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变质岩岩石学

第五篇 变质岩岩石学
第五篇 变质岩岩石学

第五篇变质岩岩石学

第十九章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一、基本概念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三大类岩石之一。广泛分布在地壳表层及地下一定深度内,如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变质岩。它们可以与各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在一起。在一些地方它们往住与混合岩、花岗岩共生,如泰山“杂岩”;在另外一些地区,它们又和一些超基性岩形成特殊的岩石组合,如共同组成蛇绿岩。这种共生组合关系对于指导找矿和研究地壳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先期形成的岩浆岩和沉积岩,也包括原生的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地质作用下,使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就会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变化。这种使原岩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中为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变质作用是一种地球内力作用,是由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于地表外力所引起的风化作用。

2.变质岩是由沉积岩和岩浆岩(称其为原岩)以固体状态变化而来,故在成份、结构和构造等方面与原岩有着紧密联系,有些变质岩残留有原岩的结构、构造,并常保持原岩的产状特点。

3.由于变质作用是使岩石发生质变的过程,故变质岩又常具有特殊的变质矿物和结构、构造而区别于岩浆岩及沉积岩。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重结晶作用及交代作用。视原来岩石的种类不同,变质岩可分为两大类:

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原岩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变成岩在我国分布较广,从前寒武纪至新生代都有变质岩的形成,但多数分布在古老的结晶地块和构造活动带中。它们既可成区域性的广泛出露,也可成局部的分布。前者如东北的鞍山群及中南、西南地区广泛出露的昆阳群、板溪群浅变质岩系等;后者如岩浆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变质岩及构造错动带出现的动力变质岩。变质作用同其它地质作用一样,乃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结果,因而对变质作用及其产物的研究,对于重溯一个地区地壳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是有用的。此外,变质作用又是重要的成矿作用,已经形成的矿床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可发生强烈的改造,同时变质作用又可促成新矿床的形成。由变质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分布广泛,矿种繁多。如铁、锰、铜—钴—铀、金—铀、云母、菱镁矿—滑石、磷、刚玉、石墨、石棉等。据统计,前寒武纪含铁石英岩型铁矿床(即我国鞍山式铁矿),将近占世界铁矿储量的70%。再者,变质岩作为地质体,又是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中直接研究的对象之

一。……因此,对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过去石油地质工作者视变质岩为禁区。但生产实践表明,在某些特定地质条件下,变质岩系中也能形成工业油气藏。1984年4月,胜利油田郑家地区的几口千吨高产油井就是打在变质岩系中的。类似例子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中还有。古老的

变质岩系多组成盆地的基底,并不时出露在盆地周缘山区,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恢复沉积盆地发育及演化历史和岩相古地理条件至关重要。

二、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

引起原岩发生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因素是原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这是变质作用的基础;外部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下面着重介绍这些外部因素在变质作用中的意义。1.温度

温度是变质作用基本而又主要的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由于温度的升高,促进岩石内部质点的活动能力,引起物质成分迁移,从而形成新矿物及高温变质矿物,例如:

高岭石在热力(温度)作用下,形成红柱石和石英的矿物组合。

吸热

Al4[SiO4O10][OH]8 2Al 2[SiO4]O+2SiO2+4H2O

高岭石放热红柱石石英

在此反应中,温度升高反应向右进行,即向着吸热方向进行,生成吸热的矿物组合;温度降低则引起放热反应。

绿色片岩中时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和石英大致在400℃左右有时形成,当温度达到500℃左右时则转变为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是斜长石、角闪石和铁铝榴石。

由此可见,温度变化可决定变质作用的方向。另外,实验证明对含水矿物的不断加热,将伴随结构水的脱出。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不含水的相对高温的矿物组合。反之则形成含水的相对低温的矿物组合。

2)促进重结晶作用,主要表现为使原岩的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岩石组分基本不变。如石灰岩重结晶变成大理岩;具碎屑结构能区分颗粒和胶结物的石英砂岩,由于温度升高,发生重结晶作用,变为呈镶嵌结构的变质石英岩。

变质作用的温度变化范围最高可达850~900℃,仅在特殊情况下可升至

1200~1300℃,最低温度为150℃。

引起变质作用的热源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用各种各样的论点或假说加以解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地热和岩浆热是最常提到的两种热源:

①地热即地球内部的热或地壳深部的热。一般说来,地热是随深度而增加的。在一般情况下,每增深100m大约增温3℃,这就是所说地热增温率。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是不同的。

②岩浆热可根据岩浆岩体边部具有强烈的热变质作用所证实。

③摩擦热其影响范围较小,一般产生在构造运动强烈的错动带上,岩石颗粒之间的摩擦、揉搓而产生热,亦可导致矿物的重结晶。

④其它热源如岩石中放射性蜕变热等,也都值得注意。

近年来,随着海洋底部地质测量工作及板块构造学说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知道,在岛弧区及大洋中脊地区,由于那里地壳最薄,地幔物质不断上升,地热温度很高。这些地区是目前所知的热流值最大地区。很可能在这些地区正在进行着区域变质作用。

引起变质作用尤其是区域变质作用的热,是多种来源的,而且与地壳的特定地区即地壳活动地区有密切关系。

2.压力

岩石的变质作用通常都是在一定的外界压力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压力也是控制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压力按性质及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静水压力(均向压力)、定向压力(应力)和粒间流体压力。

