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污物之地往往滋生众多生物,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
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应当有容人度量,尽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
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由于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
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
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假如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品链的鱼也就没有食品吃了,没有食品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一点错呢?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看法和思想的区别,对方不可能跟你的行为举止一模一样。
究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不能抱着自己那套标准严苛地往要求他人,总得容忍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物。
美国的乔布和沃兹是“苹果Ⅱ”微电脑的开发者,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合作者是马克库拉。
实在,最初光顾乔布和沃兹两位年轻人的并不是马克库拉,而是乔布的老板先容来的一个名叫唐·瓦尔丁的人。
当唐·瓦尔丁来到乔布的家中,看见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大胡子,不管怎样看都不像是一位企业家。
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希奇的年轻人先容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
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滋的“苹果Ⅱ”样机。
最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贸易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贸易买卖一无所知,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失看,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水清则无鱼的下一句

“水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出处:《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译文:虽然这样,但是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
鹤在深泽岛鸣叫,叫声传到天空。
如果能修养身心,哪里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
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
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彻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
就像鹡鸰鸟又飞又叫。
古书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
’‘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
《诗经》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
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
弯曲的应当使他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篇一:经典管理故事之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经典管理故事之水至清则无鱼故事解读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
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动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
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
管理启示:《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
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因为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
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
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
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物链的鱼也就没有食物吃了,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
放在企业里,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
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
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
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
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
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
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
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
因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夫了它的本质意义。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只是班固在《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中用到此语。
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为人做事就是要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求大同,存小异!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
”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名言,应该是自有其深刻哲理的吧。
水太清澈了,鱼就不敢冒然去游弋了。
为什么呢?因为太清澈的地方实在也太危险了,很容易被渔民发现而丧生于渔叉鱼网之下。
大凡鱼是都懂得这危险的,所以没有鱼肯轻易犯险,除非迫不得已或者是昏了头。
人太清高了,就没有朋友敢靠近你了,因为高处不胜寒嘛。
你的学问太高深了,人家见了你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人家活得该有多累呀!所以人家还是宁愿远离你这位高人的好。
在高人面前,普通人就显得特没学问,因为你高人动辄满口术语,深不可测,普通人立马显得相形见绌,被你照耀得仿佛人家是白痴似的,人家还怎愿意跟你交往呢?就好比你是清水,人家是鱼,跟你交往太危险了,于是人家宁愿敬而远之,都不愿跟你做朋友。
是否这就是人至清则无朋的缘故呢?人太清高了,往往下意识的看不惯别人的行为习惯。
人家终日劳劳碌碌苦心竭力地挣钱以养家糊口,哪有时间和心情来歌咏风花雪月呢?自然人家没有那些吟诗作赋的本事。
生活的沧桑都毫不留情地写在脸上,千沟万壑也好,俗不可耐也罢,总之都是过往经历积淀的结果。
世道的本质是有得有失,有钱就没有闲,有闲就没有钱。
劳心者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劳力者获得的是人情世故的熟识。
隔行如隔山,道不同不相为谋。
古人提倡礼贤下士,真正能做到不耻下问的能有几人?人如果什么事都非得弄得清清楚楚那就很没有意思了。
朋友相交,非得计较你请过我八顿我请过你十顿于是耿耿于怀那实在是很难相处的。
再比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吧,非得计较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大贡献而社会却没给自己相应回报于是愤世嫉俗以不同流合污自诩,其实是不明智的。
演讲文:水至清则无鱼-谈合群意识_初中生

演讲文:水至清则无鱼-谈合群意识有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
