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 练习教案(教师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与液化  教案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设计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关键。

3.让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的评价,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游戏:往玻璃片上呵气,写字导入汽化和液化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哪里去了?水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2.同学们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吗?(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湿衣服晾干,打开瓶塞的香水瓶里的香水愈来愈少,日久不见……)3.从实例中引出蒸发的概念4.从实例中引出蒸发是有快慢的二、从日常现象入手,产生问题,探索问题,导入研究课题1.创设情景讨论如何让湿的校服干的更快?学生分组比赛,列举具体方法,并想老师汇报讨论结果让其他组补充,并进行归类,归纳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学生回答:有风干得快,太阳晒到干得快,摊开干得快……思考:蒸发是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是真是假”提问:研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2.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先让学生根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第一个假设,讨论后再汇报,老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改进,最后用Flash演示。

(2)接着按同样的方法完成第二、三假设的实验设计(3)让学生自己挑一个实验做,并把实验现象记下来,得出结论。

0445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上同步科学教案:4.6 汽化与液化_0

0445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上同步科学教案:4.6 汽化与液化_0

4.6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汽化和气体液化的含义,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液体汽化的现象。

2.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认识到液体蒸发会吸收热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会吸收热量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质量多少不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新课教学一、汽化和液化师:夏天洒水车经过,路面变得湿了,在过一段时间后,路面上还有水吗?生:没有了师:这是为什么呢?生:师:路面上液态水中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成为气态的水蒸气。

师:像这样的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什么?生:汽化师:气体可以变成液体吗?生:可以师: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叫什么?生:液化板书:一、汽化:物质由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体的过程二、蒸发师:冬天洒水车经过,路面变得湿了,在过一段时间后,路面上还有水吗?生:没有了师:夏天路面会干,冬天路面也会干,这证明了什么呢?生:证明这种汽化现象不会受温度的影响,气温高会汽化,气温低也会汽化。

师:那么这种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它的名称是?生:蒸发板书: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会发生于哪里?液体内部还是液体表面?怎么解释?生:液体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这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其中有些分子运动速度较快,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

所以蒸发发生于液体表面。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蒸发的特点生:一:在任何温度下进行;二: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板书:2、特点:①在任何温度下进行②只在液体表面进行三、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师:洗过的衣服会变干,是发生的什么现象?生:蒸发师:怎么样才能使衣服干的快一些呢?也就是如何能让衣服里的水蒸气蒸发的快一些?生:晒太阳(温度高低),摊开(液体表面积大小),通风处(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快慢)师:我们一起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生: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七年级科学上册4.6汽化与液化(3)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4.6汽化与液化(3)教案浙教版

§4-6 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的概念和方式1。

汽化现象:物质从变为的过程.例如2.汽化的两种方式:和目标二蒸发的概念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得出结论.)(1)夏天晾衣服比冬天干得快 (液体的越高,蒸发越快)(2)衣服撑开晾比堆在一起晾干得快 (液体的越大,蒸发越快)(3)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快 (液体的越快,蒸发越快衣)2. 加快液体的蒸发有三种途径:, ,【事例】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夏天吹电风扇,凉爽。

狗为什么夏天要吐舌头?农民把谷放在通风的场地上,摊开来晒,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学生举例:①②③【实验】P129酒精蒸发实验.学生完成填空。

(说明液体蒸发要吸热,液体温度降)1。

发生的地点:2。

剧烈程度:3.温度条件4。

吸热还是放热练习:1.夏天开风扇吹感觉凉快,是不是风扇使室内温度降低了?2。

100℃水蒸气和100℃开水哪个烫伤比较厉害?3、两只外形不同的容器,如图所示,原来里面盛有质量相等的水,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容器内水的多少情况是( )A 。

甲容器内水较多 B.乙容器内水较多C.两容器内水仍一样多D.缺少条件不好判断4、一支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后,它的示数( )A 、一直升高B 、一直降低C 、先升高后降低D 、先降低后升高【实验】完成P130的活动沸腾1。