1)静水压力以Pl表示。一般指由上覆岩层的负荷重量引起的压力,因而可以认为静水压力是深度和上覆岩层比重的函数。

①静水压力使岩石体积和孔隙减少,变得致密坚硬。同时在一定的温度下,由于静水压力的增加,往往形成比重较大,分子体积较小的矿物。例如辉长岩中的橄榄石和钙长石,在压力增大时,可以生成石榴石,其分子体积(分子量/比重)将减小24。

Mg2[SiO4]+Ca[Al2Si2O8]—→CaMg2Al2[SiO4]3

镁橄榄石钙长石石榴石

分子体积43.9 101.1 121

比重3.3 2.76 3.52

②促使化学作用的加速或减缓。压力作用表现在化学平衡的移动上,例如:550℃

CaCO3+SiO2CaSiO3+CO2↑

方解石石英硅灰石

当温度在550℃,只有在低静水压力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硅灰石,当温度不变压力升高时反应停止。

③引起结构的改变。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可促进岩石重结晶,使细晶岩石变为粗晶、乃至巨晶结构的岩石,例如粗晶大理岩。

2)定向压力是指由于构造运动或岩浆侵入围岩时所产生的侧向挤压应力,其主要发生在地壳表层,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在构造运动中定向压力有时比静水压力还大。岩石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当超过其弹性极限时可发生形变,诸如石英和长石产生波状消光、云母和角闪石弯曲等。如果压力强度更大时,超过其强度极限,就会使岩石发生碎裂、产生节理、裂隙或出现劈理构造等。

3)粒间流体压力以Pf表示。指存在于岩石的粒间、显微裂隙及毛细孔隙中的流体物质(主要是H2O、CO2等)对周围物质,包括孔隙四周的壁、顶、底所产生的压力。在地壳较深的封闭条件下,当流体相在岩石系统中又呈饱和状态时,固体岩石所承受的压力能全部传导给流体相,所以一般是Pf =Pl,它们都决定于上覆岩层的重力。如果在地壳的较浅部位裂隙发育,流体相自由流通,成为开放体系,此时Pf只等于相应深度该流体相本身的重力,而常小于上覆岩层的重力。

此外,粒间流体压力的加大还可对岩石的重结晶起催化剂的作用,而对某些含结构水的矿物的分解则起抑制作用。即当粒间水的压力增大时利于发生水化反应,而当粒间水的压力减小时利于发生脱水反应。

3.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化学活动性的流体,通常指的是气态或液态的水溶液,它对于岩石的变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水溶液中经常含有不同数量的CO2、硼酸、盐酸、氢氟酸和其它挥发份,这些物质大大增强了水溶液的化学活动性。当这些溶液在岩石孔隙和裂隙中(分别称为粒间溶液和裂隙溶液),由于压力差或溶液中活动组分的浓度差而引起流动时,便对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也就是说可以产生组分的迁移(带出或带入),形成与原岩性质迥然不同的变质岩石。由此可见,组分的迁

移主要是通过溶液来实现的。此外渗透于矿物颗粒间的粒间溶液对矿物彼此间的反应还能起接触剂的作用,通过这种溶液作媒介,促进组分的溶解和沉淀,从而促进矿物的重结晶作用。

水和碳酸还直接参与组成含水和合碳酸的矿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常发生矿物的水

变质岩岩石学复习题

变质岩岩石学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 1、变斑晶比变基质中的矿物形成要早。 2、接触变质晕内近侵入体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而远离侵入体处变质程度较高。 3、变粒岩与片麻岩的主要区别在于矿物成分方面的差异。 4、绿泥石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及滑石片岩均属绿片岩相。 5、交代变质过程中,原岩既有矿物成分的变化,也有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是封闭体系。 6、特征变质矿物就是稳定的温压条件范围较宽的变质矿物。 7、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比岩浆岩的要宽。 8、变质反应均是吸热反应。 9、特征变质矿物一定是新生矿物。 10、在等化学变质作用中,岩石的化学成分基本不变。 11、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基本是在固态下发生变化的。 12、斑状变晶结构中,变斑晶是最早结晶的。 13、角闪岩相的变质岩都含角闪石。 14、混合岩化作用中流体相起了很大的作用。 15、影响动力变质作用的主要物化因素是温度和负荷压力。 16、包含变晶结构是变晶结构的一种。 17、板岩、千枚岩、片岩的变质程度依次递减。 18、变质作用是一种内生地质作用,发生于一定的地壳深度和固态转变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19、定向构造是由片状、纤状或柱状矿物定向排列所构成。 20、负荷压力的增大有利于生成分子体积小、密度大的变质矿物。 21、只出现于变质岩中而岩浆岩中极少见的矿物,称为特征变质矿物。 22、变粒岩与片麻岩的主要区别不在于结构方面,而是矿物组成和构造的不同。 23、绢云千枚岩、绿泥石片岩、阳起石片岩、蛇纹石大理岩均可属绿片岩相。 24、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主要受原岩成分的控制,而与变质条件关系不大。 25、糜棱岩和碎裂岩都是具定向组构的动力变质岩,但其碎基的比例不同。 26、混合花岗岩与岩浆成因花岗岩的区别标志之一是前者没有完整的形态和明显的接触界面。 27、一个变质相大致相当于一个等物理系列。 28、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进行的。 29、碎裂岩是原岩经强烈的塑(韧)性变形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变质岩 30、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是高压变质作用。 31、特征变质矿物就是稳定温压范围较窄且能灵敏反映变质条件变化的变质矿物。 32、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比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更窄。 33、高压相系的地温梯度比低压相系的地温梯度要高。 34、等化学系列岩石都处于同一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35、在变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变化都是交代作用引起的。