”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不会来了。
为什么?至清者,纯而又纯也。
纯水中没有养料,鱼怎么能活娥们的集体生活,也同此道理。
那么,我们这个"水”里的养料是什么? 答曰:尊重他人的个性。
就是说,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人,不能对他人过于苛求,要有“合群意识”,谅解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个性。
否则,“人至察则无徒”,斤斤计较,百般挑剔,难免为群体所不容。
同学中有没有不合群的人呢南,我就是一个。
记得,整个初中期间,我惟一被老师点名批评过的一次,恰恰是因为一个好朋友的“出卖”。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人情冷漠,世态无常。
我相应的对策是:警惕防范,好自为之。
于是我变了,只一个人闷头学习,不问他人,也不回答他人。
与人相逢,你眼朝天,我头朝地;甚至对老师,也往往只说二分话,不肯全吐一片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受不住了,仿佛有某种不安和恐慌在心里騷动。
我发现,自己有了件好玩艺儿,没有人跟我一起大叫大喊地欣赏;受了委屈,也没有人对我表示同情。
先前,我一直认为别的同学整天嘻嘻哈哈,只有我很成熟,能耐淡泊。
结果呢,“成熟”到了孤芳自赏的境地,满腹烦恼无法消除。
我的毛病出在哪里呢?首先,是我过分夸大了人际关系中的阴暗面。
可以说,“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事实上,社会上,学校里,凡有人群的地方,就可能有狡诈、欺骗、不忠诚。
但也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更不能仇视一切、怀疑一切。
一个新时代的学生,应当表现出对别人的理解与宽容,即便朋友对自己有所‘不忠”,也不应视为罪不可赦。
其次,是我对他人的要求太苛刻。
我一向以学习成绩优异、成熟稳重自恃,并要我的朋友和我一样,否则,就割席而坐,誓不与之交游。
反省起来,觉得实在太清高自负,也恰恰反映了自己的不成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何况是中学生?一树之果,酸甜不等;孪生手足,性情有异。
苛求朋友与自己相同,这实在幼稚可笑。
不合群的同学,请想想,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是完善的话,也只不过是这个人符合你个人的交友口味罢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没法活;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
古往今来,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太过精明的人总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而那些看似愚钝之人却可以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要懂得适当糊涂,所谓的小心使得万年船。
水清则鱼死,人察则无友——这句话出自《汉书·枚乘传》。
意思是:为政者如果事事都太过精明,会招致众叛亲离。
说起此话,笔者想起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苏秦。
苏秦少年时期是一个资质平庸之辈,虽然他读书刻苦用功,但也只能勉强应付科举考试,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
于是乎他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这让苏秦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从此他更加刻苦钻研学问,废寝忘食地工作,很快便掌握了治国安邦之道。
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他很快被提拔重用,先后担任过秦国和赵国的丞相。
苏秦担任秦国宰相期间,对内改革制度、推行新法,对外攻打韩、魏两国,迫使他们服从于秦国,赢得了战争胜利,使得秦国国力逐渐增强,从而成为了七雄之首。
然而随着国家势力的壮大,权力越来越集中,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与不满,最终他们联合起来把苏秦刺杀了。
由此可见,一味地聪明睿智反而会害了自己。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做人做事需要留有余地,不要将所有事情全部算计清楚,否则你将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人生在世,贵在善良,如果太过精明圆滑,不仅容易遭受别人的暗算,还有可能伤及无辜。
朋友与敌人本是天生注定的,即使他再怎么隐藏掩饰,还是逃脱不了真相大白的结局。
所以说,凡事都要有底线,切莫将所有的事情全部透露出去,一旦暴露,双方只能兵戎相见,没有妥协商量的余地。
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
退一步既表示了礼让宽容,又避免了双方激烈冲突造成损失。
俗语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人的贪欲,一旦陷入贪婪的深渊,必将万劫不复。
正所谓“心中无鬼,夜半不怕鬼敲门”。
《汉书》经典名句

《汉书》经典名句
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解释】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2.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解释】听力好的人,在声音未发出之前就预感先觉;视力好的人,在事物未出现之前就预见先知。
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解释】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4.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解释】让侵犯我强大汉朝的人明白,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会诛杀他们。
5.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解释】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食物是最重要的。
6.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解释】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堆积成高大的山;江河大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才能汇集成深广的海洋。
以上只是《汉书》中的一部分名句,这部著作中还有许多其他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语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https://img.taocdn.com/s3/m/984481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5.png)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篇一: 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
他们清,很清。
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
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
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
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
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
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味道尝过没有?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
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
不然去读读书好了。
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
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
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
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
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贱从业者,他们有的时候很有侠义精神。
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
虽说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有的时候这些人讲义气,讲了一句话,真的去做了;而知识越高的人,批评是批评,高调很会唱,真有困难时找他,不行。
