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亚投行之路》「2集全」

合集下载

6央视华尔街纪录片解说词完美排版分集文档!!!本人专业排版

6央视华尔街纪录片解说词完美排版分集文档!!!本人专业排版

第六集投资之道早期的华尔街是富人俱乐部,投资对于普通人而言望尘莫及,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从19世纪妇女投资群体的出现,到1967年第一位女交易员,美国的投资文化逐渐遍及普通家庭。

道琼斯指数的出现第一次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信息,此后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投资方法,技术分析,价值投资,指数投资,人们从混沌的股票市场中,总结出投资之道,也诞生了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

然而各种投资方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风险,在学习大师的同时,对风险的承受力,更是投资者必须考量的因素。

【主题】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和恐惧构成了投资者的不同面孔,多种多样的投资方法是人们通往财富的不同道路,本片为如何塑造更加理性的投资者提供经验和帮助。

【序】公元前几百年,古罗马帝国开始争战世界,战争成为了最好的投机活动,财富迅速从世界涌来。

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从战争时代的刀光剑影,到市场中无形的拼抢厮杀,似乎战场永远存在。

那些不断进场和退场的人,从科学家牛顿,到政治家丘吉尔,从华尔街上的基金经理人,到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家,市场承载过他们的梦想,也曾破灭过他们的希望。

人们渴求更高的智慧,从古老的占星术,到现代的组合投资理论。

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为后人铺下基石,它变得更平坦了吗,还是变得更加曲折?让我们透过这条狭窄的街道,穿透几百年的迷雾,看它的过去与未来。

【正文】【华尔街铜牛】在华尔街的显著位置,有一头身长5米、重达6300公斤的铜牛。

每个来华尔街旅游的客人,特别是炒股票的人都要争先恐后抚摸铜牛塑像,希望沾一点运气,买到牛股,遇到牛市。

华尔街铜牛已经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似乎只要它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在铜牛的身后,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人们紧张注视着大屏幕上或绿或红的数字,盘算着每一次股价的起落带来的财富变化。

今天,这些数字所产生的威力已经穿过这条老街,穿过繁华的曼哈顿,到达千家万户。

【郊区中产家庭 ben一家】傍晚,美国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男主人ben正在收看CNBC一档关于大盘分析的节目。

亚投行 一带一路传略解读

亚投行  一带一路传略解读

专题六:亚投行:一带一路传略解读“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

“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专题导入】自从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筹建亚投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亚投行援助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把亚洲各国打造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以来,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便成为2015年的最热话题之一。

同时,关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各种观点也纷纷呈现。

有人认为亚投行是一个异常冒险的东西。

它有点象法国1642年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甚至还不如东印度公司。

因为它投资的那些地方,从传统上讲是过去的金融家忽略的地方。

而过去的金融家之所以忽略它绝对不是无意的,他们觉得这些地方还债的把握基本没有,属于“道旁苦李”。

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过于宏大,外交意味更重,可能阻力重重。

也有人怀疑甚至阻挠过亚投行,认为这是在世界银行和IMF之外另起炉灶,搞不起来。

当然,更多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一条通向财富的增长之路,而亚投行则是发达国家或者是资金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这条增长之路的最佳机会。

因此,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的影响力,也是对“唱衰中国论”的强有力反驳。

知识链接:1.道旁苦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王戎和他的同伴,经过某地看见路边有一棵树上结满李子,大家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一个人不去。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华尔街》(央视大型纪录片)解说词(全)

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1~10解说词第一集资本无眠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

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

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

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主题】华尔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着世界?13万亿的日交易量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些钱是属于哪些国家、机构和个人,谁在操纵着这些钱?华尔街这张300年编织的“网”,有多广,多深?有多大的力量,又有多么地脆弱?【序】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70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1609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

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

“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

华尔街街口的石碑上,刻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是“与君同醉”后的算术公式:24美元x 370年=300亿美元,它记载了曼哈顿发生的第一笔大交易。

荷兰人当年用了24美元的饰物,从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整个曼哈顿地区,现在仅曼哈顿的华尔街土地价值就达到300亿美元以上。

其实不仅是土地,这个算术公式在今天的华尔街到处都行得通,华尔街所能聚集的财富甚至是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无法满足。

370年间,曼哈顿从一片荒芜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森林,它主人也从最初的荷兰人,变成了英国人,又变成了美国人,现在成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

亚投行之路:从历史中寻求启示

亚投行之路:从历史中寻求启示

亚投行之路:从历史中寻求启示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14期美国的一贯态度亚投行虽然定位于“开放的多边合作框架”,但奥巴马政府仍然疑虑重重。

不过,如果考察一下冷战后美國对待亚洲试图自行创建多边合作机制的基本立场,就会发现美国人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