实验三常见变质岩的鉴定与认识

实验三常见变质岩的鉴定与认识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变质岩标本的观察,学习变质岩的构造、结构和矿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常见变质岩的命名和肉眼鉴定方法。 掌握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二、实验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预习教材中“变质岩”部分,重点预习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和分类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常见变质岩典型变质构造的鉴定 板状构造—板岩; 千枚状构造—千枚岩; 片状构造—结晶片岩(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石榴子石片岩,绿泥石片岩等); 片麻状构造—片麻岩(正、副片麻岩); 块状构造—石英岩、大理岩。 2.常见变质岩典型变质结构的鉴定(可结合磨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变晶结构—大理岩、角闪片麻岩; 变余结构—变质砂岩(如绿泥石化长石砂岩等) ; 碎裂结构—糜棱岩、碎裂岩。 3.变质岩中常见矿物的鉴定 变质岩中的矿物,按成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性矿物或称共有矿物(经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中的稳定矿物);另一类是变质矿物(在变质过程中新产生的矿物)。继承性矿物中的石英、长石、云母和变质矿物中的滑石、蛇纹石、石榴子石等已在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中叙述。变质矿物中的黄玉、刚玉可见摩氏硬度计中的标本,绿泥石、绢云母可观察绿泥石片岩和千枚岩。 4.常见变质岩综合特征观察 结合标本,对照教材中关于各类常见变质岩的具体描述,逐类逐块地进行观察,包括板岩、干枚岩、结晶片岩(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绿泥石片岩、石榴子石片岩等)、片麻岩;糜棱岩、大理岩和石英岩。 四、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和定名方法 根据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片理构造的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各类结晶片岩和片麻岩;另一类是块状构造的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对具有片理构造的变质岩的定名常用“附加名称+ 基本名称”。其中“基本名称”可以其片理构造类型表示,如具板状构造者可定名板岩;具片状构造者可定名片岩……。“附加名称可以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矿物成分或典型构造特征表示。如对一块具明显片麻状构造的岩石,若其矿物组成中含有特征变质矿物石榴子石,则在片麻岩前冠以“石榴子石”,该岩石则定名为“石榴子石片麻岩”(片麻岩根据其原岩特征分为正片麻岩—原岩为火成岩;副片麻岩—原岩为沉积岩)。同样,对含滑石或绿泥石较多的片岩分别定名为“滑石片岩”和“绿泥石片岩”。 对具有块状构造变质岩的定名,则主要考虑其结构及成分特征,如粗晶大理岩、中粒石英岩、蛇纹石大理岩等。 五、实验方法 参照本书和教材中对有关常见变质岩的描述,对照标本,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观察学习;

变质岩(复习)

1.为什么自然界的岩石不仅仅是岩浆岩、沉积岩两大类? 答:地球演化过程中不同地球动力学事件使早先存在的岩石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偏离其初始形成时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这必然引起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调整或改造),以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 2.如何正确理解变质作用的概念 答: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3.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都是内生地质作用,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答:变质作用的发生过程主要是一个升温过程,而岩浆作用主要是降温过程。 (变质反应重结晶) 变质作用主要是在固态条件下的矿物转变,而岩浆作用则是在液态条件下的矿物晶出。 (变晶结构) 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之间也不存在一条截然的界线。(部分重熔) 4.为什么说温度是变质作用最重要的因素? 答:○1温度升高可使原岩中一些矿物发生重结晶。 ○2温度变化能引起原岩中矿物之间发生变质反应形成新矿物。 CaCO3(Cc)+SiO2 (Q)? CaSiO3 (Wo)+CO2↑ 温度是变质反应中最重要的热力学平衡参数。 ○3温度升高可为变质反应提供能量,并使岩石中流体的活动性增大,促进变质反应进行,使新矿物和新组构能以较快的速率和较大的规模形成。 ○4温度持续升高可使原岩在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基础上发生部分重熔,其中长英质组分成为流体相,引起混合岩化作用。 ○5温度升高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变。 5.负荷压力在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改变发生变质反应的温度。压力增高,多数情况下可使吸热反应的平衡温度升高。 如: CaCO3(Cc)+SiO2(Q)? CaSiO3(Wo)+CO2↑压力由105Pa(1bar)增高到0.1GPa(1Kb)时,发生这一反应的温度将由470℃增到670℃。 ○2压力的增高有利于形成分子积体较小、密度较大的高压矿物或矿物组合。 如硬玉和霰石等。 6.评述构造超压和流体超压对变质作用的影响。 答:构造超压——构造超压为平均应力与负荷压力之差,是构造作用对总压力的贡献。构造超压大小与岩石强度有关,后者本身又因成分、温度、变形速率及其他因素而变化。 由于变质作用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岩石强度通常不大,因而构造超压通常较小,正常变质条件下小于0.1GPa。构造超压只有在地壳浅部、岩石处于刚性状态且应变迅速时才有意义。而在地壳较深处,温度较高、负荷压力较大,岩石具有一定的塑性,应力可通过塑性变形而被释放,所以不大可能起附加压力的作用。 流体超压——有时在封闭体系中,随着温度的上升,多种变质反应将释放出大量的H2O 和(或)CO2,由于毛细孔体积很小,同时岩石的强度又足够大,则可出现Pf>Pl 的情况。两者的差值称作流体超压, Winkler认为这是“内部产生的气体超压”,一般是局部的。这种情况下,无论变质反应是否有流体相参与,Pf都是控制变质反应的独立因素。 在侵入体附近,由于岩浆结晶过程中析出大量流体相,也可在局部出现Pf>Pl的