讲到这里,想起1个湖南朋友,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
3个月后出来了,碰面时,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3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
是特别体裁的吊脚诗,7个字一句,下面加3个字的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老师讲述: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
他们清,很清。
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
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
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
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
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
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味道尝过没有?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
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
不然去读读书好了。
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
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
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
臣。
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
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贱从业者,他们有时候很有侠义精神。
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
虽说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有时候这些人讲义气,讲了一句话,真的去做了;而知识越高的人,批评是批评,高调很会唱,真有困难时找他,不行。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湖南朋友,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
三个月后出来了,碰面时,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三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
是特别体裁的吊脚诗,七个字一句,下面加三个字的注解。
他的诗是:“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我听了连声赞好。
这就和“负心多是读书人”一样,他是对这个“清”字反面作用的引申;对社会的作用而言,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孔子对于陈文子这种人的评论只给他一个“清”字。
总之,“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这话很有道理。
*****
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
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我们看到许多朋友,个性非常倔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性格往往锋芒太露,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
有隐士思想的人,欲洁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观点。
社会中有许多人也是这种个性,这种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开创,那就糟了。
开创事业的人,好的要,坏的也要,而且要准备接受坏的,天下好的名声固然好,有时候为了成功一件事业,往往要担负很多坏名声,其实很冤枉。
但是能够挑得起来,就很难了。
这种做法,比洁身自好还更难。
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任劳任怨难,尤其当主管的人更是如此。
创业的人,第一个修养要能够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种德行才行。
所以洁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隐士,洁身自好,把一切都丢开了,只管自己。
也可以说,是绝对的个人自由主义者,对于国家社会并无贡献。
《论语别裁》
-------------------------
---------------
孟子说,伯夷当隐士,人品极其清高,他严格地选择老板,连周武王都看不上。
他认为不是理想的老板,就不替他做事;不够朋友的人,不和他做朋友;朝廷里有坏人当政的话,他就不到这朝廷中去。
像纣王是他的本家,因为是坏人,他就走开了。
他也不愿意和坏人说话,如果让他站在坏人当政的朝廷上,或者和恶人说话,他就感到难过万分,好像自己穿了礼服坐在烂泥坑里或煤渣堆上一样,觉得别扭难过。
他对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
但是我们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了,就没有福报。
是非看清楚之后,必须能包容,
如果不厚道,变得愤世嫉俗,这也算是一种毛病。
孟子这里说,基于这种讨厌坏人的心理发展下去,如果和一个普通人站在一起,看见这人帽子戴得不端正,伯夷就偏过头去,理都不理就走开了,好像生怕看上一眼、打个招呼就被玷污了似的。
所以诸侯们虽然写了言辞恳切的聘书来聘请他,他都不接受。
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是不屑于去将就别人,所以结果搞到“天子不能臣”,皇帝没有办法找他来做干部;“诸侯不能友”,各国的诸侯想和他做朋友都办不到。
他望望然而去之,走了,硬走到首阳山,困在那里吃野生植物蕨薇。
这种植物,在登山时如果迷途,暂时用来充饥,保持体力是可以的,长久地吃下去,一定会吃坏肠胃。
所以他和叔齐兄弟两人吃出肠胃病而死。
他们清高是清高了,可是对当时天下的生民并没有任何贡献。
孟子曰:“伯夷隘”。
伯夷太狭隘了,有些孤高自赏,像小乘道。
《孟子与公孙丑》
-------------------------
--------------
功夫炼得越好,修养越高的人,脾气越大。
譬如当年的师父老和尚,不发脾气则已,一发就要命。
徒弟犯了一点错,曹溪那么大的庙子,前院骂到后院,一路在骂,声音又大。
固然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时愈讲究修养的人,往往脾气发起来就越大。
这也就是“水太清则无鱼”,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灾之一吧!
《如何修证佛法》
-------------------------
------------
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
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
”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
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
“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
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
“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老子他说》
-------------------------
-----------
贵不是富啊,什么叫贵?清贵,人很清贵。
贵多半属于清贵,清的才贵,像我们看过去在历史上,算命看相说某某人这个相很清贵,清贵是位至三公,没有实权的,穷一辈子,很贵,很清高。
所以关于“富贵”,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叫“清贵浊富”,我们中国人还有句老话:“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水太清则无鱼”,水太清了里头养不了鱼;“人太清则无福”,一个人做得太清没有福气,譬如有些人喜欢洁太爱干净啊,那都是无福气,这是贵与富的差别。
整理自《楞严经讲座》
------------------------------------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你们注意哦!头脑太清醒的,太爱干净的,这些人没有福气;反而脏兮兮的啊,邋里邋遢的,福气好得很。
所以中国人讲话,选媳妇要选一个丑一点的。
“福在丑人边”,太漂亮就红颜多薄命,这是同样的道理。
《列子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