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机能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引起肌膜AP
↓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骨骼肌概述优秀PPT

骨骼肌概述
肌肉总论
全身共有骨骼肌约434块,我们在分析动作中常用的约有75 对较大块的肌肉。成年人的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女性 为35%),而四肢肌
又占全身肌肉的80%, 其中下肢肌占全身肌
肉的50%。
一、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
(一)按肌肉形状分类: 按肌肉的形状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梭形肌、
(五)按肌肉的起止点命名:
如肱桡肌、胸锁乳突肌等。
(六)根据肌肉跨过的关节分类:
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单关节肌;跨过两个关节的
肌肉,叫双关节肌;跨过二个以上的关节,称为多关节肌。
二、骨骼肌的大体结构 骨骼肌由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构成。 (一)肌腹: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较长的肌肉,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皮肤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在肌肉周围。深筋膜构成 肌鞘和肌间隔,分隔各块肌肉或肌群,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 能单独活动,互不干扰。同时对肌肉还有保护作用。
(二)腱鞘:
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呈长管状。腱鞘由外层 和内层组成,外层厚而韧,称纤维鞘。内层称滑液鞘,分为 壁层和脏层,两层之间有滑液。脏层连于肌腱,壁层连于纤 维鞘。腱鞘有保护肌腱的作用,主要分布在手和足部的肌腱 外面。
例如在作推铅球动作时,
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是近固 定工作。在作俯卧撑动作时,
远固定——
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则是远
固定工作。
近固定——
(二)上固定(上支撑)与下固定(下支撑)
这主要是指分布在躯干腹侧和背侧的一层肌肉。它们的肌 纤维呈上下行排列,肌肉的上端连于胸廓,下端连于骨盆, 如腹直肌、竖脊肌等。
如运果动用 单线位段是能来骨表骼单示肌肌的位肉基拉本。力机,能一就单称位般为。肌的拉力运线。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 据二估、计 骨在骼人肌单的的骨大位骼体肌结则中构,有每平1方0毫0米0约-有2毛0细0血0管条3000肌条,纤全部维肌肉。毛细运血管动长度单约为位10万愈公里大。 、收缩力愈强, 大块肌肉由大运动单位构成。 一般的运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单位则有1000-2000条肌纤维。
肌肉总论
全身共有骨骼肌约434块,我们在分析动作中常用的约有75 对较大块的肌肉。成年人的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女性 为35%),而四肢肌
又占全身肌肉的80%, 其中下肢肌占全身肌
肉的50%。
一、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
(一)按肌肉形状分类: 按肌肉的形状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梭形肌、
(五)按肌肉的起止点命名:
如肱桡肌、胸锁乳突肌等。
(六)根据肌肉跨过的关节分类:
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单关节肌;跨过两个关节的
肌肉,叫双关节肌;跨过二个以上的关节,称为多关节肌。
二、骨骼肌的大体结构 骨骼肌由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构成。 (一)肌腹: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较长的肌肉,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皮肤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在肌肉周围。深筋膜构成 肌鞘和肌间隔,分隔各块肌肉或肌群,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 能单独活动,互不干扰。同时对肌肉还有保护作用。
(二)腱鞘:
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结缔组织膜,呈长管状。腱鞘由外层 和内层组成,外层厚而韧,称纤维鞘。内层称滑液鞘,分为 壁层和脏层,两层之间有滑液。脏层连于肌腱,壁层连于纤 维鞘。腱鞘有保护肌腱的作用,主要分布在手和足部的肌腱 外面。
例如在作推铅球动作时,
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是近固 定工作。在作俯卧撑动作时,
远固定——
伸肘关节的肱三头肌则是远
固定工作。
近固定——
(二)上固定(上支撑)与下固定(下支撑)
这主要是指分布在躯干腹侧和背侧的一层肌肉。它们的肌 纤维呈上下行排列,肌肉的上端连于胸廓,下端连于骨盆, 如腹直肌、竖脊肌等。
如运果动用 单线位段是能来骨表骼单示肌肌的位肉基拉本。力机,能一就单称位般为。肌的拉力运线。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 据二估、计 骨在骼人肌单的的骨大位骼体肌结则中构,有每平1方0毫0米0约-有2毛0细0血0管条3000肌条,纤全部维肌肉。毛细运血管动长度单约为位10万愈公里大。 、收缩力愈强, 大块肌肉由大运动单位构成。 一般的运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单位则有1000-2000条肌纤维。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ppt课件

化学接收
电刺激神经纤维达阈值 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到神经末梢 Ca²+进入轴突末梢 轴突末梢量子式释放递质ACh 递质经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
兴奋 收缩 耦联
收缩 过程
终板膜对Na+(还有K+)通透性增高而产生终 板电位
ACh被胆碱酯酶破坏 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产生肌膜动作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细胞内部 肌质网终末池释放Ca²+入肌浆 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暴露肌纤蛋白上与粗肌 丝结合的位点 粗、细肌丝间形成横桥连接,细肌丝沿粗肌丝 向M线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2、肌管系统 (sarcotubular system)
横管系统(transverse tubule)
{ 纵管系统(longitudinal tubule) 肌质网 (sarcoplasmic reticulum)
三联管结构:由每一横管与来自两侧的纵管的 终末池组成的结构。其作用是把横管传来的电 信号与终末池Ca2+释放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完 成横管向肌浆网的信息传递。
