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

合集下载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学⽣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指导教师姓名:张涛学⽣姓名: XXX 专业:休闲体育班级: 2015级X班2015 ——2016学年第1学期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张涛实验时间 2013年 10 ⽉ 8 ⽇实验名称上肢⾻观察实验成绩⼀、实验内容观察上肢⾻⼆、实验⽬的1.掌握上肢⾻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连接的⽅式及构成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关节的结构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三、实验器材1、串连的上肢⾻标本2、分离的上肢⾻标本3、⾃由上肢关节⼲标本和湿标本四、实验⽅法与步骤⼀、观察串连的上肢⾻标本(⼀)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辩认每块上肢⾻后,再在⾃⼰⾝上扪触辩认。

⼆、观察分离的上肢⾻(⼀)上肢带⾻:1、锁⾻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2、肩胛⾻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由上肢⾻1、上臂⾻:肱⾻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2、前臂⾻:尺⾻、桡⾻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3、⼿⾻:腕⾻、掌⾻和指⾻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三、观察⾃由上肢关节标本1、肩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2、肘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3、腕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五、实验结果例: 1、通过对上肢⾻的观察,掌握了上肢⾻的形态、位置及表⾯结构,并能够识记体表标志。

2、通过观察⾃由上肢关节,掌握了⾃由上肢关节(肩、肘、腕关节)的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六、⼩结或结论例:通过实验观察,我清楚认识了上肢各⾻的形态、位置,并能在⾝体上找到相关⾻骼的体表标志。

知道了如何去测量肩宽,上肢长度。

还了解到相关的运动事故造成⾃由上肢关节损伤的病因、症状及前期处理⽅法。

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年⽉⽇实验名称下肢⾻观察实验成绩⼀、实验内容观察下肢⾻⼆、实验⽬的1.掌握下肢⾻的组成、形态、结构2.掌握⾻盆的构成及髋、膝、踝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3.掌握下肢⾻的主要体表标志。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任何动作的完成都需要肌肉的参与和协同工作。

而运动解剖学就是研究这些肌肉在不同动作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运动医学领域中,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模拟各种运动动作来对人体肌肉的作用进行探究。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的对象是一名身高约1.75米的健康男性。

实验仪器为运动解剖学模型,采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建立。

实验员先指导受试者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普拉提等,以减少身体受伤的风险,然后让他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指令模仿各种体育动作,包括跳跃、伸展、弯曲等。

实验中监测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指标,以确保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实验。

实验员记录受试者在不同动作过程中,相关肌肉的收缩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探究了多种运动动作对于人体肌肉的影响。

首先,我们发现在进行弯腰动作时,长背肌、斜方肌、腰方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肌肉的强制收缩将身体的上半部分向前倾斜,力图增大弯腰的幅度。

与此同时,上臂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肉也会参与到动作中来,帮助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其次,在进行大量腿部运动时,大腿肌群、小腿肌肉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在进行深蹲时,即使是只踩脚尖,也会对腿部肌肉产生不小的负荷,加强蹲起过程中大腿肌群和臀大肌的收缩,确保身体姿态平稳,并且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损伤。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不同的运动动作需要不同肌肉参与,而同时,肌肉协调性和稳定性也是运动实践中必要的要素。

在实际的日常运动锻炼中,运用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进行更科学、高效的锻炼,不仅减少运动的风险,还能够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排除政治问题,科学地进行运动只有益处,而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就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科学,通过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运动技能。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索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特征,并进一步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实验一: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肩关节和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关节的活动范围,来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和功能。

1.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测量首先,我们请实验者站直,双臂自然下垂。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量仪器来测量实验者的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实验者将双臂抬起至最大高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人具有较大的肩关节灵活性,可以将双臂抬至头顶以上;而另一些人则受限于肩关节的结构,无法将双臂完全抬起。

2. 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测量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测量。

实验者坐在一张平坦的桌子上,将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弯曲,脚底贴地。

然后,我们使用测量仪器来测量实验者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实验者将伸直的腿尽可能地抬高,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人可以将腿抬至与身体平行的位置,而另一些人则受限于膝关节的结构,无法将腿完全伸直。

