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2014-3更新)

合集下载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380
19410
注: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
一、城市规模

二、以主建成区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城市 的规模大小(不主要考虑人口和经济发展水 平)。
1.超大城市:大于400平方公里 2.特大城市(省会城市):200 ~400平方公里 3.较大城市;100~200平方公里 4.中等城市:50~100平方公里 5.地级市: 20~50平方公里 6、小城市(县级市):小于20平方公里
“低端人群”。

一个有远见的城市,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是有宽阔 胸怀的,提供公共服务时一定不会“看人下菜碟”。
大城市的“赋权”机制

“逃离北上广,又逃回北上广” 大城市的公民权利更高,从而抑制了裙带与 寻租。

“在中国中央计划体系中,食物获取权偏向 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通过定量配给系统获 得食物,而农民却需强制性上缴”。
《中国统计年鉴》
7
一、城市规模
数据
2003~2015年
全国城镇化率:40.53%→56.1%,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5.24亿→7.71亿,净增2.47亿,年均增加2058万人; 城镇户籍人口:净增1亿,户籍城镇化率35.9%,差额构成是2.5亿左右的农民工; 2011年,城镇人口(6.9亿)首超农村,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温 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 。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
5000 10000
印度、伊朗、奥地利
500
1000
瑞士 挪威、芬兰 马来西亚、日本 朝鲜 中国
6
加拿大、新西兰 法、德、古巴 美国、墨西哥 荷兰、南斯拉夫
20000
30000
2000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1989年的资抖,浙江的二城市指数为2, 四和十一城市指数接近于1,最接近于理想状态;凡是具有双中 心或准双中心格局的省区,如河北(石家庄和唐山)、山东(济南 和青岛)、广西(南宁和柳州)、四川(重庆和成都)、安徽(合肥和 淮南)、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河南(郑州和洛阳)、吉林(长 春和吉林)等省区3个指数值都很低,二城市指数远不到2,四和 十一城市指数都不到甚至远低于1;而青海、湖北、陕西、广东、 云南、苏沪等省区城市人口集中在首位城市的特征最明显,3种 城市指数都很高;辽宁、黑龙江、江苏、湖南等省二城市指数 都大于2,但因有多个大中城市发育,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 数却比较低。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7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7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2.31
5.26 1.18 2.67
0.84
2.26 0.61 ——
0.79
1.81 0.76 ——
吉林
黑龙江 沪苏 江苏
1.62
2.29 3.61 2.56
0.90
0.96 2.03 0.90
0.93
0.87 2.28 0.88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1.33
2.73 5.20 5.00
河南全部; 河北邯郸;山西运城、晋城、长治; 湖北襄樊;江苏徐州;山东菏泽; 安徽蚌埠、淮北、阜阳
②哲夫(Zipf,1949)的通用的城市规模分布公式:
PiRiq=K, 或者 Pi=K·Ri-q 当指数q=1时,K=P1时,该公式就等于奥埃贝奇公式,属序 列大小分布;q>1,表示该公式中的Pi要比奥埃贝奇公式中的 Pi要小,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越强,越属首位分布。 q<1表示城市规模仍属序列大小分布,不过中间序列的城市特 别发达。
首位分布



最早是杰弗逊(Jefferson) 提出,将一个国家或区域最 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 (Primate city),用首位 度的概念来衡量首位城市的 地位。 所谓首位度就是第一大城市 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 杰弗逊分析了51个国家的资 料,发现各国首位度差异很 大,但多数国家城市首位度 均在3以上。

①埃尔沙克斯将城市规模分布和经济发展理解成动态性的关系。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的决定性区别在于,前者是 社会均衡造成的,后者是不均衡造成的。他进一步认为,首位 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种曲线关系,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一个高 度不均衡的时期,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首位度达到顶峰;然后,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首位度降低。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主要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两种方法,由于人口资料容易获得,同时人口集聚又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于是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在城市和区域分析中,如何解释和确定城市的规模分布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各国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理论模式有: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即首位城市分布律。

这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城镇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早期的概括。

