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第一篇: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3.2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式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2.能力要求:(1)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观。
3.情感目标:(1)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孙中山站在时代前列,“集全国之英俊”,成立全国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布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连续对清政府发动武装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通过对秋瑾、徐锡麟等献身革命事业英雄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乐于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是重点。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
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十六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
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
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课堂教学设计师: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创建同盟会?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找出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同盟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革命时机日益成熟的形势下建立的。
同盟会的创立名词解释

同盟会的创立名词解释同盟会,也称为天下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
它的成立和活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和目标使命等方面对同盟会进行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之中。
以德国为代表的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更是让中国境内的民族压迫和民众苦难达到了顶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盟会应运而生。
二、组织结构同盟会的组织结构相当庞大,由总理事会、中央执行局、各省执行局以及基层组织等多个层级构成。
总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主要干部组成,负责制定大政方针。
中央执行局则负责具体落实政策,协调省级执行局的工作。
这种层级化的组织架构使得同盟会的行动更加灵活和高效。
三、目标使命同盟会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为此,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宪政,平均地权”的口号,这标志着同盟会的成立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通过推广科学知识,倡导民主理念,同盟会希望能够引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由和民主。
四、活动方式同盟会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活动。
他们在海外设立了机关,以便获得对外援助的支持。
同时,同盟会也积极发展地方组织,以便与民众建立联系,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此外,同盟会还通过发起武装起义、暗杀清朝官员等方式,试图推翻清朝政权,实现政治目标。
五、成就和影响同盟会的成立和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同盟会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民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其次,同盟会倡导的宪政思想和平均地权观念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同盟会的活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支重要组织,它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和目标使命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一、介绍中国同盟会的背景和起源(2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组织之一,成立于1905年8月20日,是中国第一个以全国性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始点,它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同盟会的宗旨和目标(200字)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推翻清朝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为实现这一宗旨,同盟会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宣传、教育和武装斗争等正当手段,唤醒民众意识,团结力量,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人(300字)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管理部门、各级同盟支部和相关职能部门。
同盟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由总理(或总理代理)、各省代表、各地同盟会和同盟青年团代表组成。
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孙中山被选为总理,负责领导整个组织的工作。
四、同盟会的活动和成就(400字)中国同盟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推动革命事业的进展。
他们通过刊物、演讲和宣传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民主革命思想,唤醒民众意识。
此外,同盟会还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并与其他革命团体合作,共同推动革命的进程。
这些活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盟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功组织了多次起义和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转型奠定了基础;二是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知识精英;三是在国内外发起了多次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五、同盟会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意义(400字)中国同盟会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组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盟会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为中国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
其次,同盟会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大批革命精英,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人才支持。
此外,同盟会还促进了国内外革命势力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革命力量。