舒张 过程
没有动作电位传来时 Ca²+被泵回肌质网
Ca²+脱离肌钙蛋白
粗、细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停止, 细肌丝弹性回位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2、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终板电位引 发动作电位
电压依从性 Na+通道开放
阈电位
Na+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传递 (2)1对1传递 (3)兴奋传递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电刺激神经纤维达阈值 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到神经末梢 Ca²+进入轴突末梢 轴突末梢量子式释放递质ACh 递质经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
兴奋 收缩 耦联
收缩 过程
终板膜对Na+(还有K+)通透性增高而产生终 板电位
ACh被胆碱酯酶破坏 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产生肌膜动作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细胞内部 肌质网终末池释放Ca²+入肌浆 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暴露肌纤蛋白上与粗肌 丝结合的位点 粗、细肌丝间形成横桥连接,细肌丝沿粗肌丝 向M线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2、肌管系统 (sarcotubular system)
横管系统(transverse tubule)
{ 纵管系统(longitudinal tubule) 肌质网 (sarcoplasmic reticulum)
三联管结构:由每一横管与来自两侧的纵管的 终末池组成的结构。其作用是把横管传来的电 信号与终末池Ca2+释放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完 成横管向肌浆网的信息传递。
舒张 过程
没有动作电位传来时 Ca²+被泵回肌质网
Ca²+脱离肌钙蛋白
粗、细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停止, 细肌丝弹性回位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2、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终板电位引 发动作电位
电压依从性 Na+通道开放
阈电位
Na+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传递 (2)1对1传递 (3)兴奋传递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骨骼肌

粘滞性
骨骼肌不是完全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兴奋性(电活动) 生理特性 传导性(电活动)
收缩性(机械活动)
肌肉兴奋必然引起肌肉收缩,没有兴奋就不可 能有收缩。兴奋在前,收缩在后,两者紧密相联
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短促刺激产生一次短促收缩 潜伏期
单收缩 缩短期(收缩期) 宽息期(舒张期)
• 结果
–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 – Na+继续内流→膜内正外负→超射 – 膜内正电逐渐阻止Na+内流→Na+达到平衡电位→Na+
通透性↓、K+通透性↑恢复→ 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复极化
• 动作电位本质是Na+平衡电位
AP变化过程: ⑴ 静息相 ⑵ 去极相 ⑶ 复极相
AP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而 又快速下降及随后缓慢波动的电位变化,包括锋电位 (AP主成分)和后电位或去极化和复极化时相。
河豚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
↓
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 A.F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是一 位文学硕士,他出于对神经的兴奋和传导 现象的兴趣而转入生理学研究,与Hodgkin 共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膜电位发生
骨骼肌不是完全弹性体,而是粘弹性体
兴奋性(电活动) 生理特性 传导性(电活动)
收缩性(机械活动)
肌肉兴奋必然引起肌肉收缩,没有兴奋就不可 能有收缩。兴奋在前,收缩在后,两者紧密相联
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短促刺激产生一次短促收缩 潜伏期
单收缩 缩短期(收缩期) 宽息期(舒张期)
• 结果
– Na+大量内流→膜去极化 – Na+继续内流→膜内正外负→超射 – 膜内正电逐渐阻止Na+内流→Na+达到平衡电位→Na+
通透性↓、K+通透性↑恢复→ 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 复极化
• 动作电位本质是Na+平衡电位
AP变化过程: ⑴ 静息相 ⑵ 去极相 ⑶ 复极相
AP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电位快速上升而 又快速下降及随后缓慢波动的电位变化,包括锋电位 (AP主成分)和后电位或去极化和复极化时相。
河豚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
↓
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通透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 A.F赫胥黎(Andrew Fielding Huxley)是一 位文学硕士,他出于对神经的兴奋和传导 现象的兴趣而转入生理学研究,与Hodgkin 共同荣获1963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膜电位发生
运动系统骨骼肌介绍ppt课件

Page 22
躯干肌主要肌的作用
斜方肌,肩靠脊 背阔肌,能接力
胸大肌,可提躯
肋间肌,呼吸气
前锯肌,助臂举
Page 6
5. 按肌肉的起止点命名; 如肱桡肌、胸锁乳突肌等。 6. 根据肌肉跨过的关节分类; 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称为单关节肌;跨 过两个关节的肌肉,叫双关节肌;跨过两个以上的关节,称为多关节
肌。
●
了解肌的命名原则有助于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Page 7
三、全身骨骼肌的配备状况
Page 9
Page 21
特点:为位于中线两侧的一对长带状 肌,表面被腹直肌鞘包裹,起自耻骨 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止于胸骨剑突 及第5~7肋软骨的前面。
腹外斜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直肌
腹内斜肌
特点: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子腹股沟 韧带外侧2/3、髂脊及腰背筋膜。肌 纤维由外下方斜向前上方,在腹直肌 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膜,腱膜在腹 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 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止于白线。
