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音响设计浅谈
《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解说词

文献纪录片《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解说词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4日07:50 | 来源:新华网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
一次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另一次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它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粉碎“四人帮”后,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
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
一些新的气象在神州大地涌动:动荡局面迅速结束,不少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然而,1977年2月7日的“两报一刊”发表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给满怀希望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
同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没能承担起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为实现历史转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这一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怎样才能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开辟一条发展新路?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尚未复出的邓小平。
1977年3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4个月后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
被毛主席称赞为“人才难得”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邓小平讲话同期声】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
电影音响:具象造型的呈现与文化意蕴的彰显

电影音响:具象造型的呈现与文化意蕴的彰显【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影音响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具象造型与文化意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电影音响的发展历程,从无声电影时代到声音电影的产生,阐述了电影音响在电影制作中的演变过程。
然后分析了具象造型的呈现方式,探讨了音响如何通过声音效果来呈现影片中的情节与氛围。
接着探讨了文化意蕴的彰显,讨论了音响如何反映多元文化并塑造观众的审美观念。
此外还分析了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探讨了音响如何影响电影的整体效果与观众的情感体验。
最后总结了电影音响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音响在电影制作中的不可或缺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音响的重要性及其对电影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音响、具象造型、文化意蕴、观众情感、发展历程、作用、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影音响作为电影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音响设备的不断完善,电影音响越来越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电影音响的具象表现和文化意蕴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与观众情感的关系。
电影音响不仅可以通过声音效果营造出影片中的氛围和情感,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运用来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力。
在当今电影产业中,电影音响已经成为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影片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电影音响作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声音效果,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电影音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制作中的创意和技术,探究其对观众情感的影响,进一步挖掘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
电影音响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着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研究电影音响的意义在于拓展我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深化我们对文化传播和表达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创新思路。
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三集)

建国创业——文献纪录片《旗帜》解说词(第三集)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期待盼望已久的开国大典。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第一面鲜艳的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零分。
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用了三句话来概括:“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
”他说,我们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就在开国大典隆重举行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兵分两路,以雷霆万钧之势,追歼盘踞在中南、西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
到年底,迅速解放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51年5月,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至此,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及香港、澳门外,中国实现了统一。
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短短两年多时间,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和200多万土匪被基本肃清。
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半个月,人们还沉浸在开国的欢乐中时,一场风暴袭来:从10月15日起,华北以粮食带头,上海以纱布带头,开。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完成土改外,全国新老解放区共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得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它生产数据。
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劳动农民翻身做了主人,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同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都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社会制度和政权性质根本改变了。
她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由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保障的国家,是建立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国家。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前日,上海松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教堂里隆重召开。
这是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县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观看纪录片《旗帜》有感:坚定信念,让心中的旗帜在奋斗中飘扬【可编辑版】

观看纪录片《旗帜》有感:坚定信念,让心中的旗帜在奋斗中飘扬观看纪录片《旗帜》有感:坚定信念,让心中的旗帜在奋斗中飘扬观看纪录片《旗帜》有感3月21日,政法委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录片《旗帜》,影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座大山,在领导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建立了新中国。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又义无反顾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发展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后,四化建设突飞猛进,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扬眉吐气。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旗帜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毛泽东曾说过:注意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所以说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旗帜就是信念,旗帜就是理想,旗帜就是奋斗的目标,旗帜就是胜利的保障。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飘扬在不同时代的旗帜,无比伟大正确,无比光荣自豪,无比庄严绚丽,无比灿烂辉煌。
就是这些光辉夺目的旗帜,召唤和聚集了多少人奋发前行,前赴后继,让世界、让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惊人的变化。
这便是旗帜的力量,这便是旗帜的功绩。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信念及信仰的重要意义,只有坚定信念,把心中向党靠拢、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的旗帜挥舞起来,在工作中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通过我们以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将中国建设成为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强国,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附送:观看雨中的树心得体会:平凡的事迹别样的人生观看雨中的树心得体会:平凡的事迹别样的人生根据办公室党总支的安排,我观看影片《雨中的树》,通过观看影片使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纯洁的洗礼,使我的内心经受了一次巨大的震撼。
《旗帜》纪录片观后感