变质岩复习提纲答案

变质岩复习提纲答案 1、变质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变质结晶、变形、变质分异 变质结晶作用:岩石在变质条件下的结晶作用。 变形:岩石在外力或其他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作用下发生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变质分异: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 2、主要的变质结晶作用机制 重结晶作用:指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水和二氧化碳)不变。 交代作用: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除水、二氧化碳等挥发分除外)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3、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除水、二氧化碳等挥发分除外)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可分为:等化学变质作用(在封闭系统中)、

异化学变质作用 4、变质分异作用 变质分异作用: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 产生分层的机理: 1)、成分层代表扩散反应带 2)、成分层的发育是构造重结晶的结果 3)、成分层是强烈压扁(塑性变形)的结果 5、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间 6、温度对变质作用反应的作用 1)温度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如脱水反应),温度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 2)温度升高可提高活化分子比例,克服活化能障碍,大大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是重结晶的决定性因素。 3)温度升高还可以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 4)温度升高还会通过脱水反应、脱碳酸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他们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5)此外,温度升高还会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7、轨迹的概念、地质意义、应用

案例-认识常见的岩石

说课标说教材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五年级教学设计 白云二小肖佳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酸反应的特征。 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材料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钉子、烧杯等观察工具,教师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岩石有许多用途,告诉我们你还知道岩石的哪些用途? 下面物体哪些是岩石,为什么? 仔细观察岩石,让我们比一比吧!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层理:有的岩石有着像书本一样一层一层叠加起来,这就叫岩石的层理。如果岩石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平整的凹陷,这可以称为层理吗? 生物痕迹:古时候的生物遗体被沙石掩埋,不易腐烂的部分与周围沙土一起石化成岩石。 斑点:PPT人为形成的破损不可以称为斑点 同学们上节课观察到的层理、气孔、花斑等特征都属于岩石的构造,岩石的构造是岩石的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同一种岩石共有的特征呢?待会你可要仔细观察。 颗粒:你所说的一粒粒的是这样的吗?岩石都是由颗粒组成的,组成它颗粒有大有小,有的岩石中可以看到小石子或卵石,有的岩石颗粒比较粗,还有

火成岩石学 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岩浆的三个基本特点:有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能够流动 *岩浆又基性到酸性,熔融温度降低。越基性,温度越高。 *影响岩浆黏度的主要因素有:岩浆的成分、岩浆的温度、挥发组分、岩浆中固体碎屑物数量 ①成分:Si、SiO2含量越高,黏度越大 ②温度:温度增加,黏度减小,流动性增加 ③挥发组分:散失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组分,黏度增大(挥发组分可抑制SiO4聚合,H2O,F) 较为复杂:气泡并不多,黏度小,增加流动性;气泡很多,黏度大,降低流动性Exception:CO2 ④固体碎屑物数量:增多会增加黏度, *岩浆作用可分成岩浆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前者对应侵入岩,后者对应喷出岩。 侵入岩可分为深成岩(3—10km)and浅成岩(1.5—3km)。 喷出岩则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的超浅成侵入岩称为次火山岩。 一般所说的火山岩为喷出岩和次火山岩。 *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受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挥发组分含量等物理化学条件影响 其中,挥发组分:超基性、基性岩中挥发组分少,不易出现大量含OH的矿物; 酸性岩中挥发组分多,大量出现角闪石、黑云母(OH),萤石 及黄玉(F),绿柱石(Be铍),电气石(B硼) 【very important!!】 喷出岩中,水压低——基质中,不易出现角闪石、黑云母等含水镁铁矿物。同时,由于氧逸度高—喷出岩中呈斑晶产出的角闪石、黑云母经常暗化,出现暗化边。 *喷出条件——高温低压,高温相同质多相变体——β-石英,易变辉石、白榴石、 碱性长石为透长石 侵入条件——低温高压,低温相同质多相变体——α-石英,碱性长石为正长石、 微斜长石 *A型花岗岩三A代表:碱性、贫水、非造山,碱性花岗岩是其中的一大类,将其中含有碱性铁镁矿物的花岗岩称为碱性花岗岩 *矿物组分中含有挥发分的:角闪石、黑云母 *Ch02 划分火成岩结构类型的基本要素: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矿物自形程度、组成岩石矿物颗粒的相互关系 *Ch02雏晶进一步发展为骸晶和微晶。微晶呈纤维状,并由共同的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呈球状体,则称为——球粒。球粒在正交镜下:十字形消光 球粒的组成矿物:石英+碱性长石,酸性熔岩(球粒流纹岩) 球颗的组成矿物:(普通)辉石+斜长石,基性熔岩 *科马提岩的典型结构:【鬣】刺结构 *黄长石的特殊构造:钉齿构造