在亚洲区域合作发展史上,早已有不少历史镜鉴。

在冷战终结之际,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倡议,终因美国的反对无果而终;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对于1997年日本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设想,美国也因为担心损害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迫使日本放弃了这一想法。

在应对这类亚洲试图“自立门户”的区域合作设想时,当时的美国人也曾表现出类似今天在亚投行问题表态时的暧昧,但或明或暗的抵制,则始终是其基本立场。

2005年年底,首届东亚峰会在没有美国参加的情况下在吉隆坡召开。

尽管亚洲人只是创建了一个局部区域的开放性会议机制,但作为“域外霸权”的美国的缺席,还是引发了广泛猜测。

当时正在新加坡访问的美国时任国务卿赖斯公开表示“对东亚峰会的封闭性和排外性感到忧虑”。

直至五年之后,美国正式参会并成为观察员国之后,美国人才改变了对待该合作框架的消极立场。

当然,对于可能影响到美国利益的亚洲区域合作倡议,美国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立场,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应对策略又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奥巴马上台后试图消除单边主义政策给美国带来的困境,在对待存有疑虑的区域合作制度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消极抵制甚至“逆我者亡”的武断做法,转而更加强调通过“参与和塑造”的办法维护美国利益,有时甚至会直接加入其中谋求领导权,以便实现其“为我所用”。

以上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态度对于亚洲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但美国的全力支持,并不总是某种合作制度得以创建和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究其根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中一类情况是,尽管美国对于亚洲内部提出的某种合作制度存有疑虑,但在完全判明其有损自身重大利益之前,没有强烈反对或强行干预,而是采取了一种谨慎观望的态度;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是一种不完全霸权,而亚洲又过于广袤多样,对于亚洲多数国家共同发起的行动,美国的反对并不总是有效的。

红色金融路全集内容介绍

红色金融路全集内容介绍

红色金融路全集内容介绍
《红色金融路》是一部关于金融行业的纪录片,全集包含多个篇章,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和重要事件。

以下是对全集内容的简要介绍:
1. 第一集:《初起时代》
这一集主要介绍了中国金融行业的起源和发展。

探讨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时期的金融制度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兴起,深入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金融行业的艰难发展历程。

2. 第二集:《金融状况》
本集主要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变革。

深入探讨了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不同金融领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3. 第三集:《金融风暴》
这一集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详细讨论了中国在危机中的应对措施,以及金融监管的改革和加强。

4. 第四集:《金融创新》
本集重点介绍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着重讲述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和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兴起,以及其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监管体系的冲击和改变。

5. 第五集:《国际合作》
这一集探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合作方面的努力和
成果。

讲述了中国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与世界各国的金融交流和合作,以及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的扩展。

6. 第六集:《金融未来》
该集围绕中国金融行业的未来方向和发展前景展开。

讨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创新、金融服务的升级和改进,以及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对金融行业的新挑战和机遇。

《红色金融路》全集通过真实案例、专家访谈和数据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金融行业的变革历程和内外部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为观众深入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六集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六集

央视财经频道纪录片《华尔街》第六集投资之道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越强,金融知识丰富的人机会越大,而金融文盲趋于贫穷的风险更大。

——英国经济学家弗格森每天早上9点半,纽交所的开市铃声开启了无数投资者的财富梦想。

80岁的沃伦〃巴菲特被人们称为投资大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投资报酬率平均每年超过20%,每股市值从30年前13美元上升到每股近10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昂贵的股票。

当人们向巴菲特讨教成功秘笈时,巴菲特的忠告简洁而诚恳:打扑克牌的时候,总有一个人会倒霉,如果你看不出谁要倒霉了,那就轮到自己了。

道琼斯指数在华尔街与百老汇大街交汇之处,有一尊铜牛的雕塑,牛是华尔街最受欢迎的动物,它代表股票价格的上涨。

在资本市场,熊是与牛形影不离的另一种动物。

1879年,这两种动物第一次出现在描绘股票市场的油画中,而关于牛市和熊市的来历有很多解释,其中一种认为,牛在攻击前会低头然后用牛角向上顶,而熊则先站起来然后用熊掌往下扑。

正如股市的上扬和下跌的形态。

几百年来,资本市场中的人们在这两种动物的博弈中品尝着喜悦和悲伤。

在资本市场中,人们如何寻找牛和熊的足迹,如何预先得到涨与跌的信号?曾经有一段时期,人们通过研究星相的变化预测着股市的未来;还有一段时期人们开创了股市裙摆理论,认为女人的裙子越长,股市则下跌;裙子越短,则股市上涨。

但是女人裙摆的变化似乎总是跟不上股市的变化。

至今人们也没有能够寻找到投资的良方,但是人们始终相信,资本市场一定蕴涵着某种规律。

19世纪末,一条曲线的出现就像在黑暗中划出一条光线。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最古老的股票指数。

