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课程标准

《摄影基础》课程标准
《摄影基础》课程标准

《摄影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摄影基础

课程性质: 通识课

总学时:28

学分:1.5

适用专业: 三年制高职所有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数字媒体的发展,促使摄影成为大众艺术,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摄影技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学院通识教育的发展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为重要。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摄影基础》是学校的通识课,通过本课程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该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特殊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摄影基础》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中艺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摄影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讲解、赏析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业思维和实操技能。

三、课程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光影艺术的魅力,对色彩、光线、造型、修图有着基本的认识。)通过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和创造可视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视觉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摄影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进行美感和审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自觉接受真理和道德标准,促进学生身

心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辨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分类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摄影方面的基本知识,如摄影的历史、相机的基本

构造和功能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构图知识和合理运用光线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大量的优秀图片的欣赏和讲解,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能独立拍摄比较理想的摄影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外出摄影实践,能够培养发现生活、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软、硬件的要求:

●硬件要求:数码相机、智能手机。

●软件要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C、美图。

(二)课程内容

1. 第一单元摄影概述

1)教学要求

掌握照像技术的发展过程,摄影的分类。

掌握摄影的原理。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者的艺术修养和观察、表现力;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及表现;摄影者摄影意识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2)教学内容

●了解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及表现形式。

●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及摄影法的演变。

●学习摄影的成像原理。

2. 第二单元数码相机

1)教学要求

通过对单反相机、智能手机等和其他摄影辅助器材的认识和学习,明白摄影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单反相机及其他摄影器材拍摄照片,并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选取适当的镜头和其他辅助器材的能力。

掌握摄影的原理。景深、焦深和超焦距的含义及实用价值。景深和镜头、焦距与光圈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

●学习数码相机的基本成像原理。

●相机的结构性能和功能、镜头的种类和功能、辅助器材的种类和功能等。

●相机拍摄操作。

3. 第三单元摄影曝光与对焦

1)教学要求

通过摄影曝光与对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拍摄出曝光正确的照片,对焦正确的照片,使学生能拍出正常的照片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摄影曝光的基础知识。

●摄影对焦的基础知识。

●掌握感光度(ISO)、掌握测光模式、曝光补偿技术、了解直方图、白平衡运用。

●会使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对焦的操作、对焦点的选择和锁定对焦操作,掌握景深的概念和影响景深的因素。

4. 第四单元摄影用光

1)教学要求

通过摄影中自然光和辅助灯光的规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然光、闪光灯、柔光箱、反光板等辅助器材进行人像、静物、棚拍和外景的光线拍摄运用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