实验二:肌肉的活动和协调性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和控制运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肌肉在运动中的活动和协调性。

1. 肱二头肌的活动观察我们请实验者进行一组标准的俯卧撑动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电极贴片来记录肱二头肌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电活动信号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肱二头肌在不同动作阶段的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俯卧撑的下降阶段,肱二头肌的电活动信号逐渐增加,达到峰值。

而在上升阶段,肱二头肌的电活动信号逐渐减小。

这表明肱二头肌在俯卧撑动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其活动与动作的进行密切相关。

2. 肌肉协调性的观察我们请实验者进行一组平衡训练动作,要求实验者站在一个单脚上,保持平衡。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一)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一)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一)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实验装置和材料•解剖模型•骨骼图•肌肉图•关节模型•骨骼标本•解剖刀具实验步骤1.观察骨骼图以及解剖模型,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结构。

2.分析不同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并列出相关肌肉和关节。

•骨骼:头骨、脊椎、肋骨、骨盆、四肢等。

•相关肌肉:头部肌肉、胸肌、腹肌、上肢肌肉、下肢肌肉等。

•关节:颈椎、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

3.利用关节模型,研究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骨头的连接方式以及关节的灵活度。

4.进行骨骼标本的观察,深入了解不同骨骼的形态和特点。

5.利用解剖刀具进行解剖模型的拆解,直观地展示骨骼和肌肉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得出了人体运动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理解了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相互作用方式。

•加深了对骨骼和肌肉特点的认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体验了解剖和观察的过程。

这将为我们在运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注意:本实验涉及人体解剖,请遵守实验室和学校规定,确保安全和道德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解剖操作时,务必佩戴手套和口罩,确保操作安全和卫生。

•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室和学校的安全规定,切勿损坏实验装置和材料。

•尊重实验对象,严禁对任何生物进行伤害和残害。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装置和材料归位整理,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延伸1.根据所学习的运动解剖知识,设计一套适合全身运动的训练计划,并进行实践。

2.利用解剖模型,进一步研究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微结构,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

3.借助相关资料和研究,了解不同运动和体能训练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参考资料1.“运动解剖学”,利姆克尔·于斯曼,高等教育出版社2.“人体解剖学”,弗雷德·万·赫斯特尔、埃里克·勃森贝格、皮特·伍茨·阿佛里德,科学出版社3.“Anatomy Trains”,Thomas W. Myers,ChurchillLivingstone以上是本次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格式要求,请尽量按照要求完成。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探讨运动过程中肌肉协调、骨骼运动和关节活动的规律性和特点。

首先,我们选择了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运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在膝关节屈曲的过程中,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等肌肉参与了运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协调配合,使得膝关节得以屈曲。

而在膝关节伸直的过程中,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则起到主要作用,肌肉的收缩拉动髌骨,使得膝关节伸直。

通过对肌肉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协调机制。

其次,我们对膝关节的韧带和软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通过实验发现,膝关节内侧和外侧的韧带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关节和限制关节活动范围的作用。

而软骨则在运动过程中起到了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通过对韧带和软骨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对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骨骼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通过实验发现,在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过程中,股骨、胫骨和髌骨等骨骼结构协调配合,使得膝关节得以运动。

通过对骨骼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我们深入了解了骨骼在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协调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讨运动解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次实验通过对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了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加深我们对运动解剖学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通过对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运动机制,并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表现。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肩关节的解剖学研究,来揭示肩关节活动的机制与特点。

实验过程实验采用X光拍摄技术结合实物解剖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实验室使用X光机对被试者的肩关节进行拍摄,在不同角度下获取图像。

然后,使用解剖刀将被试者的肩关节进行解剖,取出肩关节的关键组织结构。

最后,将X光片与实物解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比X光片和实物解剖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肩关节由肩胛骨、锁骨和上臂骨组成。