(一)头颈肌 1. 面肌
颅顶肌
特点:属于皮肌,分布在口眼鼻周围,起 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
功能:收缩使面部皮肤拉紧,出现皱纹,
眼轮匝肌
改变口裂和睑裂的形状,做出喜怒哀乐各 种表情,并参与语言和咀嚼活动。
口轮匝肌
Page 10
帽状腱膜 颞 肌
特点: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翼外肌,都止于下颌骨,运动下颌关 节。 作用:产生咀嚼运动,协助讲话。
枕
肌
咬
肌
2.咀嚼肌
Page 11
其中咬肌、颞肌、翼内肌都上提下 颌骨,而只有翼外肌使下颌骨下降 。 记忆方法:人平时处于闭口状态,
第1章 骨骼肌的机能

静 息 ( 膜 ) 电 位
外正
膜 内 外 离 子 分 布 的 不 均 匀 性
+ Na + K
Cl A
膜 通 道 的 选 择 性 通 透 受刺激后 + Na
安静时
+ K
A
Cl
静 息 膜 电 位 的 形 成
+ Na
K+
K+ + K
+
K+
A
+ K
Cl
静息膜电位是K 外流所造成 静息膜电位是K+外流所造成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动作电位:接受刺激后, 动作电位 : 接受刺激后 , 在细胞膜两侧 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 称 动作电位 。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因此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兴奋性又特指组 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 而兴奋(Excitation)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 而兴奋 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 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 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 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 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 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 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 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动 作 电 位 的 形 成
+ Na
Na+ Na+ Na+ Na+
+
+ K
A
Cl
第3章骨骼肌机能

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①不完全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一连串刺激时,
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就 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 形。 ②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 一个收缩的收缩期,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 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这种收缩称为完全强 直收缩,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形成光滑的 曲线。
二、肌管系统 • 横小管系统: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 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 纵小管系统:肌质网系统 。 •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 的膨大。 •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 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一)粗肌丝
一条粗肌丝约有200个肌球蛋白分子 组成。每个肌球蛋白分子,呈双头长杆 状。
Ⅰ型和Ⅱ型;Ⅱ型中又分为Ⅱa、Ⅱb和Ⅱc 三个亚型。
二、肌纤维类型的形态虚学、生理学 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直径较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肌浆网较发达,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 神经纤维较粗,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含有较多、较大的线 粒体,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 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1.单收缩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 促的刺激,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并出现 一次机械收缩和随之的舒张现象,称为 单收缩。 收缩全过程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前 者持续时间较后者为短。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
缩短期
宽息期
10毫秒
2.复合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 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张力-速度曲线
解剖学:骨骼肌ppt课件

48
掌握:小腿肌的分群和作用,熟悉小腿肌的名称 三.小腿肌 (一)前群: 位于小腿的前面,有3块肌,分 别为: 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作用:可使足背屈,足内翻及 伸足趾。
49
(二)外侧群 位于腓骨的外侧,有2块 肌,分别为: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作用:可使足跖屈和外翻。
50
(三)后群: 位于小腿的后面,分两层。 1.浅层 小腿三头肌 上端有三个头,由2块肌构成:
可使肱骨内收旋二肋间肌位于肋间隙内分两层肋间外肌位于浅层起于上位肋骨的下缘止于下位肋骨的上肋间内肌位于深层起于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位于胸腹腔之间为一个向上隆起的穹窿状起于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肌纤维向中央集中止于中心掌握
第三章:肌 第一节: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颈肌、 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25
腹股沟管通过内容: 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突出 腹腔而形成斜疝。
26