变质岩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变质结晶作用:指在变质条件下, 同种矿物间的溶解, 组分迁移, 再沉淀结晶的改造作用. 这此过程中, 没有新的矿物相出现。 2.等物理系列:对于特定成分的原岩体系来说,决定变质岩中矿物组合的因素是变质条件,为了描述不同的变质条件及其对应的产物特征,引入了等物理系列的概念. 3.贯通矿物: 大部分矿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较宽, 对温度和压力不敏感,. 4.混合岩化作用:在高级区域变质地区,由部分熔融产生的低熔物质(新成体)与变质岩基体(古成体)混合形成混合岩的过程。它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的过度类型,又称超变质作用 5.变质作用: 6.接触变质作用:分布于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主要由岩浆热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较低,应力不明显。变质机制以静态重结晶或静态变质结晶为主。 7.交代假象结构:原来的矿物被另一种新矿物所置换,但仍保持着原来矿物的晶形,有时还保存着原来的解理等特点,如,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绿泥石化 8.交代净边结构:在斜长石中最长见。在蚀变较强列的斜长石四周,有一圈清洁的边缘,是由于交代作用由外向内进行,原来的次生矿物如绢云母等再度被吸收而成。 9.交代蚕食结构:以交代关系相接触的两种矿物之间,接触线很不规则,成港弯状或锯齿状,通常弧形曲线尖角指向被交代矿物。 10.交代残留结构:交代作用进一步增强时,被交代矿物可分割成零星分布的残留体包在新形成的矿物中。 11.交代作用:指在变质条件下,由变质岩以外的物质的带入和原岩物质的带出,而造成的岩石中一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尽管岩石基本处于固态,但以H2O和CO2为主的流体流体的存在是必要条件。 12.造山变质作用:(区域动热变质作用或狭义的区域变质作用) 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大规模分布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面状)和显生宙造山带(带状)的变质作用。变质因 素复杂,P/T比范围宽(三种压力类型)并与构造环境 密切相关,变质机制为变质(重)结晶和变形。形成的 变质岩常见面理和线理构造。 13:变质结晶作用: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 原岩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 岩石中原有矿物被新生矿物所取代的过程. 14:变质分异作用:指原来矿物成分均匀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后, 转变为 矿物成分不均匀的岩石的各种作用的总和 15:动力变质作用:分布于断裂带,由构造作用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控制因素是应力,通常具较高的P/T比。变质机制以变形和动态重结晶或动态变质结晶为主 16.共生分析:从研究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出发,应用相律,分析矿物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变质岩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特征变质矿物:有些矿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较窄,因而能较好地反映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18.等化学系列:指原始总化学成分特征相同的所有变质岩。同一化学系列变质岩中矿物组合的不同,只取决于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 19.混合岩组成:基体+脉体 基体: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岩的原岩,但或多或少受到改造;

第五篇 变质岩岩石学

第五篇变质岩岩石学 第十九章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一、基本概念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三大类岩石之一。广泛分布在地壳表层及地下一定深度内,如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都是十分常见的变质岩。它们可以与各类岩浆岩共生组合在一起。在一些地方它们往住与混合岩、花岗岩共生,如泰山“杂岩”;在另外一些地区,它们又和一些超基性岩形成特殊的岩石组合,如共同组成蛇绿岩。这种共生组合关系对于指导找矿和研究地壳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先期形成的岩浆岩和沉积岩,也包括原生的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地质作用下,使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就会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变化。这种使原岩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中为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1.变质作用是一种地球内力作用,是由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于地表外力所引起的风化作用。 2.变质岩是由沉积岩和岩浆岩(称其为原岩)以固体状态变化而来,故在成份、结构和构造等方面与原岩有着紧密联系,有些变质岩残留有原岩的结构、构造,并常保持原岩的产状特点。

3.由于变质作用是使岩石发生质变的过程,故变质岩又常具有特殊的变质矿物和结构、构造而区别于岩浆岩及沉积岩。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重结晶作用及交代作用。视原来岩石的种类不同,变质岩可分为两大类: 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原岩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变成岩在我国分布较广,从前寒武纪至新生代都有变质岩的形成,但多数分布在古老的结晶地块和构造活动带中。它们既可成区域性的广泛出露,也可成局部的分布。前者如东北的鞍山群及中南、西南地区广泛出露的昆阳群、板溪群浅变质岩系等;后者如岩浆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变质岩及构造错动带出现的动力变质岩。变质作用同其它地质作用一样,乃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结果,因而对变质作用及其产物的研究,对于重溯一个地区地壳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是有用的。此外,变质作用又是重要的成矿作用,已经形成的矿床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可发生强烈的改造,同时变质作用又可促成新矿床的形成。由变质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分布广泛,矿种繁多。如铁、锰、铜—钴—铀、金—铀、云母、菱镁矿—滑石、磷、刚玉、石墨、石棉等。据统计,前寒武纪含铁石英岩型铁矿床(即我国鞍山式铁矿),将近占世界铁矿储量的70%。再者,变质岩作为地质体,又是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中直接研究的对象之 一。……因此,对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过去石油地质工作者视变质岩为禁区。但生产实践表明,在某些特定地质条件下,变质岩系中也能形成工业油气藏。1984年4月,胜利油田郑家地区的几口千吨高产油井就是打在变质岩系中的。类似例子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中还有。古老的

