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专版:“散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Word版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
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
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
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
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
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
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
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
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
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
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
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
语文浙江专版:“小说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浙江专版:“小说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Word版含解析.doc“小说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二)(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手(节选)萧红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是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②我们叫她“怪物”。
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色的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③全班的同学都在笑。
可是王亚明却安然地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着书页。
④数学课上,她读起算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看书。
她的眼睛爬满了红血丝。
⑤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只手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一般白皙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黑色手,好像是害怕,微微有点抑制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⑥大风在窗外倒拔着杨树的那天,她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的大风哭了,她用那已经开始在褪着色的青黑色的手捧着眼泪。
这一次,好像风声都停止了,她还没有停止。
⑦宿舍搬家的那天,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我也不和她并床。
”⑧我再细听,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
夜里我偶然起来到过道去喝了一次水。
长椅上睡着一个人,立刻就被我认出来,那是王亚明。
两只青黑色的手遮着脸,我想她一定又是借着过道的灯光在夜里读书,可是她的旁边也没有什么书本,包袱和一些零碎就在地板上围绕着她。
⑨我看着墙上的影子,那影子印在墙上也和头发一样颜色。
⑩“惯了,就是地板也一样睡,念书是要紧的……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这英国话,我的舌头可真转不过弯来。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含解析)

“散文技巧、语言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20分)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存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刚健而又妩媚。
你就是我们的海。
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
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
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心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原创试题(附答案)请听万物倾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高噪声的环境中,各种机械和人为的噪声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背景。
我们已经无法听到来自自然的声音了。
在我们小时候,麻雀的叽叽喳喳声已经被弹弓、XXX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走了。
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经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失了。
童年时那些让我们难以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的巨大轰鸣声击碎了。
现在,我们还剩下什么?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XXX、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
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到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被淹没的细小声音?有一天,我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XXX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
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
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
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汽车的轰鸣声、XXX、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
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
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位朋友去了一座深山,在山水相依的地方,有一位朋友住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
我们在他的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
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
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6.这是一段抛开喧嚣的时刻,是灵魂内省的时刻,是几个朋友自成的夜空:水声、风声、谈话声。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专题七 散文阅读 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

训练一词句理解练前提醒理解词句含义(意)要把握两点关键:1.回归文本,结合语境。
这里的“语境”,一是全文的“大语境”,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等,从全局观照局部;二是文本的“小语境”,即重要词语、句子的上下文,所在语段的中心句,语段的内部层次等。
同时,要辨析题目指定句子的表述特征,如是含蓄句、形象句、结构句还是主旨句等。
2.由内到外,逐层深入。
只要是考到的词语、句子,其含义(意)往往是丰富的。
解答时,先本意后深意,先表层后深层,先内部后外部,先实后虚。
逐层深入,由表及里,层层理解,确保获得满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分)阅读文签:叙事散文+艺术生命与创造鱼拓画张炜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
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
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
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
”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
”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
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这令我更加惊奇。
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
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
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
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
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
我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
专题16.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浙江专版)-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浙江专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访草陈冠学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
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
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
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
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
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
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
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
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
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
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
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
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
我说寻萧。
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
”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
”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
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
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版大二轮复习专练: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一 Word版含解析