【doc】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张磊张苹内容提要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关键词孙中山三民主义兴中会中国同盟会近代革命政党进入20世纪,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为时代和革命的迫切需要.历史已经证明,近代中国的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既非农民阶级的旧式秘密结社——它们普遍带有宗教,迷信和封建宗法色彩——所能承担,也非维新派的各种"学会"——它们大都缺乏明确的政纲以及严密的组织原则——所能肩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必须自我组织起来,建成近代形态的政党,以发挥"革命的中枢"的作用,才能胜任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重担.辛亥革命结束了传统的封建帝制,而清王朝的颠覆则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所谓"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指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当孙中山走上革命路途时,就把建立革命团体作为当务之急.还在1894年冬,他就在檀香山的侨胞中成立了兴中会.这个革命团体虽小,但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属性.首先,兴中会的纲领开始体现了较为完整的民主主义的原则.它在入会誓词中规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章程"内容则洋溢着爱国主义,力求避免"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厄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其次,兴中会在组织本文根据作者在2005年7月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办的"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143弘箍笋干2005.6原则方面也一扫会党的陋习.领导机构由会员推举,会员之间的关系排除了封建宗法因素.地域性限制不再存在,兴中会希望容纳一切"有志华人"乃至外国友人,"不论中外各国人士,倘有心益世,肯为中国尽力,皆得收入会中".事实上,两湖和江浙地区的毕永年,秦力山,吴禄贞和沈翔云等后来都加入了兴中会,官崎寅藏等外国朋友也介入了兴中会的活动.兴中会员多为侨胞或粤籍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还未成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而它的领袖在初建阶段尚未被广大革命志士所公认.兴中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革命党人的最早组织形式,同时,也是这个政治派别初步形成的标志.辛亥革命运动的上限应追溯到兴中会的建立.兴中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能抹杀,它在艰苦的10年战斗历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兴中会在侨胞中有着相当的政治影响,在日本,南洋和欧美地区建立了分支和联络点,在国内的政治影响也并不仅囿于广东,同两湖,长江流域的反清力量——主要是会党——有着联系.孙中山的早年战友史坚如曾北上联络会党,旋在香港建立了"兴汉会",把兴中会同广东,两湖和长江流域的秘密会社维系起来,推举孙中山担任总会长.可见,兴中会组织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兴中会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兴中会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方面起了先锋作用.兴中会的宣传鼓动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清朝政府的昏庸腐败,懂得"革新之机"完全"遏绝于上",抛弃对现存政权的幻想,逐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1900年后,兴中会还必须同保皇党论战,揭露他们"假革命,真保皇"的反动面目,唤醒惑于"邪说"的人们——包括部分兴中会员.孙中山从1903年起陆续发表了《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派》等文章,以兴中会在各地控制的报刊为阵地,向保皇派大张挞伐,揭开了19051907年问两派大论战的序幕.革命的思想启蒙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民主革命的开展做了精神的准备.其次,兴中会还把武装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1895年的广州起义虽因事泄流产,却以革命民主派"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人史册.1900年的惠州起义取得了很144大的战果,队伍曾经发展到两万余人,虽然结局仍归失败,而其政治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孙中山后来所忆述:惠州起义结束后,"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意味深长的变化自然有形势的影响,但兴中会的坚持战斗也是重要原因.人们逐渐从兴中会的活动中认识了它的革命性质,确信这些"叛逆者"都是志士仁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兴中会是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民主革命思想尚未广泛传播, 保皇派仍有政治蛊惑力,清朝政府的窳败未曾彻底暴露——孤军作战的,它的多方面活动确是具有开拓意义.所以在充分估计当时其他革命团体的作用时,不能贬低第一个革命民主派团体的历史地位.显而易见,从事变进程的持续角度看来,兴中会在相当程度上为同盟会的建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首先,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又在以后的实践中将它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从1903年到同盟会成立前,这个政纲先后为孙中山所联系和建立的许多革命团体所采用,陆续见之于青山军事学校誓约,中华革命军誓词,美洲致公堂新章以及更晚一些的欧洲留学生革命团体的盟书等.①待到建立同盟会时,已为大多数革命党人所理解的三民主义政纲便被当然接受.其次,兴中会在组织上也为同盟会提供了条件.尽管兴中会会员估计不满500人,1900年后又没有较大发展,但它在国外各地的分支及其在国内(主要是华南地区)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正是这样,兴中会才成为同盟会组建的基础之一.再次,兴中会还为同盟会提供了一批骨干. 兴中会的创建者孙中山已经成为大多数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并且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 1903年出版的黄中黄(章士钊)编译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的序言指出:数年前"吾人意中之孙文,不过广州湾之一海贼也"④;时至今日,"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之初祖,实行革命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④.孙中山在当时不愧为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的革命家,由他来"领袖群伦"是必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然的.甚至连兴中会的教训,也为同盟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般说来,兴中会始终存在着两个弱点:第一,未能在国内各个地区立足扎根,同内地的革命力量联系较少,兴中会初创时有2/3的会员为侨胞,而这种状况后来也未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二,兴中会会员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重较小.两个弱点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给兴中会的活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显而易见,革命运动不能仅仅依靠以国外为基地的"输入".它的存在和发展,决不能离开内在的条件和因素.所以,革命党人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地在国内各地立足扎根,而不能把主要的活动局限于国外,虽然促使侨胞的革命化是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这也是多次反清武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广泛吸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知识分子具有重大意义.