岩浆岩石学

1.岩浆岩成因包括哪两个基本过程?什么是原生岩浆和演(进)化岩浆?什么是部分熔融?固体地幔与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答:两种基本的作用过程:岩浆的起源;岩浆的演化。 原生岩浆(primary magma)是指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进化岩浆是指经过分异作用产生的派生岩浆。 部分熔融是指在熔融过程中,熔出的熔体与残余固相始终保持平衡,残余固相的颗粒间隙中保留着静态的熔体。 导致固体地幔/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原因 (1)地温异常:由于软流圈上隆、地幔柱上升、或板块俯冲引起地温异常,超过源岩的固相线温度(即起始熔融温度)。 (2)挥发份的加入:由于挥发份的加入使源岩的固相线温度降低。三种体系。 (3)压力改变:由于地幔对流、拆沉、去根作用或大断裂诱发的减压熔融;在某些情况下,增压也可以引起部分熔融,增压熔融。 2.控制原生岩浆类型与成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源岩及源区的性质和组成; (2)起源温度与熔融程度; (3)起源压力与深度; (4)挥发份的类型及含量。 3.岩浆的三大源区指的是什么?这些不同源区分别能产生哪些岩浆? 答:(1)地幔岩浆:各类玄武岩浆(碱性玄武岩浆、拉斑玄武岩浆),金伯利岩浆、碳酸岩浆。 (2)陆壳岩浆:花岗岩类岩浆 (3)俯冲洋壳:埃达克岩浆、钙碱性或岛弧拉斑质岩石组合(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4.解释相图中以下名词:固相线温度与固相线矿物,液相线温度与液相线矿物,熔融区间略 5.什么是岩浆的演化?什么是母岩浆和派生岩浆(子岩浆)?母岩浆与原生岩浆是否为同义词?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什么是岩浆分异作用,又可进一步分为哪些作用?什么是同化混染作用?什么是岩浆混合作用,与同化混染作用有何区别? 答:岩浆演化:就是原生岩浆通过各种作用派生为多种多样进化岩浆及岩浆岩的过程。 母岩浆是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的液态岩浆。

几种常见变质岩

千枚岩是具有千枚状构造的低级变质岩石。原岩通常为泥质岩石(或含硅质、钙质、炭质的泥质岩)、粉砂岩及中、酸性凝灰岩等,经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或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底绿片岩相阶段形成。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变质程度介于板岩和片岩之间。

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有时 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常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粒度小于0.1毫米,在片理面上常有小皱纹构造。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因原岩类型不同,矿物组合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 的千枚岩。如黏土岩可形成硬绿泥石千枚岩;粉砂岩可形成石英千枚岩;酸性凝灰岩可形 成绢云母千枚岩;中基性凝灰岩可形成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可按颜色、特征矿物、杂 质组分及主要鳞片状矿物进一步划分为银灰色绢云母千枚岩、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及灰绿色 硬绿泥石千枚岩等。千枚岩分布很广,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

大理岩(marble)一种变质岩,又称大理石。因在中国由于云南省大理县盛产这种岩 石而得名。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方镁石等。具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有时为条带状)构造。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一般认为,大理岩可形成于不同的温压条件下,如透闪石大理岩形成于 低-中温条件下,透辉石大理岩、镁橄榄石大理岩则形成于中高温变质条件下。大理岩分布广泛,如中国的云南、山东、北京房山等地均产大理岩。许多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 属和非金属矿产,在成因上都与大理岩有关。其本身也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美术工艺品原料。大理岩硬度不大,易于开采加工,板材磨光后非常美观,可作室内装饰材料;开采和 加工中的废料,可制成工艺品或经轧碎作生产水磨石、水刷石等的优质集料。少数高度致 密均质的可供艺术雕刻和装饰用。

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地质学基础 绪论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 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 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 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1.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总结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质作用因素。 3.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1.总结对比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在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方面的异同。 2.总结常见区域变质岩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变质条件等方面的特征。 3.简述变质岩结构的分类依据、主要类型、命名原则。 4.常见变晶结构的特点、区别及命名原则。 5.总结富铝系列各类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命名原则。 6.总结富铝系列变质岩随变质程度增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的变化规律。7.铁镁系列主要变质岩石类型、特点、比较。 8.总结铁镁系列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结构构造和岩石类型随温度增加的变化规律。9.特征变质矿物的鉴定特征及标定的变质条件。 其中5-9题结合实验课内容完成。 第三章变质岩的原岩研究 1.恢复变质岩原岩有哪些标志? 2.利用变质岩化学成分恢复原岩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变质岩的形成作用 1.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基本含义是什么? 2.变质反应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 3.举例说明变质反应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特征 4.为什么固-固反应是较好的地质温压计? 5.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静态重结晶和动态重结晶产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7.变质结晶作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有几种情况?各具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变质带 1.总结中压条件下泥质岩石和铁镁质岩石变质带的划分、矿物组合及等变线反应。2.总结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3.变质带的概念、划分标志、研究意义。 4.简述巴洛式递增变质带和基性岩递增变质带划分标志、主要特征、适用条件

