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最新白居易《长恨歌》赏析《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下面是对此篇诗词的赏析,欢迎参考!白居易《长恨歌》赏析: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婉转曲折,催人泪下。

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被任命为盩(周至)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等一同观览仙游寺时,谈起这个故事。

照王质夫的建议,白居易作《长恨歌》,陈鸿作《长恨歌转》。

据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中载:“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白居易自己在《集拙诗成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足见《长恨歌》这首诗既被诗人视为压轴杰作,又深受时人所欣赏,熟诵于“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流传很广。

从开头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诗人主要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了讽刺、揭露。

对玄宗,首句就“重色思倾国”,“重色”则轻国,也就必然导致“倾国”。

重色的君王遇到天生丽质的杨家女,二人朝夕相处,芙蓉帐里度良宵,春日出游赏春光,玉楼宴饮,玄宗皇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时间都耗费在贵妃杨氏身上,也就必然疏远臣下,荒误政事,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正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

杨玉环本是薛王李瑁的妃子,也即玄宗的儿媳,“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句是对本朝皇帝避讳的说法。

作为一国之主的玄宗,为了求得绝色美女而置父子伦理于不顾,已足令人反感,加之又因此荒废朝政,置国家百姓于不顾,玄宗之无道自不待言,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始终都是处于被奴役、任人支配的地位,杨玉环面对这个重色的国家最高君主,无论如何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的入宫本是被动、不由自主的。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性爱情诗歌,可以说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写了当时唐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让人们对于唐朝皇室的生活、风气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长恨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叙事手法的诗歌,整首诗分为49段,以叙事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历程。

整首诗的诗句形式多为七言古诗,其结构紧密,语言优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叙述上,《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李白的仙游,由玉乐妃把她与武则天爱情发展的始末讲给李白听,以此展现这段悲壮爱情的追述。

其次,《长恨歌》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诗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复杂的政治风云背景中,唐朝皇室成员间的爱情纠葛,不仅展现了唐朝皇室生活的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唐朝人们对于爱情的追逐和向往。

白居易通过叙述的方式将整个《长恨歌》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比如说,爱情早已发生但没有明说,让读者随之而去揣测未公开的婚姻;武则天!她不仅在唐朝的历史上成为了难以忘却的名字,更在《长恨歌》中,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她的生命周期内,她经历了很多预料不到的挫折。

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气息。

第三,《长恨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情感的挣扎和关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更重要的是本篇诗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爱情、平民草民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的命运在深处的悲天悯人之情。

在诗的尾声,白居易传达出:天下兴亡,百姓有责,无论是天上的异象还是世间的种种,最终都符合天命,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人们的责任和空前的无可奈何,让我们深感生命无常,以及通过悲痛来达到内在的领悟。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充满了悲怆、压抑、迷惘和感慨,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抒发,却以静谧的语调和缠绵的旋律,为读者送上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意蕴。

如此经典的诗歌,因为其形式、内容、风格和气质的独特性,影响了许多后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丽代表之一,在文学界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长诗。

全诗以韵文的形式,通过描写浩瀚的场景和瑰丽的物象,展示了这段爱情的起伏,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在诗歌中,白居易以唯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诗中主要涉及的人物包括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甄妃、武则天等。

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唐玄宗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为了爱情而为之痴迷的皇帝。

白居易通过描述他为了与杨贵妃在一起而失去了理智和决断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违背了政治的原则。

唐玄宗的痴情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为了与杨贵妃在一起,不惜抛弃了其他妃子,这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整个王朝的灭亡。

其次,杨贵妃是本诗的另一个主要角色。

她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也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白居易以细腻而温婉的文字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娇媚,同时也写出了她的独立和聪明。

然而,她对唐玄宗的痴迷和权力的追逐使得她在政治权谋中不可避免地被牵扯进去。

她的自私和贪婪最终导致了她自己和唐玄宗的悲剧结局。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角色是甄妃,她是白居易诗中的反面人物。

她是一个贤良淑德,明理谦和的女子。

白居易通过甄妃的形象展示了传统女性的美德和价值观。

她没有像杨贵妃一样争权夺利,而是选择了忠诚和坚守。

然而,她最终也成为了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被迫害致死。

她的悲剧命运让人不禁感叹,也体现了诗歌中对于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此外,武则天在诗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

白居易通过武则天的形象暗示了权力之争对于整个王朝的影响和破坏。

她代表了政治权谋的一面,不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王朝的衰落。

综合上述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涉及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交织在一起,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铺展了必要的基础。

这些人物形象既展示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解读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长恨歌的研究让我深刻理解了其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长恨歌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首先,长恨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是杨贵妃。

她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白居易笔下的女神。

诗中描绘了她的美丽与智慧,以及她对唐玄宗的深情厚意。

杨贵妃的形象既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也是对爱情和美的理想化表达。

她的形象展示了唐代社会对女性的崇拜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理解。

其次,长恨歌中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形象,如唐玄宗、玉环等。

唐玄宗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形象,他既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个深陷情感纠葛的人。

他的形象展示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以及皇帝在政治和个人生活中的选择与权衡。

玉环是杨贵妃的妹妹,她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关于人性和社会的诗。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产物,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唐代是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代,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唐代社会对美、爱情和人性的关注。

诗中描绘的宫廷生活,以及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同时,长恨歌中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女性的推崇和赞美,以及对女性智慧和才情的认可。

长恨歌的人物形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女性的尊重,都在长恨歌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延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总之,长恨歌的人物形象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杨贵妃、唐玄宗等人物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唐代社会对美、爱情和人性的关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

