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1)准确认读并书写重点字的读音、字形,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感。

2.思维能力(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

3.审美鉴赏(1)体会文章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结合作者生平,深入体会文章主旨,领悟其现实意义。

4.文化自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和期望。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静” 的含义以及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2)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展示诸葛亮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2.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二)作者简介1.介绍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隐居隆中,留心世事,人称‘卧龙’。

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建议,即‘隆中对’。

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

”2.提及诸葛亮的代表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3.简单介绍诸葛亮的军事发明:“相传,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等军事器具和阵法。

”(三)标题解析1.提问:“请同学们齐读标题,想一想,‘诫子书’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诫” 是劝诫、劝勉的意思;“子” 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是书信的意思。

《诫子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略__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探索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__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__,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__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 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向来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2)停顿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赋予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赋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4、生译全文。

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

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杜甫的《蜀相》,其中有这样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的是谁呢?(诸葛亮)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既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时期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有《诸葛亮集》传世。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钱穆《国史新论》(三)文体介绍1.诫:又作“戒”,劝诫、劝勉。

2.书:书信,这里指的是家书。

3.汉魏六朝诫子书:有“诫某书”、“家诫”等不同称谓。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十分看重对子侄后辈的培养教育,汉魏六朝因门阀大族繁盛而尤为如此,故多含有叮嘱、规劝、告诫等内容。

4.书信别称:尺牍[dú]、尺素、雁书、函、笺(四)整体感知1.生字正音夫(fú)淫(yín)慢励精(lì)险躁(zào)遂(suì)成枯落悲守穷庐(lú)2.理解词语(1)夫君子之行: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能通过品读文章,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3.能从文章中汲取智慧,理解“静”“俭” 等品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之情。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静”“俭” 等品德的内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等,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子书》,看看他对儿子有着怎样的期望和教诲。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

夫(fú)君子之行淫(yín)慢险躁(zào)遂(suì)成枯落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实词: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行:操行、行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意志。

去:丧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

接世:对社会有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及:来得及。

虚词: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16.《诫子书》(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16.《诫子书》(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2024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朗读节奏。

2.结合作者生平,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诸葛亮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本课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

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

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澹泊::淫慢:险躁:穷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诫子书》,理解文章的大意。

2、引导学生领会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重要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3、帮助学生学习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重要语句的含义。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1)体会“静”的深刻内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诸葛亮的故事或名言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诫子书》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

3、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封家书?他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中的道理。

5、总结归纳(1)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2)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字词、句式等。

6、背诵积累(1)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

(2)开展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7、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诸葛亮的其他作品,如《出师表》,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

(2)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诫子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诫子书》教科书书名: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8月教学目标1.准确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3.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家风对后辈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品读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2.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家风对后辈成才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课前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字词积累,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据音写汉字。

淡泊.(bó)励(lì)精遂(suì)成枯落险躁(zào)穷庐(lú)年与时驰(chí)2.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不看书)①静以....(没办法 / 明确志向)..修身(宁静专一 / 来)②非淡泊无以明志③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 振奋)④意.与日.去(意志 / 岁月)二、自主学习,感知内容。

1.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2.我的疑惑。

【课中创设情境,合作释疑】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时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不顾重病缠身,在五丈原军中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

由于军务在身,诸葛亮无法亲自将书信交给儿子,只能由他人代为传送。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建兴十二年,化身为送信人,帮助诸葛亮将这封《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同时代替诸葛亮完成三项任务。

二、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学习任务一】读书信·读家书之韵味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诸葛亮家书内容,体会其教子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

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讨论明确】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

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

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设计意图】交代背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赢得更多品读课文积累词语的时间。

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服务,简洁洗练,富有语文味。

二、读准家书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帮诸葛亮准确读家书。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注意正音和并做节奏指导。

字音: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节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注意语气。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朗读指导,符合初一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

学生个读,教师设计情境指导朗读,容易进入状态。

且朗读训练有层次,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三、读懂家书在古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间沟通的主要方式。

家书的字里行间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期待八岁小儿将来成为谦谦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他还告诉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就是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师明确:这就叫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

【投影展示】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学生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关于节俭,本文虽略讲,但写在开篇,可见节俭对做人的影响之大。