岩浆岩岩石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岩石的概念 什么是岩石?科学地说岩石就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也就是整个地壳和地幔的固态部分。岩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三大类: (1).岩浆岩(Magmatic rocks, Igneous rocks):它是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也可称之为火成岩。或者简单地说: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它是由地壳风化产物、生物有关物质、火山碎屑物等,在外营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如砂岩、灰岩。 (3).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统称为结晶岩。三大岩类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可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重结晶、交代、碎裂等),可转变为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经重熔作用可形成岩浆,冷凝为岩浆岩。 二、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Petrology)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 岩类学:或称描述岩石学或岩相学,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 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或成因岩石学,它主要是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岩浆岩岩石学:是研究岩浆的起源、运移、演化、结晶及岩浆岩的组成、结构、构造、产状、分布、分类、命名、共生组合、成因机理及与构造、矿产关系等的一门独立科学。 岩浆岩不同于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主要判别标志有六点: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在强烈断裂带内才有玻化岩。 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霞石、白榴石等矿物,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等只有岩浆岩中才有。 3、岩浆岩体与围岩间一般都有明显的界线,呈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于地层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4、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捕虏体),这些被捕虏的围岩碎块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5、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岩浆岩类,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与其化学成分近似的现代火山岩。 6、岩浆岩中没有任何生物遗迹。 三、岩浆的概念 现代火山喷发使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岩浆。岩浆: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份的熔融体(熔体)。 少数情况下存在有碳酸盐岩浆、金属硫化物及金属氧化物岩浆,后者也称为矿浆。 岩浆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岩浆的成分: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岩浆的化学成分常以氧化物形式表示:主要氧化物为:SiO2、Al2O3、FeO、Fe2O3、MgO、CaO、Na2O、K2O、H2O等,其中最主要的是SiO2,其含量可高达40~75%。不同成分的岩浆,其氧化物的含量也不同,但这些氧化物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一般来说,随着SiO2含量的增高,K2O、Na2O随之升高,而MgO、FeO(Fe2O3)则随之降低。因此,SiO2的含量就成为划分岩浆岩化学成分的主导因素。它支配着其它氧化物含量上的变化。岩浆中还含有大量挥发份及成矿金属元素,挥发份含量在岩浆中一般不超过6%,主要为水蒸气,其次为CO2、CO、N2、SO2、SO3、H2S、HCl、H2F等。 2、岩浆的温度: 地下深处的岩浆,我们无法直接测得其温度,一般由以下几种方法近似地确定: (1)、观察现代熔岩流的温度:观察表明,现代熔岩流的温度范围一般有700~1200℃范围内,其中基性火山熔岩

岩石学复习讲义

岩石学复习讲义 一、岩石的概念及分类 岩石是由矿物及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自然界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石学:是以岩石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及宇宙天体之外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成因、产状、分布、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学科。 三、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熔融的产物,绝大多数岩浆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四、原生岩浆: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的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母岩浆:是指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的液态岩浆。 五、岩浆形成的控制因素:(1)要有源区的岩石,即岩浆发生之前存在于地幔或地壳的岩石作为熔融岩浆的母岩(2)要有足够的热能积 累(3)时间积累(4)其他因素..(如粘性剪切作用,上地幔靠近俯冲带区域) 六、了解岩浆源区的途径:(1)寻找岩浆中的深源捕掳体;(2)通过火成岩的化学特征来反演源区状态;(3)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将不同类型的岩石作为源岩,在不同的压力,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挥发份(含H2O或CO2)条件下进行熔融实验,从而获得在不同熔融比例下的岩浆类型。 七、岩浆的性质 密度:受其成分、温度、压力的影响 粘度:受岩浆成分、结构、温度、压力和所含的挥发份等的影响 温度:主要受SiO2的影响 挥发份:受H2O和CO2的影响

八、原生玄武质岩浆冷凝的玄武岩特征。(1)含地幔岩捕掳体 (2)Mg丶值【W(Mg)/W(Mg+Fe 2+)】高,介于0.67-0.73之间(3)岩浆在地下滞留时间短,结晶程度低 九、岩浆成分变化的原因 (1)自身成分的分异(2)围岩物质的同化混染(3)两种以上不同成分岩浆的混合等 十、火成岩结构、构造概念及举例 火成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行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如全晶质机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半自行粒状结构、条纹结构、填隙结构、粗面结构。火成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如:块状构造、斑杂构造、球状构 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枕状构造。 十一、常见主量元素:Si、Ti、Al、Fe 2+/3+、Mg、Ca、Na、K、P 十二、火成岩SiO2含量分类:W(SiO2)>66%,称为酸性 岩;W(SiO2)=53%-66%,称为中性岩;W(SiO2)=45%-53%,称为基性岩;W(SiO2)<45%,称为超基性岩。 十三、里特曼指数及分类:8=【W(K2O+NaO)2】/【W(SiO2)—43】 8<3.3者称为钙碱性岩;8=.3-9者为碱性岩;8>9者为过碱性岩 十四、地幔相容元素:Cr、Ni、Co、Yb、Er等;不相容元 素:Cs、Rb、K、Ba、Sr、La、Y、REE、Th、U、Hf、Zr、Ti、Ta、Nb 十五、稳定同位素:氧、碳、硫、氢、氦;反射性同位素:K-Ar,Rb-Sr,Sm-Nd,U-Pb、Th-Pb及Re-Os 十六、矿物成分分类 硅铝矿物:矿物中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和似长石类,它们基本上不含色素原子,颜色较浅,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