肩胛骨呈鸟翅状,位于背部。

锁骨连接肩胛骨与胸骨,形成了肩关节的“架桥”,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

2. 肩关节的主要活动包括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和旋转等。

这些动作是通过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面和关节囊之间的摩擦来实现的。

3. 肩关节的关节囊由多层坚韧的纤维组成,具有较大的可伸展性。

这种可伸展性使得肩关节具有较大的活动幅度,方便人体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

4. 肩关节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肩袖肌群等。

肩袖肌群由四个小肌肉组成,它们分别是冈下肌、冈上肌、小圆肌和肱小头肌。

这些肌肉对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运动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肩关节的复杂结构和多向活动性使其成为人体运动中最灵活的关节之一。

肩关节的正常功能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肩关节的保护和锻炼,以提高运动的效果和减少运动伤害。

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运动解剖学的发展,我们对人体运动机制的认识将会不断深入。

通过进一步研究肩关节的解剖学特点和运动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肩关节康复方案和训练方法,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保障和伤害预防措施。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探寻了肩关节的解剖学特点和运动机制。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册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等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运动解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等科研思维。

二、实验内容1. 运动系统基本结构观察(1)骨骼系统观察实验目的: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形态、位置及功能。

实验步骤:①观察人体骨骼模型,辨认骨骼的组成、形态、位置。

②在人体骨骼模型上,识别各骨的名称、形状、大小。

③观察骨骼连接方式,了解关节、韧带等结构。

(2)肌肉系统观察实验目的:了解人体肌肉的组成、形态、起止点及功能。

实验步骤:①观察人体肌肉模型,辨认肌肉的组成、形态、起止点。

②在人体肌肉模型上,识别各肌肉的名称、形状、大小。

③观察肌肉的分布,了解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3)关节系统观察实验目的:了解人体关节的组成、形态、运动形式及功能。

实验步骤:①观察人体关节模型,辨认关节的组成、形态、运动形式。

②在人体关节模型上,识别各关节的名称、形状、大小。

③观察关节的连接方式,了解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2. 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1)骨骼、肌肉、关节解剖图谱绘制实验目的:提高观察、分析、总结等科研思维。

实验步骤:①根据实验观察,绘制骨骼、肌肉、关节的解剖图谱。

②在图谱上标注各结构名称、位置、功能。

③对图谱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运动解剖学知识。

(2)人体运动分析实验目的: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等科研思维。

实验步骤:①选择一个运动动作,观察其运动过程。

②分析运动过程中涉及的骨骼、肌肉、关节。

③总结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原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系统:人体骨骼共有206块,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大部分。

骨骼具有支撑、保护、运动等功能。

2. 肌肉系统: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三种。

骨骼肌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参与人体运动。

3. 关节系统:人体关节共有150多个,分为滑膜关节、软骨关节、纤维关节等。

关节具有连接、支撑、运动等功能。

四、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了解了人体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运动解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运动解剖学 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 实验报告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引言: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及其相关机制的学科,它通过解剖学的知识和技术手段,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功能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运动解剖学的实践操作,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机制和相关结构。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了解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人体模型、解剖刀、解剖镊等。

2. 实验方法:通过解剖人体模型,观察并分析不同部位的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1. 肌肉系统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肌肉系统,我们发现人体肌肉的分布非常广泛,不同肌肉之间通过肌腱连接,形成肌肉链。

肌肉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不同肌肉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

例如,骨骼肌由肌纤维组成,可以通过收缩产生力量,而平滑肌则主要存在于内脏器官,具有自主收缩和松弛的能力。

2. 骨骼系统人体骨骼系统是支撑和保护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骨骼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骨骼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关节和韧带等。

骨骼系统的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姿势和运动能力。

例如,脊柱的弯曲使得我们可以保持直立行走,而关节的灵活性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

3.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调节中枢,通过解剖人体模型的神经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神经的分布和连接方式。

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运动的目的。

例如,大脑通过运动皮层向脊髓发送指令,脊髓再通过神经纤维将指令传递给相应的肌肉,使其产生运动。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特征和机制。

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人体各种复杂的运动。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也有所不同。