《旗帜》纪录片观后感《旗帜》观后感今年10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旗帜》《旗帜》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各部门联合摄制的大型大型电视文献片。
看后我心灵震撼,深受教育,感慨万千。
在建党90周年之际,观看这部纪录片,对热爱我们的党,了解党的发展史,推动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的优秀教材。
《旗帜》紧紧围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基本线索,共分十集:《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阔步前行》。
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
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旗帜》的主题是通过反应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光辉历程,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社会主义,唱响中国共产党好,唱响社会主义好,唱响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人们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旗帜》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
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保持着执着坚定的奋斗意志。
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简介

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首播时间:2011年6月20日20:03首播频道:CCTV-1综合所属栏目:《旗帜》所属分类:时政第一集《开天辟地》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一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成立过程及重大意义。
近代中国历经屈辱,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士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和抗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CCTV-1特别节目2011-06-19)第二集《浴血奋战》关键字:旗帜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土地革命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二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CCTV-1特别节目2011-06-20)第三集《建国创业》关键字: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改造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三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性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CCTV-1特别节目2011-06-21)第四集《艰难探索》键字: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实际国情理论实践探索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四集,介绍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
电视纪录片环绕声制作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

93Advanced Television Engineering 2019/7本文对笔者在电视纪录片环绕声前期采录、后期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些许分析和思考,希望与读者和同行交流、学习。
主观心理声学 纪录片同期录音设计 后期“非虚构”创作 还原真实声音空间2018年10月,央视4K 超高清频道开播,作为国内首个上星的超高清电视频道,电视的图像清晰度更高,色彩亮度的表现更加丰富,环绕声声音效果带来了浸入式听觉体验。
观众在家可以体验到影院的视听感受,期盼已久的电视家庭影院或逐步成为现实。
从1940年迪士尼公映的立体声音乐动画电影《幻想曲》开创电影声音的新时代,到70mm 胶片制作IMAX 超大电影银幕多声道还音……电影声音技术一直走在电视的前面,我们对环绕声的认识大约也都是从电影院开始的。
近些年来,笔者的同事们对电视体育赛事实况转播、音乐录音的环绕声创作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得到了可喜的成果——足球、篮球、摔跤等体育实况转播拥有大量的现场观众群体,环绕声的拾取和设计将体育场馆内紧张焦灼、激动人心的背景和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将观众“带入”现场;音乐会演出时,环绕声拾音将空间效果从观众背后创建出来,音乐厅建筑声学的结构特点对声音的反射、厅堂混响,以及听众热情的掌声,也让电视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电视纪录片有别于音乐欣赏、体育赛事实况节目,它取材于现实生活,经过创作者的选择、重组、强化,构建出一种完整的电视节目形式,其素材保留着真实的信息,具有客观性,供观众观察思考。
对电视纪录片而言,环绕自己在纪录片环绕声制作中的一点儿心得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
海浪冲上沙滩,会发出声音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物体之间发生碰撞,必然会发出声音。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有意识地去听,声音就不会映射到我们的大脑。
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客观物理声学和主观心理声学之间的差别。
任何声音想要被“听到”都必须经历两个过程——声音首先产生于客观世界,然后被“听到”并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三篇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三篇导语:《旗帜》本片通过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人们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
《旗帜》观后感第一篇在今年的建党90周年之际,我观看了一部名叫《旗帜》的影片。
看过这部影片,我感慨颇深,受益无穷。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中国的解放,最后到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屈辱,有了许多牺牲,但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的革命是如此的辛苦,面对了重重的困难,鸦片战争时受人屈辱,以日本为首的多国人的侵犯,让中国大地变得伤痕累累。
但是,这一切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中国人民,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
而改革开放又把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影片中出现的许多我所熟悉的事件和人物,比如京九铁路的修建等等。
我们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因为有了党和国家的努力。
看过这部影片,我感受到了: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不能像共产党那样拯救中国,可是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卫祖国,同时也要好好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旗帜》观后感第二篇《旗帜》以10集的篇幅回眸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我们今天的辉煌,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旗帜。
《旗帜》每集聚焦一个历史阶段,从九十年前,南湖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