散文文本阅读——单文精练单文精练一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散文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作别三峡纤夫韩永强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
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
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
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
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
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
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
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
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
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
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
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专题过关检测(一)(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燃烧的木棉花杨春山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
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
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
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
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
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
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
在木棉花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
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
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
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
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
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④段从形、色、精神方面刻画了木棉花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4分)答:解析:要在三个段落中找到符合“形”“色”“精神”方面刻画形象特点的词语,如第②段有“挺立”“不离不弃”“俊逸挺拔”,找到符合“形”“色”“精神”的即可。
答案:形:俊逸挺拔(挺立),硕大而肥厚。
色:鲜红与艳丽(火红、娇艳)。
精神:不离不弃,凝聚。
(“形”2分,“色”1分,“精神”1分)2.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体味出作者描写金沙江的目的,作答的语言要简洁。
答案: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地理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木棉花;(2分)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2分) 3.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6分)答:解析: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对其中的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进行深入思考,解读出内涵;有修辞手法的,先要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答案: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情感浓烈,讴歌金沙江边的木棉花无处不在的美丽和给予、奉献、朴实、隐忍的精神气度。
(“修辞”2分,“分析”2分,“内涵”2分,意思对即可)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答:解析:探究时,先要有观点,再分析理由。
可以从内容、结构等方面,结合文本的实际加以阐述。
答案:(示例一)不能删。
(1)结构上,第⑨段“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衔接顺畅自然。
“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
(2)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对木棉花“怀念”之情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可以删。
(1)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我”对木棉花的“怀念”,木棉花对“我”的“陪伴”,神完意足。
第⑨段可以看成是“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
(2)结构上,删去第⑨段后,文章在“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之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路过夏日草原安宁①暑假在呼伦贝尔草原阿妈家居住的时候,每天早晨三点,她就要起来挤奶。
五点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牛们约好了似的,一身轻松地出了家门,排队走到草原上,在那里一直悠闲地待到下午的五点。
很少会有主人看守,它们自有自己自在的天地。
几乎所有的奶牛们,都天生有一种本事,可以准确找到回家的方向。
它们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夺去它们美好诗意的栖居。
而晚饭后,就会看到牛们排着队,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陆续走回各自的家。
②阿妈们,当然忙着挤奶,孩子多的,照顾不过来,就让他们全在地上爬着,或大的带小的,也要挤奶,帮男人分担些活,这是分工。
那些被拴住的小牛犊几次想挣脱掉绳子,过来抢吃母亲的奶。
挤了一阵,阿妈才放开小牛犊,让它帮忙吸吮一下,而后再次牵走它,蹲下身快速地将剩下的奶汁挤净。
因为太过投入,或者因为奶汁已所剩不多,小牛明显地有些焦虑,不断地用脑袋用力拱着母亲;而被拱的母亲,则只是怜爱地回头看小牛犊一眼,没有丝毫的责备与怨言。
③牛犊们也懒惰,早晨像我一样,睡到十点才懒洋洋地起来。
它们的母亲,早已出去吃草并为它们储备奶汁了。
闲来无事,它们便在庭院里四处溜达,偶尔,会跑到菜园里,稀奇地四处瞧瞧,并趁机偷吃一点儿什么。
如果房间没有关门,它们还会大大方方地走到屋里去,将阿妈刚刚采摘好的豆角或者茄子踩上几脚。
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破坏的了,它们就站在那里,抬头看看,并“扑哧扑哧”地拉出一坨牛粪来。
因为吃奶,它们的牛粪还是稀的,不像吃百种草的大牛,晒干后,还能用来烧火。
④有一天看到院子里的牧羊犬,大张着嘴,一直流口水,但表情却好像一个小孩子,忽然吃了一口什么不喜欢的东西,所以觉得恶心一样。
问了妈妈,才知它已经这样张着嘴一天了。
是昨晚它看到了一只途经脚旁的青蛙,觉得好奇,就咬了一口,大约那味道不怎么好闻,也不对它的胃口,所以就赶紧吐了出来,任那青蛙溜走。
⑤镇上,如果有外人的牛误进了自己家,大家都会自觉地将牛赶出去,所以好多时候,一头牛走丢了,大抵是迷了路,有时会历经两个月后,又出现在自己家里。
因为一个月前丢失的两头小牛犊,阿妈会让儿子贺什格图每隔两天就拿上望远镜,骑上摩托车,去草原上各个角落里找牛。
几天前去辉河玩,他还特意跑到山脚下,看看有没有自己家的牛,我惊讶说,牛会走这么远吗?他说,会,它们一旦迷了路,可能就会在外面闲逛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找到回家的路。
所以大家丢了牛,基本上都会在草原上四处找,很少会跑到别人家牛棚里去寻。
而且,在草原上,偷牛和猎杀动物,会判几年牢狱,人都很自觉。
⑥不过男人们在去打草的时候,缺水少粮了,有时候也会跑到草地上某个蒙古包或者布里亚特人家的房子里,见到没人,顺手找点儿吃的喝的。
一次贺什格图在离家很远的草地上打草,在临近尾声的时候,同行的人先回去取车,让贺什格图负责看管打好的草。
来回他们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却因为弹尽粮绝,只给贺什格图留下了一小桶水和一箱方便面。
起初一天吃一小袋方便面,贺什格图尽量只睡觉不活动,还能坚持住,但有一天,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就跑到最近的一家布里亚特帐篷里,想偷点儿东西吃。
恰好他们家没人,外出拉货了,贺什格图在桌上发现了一根诱人的煮熟的羊腿,坐下便大快朵颐起来。
吃完了发现外面下起了雨,便躺在人家床上睡了,醒来还未出门,就见男主人回来了。
贺什格图有些不好意思,将自己的“罪行”老实做了交代,但男主人一句话也没有责怪,还热情地倒了一杯奶茶,请贺什格图坐下来慢慢喝。
⑦在贺什格图讲述这些的时候,草原上旅游的人群还没有散去,而整个的镇上,却已经开始忙碌着准备打草了。
我知道过不多久,当我和游客们一样离去的时候,贺什格图也已经开着打草车,重新踏上茫无边际的草原,过一到两个月的孤独的打草生活。
那是他与阿妈们的生活。
而我们,不过是恰好路过这片夏日美丽的草原。
(有删改) 5.结尾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答:解析:考查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的作用,其次是内容上的作用,还要知道作者写这一段是面向读者的。
答案:①点明标题,照应开头。
②交代“我”在夏日草原的亲身经历,是贺什格图讲述故事的倾听者和记录者。
③告诉读者,文章是“我”的亲身经历,显得真实可信,自然地收束全文。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6.试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的两个句子。
(6分)(1)它们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夺去它们美好诗意的栖居。
(3分)答:(2)而晚饭后,就会看到牛们排着队,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陆续走回各自的家。
(3分)答:解析:不仅要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对其中引申义、象征义等进行深入思考,如果有修辞方法,还要加以分析。
答案:(1)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就是这片草原的主人”),生动地刻画出牛们生活(“没有人能够夺去”)的自由自在、惬意(“美好”“诗意的栖居”)。
(2)运用动作描写(“排着”“走回”)、比喻修辞方法(“像放学的小孩子一样”),形象地叙述了牛们傍晚回家的自然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