第二节:头肌 头肌可分面肌和咀嚼 肌两部分。
27
一.面肌 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可产生表情。 主要有: (1)枕额肌:位于颅顶。 (2)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 (3)颊肌:位于口腔侧壁。 (4)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
14
(三)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肌纤维斜向前上方,并形成 腱膜,止于白线。
腹内斜肌下部的部分肌 纤维,延续为腱膜,与腹横 肌腱膜汇合成腹股沟镰(联 合腱)。
15
(三)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肌纤维斜向前上方,并形成 腱膜,止于白线。
腹内斜肌下部的部分肌 纤维,延续为腱膜,与腹横 肌腱膜汇合成腹股沟镰(联 合腱)。
16
(四)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方。
掌握:小腿肌的分群和作用,熟悉小腿肌的名称 三.小腿肌 (一)前群: 位于小腿的前面,有3块肌,分 别为: 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作用:可使足背屈,足内翻及 伸足趾。
49
(二)外侧群 位于腓骨的外侧,有2块 肌,分别为: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作用:可使足跖屈和外翻。
50
(三)后群: 位于小腿的后面,分两层。 1.浅层 小腿三头肌 上端有三个头,由2块肌构成:
可使肱骨内收旋二肋间肌位于肋间隙内分两层肋间外肌位于浅层起于上位肋骨的下缘止于下位肋骨的上肋间内肌位于深层起于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位于胸腹腔之间为一个向上隆起的穹窿状起于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肌纤维向中央集中止于中心掌握
第三章:肌 第一节: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颈肌、 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25
腹股沟管通过内容: 男性:精索 女性:子宫圆韧带 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突出 腹腔而形成斜疝。
26
第二节:头肌 头肌可分面肌和咀嚼 肌两部分。
27
一.面肌 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可产生表情。 主要有: (1)枕额肌:位于颅顶。 (2)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 (3)颊肌:位于口腔侧壁。 (4)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
14
(三)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肌纤维斜向前上方,并形成 腱膜,止于白线。
腹内斜肌下部的部分肌 纤维,延续为腱膜,与腹横 肌腱膜汇合成腹股沟镰(联 合腱)。
15
(三)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肌纤维斜向前上方,并形成 腱膜,止于白线。
腹内斜肌下部的部分肌 纤维,延续为腱膜,与腹横 肌腱膜汇合成腹股沟镰(联 合腱)。
16
(四)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的深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联管: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 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兴奋收缩耦联的关 键部位
32
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2、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3、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33
(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34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运动终板
35
28
(二) 肌管系统
29
横管( T管) 纵管(L管) 终池
三联管
30
• 横管系统: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 入肌纤维内部的 膜小管系统。
• 作用 将细胞兴奋
时出现在膜上的 电位变化传入细 胞内
31
纵管系统:
肌质网系统 。 终池: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 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肌肉活动时Ca2+储 存、释放和再聚集
第 2 章 肌肉收缩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第二节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思考题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 伸展性:肌肉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
可被拉长的特性。 •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
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
膜Ca2+泵激活回收Ca2+
肌浆中[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掩盖 横桥结合位点 粗.细肌丝回位.骨骼肌舒张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9
2、兴奋的本质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0
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
哺乳动 物的神经、 骨骼肌和 心肌细胞 为-70~90mV,红 细胞约为10mV左右。
11
动作电位
在有效刺激的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 基础上,产生的可逆转性的迅速电位变化。
12
去
复 峰电位
极
极
化
化
A、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 B、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 C、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Ca2+ 是 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滑行学说
44
横桥特性:
可以与肌动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 能向M线方向摆动 有ATP酶活性
45
桥原 与肌 肌球 动蛋 蛋白 白阻 结碍 合横
↓ c、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d、肌坐细骨胞↓神产生经兴奋
腓肠肌
↓ e、肌细胞收缩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5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三个变量相互影响 时间