长恨歌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和文化的艺术之作。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一首唐代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由白居易所作。

此诗内容涵盖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佳作。

在文学史上,《长恨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经过了世代传承和深刻剖析,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部分。

本文将尝试从多角度来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主人公杨贵妃的形象分析
二、唐明皇的形象分析
唐明皇是《长恨歌》中最为重要的男主角之一,他是唐代历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

他被描绘成智慧、果断、有勇有谋的皇帝形象。

然而,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却是一段令人遗憾和伤感的爱情故事。

在未曾得到太过相知相爱的时间和机会下,杨贵妃便被宫廷权力集团所陷害,最终遭到了悲惨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唐明皇的形象也呈现出矛盾与无奈之色,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人性特征,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三、安童太监的形象分析
安童太监是《长恨歌》中极具特色的配角之一,他紧跟在杨贵妃身后,一直照顾着她。

他被描绘成高大、剽悍、机智、勇敢和忠诚的形象。

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人性魅力,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忠于职守,为了保护杨贵妃而不惜冒险和鲜血斗争,在故事的最后时刻,他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自己的忠诚,都以生命的代价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他的形象,充满了独特的人性特征,从另一角度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内涵。

总之,《长恨歌》中各个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鲜活、深刻,打造出了一个极为完整立体的故事情节,深刻表达了爱情、人性、命运等人类普遍关注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这首诗的作者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诗人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篇1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

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

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朽的红梅。

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

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朽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形象摘要:《长恨歌》与以往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不同,它以哀婉的腔调讲诉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著名的爱情故事,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篇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似乎就奠定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本文从《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和诗歌笔墨的分配入手,研究诗歌对唐玄宗形象的定位,并结合诗文和历史等的比较,突出玄宗形象的艺术创造的特征,最后对“长恨”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唐玄宗历史形象主题恨目录一、从《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等看唐玄宗形象的定位(一)从主题的多义性看唐玄宗形象的定位……………………………………4(二)从诗歌笔墨分配探唐玄宗的形象塑造……………………………………4二、《长恨歌》中的玄宗形象的艺术创造与特征(一)遇上红颜知己的偶然性与必然性…………………………………………5(二)“圣主朝朝暮暮情”——无尽悔恨中的唐玄宗…………………………5(三)“忽闻海上有仙山”——求仙问道的唐玄宗……………………………5三、“此恨绵绵无绝期”无期的恨与爱 (6)一、从《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看唐玄宗形象的定位李隆基(唐玄宗)可谓是唐朝的一个风云人物,他曾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了繁华的极致,可谓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政治家,而他在位后期却因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一)、从主题的多义性看唐玄宗形象的定位《长恨歌》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面对这样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当作历史事实来解读,而是要将它作为一个艺术品、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带上了文学色彩之后,诗歌中的唐玄宗与历史上的唐玄宗便有了诸多不一样的地方,对《长恨歌》主题的窥探,也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作者白居易在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时是如何定位的。

长久以来,学者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主要集中在了历史讽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以及双重主题说这几方面。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虚实处理艺术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长篇叙事诗,全诗共240首,叙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因此引发的政治变故。

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使得整个叙事更具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首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他以杨玉环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虚实的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白居易描绘了她的容貌、衣着、风姿,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她的美丽。

而在描写唐玄宗时,白居易则用“宝仪姿咏华夏主”来形容他的仪态,进一步突出了他的玉树临风的形象。

同时,白居易也不忘加入一些虚拟的元素来补充人物形象。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时,他写道:“遥怜官舍弄晴纱”,暗示了她在官舍中游玩的场景,使得人物更具生动感。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采用虚实处理艺术来揭示人物内心。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言辞和心理状态等细节,巧妙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相见的情节中,白居易借用了“眉心尽是愁辉满,指上空参才子书”的表述,传达了杨玉环内心的忧虑和无奈。

在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时候,他又写道:“潜心几度九重天,云梦泽畔风光迥”,表达了唐玄宗在思念中的无尽悲伤和追忆。

最后,白居易还巧妙地利用了虚实交错的手法来营造一种风景的虚幻感。

他在《长恨歌》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唐朝的盛世繁荣和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氛围。

比如,在描写杨玉环出宫的情节中,白居易写道:“硕果盈枝映朝日,富贵荣华谁与争”,这里的硕果盈枝、朝日、富贵荣华等词语,使得描写更具戏剧性和虚幻感,为杨玉环的出宫增加了一层浪漫的意象。

综上所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运用了虚实处理艺术,通过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以及营造虚幻的风景,使得整个叙事更富有艺术感和修辞效果。

这种虚实处理的技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那段伤感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
人罗隐《帝幸蜀》诗评价:“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总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
三、参考文献:
[1]董遂庭.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
地理学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12,(2).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二、对李隆基、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一)李隆基
纵观历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但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还克己复礼,重用贤相,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富裕时代。杜甫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
《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后,李隆基时代还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旧唐书17q玄宗本纪》记载,“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但到了天宝时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误,拒绝纳谏外,自己也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元稹《上阳白发人》:“天宝年间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敕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加之唐代节度使制度,军事重心外重内轻,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纵欲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99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二)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她对政事不关心,也不干政,否定“红颜祸水”说。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自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却是酿成悲剧的开端。本来与寿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却被玄宗看上,再到后来的马嵬缢死,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真所谓“红颜薄命”。正如晚唐诗
(于丽媛 黑龙江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基础部 161005)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17官鸿胪卿,杨17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
的诗歌
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