学生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沸腾前,水温,沸腾时,水温,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

2、归纳:(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升温,不;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

(2)沸腾是在和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3)液体沸腾时,虽然不变,但要。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1)注意: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条件)(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见P130的表)①水的沸点,(条件),℃②沸点受到气压的影响:气压高,沸点;气压低,沸点【练习】:1.我们平时用的高压锅的作用是A、坚固耐用B、增大压强,提高液体的沸点C、缩短水沸腾时间D、增大压强,降低液体的沸点2。

4.6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 汽化与液化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汽化与液化”。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汽化与液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D. 压缩气体使其体积缩小
2. 简答题:
a. 请简要说明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b.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汽化与液化现象。
c. 请解释汽化与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 实验报告:
a. 描述你进行的水的蒸发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b. 描述你进行的冰棍融化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汽化与液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汽化与液化”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汽化与液化”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汽化与液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汽化与液化”内容,强调“汽化与液化”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汽化与液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并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汽化与液化的定义,理解它们是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6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汽化与液化,这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6节的内容。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液化则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因和条件,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文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汽化与液化的科普文章,如《汽化与液化的原理与应用》、《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现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化与液化的知识。
(2)实验视频: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汽化与液化的实验视频,如《水的蒸发实验》、《空气的压缩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过程。
重点题型整理
题型1:概念理解题
题目:请简述汽化与液化的定义及其区别。
答案: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需要吸热,而液化则需要放热。汽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液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运动速度减慢。
题型2:原因与条件题
题目:请说明汽化与液化的原因及其条件。
3.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液化的是____________。
4. 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汽化方法中,加热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压缩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汽化与液化是物质三态变化中的两种过程。( )
2. 汽化过程中,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
3.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过程,但蒸发发生在任何温度下,而沸腾发生在沸点温度下。( )

4.6汽化和液化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

4.6汽化和液化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七上§4.6汽化和液化(1)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掌握蒸发定义。

2、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的实质。

3、掌握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

汽化有两种方式: 。

2、蒸发是只在液体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

液体的蒸发在温度下进行。

蒸发时热量。

3、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 、、。

具体地说:(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2)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温度越高蒸发越;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

4、蒸发时,液体的温度,周围环境的温度。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了后回到室温。

二、例题讲解例题1、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A.吹气加快了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使水温降低得快一些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水留在上部D.吹水的气把水的热量带走了例题2、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A. 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B. 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C. 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D. 以上说法都正确例题3、将温度计插入酒精中后取出,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计示数上升,因为酒精蒸发放热,使温度计示数升高B.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先下降是因为酒精蒸发从周围吸热,从而使温度计示数降低C.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后升高是因为酒精蒸发完成后,周围环境的温度比温度计的低的缘故D.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下降,先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从周围吸热,从而使温度计示数上升例题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表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同变化的是()A.B.C.D.例题5、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和液化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6 汽化和液化  学案

汽化与液化【学习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

2.能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了解沸点的概念。

3.能区分沸腾和蒸发。

4.知道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重难点】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1)这些水发生了这样的物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否再列举两例发生同样物态变化的生活中的实例。

(3)从上述实例中能否归纳出物质发生从________态到______态的变化需要从周围环境中不断的______(吸热或放热)。

2.请同学们向自己冷的手掌心呵气,除感觉到掌心变热外还能感觉到掌心变________,这些水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上述1中一样吗?(1)这些水发生了这样的物态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能否再列举两例发生同样物态变化的生活中的实例。

(3)从上述实例中能否归纳出物质发生从________态到______态的变化需要从周围环境中不断的______(吸热或放热)。

3.上述1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为_______,即物质由______变成_____过程,该过程需要________;上述2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为_______,即物质由______变成_____过程,该过程需要________。