其作为所隶属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能够承担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加强革命组织的活动能量,提高它的斗争水平.兴中会会员中的革命知识分子比重较低,并不完全是客观条件所造成,对孙中山和他的战友来说,也存在着一个认识问题. 只是在1900年后,他才从实践中意识到吸收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孙中山抛弃了过去所持的"谓秀才不能造反"的观念,对争取更多的革命知识分子入党"深以为然".他自己积极地结交留学生,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还嘱托廖仲恺,何香凝"物色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从青山军事学校到欧洲留学生革命团体的建立,显示了孙中山在这方面活动的实绩.应当指出,孙中山在1900 年后已很少发展兴中会会员.他所联系和建立的一些革命组织,也大抵不再冠以兴中会的名义.这种情况表明,孙中山已经意识到兴中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斗争的发展,难以独立承担"革命之中枢"的大任,而开始为新的革命党的建立创造条件.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革命形势的发展已把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提上议事日程.必须将分散的革命活动汇合起来,并把参差不齐的斗争水平提到新的高度. 许多革命党人亲身体验到这种讨代的需要,深切理解这桩历史的使命.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促使同盟会在1905年夏应运而生.在组建同盟会的过程中,孙中山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有些革命党人在1903年后已经意识到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必要,主张建立"中国本部统一会",作为"中央机关,建瓴而立,扩张其势力线,挟风雷而走之……则虽泰西文明国大政党于以枢府何以过之"④.但是,只有孙中山才最深切地认识到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兴中会成立以来"艰难顿挫"的战斗历程使他懂得:在中国这样辽阔的土地上,单股的水流是不可能"涤荡旧污"的;只有汇成巨潮,才能冲毁封建帝国的堤防.他回顾了十年来的战斗,确信"但从分道扬镳,终不如集中力量,事较易济"⑨.所以,他决心"召集同志,结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⑥.为了推动和实现革命的联合,组织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党,孙中山反复向革命党人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必要."同时,他还在其他革命团体的骨干中间进行广泛的联络工作.经过了相当充分的酝酿,条件终于成熟.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倡导下,1905年8月于东京建立了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为基础的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的成立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活动进入新阶段.从其自身的各方面来看,这个正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远非先前的革命团体所可比拟.第一,同盟会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认为斗争纲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无疑是对民主革命主要课题的科学概括,堪称为完整的,自觉的民主主义纲领.它同兴中会初创时的政纲相比有着长足的进步,主要是明确了共和国的观念和补充了社会经济方案.较之华兴会,光复会的政纲则具有更为丰富的民主主义内涵,大汉族主义——种族主义有所消弭.同盟会的纲领表明,它在政治,思想上趋于成熟.第二,同盟会在组织方145弘箍拳干2005.6面也大有改进.它效法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机构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评议,司法,执行三部,总理则由会员每四年公举一次.秘密会社的封建宗法习气彻底消除,同盟会具有了近代政党的形态.第三,同盟会员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其所隶属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大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加盟,增加了同盟会的能量和活力,同时,也密切了同盟会与国内的联系.第四,在同盟会内部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集团.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他周围团聚了黄兴,宋教仁等一批较有威信和经验的领导人(其中,相当部分是原华兴会,光复会的中坚分子).这个领导集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基本上承担起领导的重任.事实表明,近代政治运动要求领导是群体而非个人.第五,同盟会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方针和政策.1906年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起草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它包括八个重要文件:《军政府宣言》(通称《同盟会宣言》),《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招军章程》,《招降清朝兵勇条件》,《略地规则》,《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这些文件供各地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时应用.除《军政府宣言》具有纲领性外,其他文件的内容主要关乎方针,政策问题.后者体现了前者的精神,成为革命党人在斗争中所遵循的准则.第六,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除本部外,同盟会在国内设置了东(上海),西(重庆),南(香港),北(烟台),中(汉口)五个支部以及隶属于各支部的各省分会.在国外,设置了南洋,檀香山,欧洲和美洲四个支部.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加盟者就达万人.④同盟会消除了先前一些革命团体的地域性和分散性,真正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枢.同盟会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同盟会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活动:同保皇派开展了空前规模的论战,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了反动的保皇谬论,为辛亥革命扫除了思想障碍;坚持武装反清斗争,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46从而为辛亥革命——全国范围的武装反清斗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和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同盟会的组建成为革命新高潮的起点:"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孙中山只是在这时才意识到胜利并非遥遥无期,确信"革命大业可及身成矣!"当然,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不可能不带有它所代表的阶级的软弱性及其他缺陷,并表现为自身矽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不少同盟会会员对三民主义纲领缺乏全面的理解和信仰,他们实际上是"一民"主义者或"二民"主义者.这种政治上,思想上的不统一,严重削弱了同盟会的战斗力. 同样,组织上的涣散现象也是明显的.门户之见甚深,小团体和宗派习气颇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加盟后依然不能舍去原有的旗号,他们的许多活动仍旧采用光复会的名义.上述缺陷在革命的低潮期往往恶性膨胀起来,甚至导致分裂的危机. 于是先有共进会的建立,这个团体的主要成员并未否认同盟会,虽然他们更改了三民主义的纲领, 又在组织活动方面恢复了某些会党习气.稍后, 章太炎,陶成章等在东京成立光复会总部,对孙中山进行了无原则的攻击和污蔑,给1908年后的革命困难阶段造成颇为有害的影响.