例如,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而力量训练则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级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指导教师姓名:张涛学生姓名:XXX 专业:休闲体育班级:2015级X班2015 ——2016学年第1学期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名称一、实验内容观察上肢骨二、实验目的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 3.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 4.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三、实验器材1、串连的上肢骨标本2、分离的上肢骨标本3、自上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串连的上肢骨标本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辩认每块上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上肢骨上肢带骨:1、锁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2、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张涛实验时间2013年10 月8 日实验成绩上肢骨观察自上肢骨1、上臂骨:肱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2、前臂骨:尺骨、桡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3、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三、观察自上肢关节标本1、肩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2、肘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3、腕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五、实验结果例:1、通过对上肢骨的观察,掌握了上肢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并能够识记体表标志。

2、通过观察自上肢关节,掌握了自上肢关节的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六、小结或结论例:通过实验观察,我清楚认识了上肢各骨的形态、位置,并能在身体上找到相关骨骼的体表标志。

知道了如何去测量肩宽,上肢长度。

还了解到相关的运动事故造成自上肢关节损伤的病因、症状及前期处理方法。

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名称一、实验内容观察下肢骨二、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 2.掌握骨盆的构成及髋、膝、踝关节的结构及运动形式 3.掌握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三、实验器材1、人体串连的下肢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下肢骨。

3、自下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观察串连的下肢骨标本对照教科书辩认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辩认每块下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下肢骨下肢带骨:髂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实验时间下肢骨观察年月日实验成绩自下肢骨1、大腿骨:股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2、小腿骨:胫骨、腓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3、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三、观察自下肢关节标本1、髋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2、膝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3、踝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五、实验结果六、小结或结论(二)背阔肌——在背下部可见背阔肌的轮廓。

(三)竖脊肌——在脊柱两旁各椎骨棘突两侧的纵行肌性隆起,为此肌的轮廓。

(四)胸大肌——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为此肌轮廓。

(五)前锯肌——在胸部外侧壁上,可看到前锯肌和腹外斜肌的肌齿相互交错。

(六)腹直肌——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可见纵形隆起,为此肌的轮廓。

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七)胸锁乳突肌——当头向对侧旋转时,颈部可,见到从前下方斜向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五、实验结果六、小结或结论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名称一、实验内容观察人体内脏各系统、器官模型。

二、实验目的1.掌握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2.掌握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3.握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三、实验器材1、人体内脏各系统、器官模型。

2、消化系统模型。

消化管各段模型。

肝、肝小叶模型。

3、呼吸系统模型。

呼吸道各段模型。

肺、肺小叶模型。

4、泌尿系统模型。

肾脏、肾单位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观察内脏模型对照教科书辨认内脏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名称。

二.观察各系统模型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验时间内脏观察年月日实验成绩1、观察消化系统整体模型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自上而下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

消化腺三对唾液腺、肝脏、胰脏组成。

2、观察消化管道各器官模型口腔及口腔内的器官口腔是消化管道的起始端,可结合自己的口腔进行学习。

口腔可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口腔内的器官有牙、舌和唾液腺。

牙:成年人有恒牙28---32颗。

每颗牙可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露出牙龈外面部分的为牙冠、牙冠与牙根之间缩窄部分为牙颈、陷于牙槽内的为牙根。

舌:前向后舌可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

舌的上面为舌背,可见许多不同形状的突起为舌乳头,上有味蕾可感受味觉刺激。

舌附着在舌骨上,主要骨骼肌组成,可搅拌食物和参与发音。

唾液腺:唾液腺可分为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

小唾液腺分布在口腔粘膜和口唇等处。

大唾液腺是独立的腺体,分布在口腔周围,分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它们所分泌的唾液经管道开口在口腔,有润滑口腔、消化食物的功能。

咽观察人头颈部失状面模型,可见咽位于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至颈椎下缘。

咽上宽下窄、前后略扁,前方自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下方与食管相接。

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用通道。

食管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食管位于脊柱的前方,是一根细长的管道,上端与咽相接,下端穿过横膈与胃相接。

胃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少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呈袋状,上端与食管相接,下端与小肠相接。

胃可分为四个部分:与食管相接出为贲门部,与小肠相接处为幽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其余部分为胃体。

观察胃的纵剖面模型,可见胃壁粘膜表面有许多纵行的皱襞,皱襞在幽门部形成幽门瓣,它是防止食物倒流的装置,可延缓食物过快地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小肠位于脐周,上端与胃相接,下端与大肠相接,全长5-7米。