(一)首位城市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规模最大的领导城市。

早在1939年,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他分析了51个国家规模前3位的城市,发现有28个国家的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是第二大城市的2倍以上,有18个国家在3倍以上(伦敦为利物浦的7倍;哥本哈根为奥尔胡斯的10倍;墨西哥城为瓜达拉哈拉的5倍),他总结道:在一个国家发展初期,某个城市由于具有固有的优势得到持续发展,起先成为经济中心,以后又以可以发挥政治中心的职能而成为都城,最终导致该城市拥有最优越的社会服务、最多的就业机会和最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大量人口,使之成为规模上的首位城市。

杰斐逊也认为上述现象虽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例外:①由集聚过程中大体同步的几个区域组成的国家,可能存在几个首位城市(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意大利的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均为首位城市);②由原先几个分裂部分组成的国家,在其统一前往往呈单个首位城市分布,统一后常呈多个首位城市分布【如加拿大的多伦多(英语社区中心)和蒙特利尔(法语社区中心)】。

城市地理学 第7章

城市地理学 第7章


理论应用:-个国家或区域,经济起飞
前(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经济大发 展过程中(非均衡状态),城市规模呈首位分 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 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 ,将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讨论

1、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好坏是一个争论不休 的问题;
明显上升,(特)大城市比例相对下降;原因(县改
市、乡改镇)


4、2000年后,(特)大城市比例明显上升;
原因(城市发展政策的转向)
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与分类
1、分类指标:
(1)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反映省区城市规模
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
(2)省区内最大城市人口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
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度,简称首位比。
2)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的城市规模体系符合:
PiRi0.93=5000000
3) 1936年辛格总结出一般转换公式:
lgRi=lgK-qlgPi (PiqRi=K)
4)捷夫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 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P1/R (PrR=P1)
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是Pr城市的位序。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各规模等
级城镇分布的均衡程度。
2、我国省区城镇等级体系差异的分类结果: 表达方式一:表格表达
类别 第Ⅰ类 第Ⅱ类 第Ⅲ类 第Ⅳ类 第Ⅴ类 第Ⅵ类 省区 苏(沪)、冀(京、津) 辽、黑、鲁、川、粤 鄂、陕 湘、蒙、豫、吉、皖、 闽、浙、赣、桂 晋、云、贵、新、甘等 青、藏、宁 特点 首位度相当大,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小城镇 也发达;(高级首位型) 强大的城市中心,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他等 级也基本齐全; (中级平衡型) 存在华中、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不够 发达; (中级首位型) 中小城市较多,最大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 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初中级平衡型)

7.城市规模分布

7.城市规模分布

式中: fi——i极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
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奥尔巴赫(F. Auerbach)在1913年提出位序-规模法则,即一个城市的 规模和该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规律关系。他在研究中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式: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
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
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S = P1/ P2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 = 2P1 / (P2+P3+P4……+P11)
近期--到了80年代,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尤其是特
大城市有开始迅速增长。
作业 :
谢 谢!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
位序-规模分布--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变化明显--建国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高位次城市发展--待加快高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要比理论规 预测难--城市规模分布的未来预测难于现状分析。
规模分布类型,这与中国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城市体系密不可分;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过渡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
城市增长模式
迁移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机制分析模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图7—5 贝里的城 市人口规 模分布的 几种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 —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 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 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 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 首位分布的好处 ①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 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②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 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③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 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 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第7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第7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的类型 P129 (图7-4)
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过渡类型
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按方法论上来说解释有两种基本类型——定量和定性。 定量-是从变量和过程中抽象出一定数学关系,如对数正态分布、 定性-是提出一种关于各种变量之间的原因性论点。
1、最有影响的解释--贝利和加里森系统论熵最大化原理的解释 2、强调政治因素是主要力量的解释 3、强调经济因素的埃尔.莎科斯的解释 4、贝里1960年对38个国家的资料作过分析实证表明:首位分布与 5、 卡罗尔的总结评价预测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方法、指标、特征)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由果追因)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应用)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讨论(专论)
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 1、 首位城市 2、 衡量首位分布的指标(首位度 3、首位分布 二、城市金字塔 1、 概念 2、 意义 3、 案例 三、位序——规模法则 1、发现发展过程 2、现在广泛应用的公式即: 3、意义 4、案例 美国和日本
• • • •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 4城市指数 S4=P1\P2+P3+P4 11城市指数S11=2P1\P2+…+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S4指数和S11指
首位度指数
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