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宋教仁等还在上海建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 它虽然"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方分会为友邦"⑧,对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有所推进,但却在"章程"中删略了民生主义,并在另立组织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先期征得同盟会本部领导的同意.因此,中部同盟会的建立也具有分裂倾向.不过,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带有不同程度的分裂倾向的活动并未造成同盟会的瓦解,也没有否定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在度过了短暂的低潮期后,成为辛亥革命前奏的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依旧是孙中山与同盟会所策划和领导的.至于点燃了辛亥革命火焰的武昌起义,则是湖北新军中受到孙中山与同盟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所发动的.该省的两个主要革命团体——文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学社和共进会的领导人,也大都是同盟会会员.这就不难理解湖北革命党人在发难之初就举起了孙中山的旗号,正如打响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所宣称:"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⑨所以孙中山返国后立即被推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也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结果.孙中山参与创建和领导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在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年代,它不愧为"革命之中枢".这是历史的真实,而非某些片面的,表面的现象或假象所能遮蔽."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孙中山所做的历史结论,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写照.(见<华侨开国革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7. 38页).②③<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l,9o 页.④<浙江潮)第2期,<非省界).⑤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9页.⑥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卷首,原函影印.⑦据张继回忆:.同盟会初成立时,同志不过几千人.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5千人.同盟会会员,除了军队中集团加盟的分子外,知识干部,我以为不到三千人."见张继<中国国民党史),(台湾)博爱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⑧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册,第l2l页..⑦熊秉坤:<武昌起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5.256页.①关于欧洲留学生的三个革命组织的名称,说法不一,有称欧简4r..张磊,1933年生,广东省社会科学洲同盟会者.吴稚晖认为"仍名兴中会也"(见邹鲁<中国国院研究员;张苹,1970年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民党史稿)第1册,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43页).冯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自由则认为檀香山的革命组织直到辛亥革命前仍称兴中会(责任编辑:季鹏)《抱朴子外篇校笺》纠误一则葛洪(283—363),丹阳句容(今江苏扬州)人,是两晋之际重要的道教理论学者,社会批判思想家,医学家.他着述宏富,可比班,马,《抱朴子》内,外篇是他最为有影响的着作.《抱朴子内篇》已由王明先生在2O世纪8O年代着成《抱朴子内篇校释》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而《抱朴子外篇》因为葛洪用典繁多,内容博杂,阐释难度颇大,向无良好注本行世.杨明照先生集四十余年之功,终于撰成《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两大厚册(中华书局1991,1997年版),其书搜罗材料丰富,校勘精勤,嘉惠学林.但其中尚有些微疏漏,今举一例如下:《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91页:"二世祖葛焉."武锋按:"二世祖葛焉"误,当为"二世从祖葛焉".杨明照先生根据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所载"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大尚书",断定葛洪二世祖为"葛焉".葛焉为葛玄之父,葛玄为葛洪从祖.又据《晋书》卷七二《葛洪传》知葛洪祖父为葛奚(见《晋书》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则葛玄与葛奚为堂房兄弟.如果葛焉为葛洪二世祖,则葛玄与葛奚均为葛焉所生,葛玄与葛奚为同胞兄弟,葛玄为葛洪伯祖.但实际是.葛玄为葛洪从祖,葛玄与葛洪之祖父葛奚应为堂房兄弟而非同胞兄弟.所以,葛焉为葛洪二世祖有误,葛焉应为葛洪二世从祖.至于葛洪二世祖为谁,则待考.147。
中国同盟会的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的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支重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早期反帝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同盟会通过团结广大爱国志士,号召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的伟大目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组织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与列强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国家领土被侵蚀的情形。
为了摆脱列强的压迫,中国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之中。
二、组织宗旨中国同盟会的宗旨是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
这一口号的提出,打动了广大人民的心弦,成为了中国早期国共两党共同的目标。
三、组织结构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分为总部和地方分部。
总部设在日本,由黄兴等领导。
地方分部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上海等地最为活跃。
同盟会还设有秘密结社,用以保护会员的安全。
四、活动与影响中国同盟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对列强的斗争。
他们运用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想启蒙,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工作,倡导国民教育、经济独立等国家建设措施。
同时,同盟会也积极参与了许多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在早期的革命者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作为早期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活动对后来兴起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缺点和意义虽然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支伟大团体,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组织成员的多元化,思想上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团结不够紧密。
此外,同盟会也受到清朝政府和列强的强大压力,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