小肠可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小肠壁也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织膜和外膜四层。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并把食物残渣推送到大肠。

大肠观察消化道的模型,可见大肠位于腹腔内,围绕在空肠和回肠的周围,是消化道末段,全长约米。

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

大肠壁也分为四层,其结构特点是:有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

大肠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

3.观察消化腺各器官模型肝观察肝脏模型,可见肝位于右季肋区和上腹区,正常成人肝下缘不低于右肋弓下缘。

成人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

肝上面隆凸,下面有呈“H”形的三条沟。

其中横沟称肝门,是动静脉、淋巴、神经、肝管等出入肝的门户。

肝有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造血和参与免疫等功能。

观察呼吸系统模型1、观察呼吸系统整体模型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系统具有呼吸功能,此外,鼻有嗅觉、喉能发音,肺还有内分泌的作用。

2、观察呼吸系统各器官模型鼻观察鼻腔模型,可见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鼻旁窦又称副鼻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腔,有孔与鼻腔相通,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咽见消化系统喉观察喉模型,可见喉位于颈前部,向上开口于咽部,向下与气管相通。

喉软骨、韧带和肌肉构成,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勺状软骨等。

喉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器官。

气管和支气管观察气管和支气管模型,可见是连结喉与肺之间的管道。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上与环状软骨相连,下端分叉成左、右支气管。

左支气管细长,斜行入肺,右支气管粗短,向下较直地行入右肺。

肺观察肺的模型,可见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呈圆锥形,上端突向胸廓上口称为肺尖,下面与膈肌相贴称为肺底,外侧面隆凸,称肋面,内侧面与纵膈相对,称纵隔面。

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而且还有内分泌功能。

观察泌尿系统模型1、观察泌尿系统整体模型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是产尿器官,输尿管是输送尿液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

泌尿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此外,肾还有内分泌功能。

2、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模型肾观察肾的模型,可见肾左右成对,形似蚕豆,位于脊柱两侧,右肾略低,肾前后略扁,外缘隆凸,内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

肾门是输尿管、肾动静脉、淋巴和神经出入的地方。

输尿管观察输尿管模型,可见其是一对输送尿液的细长肌性管道,起于肾盂,终于膀胱,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三部分。

输尿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在输尿管起始处,第二处在小骨盆入口处,第三处在穿膀胱壁处。

膀胱观察膀胱模型,可见膀胱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肌性囊状器官。

成人膀胱空虚时呈锥体形,顶端细小,向前上方,称膀胱尖;底部膨大,向后下方,称膀胱底;尖底之间为膀胱体。

膀胱充满尿液时呈卵圆形。

五、实验结果六、小结或结论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实验名称一、实验内容实验时间脉管系统观察年月日实验成绩观察人体脉管系统的各系统、器官模型。

二、实验目的1.掌握心血管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2.掌握淋巴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及表面形态特点,并掌握其功能。

三、实验器材1、人体脉管系统的各系统、器官模型。

2、心血管系统模型。

心脏模型。

动、静脉模型。

3、淋巴系统模型。

淋巴管模型。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观察脉管系统模型对照教科书辨认脉管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名称。

二、观察各系统模型观察心血管系统模型1、观察心血管系统整体模型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血液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心,循环不止。

根据其循环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体循环特点是路程长,流经范围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而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心脏。

肺循环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是使静脉血转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观察心脏模型观察心脏模型,可见心脏位于胸腔的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下方为膈,上方连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心脏似倒置的圆锥体,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心尖朝左前下方,心底朝右后上方,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

心的表面有三条沟,近心底处有几乎呈环形的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在心室的前、后面各有一条起自冠状沟达心尖处的浅沟,分别叫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3、观察动、静脉模型动脉多位于深部或肢体屈侧较隐蔽的地方,多与静脉和神经干伴行,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和组织,管径大小及配布形式与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大多数两侧对称,在躯干可分为脏支和壁支。

静脉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在四肢,一条动脉常有两条静脉伴行。

观察淋巴系统模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