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2.2小学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开展水 平
生产力和科技开展的状况是确
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根底。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展水平不同,
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
求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根底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 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 育目的确实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相联系。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 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 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 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 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 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 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 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 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 的主题和灵魂。
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开展
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所谓符合人性的自由开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 主张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 己的目的。
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
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
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
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开展以及未来幸福生 〔1〕社会开展与个人开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开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 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开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活的目标效劳。
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 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 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 C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面向全体学生 C.强调创新教育 D.取消应试教育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是( B ) A.普遍发展的人 B.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C.充分发展的人 D.自由发展的人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C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础。
3.强制性
2.1 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D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 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D )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C ) A.6年 B .8 年 C.9年 D.12年
填空题
1.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 文化知识 的教育,是培养公民 的普通 __________ 基本素质 的教育。 __________ 2.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 南洋 公学。 _______ 1904 3.清政府于_________ 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 义务教育。 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_________ 4.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 两条腿走路 针:一是坚持“ __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二是 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5.《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 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管理体 基础 制。
简答题
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0年1月)
小学教育学 名词解释 问答

五、名词解释: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蓋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产生于美国,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案件。
4.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1.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緲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1.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有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课上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4.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2022年1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十一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
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A、剩余价值学说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C、劳动学说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参考答案】D2、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个性品质D、师生关系【参考答案】B【解析】:当代教师素质能力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练习法【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谈话法的含义,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在教育思想史上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参考答案】C5、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的()A、隐私权B、名誉权C、人格尊严权D、受教育权【参考答案】C6、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参考答案】D【解析】: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7、教育学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是()。
A、教学工作B、教学方法C、教学组织D、教学策略【参考答案】B【解析】:教学方法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8、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发展学生的智力C、形成技能D、培养个性【参考答案】B9、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参考答案】C【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二阶段达标检测卷

九月上旬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二阶段达标检测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
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参考答案】D2、不属于课堂要素的是()。
A、学生B、学习过程C、学习情境D、学习信号【参考答案】D3、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参考答案】D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D、设计教学法【参考答案】A【解析】: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校盛行的都是个别教学制。
5、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参考答案】D【解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其他国家中也产生过最广泛和最深刻的影响。
《美国百科全书》曾这样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杜威在所有美国教育家中无疑是最著名的。
”在20世纪前半世纪的整个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统治了教育舞台。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学校教育,使得学校教育有了新的刺激和新的活力,也使得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变革。
6、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参考答案】B7、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A、交往过程B、认识过程C、思维过程D、教育过程【参考答案】B8、我们把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叫做()A、客观性测验B、问题情境测验C、标准化测验D、论文式测验【参考答案】C9、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A、促进教育发展B、促进个体发展C、促进文化发展D、促进社会发展【参考答案】B10、()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和灵魂。
小学教育学试卷五套

小学教育学试卷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传授知识B.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C.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D. 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2. 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A. 传授者B. 引导者C. 监督者D. 评价者3. 小学教育中,哪种教学方法最受推崇?A. 讲授法B. 探究法C. 练习法D. 演示法4.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什么?A. 读写算B. 观察力C. 思维能力D. 自我管理能力5. 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A. 教育目标B. 社会需求C. 学生兴趣D. 教师专长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2. 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小学教育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5. 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应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______。
2. 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扮演______的角色。
3. 小学教育中,最受推崇的教学方法是______。
4.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______。
5. 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2. 简述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3. 简述小学教育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4. 简述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 简述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设计一个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请设计一个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请设计一个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请设计一个小学教育中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教育学简答题

1、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2、简述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与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3、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要有正确的教育内容(3)恰当的教学方法(4)富有表现力的预言和整洁的板书(5)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4、简述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哪些?(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的各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3)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4)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引进适合学生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5)结合本地区需要,补充本地区乡土教材(6)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5、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1)教师应具备深入的学科知识素养(2)教师应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3)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6、简述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会僧学习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2)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习(3)学生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1)发展基础教育(2)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8、简述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人格特征是什么?(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2)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3)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简述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0、简述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教育⽬的概述(⼀)教育⽬的的含义所谓“⽬的”,乃是⼈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种主观上的设定。
⼈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就在于有⽆⽬的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开始就⽐最灵巧的蜜蜂⾼明的地⽅,是他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这样⼀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活动有⼴义与狭义之分。
所有能够传递⼈类⽣产、⽣活经验和精神⽂化的活动都是(⼴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狭义的)产⽣以前,⼈类的教育本来是与⽣产、⽣活⼀体的。
⼈类最早的教育也是有⼀定的意向性的。
这种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类的教育⽬的。
可以这样说,⽬的性是⼈类的“类特性”之⼀,教育⽬的则是⼈类⽂化⾃觉的标志。
狭义教育与⼴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的性更强。
这表现在以下⼏点。
1.学校是专门的育⼈机构,是⼈类⽂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定程度的产物。
它在规划和从事教育活动时,会⽐⼀般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2.学校教育⼯作者⽐⼀般的教育⼯作者具有更⾼、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的对于教育活动⽬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
因此学校教育⼯作者能够更加⾃觉地按照教育⽬的办事,对于偏离教育⽬的的现象也会迅速、⾃觉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的上会有较为全⾯的考虑。
学校的教育⽬的会更⾃觉、精确和全⾯地反映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觉地反映⼀定的教育理想,特别是会充分反映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发展的实际,⽐之⼀般的教育⽬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一、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也是教育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一般说来,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体现了小学教育的本质,是小学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规定着小学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小学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也应是小学教育目的。
比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的评价等工作,虽然可以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小学教学目的,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二)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小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小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对社会成员的教育目的就会有所不同。
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小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第一个主要依据。
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维护各自的社会制度角度出发而确立相应的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最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例如,世界上有的国家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
这些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这些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总之,不同的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而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小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因此,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基本特征。
这些发展特征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形体、骨骼系统、肌肉组织、神经系统、心血管等方面,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等一些共同的规律,但同时,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具有个别差异性。
这种个别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的少年儿童的同一方面,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第二,同一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上有差异性;第三,不同的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
3.人们的教育理想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
这种理想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在教育实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
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拉伯雷心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4~5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有情感,更富有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即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page]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在表述上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有代表性的表述如下。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再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文件中有关教育方针及其规定的教育目的,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内涵或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规定与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受教育者受到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二者都不可偏废。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选择脑力劳动发展方向的学生,要养成尊重工农及其他劳动者的感情,树立为他们服务的志向,防止和清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选择体力劳动作为发展方向的学生,也要注意提高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克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而且,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正出现融合的趋势,所以,就个体的发展而言,应该争取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人。
最后,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