因此,拓展了曾国藩家训,突出强调了节俭是君子要修炼的美德。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劝诫儿子,要永远保持学习力,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而学习的态度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师引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中“夫”和两个“也”也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你们怎么看?活动:比较读,体会虚词“夫”和两个“也”字之妙。

【投影展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须静,才须学。

【讨论明确】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引发议论:才与学、静的关系。

中间的“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如果去掉,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结尾的“也”还有肯定的意味。

以诸葛亮自身的成就足够证明,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见,语气词也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投影展示】双重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成肯定句读。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讨论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

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诸葛亮这样劝勉儿子,其实,他也是这样做的:【投影展示】关于淡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于节俭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

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补充材料: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

“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

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

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

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课中小结: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设计意图】采用聚焦法,围绕诸葛亮“智慧”展开讨论,问题集中,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讨论热烈,理解内容深刻。

其实,智慧的背后还凝聚着父亲这一角色深沉的爱与期待。

做适度的拓展,丰富了课堂,丰满了诸葛亮形象,让短文丰教。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从正面进行教导,还从反面进行劝诫。

【投影展示】活动:1分钟快速背诵词语及解释。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这里用逗号吗?)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活动:反复朗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体会诸葛亮讲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叮咛中的严肃,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

【投影展示】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放纵对();懈怠对();轻薄对();浮躁对()。

【讨论明确】诸葛亮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其实,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

课中小结: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设计意图】这两句理解比较困难。

我设计快速背诵重点字词解释和反义词组合法(反义词不唯一,意近即可),既能高效积累,又让学生轻松明白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劝儿立志,行动还要早,要珍惜时光,方能成就学问,早日成才。

他说:时光匆匆,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像枯叶一样衰败零落,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所,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结合书注重点引导理解“驰”和“去”“接世”在语境中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我们在朗读与比较中揣摩了诸葛亮家书,他对儿子用情至真至深。

请大声朗读老师编的七言小诗,好好体会。

【课堂小结】诸葛家训情切切,智慧之语传千古。

静以修身是核心,淡泊节俭品自高。

学习谨记静为先,方可增长大才干。

成学更须早立志,志存高远换新骨。

时光意志如叶落,吾要珍惜年华过。

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做人治学写文章,孔明自是好榜样。

【设计意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者的化身,我尝试着自编七言,从内容、形式、语言和情感上进行创新提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突出诸葛亮家书中传递出来的智慧和爱子之心,以诗解文,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灵动性。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2.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深切体会诸葛亮家书中蕴含的人生理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诫子书》全文虽只有短短86字,但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背诵全文,回顾第一课时探讨的诸葛亮智慧,两课时衔接自然。

同时,节省更多时间留给理解诸葛亮人生理念。

二、“静”字见活法与教法1.自主找出带有“静”字或含有追求“宁静”之意的语句。

2.反复提及“静”字,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投影展示】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讨论小结:静是治学之基,静是修身之本,静是明志之根,静躁对比鲜明。

静是孔明活法,活法也是——孔明教子之法。

过渡: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投影展示】活法一:写作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

主要著作有《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上先帝书》《答关羽书》《与孙权书》《将苑》《诫子书》等。

一生功绩可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对联概括:【投影展示】活法二:报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影响着诸葛后人和今天的我们。

【设计意图】知文识人,知人识文。

一个人的气质里,一定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一个人的文章自然是他气质的最佳体现。

本环节以“静”为抓手,结合他的生平及贡献,提炼出“静”字本质:“静”就是他的活法。

他的活法也成了他的教子之法,以身作则,劝诫效果更强。

三、“志”字见厚望与情怀辩论:《诫子书》中首次指出“学习”“立志”与“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才。

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1.亮观点,并举手表决;2.小组合作找论据,辩论。

辩论小结:比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要想成才,立志很重要。

【投影展示】关于志向名言: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朱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王守仁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苏轼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朱棣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诸葛亮《诫外甥书》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举手表决,积极辩论。

老师的观点和诸葛亮的观点一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志向是明灯。

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诸葛亮还说过,志当存高远。

他这一思想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而学习是关键,勤奋地学,保持宁静地心境专注地学,不好高骛远,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专,就一定能成就学问。

诸葛亮其实将为学与做人又紧密联系了起来:学习除了跟志向有关,还跟道德修养相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