4.放置在桌面上的一杯冷水和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过一会儿会怎样?(1)这两杯水都会变_____(多或少),因为都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但冷水的变化比沸水要慢,是因为冷水只是在液体的______发生变化,我们称之为________;沸水在液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发生了变化,并且还需达到一定的_______条件,我们称之为______。

(3)由此可知水的汽化存在着两种方式即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汽化和液化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汽化和液化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七、教学用具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

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

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化和液化【知识要点】1、汽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热。

注:理解汽化吸热其实很简单,我们把锅里的水不断加热,先是沸腾,然后蒸发,过一会就会“烧干”。

这个过程就是汽化的过程,所以汽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2)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重点】沸腾: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1)沸腾现象:例-如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气泡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4)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说明(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3、蒸发(重点)蒸发: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平和的汽化现象,蒸发时液体温度下降。

(1)蒸发现象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3)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高低;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4、蒸发与沸腾。

说明: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5、液化(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2)液化现象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注:壶嘴看见“白气”犹如“雾”一样,是小水珠;而烟,这是不透明的小尘埃颗粒。

要注意区分“雾”和“烟”的判断。

6、液化的方法分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①雾与露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2)、压缩体积液化: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

【随堂检测】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2、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吹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袋3、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A.水缸中的水液化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水缸中的水凝固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4、室内温度为200C,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5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5、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

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6、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用的方法是()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7、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8、在日常生活中,将面制品在水中煮,只要水不干,就不会煮焦,而在油中炸,则会发黄,甚至炸糊了,这一现象说明()A.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强B. 油炸食品的吸热能力比水强C. 油的沸点比水高D. 油沸腾时温度继续升高,而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9、小明要将湿衣服尽快晾干,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将湿衣服晾在背阴处 B.将湿衣服晾在向阳处C.放在洗衣机中烘干 D.将湿衣服摊开晾在通风处10、小明开着锅盖煮鸡蛋。

第一次水烧开后继续用急火加热;第二次水烧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

则A.第一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高B.第二次熟得快,因为此时水的温度低C.熟得一样快,因为水在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D.无法比较,因为无法知道哪次水温高11、在280C的室内,将一只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它的示数将A、下降B、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12、对于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气”,正确的说法是A、这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B、这是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C、这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D、这是水蒸气凝固成的小水珠13、目前许多家庭的厨房里都安装了热风干手机,以替代原先的厨房擦手巾.干手机让热风吹到手上,能很快使水分蒸发掉,其主要原因是()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14、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

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15、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B.进行消毒;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16、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问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

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

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B.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C.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 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所以重新沸腾;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

熄火后即使不挠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17、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196℃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18、目前有些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

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19、对锅加热,锅内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

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许多“白气”。

这是因为( )A.沸腾时水不蒸发。

B.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温度高于100℃。

C.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

D.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白气”。

20、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C。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21、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因为 ( )A.夏天自来水的温度较高,蒸发较快,从而在管壁形成水珠。

B.夏天空气中水蒸气较多,遇到较冷的自来水管就在管壁上凝结成水珠。

C.夏天气压较低,管内外压强差较大,少量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D.夏天用水量大,水厂需给自来水加压,管内外的压强差增大,因此有些水分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22、许多轿车后窗内壁都平行地装若干条金属丝,金属丝通电后可以()A、加热取暖B、不让车外的行人看见车内乘客C、防止后窗事故D、消除附在车窗内壁的小水珠。

23、小明两次煮鸡蛋。

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煮熟。

两次比较发现 ( )A.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省燃料又省时间。

B.第一种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C.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D.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省燃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1、D2、A3、B4、C5、B6、C7、B8、C9、A 10、C 11、C 12、C13、A 14、B。

【解析】当洒水车洒湿发烫的柏油路面时,路面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带走热量,使路面温度降低,但被蒸发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使空气的湿度明显增大,人体上的汗较难蒸发,所以人会感到更加闷热。

15、C 16、C 17、C 18、A 19、D 20、B 21、B 22、D 2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