它每分每秒的变化都牵动着无数投资者的神经,它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投资的风向标。

道琼斯这个名字源于一家百年公司。

回到道琼斯指数的起始点,那是114年前的美国。

20世纪以前,人们把股票价格记在黑板上,没有人知道前一天的价格和第二天有什么联系。

19世纪末,一个人将这些数据安臵在一个由时间和价格组成的坐标内,他就是查尔斯〃道。

18部不能错过的经济类纪录片

18部不能错过的经济类纪录片

18部不能错过的经济类纪录片在此推荐十八部经济金融类纪录片,虽然没有《舌尖上的中国》拍的那样文艺,却也拍得“现实”,拍得精彩。

它们或展现了某段金融历史的真相,或诠释了某个经济问题的根源,在观看的同时带给人思考和启发。

1、片名:“服药过量:下一场金融危机”(Overdose: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本片以瑞典历史学家Johan Norberg的“金融大败”(FinancialFiasco)一书为蓝本拍摄,讲述在全球金融泡沫膨胀时给出的解决方法却是降低利率,将数万亿美元投入了出现问题的银行系统。

这种方法本身就有问题,这也是我们一开始就有问题的原因。

2、片名:“97%所有”(97% Owned)于我们的经济与金融系统面对的棘手问题,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慎重的研究与可验证的证据。

它提供了一种英国的视角,但它思考央行和货币创造过程的理念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3、4、5、片名:“钱就是债系列一、二、三”(Money as Debt 1)系列一告诉我们,今天的货币体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奴隶制,它与从前的奴隶制有一个突出的区别:主奴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人类关系了。

政府、企业和家庭的负债比例惊人。

系列二带来的问题是:救助、刺激方案、债上加债……这些会不会没完没了?从来没有增加实际的财富和生产力,大家都欠着银行家的债,我们是怎样陷入如此境地的?在“钱就是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货币”今后会怎样发挥作用。

本6、片名:“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7、本片取材于美国公共政策智囊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Niall Ferguson2008年的作品“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

让我们随着Ferguson教授的指引审视货币、信贷和银行漫长的发展历程。

7、8、片名:“法币帝国——美联储为何要违宪”片名:“货币、银行与美联储系统”顾名思义,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美联储。

很多人以为美联储是政府所有的银行,其实它不是。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4》-国际化之路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4》-国际化之路

第四集《国际化之路》解说: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直试图通过向西方学习的方式,已重新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到21世纪改革开放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通过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在2004年一些在国内市场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实力,希望将世界先进的商业文化和中国人的智慧实现全面对接,以期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世界级的中国企业,然而这却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

采访李东生——TCL集团董事长李东升:压力太大,因为碰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

解说:我们没有理由用一时之得失来衡量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远景,无论这个结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将是中国的财富。

采访杨元庆——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别说外面的人替我们捏把汗,我们自己都替我们自己捏把汗。

解说:没有人会把盈利状况很好的企业卖掉,中国企业巨额的投入是不是能够让新的企业组合、继续成为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企业?毕竟拥有和经营是两回事!采访刘积仁东北大学校长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我觉得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对我们最大的约束不是我们的资本,而是我们文化的融合,或者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融合的能力…需要我们更多的是改变我们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

全球经济衰退正在给中国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在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比2007年翻了一倍,达到521亿美元,制造类企业在其中尤其活跃,2009年3月1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鼓励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国际化的方式与世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们的经历,无疑将会让后来者少走很多弯路。

《跨越中国制造》今天的主题是:以全球应对全球——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集《国际化之路》出片名:《跨越中国制造》第五集——《以全球应对全球》片花:太空看地球——北京黑底字幕:2004年6月北京国贸饭店解说:杰克•韦尔奇来了,他曾经一度是中国企业家的楷模,也是这个群体衡量人生成就的一个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亚投行之路》「2集全」
简介:纪录片《亚投行之路》讲述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诞生的前传故事。

摄制组分赴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英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土耳其和印度进行拍摄,探寻亚投行创立的必然;采访了30多位中外高级官员、权威学者以及外交、经济界人士,解读亚投行是如何吸引全球57个国家共襄盛举,期间有哪些曲折与惊喜。

从筹建到成功开业,亚投行历经了38个月,1000多天。

我们纪录下了亚投行成立的重大时间节点,为历史留住了亚投行成立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瞬间。

中国的发展给亚洲各国提供了参照和经验,中国的发展早已和亚洲各国乃至其它大洲的国家联系在一起,成为关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在片中我们将看到一个发展了的中国为了地区的互联互通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即播放请点击立即播放继续观看
桃源钓翁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