强度
强度时间变化速率
阈强度和阈刺激
阈强度(阈值)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
间和强度—时间变化 率下,引起肌肉兴奋 的临界刺激强度
传递的影响因素
阻断ACh受体: 银环蛇毒、箭毒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 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接头前膜Ach释放↓ 肉毒杆菌毒素
41
(二)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兴奋过程和以 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程之间的中 介过程. 三个步骤: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
36
神经-肌肉接点 的结构
• ①接点前膜 (突触前膜)
• ②接点后膜 (突触后膜)
• ③接点间隙 (突触间隙)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
39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 1、化学传递 2、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高敏感性
17
(二)收缩性
肌肉的机械特性。
18
第二节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19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1、 肌原纤维 2、 肌管系统 20
(一பைடு நூலகம் 肌原纤维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 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 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 维。直径约1-2微米, 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节:两条Z线之间 的结构。
阈刺激—阈值的刺激强 度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 最简易指标
7
强度—时间曲线
固定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并 改变刺激作用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阈强 度和作用时间成反比关系。
以刺激时间为横坐标,刺激强度为 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两者关系曲 线就是强度—时间曲线。
8
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基强度 时值
26
构成细肌丝的蛋白质
原肌球蛋白
I带 Z
A带 H
肌钙蛋白
T CI
I带 Z
肌动蛋白 三 联 体
横小管
终池
肌膜
图 7 -6 骨 骼 肌 细 胞 超 微 结 构 立 体 模 式 图
27
•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 结合,诱发横桥和肌 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用
•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 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I、亚单位T和亚 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 白、原肌球蛋白和 Ca2+具有高亲和力。
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
(一) 兴奋性
②收缩性
1、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性含义的变迁:
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兴 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 3
坐骨神经—腓 肠肌标本制作
4
a、神经细胞产生发兴奋生(了动什作么电位?) b、兴电奋刺沿↓神激经纤维传导
RP
后电位
13
3、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14
有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
是跳跃式的
15
16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46
47
48
肌丝滑行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肌肉舒张 也是一个主动过程
刺激中止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21
肌节
22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23
肌原纤维由更细的蛋白质细丝构成
——粗肌丝和细肌丝
24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分布非常有规则
25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肌球蛋白 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 ②具有与ATP结合的位点同时具有ATP酶的作用。
兴奋收缩耦联的关 键部位
32
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三个环节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2、肌肉兴奋—收缩耦联 3、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
33
(一)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34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运动终板
35
28
(二) 肌管系统
29
横管( T管) 纵管(L管) 终池
三联管
30
• 横管系统:肌细胞 膜从表面横向伸 入肌纤维内部的 膜小管系统。
• 作用 将细胞兴奋
时出现在膜上的 电位变化传入细 胞内
31
纵管系统:
肌质网系统 。 终池:
肌质网在接近横小 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肌肉活动时Ca2+储 存、释放和再聚集
第 2 章 肌肉收缩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第二节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思考题
第一节 肌肉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 伸展性:肌肉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
可被拉长的特性。 •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
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
膜Ca2+泵激活回收Ca2+
