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鉴赏的比较有什么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方式,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定义。

透视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眼对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主要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则往往以近大远小、重视前景、透视逐渐减弱的方式表现。

在单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注重透视中心的设定和精确的透视线条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就应用了单点透视,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单点透视往往会通过局部的虚实对比和线条勾勒来表现。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来实现单点透视的效果。

在两点和三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立体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大量地运用了多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更加抽象和立体的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少有明显的两点和三点透视的表现,但是在古代建筑和园林的绘画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多点透视的痕迹。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构图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常被用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使观者的视线更加集中。

透视线也可以成为创作时的构图工具,帮助画家更好地布局和构图。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主要用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来展现画面的距离感。

透视法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常常被用来处理阴影和光影的变化,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则以水墨的淡重、浓淡、虚实等手法来实现透视效果,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深浅和远近。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表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更加侧重于画面的逼真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西方绘画比较》PPT课件

《中西方绘画比较》PPT课件

《鹳鱼石斧图》 河南临汝庙底沟型
.
13
五代宋时期 黄筌《写生珍禽图》
画面描绘龟、蝉、麻雀、蜡嘴、蚱蜢、蜜蜂等20余种昆虫、禽鸟、
动物。形象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形象刻画细致,用笔细劲,笔14 痕不明显,设色艳丽。
界画
界画是我国古代以描绘建筑、车船等器 具为主的绘画种类。因作画时使用界尺 引线而得名。
砍 受到卡拉瓦乔的深刻
下 何 乐 弗
影响。画面明暗对比 鲜明,富于雕塑感。 她能够极其生动写实
尼 地表现出织物等的丰
的 富质感。




.

38
▪ ▪
绘用并造种用德 型线还中勾中
画线不型本光国 。都是国出国
的,是是领表的 主而说其。现诗
积人画轮画 累物无廓以

要是西手说得人 语说洋段明神歌 言光画之西态德
了衣论、线 、
非服是质存 常的山感形

来可完一洋活称 表以全。画现美
丰褶水、,

富皱的体通
现作排但用的术
的,皴积过
的为斥这光那有
线纹法来线


.
39
李 公 麟
《 白 描 人 物 手 卷 》
物象之形、神、光、色、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
大。因白描作品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
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
谨。
.
50









鸿






.
51
意大利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年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美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美术鉴赏是一门很重的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

尤其是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学习,让我印象深刻。

下面以中国画《虾》和西方油画《拾穗者》做比较谈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

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意境1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意境1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马远 南宋 《寒江独钓图》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江 雪 唐 柳 宗 元 ·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 莫奈《日出· 印象》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
中国绘画早期也重视对自然和实景的描绘。
半 笔生 底落 明魄 珠已 无成 处翁 卖, ,独 闲立 抛书 闲斋 掷啸 野晚 藤风 中。 。
王冕 墨梅图
西方传统静物画追求写实 的形象再现,用完整的惟妙惟 肖的空间刻画,展现逼真的视 觉效果。
蓝色花瓶里的花束
扬.勃鲁盖尔 [17 世纪初]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比较:
西方 静物画 中国 花鸟画
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
•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欣赏 体会画中的意境!
欣赏 体会画面中表现什么样的情趣和意境?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 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 整个画面。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 导。”‘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 方,中以长城、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动脉,画上两大动脉,使整 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 盛……’
意境: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 不见人迹,一片空灵孤寂之情,他 的画面冷落荒凉的情调,也表现 出当时处在外族统治下的一部分 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苦闷。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 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 面构图、空白、墨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最新资料推荐------------------------------------------------------ 画中的人,画画的人,看画的人,也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澄静心神,一派自然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

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

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 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 约翰靠去。

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火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

3/ 5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

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

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正在此处。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

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

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作者:
钱建一学号: 1001431019
5/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