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必修一矛盾辩证关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一矛盾辩证关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一矛盾辩证关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一矛盾辩证关系知识点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共同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在政治的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一起来复习一下吧!祝大家备考顺利!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论在政治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矛盾的一些理论知识,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在学习过程很容易混淆,因此,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区分一下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以便于大家在考试中能够迅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唯物主义理论说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个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的,不会发生改变。

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中,在我们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时候的基本矛盾没变。

同时,我们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不需要通过斗争的方式的解决,只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内采用温和、渐进的方式解决。

因此,关于这一部分大家需要记住两个考点,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另一个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的矛盾》处理基本矛盾的方式。

(二)主要矛盾在不同时代下,面临的时代背景和任务不同,因此相应的主要矛盾也会存在。

所以,我们给大家整理了我们在毛概和中特中常见的主要矛盾,便于大家快速掌握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点。

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在进入社主义之前,因为我们面临的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需要采用革命的手段去解决,所以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自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们就不需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去解决矛盾了。

除此之外,在这些主要矛盾中,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十九大这两个矛盾是在考试中的常频考点。

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有哪些,这里面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2017年在十九大召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主要矛盾内容是什么,这里大家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重点记忆美好与不平衡不充分。

政治矛盾原理知识点总结

政治矛盾原理知识点总结

政治矛盾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矛盾的普遍性政治矛盾原理认为,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在任何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

例如,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际矛盾、国际斗争是国际政治生活的基本矛盾,国际政治斗争贯穿整个国际政治历史阶段;党内矛盾、党内斗争是党的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党的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贯穿整个党的历史阶段。

政治矛盾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每一个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

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特征之一,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动的根本原因。

二、政治矛盾的斗争性政治矛盾原理认为,政治矛盾具有斗争性。

政治矛盾是实际的,不是抽象的。

政治矛盾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是人的自由和自然规律之间的矛盾,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是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矛盾。

政治矛盾不能仅仅通过口头上的批评和控诉来解决,必须通过实际的斗争来解决,斗争是政治矛盾的本质和特征。

政治矛盾的斗争性表现在政治矛盾的根本性、尖锐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政治变动的基础,是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根本原因。

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尖锐矛盾,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动的主要原因。

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复杂矛盾,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动的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矛盾。

政治矛盾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深刻矛盾,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动的深层次的矛盾。

政治矛盾的斗争性是政治矛盾的特征之一,是政治矛盾的本质之一,是政治矛盾的动力和原因之一,是政治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政治矛盾的相对不可调和性政治矛盾原理认为,政治矛盾具有相对不可调和性。

政治矛盾是存在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政治矛盾是由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所构成的。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特关于“矛盾”的考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特关于“矛盾”的考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特关于“矛
盾”的考点归纳
1.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奴隶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在阶级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
(1)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高中政治矛盾一课知识点最新

高中政治矛盾一课知识点最新

高中政治矛盾一课知识点最新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矛盾一课知识点最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矛盾一课知识点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高二政治矛盾知识点的归纳

高二政治矛盾知识点的归纳

高二政治矛盾知识点的归纳高二政治矛盾知识点的归纳矛盾的知识是在必修四的哲学课本接触的,这个部分的知识内容非常地重要,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见,那么你都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二政治矛盾知识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

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

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
Xx高考知识点: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区别
矛盾主要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显性矛盾。

因为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系统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基本矛盾,又称“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并界定事物本质和整个发展过程的矛盾,并在这一过程中界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从它们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主矛盾只是指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它可能并不贯穿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而只能存在或主要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主矛盾可能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规定了这一过程的本质,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会改变。

所以,不能把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混为一谈。

另外,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只有一对主要矛盾,而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时不止一对。

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完全分开是不对的。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基本矛盾,都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节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此外,主矛盾在其存在的某一阶段从某一侧面表现了基本矛盾,而基本矛盾作为调节事物整个发展过程的矛盾,制约和影响着主矛盾。

比如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工作。

可见,贯穿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与同一事物中的主要矛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1。

政治矛盾观知识点总结

政治矛盾观知识点总结

政治矛盾观知识点总结在政治领域,矛盾是指不同利益、观点或者力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矛盾是政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本质。

因此,研究和分析政治矛盾是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学科的重要内容。

一、政治矛盾的类型1. 阶级矛盾阶级矛盾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利益、地位和权力等方面的悬殊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

阶级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根本矛盾即是阶级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最为尖锐和激烈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2. 民族矛盾民族矛盾是指不同民族或民族群体之间由于文化、宗教、语言、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所产生的对立和冲突。

民族矛盾往往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些国家内部动荡和冲突的原因之一。

3. 政党矛盾政党矛盾是指在政治竞争中不同政党或政治派别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在多党竞争的国家中,政党矛盾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之间的竞争和对抗往往会影响到国家政治走向和政策的制定。

4. 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指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

在政治领域,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是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经济政策、财政分配等方面,不同阶层、企业、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都可能引发政治冲突和对抗。

二、政治矛盾的表现1. 政治对抗政治对抗是政治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不同政治组织、力量之间的明显对立和冲突。

政治对抗可以表现为政党之间的竞选斗争、政治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国家之间的外交冲突等。

2. 政治分歧政治矛盾还可以表现为政治分歧,即在政治观点、政策制定或者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出现的严重分歧。

政治分歧不同于对抗,它更多地体现为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意见不一致。

3. 社会动荡政治矛盾引发的对抗和分歧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在一些国家,由于政治矛盾的激化,会出现社会抗议、示威游行、政治暴力等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而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它的解决对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其他都是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如土地革命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则降为次要矛盾。

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根本矛盾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贯穿并支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根本矛盾的解决标志着事物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束。

基本矛盾通常指根本矛盾,但有时也用以表述存在于各种基本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如促使社会发展运动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

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一定不能脱离事物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例1 旧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 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 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的矛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以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为斗争目标的。

虽然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并不体现反帝的要求。

例2 1952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其依据是(B)
A.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被打倒
D.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此,建国后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同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变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而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采取合理调整和利用。

1952年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此再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间阶级看待就错了。

性质、实质和本质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实质就是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

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

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

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而不是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例1 那拉氏与肃顺等八大臣矛盾的性质是(D)
A. 卖国与爱国的矛盾
B. 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C.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
D. 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那拉氏和肃顺等八大臣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肃顺等八大臣在咸丰帝病死时临危受命,辅助年幼皇帝处理朝政,与慈禧阴谋以垂帘听政代替八大臣辅政是统治
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例 2 有人认为:“戊戌新政的推行者采用了洋务派的路线,清末新政又实践了维新派的主张,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下列对此评价最为准确的是(D)
A. 观点正确
B. 三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本质上也就一样
C. 观点错误
D. 三者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目的不一、本质不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以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全面推行改革,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清末新政虽然在内容上与前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也仅局限于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目的在于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摆脱内外困境。

从本质上讲,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则是清朝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例3 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D)
A.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
B.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D.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惟一经济基础
“过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是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有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中国惟一的经济基础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才会得到迅速发展。

例4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C)
A. 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 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 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以摧毁国民党统治的经济基础,这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实行没收政策的同时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这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