工,否则不能成器。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 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 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 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 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仁之本: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 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 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啊!”
论语学而篇第一 ppt课件

•道,可谓 孝矣。”
•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 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 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 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 说是尽到孝了。”
•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 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 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 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 要不误农时”。
•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 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 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 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 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论语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 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 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 谓之学矣。”
•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 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 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 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 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 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 过了。”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 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课件

重视有才能的人 孝顺父母 忠于君主 讲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 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 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 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1、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2、真正的好朋友要和他一起做什么? • 3、犯了错误该怎么办?
什么是孝
谁的爸爸更优秀!
人:普通百姓?有地位的人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 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 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 又爱护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 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 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 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 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 文献知识。‛
• 说说你爸爸的优点有哪些?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 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 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 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 孝了。‛
你怎么看?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希望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 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 去。 • 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 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 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 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争做文质‚小君子‛
不能把精力放在生活享受上,这样只会让人意 志消沉,在困境中要审视自己,在学习、工作、 道德上高要求,在生活上要低要求!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 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 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 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 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 你谈论《诗》了。‛
《学而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第一1.1 子z ǐ曰yu ē:“学xu é而ér 时sh í习x í之zh ī,不b ù亦y ì说yu è乎h ū?有y ǒu 朋p én ɡ自z ì远yu ǎn 方f ān ɡ来l ái ,不b ù亦y ì乐l è乎h ū?人r én 不b ù知zh ī而ér 不b ù愠y ùn ,不b ù亦y ì君j ūn 子z ǐ乎h ū?”【注释】▲时:时时,随时。
▲习:实践。
▲说:同“悦”,内心的欢悦。
▲远:远方。
含空间和时间,通过书籍与古人对话交友。
▲朋:志同道合为朋。
▲乐:快乐。
“悦”和“乐”,是谦谦君子之道;“学”和“习”是君子自我修炼之路;“不愠”是君子的修养境界。
【译文】孔子说:“不断学习并能随时实践,不也很欢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不被人所知,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不正是一位谦谦君子吗?”【学而思】本章作为《论语》开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历来有各种解读,就不一一叙述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炼的三大要素:“学、时、习”,“学”是学习,学知识、学礼仪、学做人、学做事。
“习”是见习,实践。
“学”和“习”加在一起,后世有个词是“知行合一”,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时”是时时,指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收获。
用孔子的原话则是:“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学业有成,需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共同努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因此,《论语》第二篇即“为政篇”。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的“人不知”指的是为人不能追求名利,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本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要勤政、节用、有信、不 烦政扰民。他尖锐得指出“苛政猛于虎”,鲁国遭遇灾 害,国库空虚,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可以 减税。哀公不解,孔子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 姓不足,君熟与足?”(《颜渊》)他还要求最高统治 者在选拔任用官吏时,一定要慎重,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强调无论什么法律法规,统治者都要 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行”。抛开具体的政治措施,这些施政原则,时值今 日不是仍为人们所奉行吗?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无论是儒家学说还是孔子本人,由于统治意识的 介入,早已笼罩上层层迷雾,胡适所谓“冒牌”即指后 人有意无意的曲解,读了《论语》,我们就可以从头 脑里抛开被封建统治者神圣化的,高不可及的“先圣”, 也发现孔子,理解孔 子。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论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是无论如何估计不过分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 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 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论语》中的“仁”凡 一百零九见,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善而服务的。不过,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孔子却从未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它只是很宽泛地体 现在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事,为政治国的具体原则中的。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 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 习相远也”(《阳货》)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 励青年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 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待人,以恪 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 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 己的错误或真实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 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 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所有这些,如今 已成为多数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论语》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 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 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 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 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论 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 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 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论语》也在禁焚之列。但 入汉以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如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的金科玉律。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当然,《论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 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 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不容否认的都 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 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 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 后人为之骄傲的。《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我们应 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五 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猛力抨击孔子和儒 学。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民主和科学是格格不入的, “儒者三纲之说”实际上是一种“奴隶道德”。胡适、鲁迅 吴虞等人也猛力抨击儒家的孝道、贞节观念,提出要“打 倒孔家店”,“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法制都挂着 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 牌——不能不拿下,槌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 序》),其实,封建统治者的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 化运动的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历史的 选择。那么,作为新世纪的读者,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 《论语》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论语》看作是资料,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一书有 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其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 时代,相去不止三五十年。但据学者认定,《论语》的 编定可能在战国初已完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出土 也向世人证明了约在公元前55年,《论语》一书已完全 定型。中国古迹往往真伪混杂,在流传过程中羼入许多 后人的东西,不能作为信史。而《论语》早在汉代就已 获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任何对《论语》的增删篡改都是非法的,这就大 大增强了《论语》所存资料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