肌浆中[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掩盖 横桥结合位点 粗.细肌丝回位.骨骼肌舒张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形式
9
2、兴奋的本质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0
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 电位差。
哺乳动 物的神经、 骨骼肌和 心肌细胞 为-70~90mV,红 细胞约为10mV左右。
11
动作电位
在有效刺激的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 基础上,产生的可逆转性的迅速电位变化。
12
去
复 峰电位
极
极
化
化
A、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 B、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 C、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Ca2+ 是 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滑行学说
44
横桥特性:
可以与肌动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 能向M线方向摆动 有ATP酶活性
45
桥原 与肌 肌球 动蛋 蛋白 白阻 结碍 合横
↓ c、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d、肌坐细骨胞↓神产生经兴奋
腓肠肌
↓ e、肌细胞收缩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5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①一定的刺激强度: ②一定的刺激作用时间 ③一定的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三个变量相互影响 时间
强度
强度时间变化速率
阈强度和阈刺激
阈强度(阈值)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
间和强度—时间变化 率下,引起肌肉兴奋 的临界刺激强度
传递的影响因素
阻断ACh受体: 银环蛇毒、箭毒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 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接头前膜Ach释放↓ 肉毒杆菌毒素
41
(二)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兴奋过程和以 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程之间的中 介过程. 三个步骤: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
36
神经-肌肉接点 的结构
• ①接点前膜 (突触前膜)
• ②接点后膜 (突触后膜)
• ③接点间隙 (突触间隙)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
39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 1、化学传递 2、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3、单向传递 4、时间延搁 5、高敏感性
17
(二)收缩性
肌肉的机械特性。
18
第二节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19
一、肌肉的微细结构
1、 肌原纤维 2、 肌管系统 20
(一பைடு நூலகம் 肌原纤维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 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 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 维。直径约1-2微米, 纵贯肌细胞全长。
肌节:两条Z线之间 的结构。
阈刺激—阈值的刺激强 度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评定神经肌肉兴奋性的 最简易指标
7
强度—时间曲线
固定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并 改变刺激作用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阈强 度和作用时间成反比关系。
以刺激时间为横坐标,刺激强度为 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两者关系曲 线就是强度—时间曲线。
8
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基强度 时值
26
构成细肌丝的蛋白质
原肌球蛋白
I带 Z
A带 H
肌钙蛋白
T CI
I带 Z
肌动蛋白 三 联 体
横小管
终池
肌膜
图 7 -6 骨 骼 肌 细 胞 超 微 结 构 立 体 模 式 图
27
•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 结合,诱发横桥和肌 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用
•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 亚单位的复合体。亚 单位I、亚单位T和亚 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 白、原肌球蛋白和 Ca2+具有高亲和力。
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①兴奋性
(一) 兴奋性
②收缩性
1、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性含义的变迁:
兴奋性: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兴 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 3
坐骨神经—腓 肠肌标本制作
4
a、神经细胞产生发兴奋生(了动什作么电位?) b、兴电奋刺沿↓神激经纤维传导
RP
后电位
13
3、动作电位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已兴奋处和未兴奋处因电位 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
14
有髓鞘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
是跳跃式的
15
16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46
47
48
肌丝滑行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肌肉舒张 也是一个主动过程
刺激中止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
21
肌节
22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23
肌原纤维由更细的蛋白质细丝构成
——粗肌丝和细肌丝
24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分布非常有规则
25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肌球蛋白 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 ②具有与ATP结合的位点同时具有ATP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