2014年变质岩岩石学复习总结

变质岩岩石学复习总结第一章: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怎样理解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的界限,与成岩作用、岩浆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局部和区域构造的关系? 变质作用发生的方式? 第二章变质反应及其控制因素 1、变质反应有那些主要类型? 2、固-固反应和脱水反应有何特点? 3、何为连续反应与不连续反应? 4、控制变质反应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它们怎样影响变质反应? 第三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何为等化学系列?变质岩石的五个等化学系列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上有那些特征? 2、变质岩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3、变质岩的变晶结构和岩浆岩的结晶结构有何不同? 4、变质岩的主要构造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粒度、自形程度、形态及相互关系等特征,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 交代结构 (1)交代残余结构 (2)交代假象结构 (3)交代净边结构 (4)交代蠕英结构 变形结构 构造:岩石中各种矿物及矿物集合体的空间分布及排列方式等特征。 3.3.2 变质岩的构造 变质岩的构造包括变余构造和变成构造。 构造、变余波痕构造等。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如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流纹构造和变余枕状构造等。 (1)斑点构造 (2)板状构造 (3)千枚状构造 (4)片状构造 (5)片麻状构造

(6)条带状构造 (7)块状构造 (8)褶劈构造 条痕状构造。 眼球状构造。 第四章共生分析和共生图解 1 如何认识和确定变质作用的平衡? 2矿物平衡共生组合的定义 3 吉布斯相律和柯尔任斯基矿物相律有何异同? 4 如何用矿物相律来讨论变质作用的相平衡? 5 ACF、A'KF和AFM图解有哪些特点?如何把矿物成分和原岩成分投影在这些图解上? 6 如何用这些图解进行变质矿物共生分析? 第五章变质相、变质带和变质相系 1、变质相的概念? 2、何为变质带(递增变质带),有几种类型? 3、接触变质作用有哪些变质相?其主要变质反应和矿物组合如何? 4、区域变质作用有哪些变质相?其主要变质反应和矿物组合如何? 5、何为变质相系?主要有几种类型?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第六章接触变质作用及岩石 1、何为接触变质作用? 2、不同原岩接触变质岩的特点?接触变质大理岩,角岩有那些特点? 3、热接触变质晕有那些特点? 第七章区域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1、区域变质岩石有哪些主要类型? 2、如何区分片岩和片麻岩? 3、麻粒岩的定义,形成条件? 4、蓝片岩的定义,分类和矿物组合及其构造意义? 5、榴辉岩的特点、分类、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如何? 第八章其它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1、什么是混合岩?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经验指导信息汇总!

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只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研究所现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和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深部资源探测先导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支撑以及安定的生活条件,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推免生拟录取情况,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03矿床学方向、070904构造地质学专业、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9年不招收全国统考硕士生。 2019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2人(以最终下达指标为准),包括将接收各高校学习成绩优异的推免生45人左右,统考硕士生37人左右。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计划24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④806普通物理(乙)或826地球物理学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601高等数学(甲): 《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806普通物理(乙): 全国重点大学工科类普通物理教材 826地球物理学: 1、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郭俊义编著,《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3、C.M. Fowler, The Solid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N. H. Sleep, K. Fujita,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Blackwell Science,1997.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近三年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分数线 2018年:

岩石学(总复习题)

岩石学复习提纲 岩浆岩部分 第二章 主要概念: 1.岩浆、侵入岩、喷出岩 2.岩浆作用:岩浆分凝、岩浆捕掳体,岩浆侵位机制(重点掌握底辟作用、顶蚀作用) 岩浆分异、混合、同化混染作用(请参照第十章掌握) 第三章 1.火成岩的结构所描述的容包括哪些?能否举出例子加以描述? 2.与结构相关的名词解释: 全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脱玻化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注意与斑状变晶结构的区别)、熔蚀结构、暗化边结构、交生结构、条纹结构、文象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 3.岩浆岩中的粒度划分方案。 4.火成岩的构造所描述的容包括哪些?火成岩常见的构造有哪些? 5. 块状构造、层状构造或带状构、斑杂构造、流面、流线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动构造、流纹构造、柱状节理、枕状构造 第四章 1. 与化学成分相关基本概念:主量元素、微量元素、里特曼指数、超基性岩、基性岩、中

性岩、酸性岩、全碱、钙碱性 2. 与矿物组成有关的基本概念:硅铝矿物、镁铁矿物、SiO2 饱和矿物、SiO2 不饱和矿物 3.请熟练掌握深成侵入岩的矿物分类方法。 4. 火山岩的野外分类命名方法(请参照课堂讲义) 第五章 1.与超镁铁质及镁铁质岩有关的基本概念: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非岩浆成因超镁铁岩、原生粒状结构、碎斑结构、粒状镶嵌结构、板状等粒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岩、辉绿岩、斜长岩、堆晶结构. 2.超镁铁质及镁铁质杂岩的研究意义。 3.超镁铁质侵入岩与镁铁质侵入岩中的矿物组成特点。 第六章 1.与镁铁质火山岩相关的基本概念:粗玄结构、间隐结构、间粒-间隐结构,细碧岩、苦橄岩、科马提岩 2.亚碱性玄武岩的基本特征(即矿物组成特点、结构、构造特点) 3.海相喷发的玄武岩常具有什么构造和组成特点? 第七章 1.何谓花岗岩类?其研究意义何在? 2.与此类岩石相关的基本概念:花岗结构,花岗岩(狭义)、碱性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斑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细晶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