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同盟会对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觉醒提供了契机,还为后来的革命党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思想基础。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组织,他们的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历史成立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复兴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确认其政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
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
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
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
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
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历史学考研简评中国同盟会

历史学考研简评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它的成立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同盟会的背景、目标、组织结构和活动等方面进行简评。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全国性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家分裂,民生痛苦。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次伟大行动。
中国同盟会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新中国。
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同盟会采取了“兴中会”、“保皇会”和“华兴会”等方式进行组织活动,广泛联络社会各界,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中国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是中国同盟会的最高领导机构,由总理、副总理、秘书长等组成。
地方层面则由各地同盟会组织负责。
同时,在中国同盟会内部还设立了多个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财务部等,以便更好地推进革命事业。
中国同盟会的活动主要包括宣传、组织、筹款和武装斗争等方面。
它通过发行刊物、举办宣讲会等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人们的觉醒和意识。
同时,它还通过组织会员、培养干部等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壮大自己的力量。
为了筹集资金,中国同盟会还进行了多次筹款活动,以支持革命事业的进行。
此外,中国同盟会还积极参与武装斗争,组织起义和抗击清朝统治的运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旗帜,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勇气。
同时,中国同盟会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组织和领导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组织。
它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同盟会通过宣传、组织、筹款和武装斗争等方式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奠定了基础。
同盟会的作用

同盟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还在推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组织革命统一战线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同盟会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全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联合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力量,继承和发扬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自成立以来就高举起民主、科学的旗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它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同盟会的功绩:“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同盟会是革命党人建立的统一战线组织。
1905年8月20日,黄兴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实行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⑤开发实业,救济贫民。
⑥和平统一,坚守信义。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最能表现革命党人初期的政治理想,并成为革命党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依据。
后来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所阐述的“三民主义”,即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也是同盟会纲领的集中表述。
1924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同盟会正式成立。
大会通过了革命政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孙中山说:“二次革命失败,乃真革命之母。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次会议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答: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前,中华民族已开始觉醒和抗争。
但因缺少统一的思想和领导中心始终没有获得成功。
在觉醒方面,曾发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清末新政。
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主张改变清朝专制统治,即“中体西用”。
方式上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经营管理上仍存在着很多弊端。
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极力鼓吹维新。
严复则通过《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成为维新运动重要的思想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和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在抗争方面,则产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都以失败收场。
同盟会成立以后,推举孙中山任总理,创办了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宣扬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中国同盟会还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十六字纲领还被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首先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其次是建立革命机关,筹备新生的革命力量,再次是发动小规模的武装起义,直接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构成了威胁,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所以,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二(5)班
柴豪頔
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