首位度指数----反映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
• 第Ⅳ类有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等九 • 第Ⅴ类有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区,原来经济比较 • 第Ⅵ类省区青、藏、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城市体系很
市规模分布分6类结果(19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三、位序-规模法则(奥尔巴克,1913年) 1. 位序-规模律:对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 城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2. 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只需要把这个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 落到横坐标为位序、纵坐标为规模的双对数坐标图上, 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通过严重敏、许学强、王法辉等人的研究,可以得到几点共识: 1.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按照一般的分类,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规模分布类型; 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 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 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 回升; 4.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实际规 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 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1. 60年代以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 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趋势,在城市体系中的 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 六七十年代情况相反,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城市体 系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中等城市的增长最明显,小城市 没有得到法则; 3. 进入80年代,在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大城市 尤其是特大城市又恢复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城市规模结 构上呈现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型格局。
• 根据这些原则,在制定新时期的中国城市发展方 针时,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 1、新的城市发展方针应是加强城乡联系,积极 促进各级城镇健康发展的方针; • 2、应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城市效益为中 心目标; • 3、应强调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积极相适应 的城市发展机制; • 4、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调整和改善放在重要地 位; • 5、要坚持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3. 第三类是我国重点开发的两个内地省区鄂和陕。首位城 市武汉、西安早先就是超越本省意义的华中和西北的中 心城市。省内二级中心不够发育,解放后小城镇虽有发 展,仍不足以改变首位比大的特点,可称为中级首位型; 4. 第四类有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赣、桂等 九个省区。中心城市较多,第一位城市的规模相对于全 省的人口规模来说并不突出,甚至很多情况下偏小,首 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是我国过去工业投 资相对较少的农业省区的类型,称为初中级平衡型;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 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样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二、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在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是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 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出种种指责:
5. 第五类有晋、云、贵、新、甘等五个省区,原来经济比 较落后,除山西外,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解放后开发性 投资较多,省会城市的高速度增长是这些省区城市体系 变化的最大特点。属于开发中的初中级不平衡型; 6. 第六类省区有青、藏、宁,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城市 体系很不发育,数量不多的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规模不 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大,属于初级首 位型。
• 我国省区的城市规模被分成6个类型: 1. 第一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虽然首位 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 规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 的增长、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2. 第二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 中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它等级的城市也 基本齐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 对发达或经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④ 中等城市重点论,其主要观点为: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 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 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⑤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 合理的城市体系。
• 要制定一个好的、能指导全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城 市发展方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1、要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城市发展的一般 规律。 • 2、指导性而不是指令性的。 • 3、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 • 4、阶段性而不是永久性。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4、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 5、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 6、首位度指数: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四 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 是2。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只考虑两个城 市更能全面的反映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它们的共同点在 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它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 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3. 1978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了几年的“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目标是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压缩重 工业和基本建设规模,这使许多重工业转向和综合性大 城市因调整而一度经济不景气。相比之下,一批以轻纺 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脱颖而出成为“明星城市”。农村 经济改革也使小城镇长期萎缩的局面彻底改变。于是1 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正式把“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作为国家的 城市发展总方针,补充了对中等城市的对策,在形式上 更趋完整。
4. 1990年城市规划法又把上面的方针改为“严格控制 大城市规模,合理方针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但关于我 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正常的学术讨论仍在继续。 主张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学者,主要列举了以下论点来 支撑他们的结论: ①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快”说,认为中国100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在1982年以前长期处于失控状态; ② “中国大城市数量过多”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之多世界 第一; ③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人 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太高,而小城市比重太低; ④ “大城市带来城市病”说,认为由于中国大城市人口的 过度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 ⑤ “资本主义大城市增长”说,认为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城市规模的政策时,认为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快,大城市人口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根 据资料统计后认为1949-1982年33年间中国1 00万人口以上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48%, 是全国存在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78%的1.6倍。 • 上述的基本估计并不正确,他们的依据是1949年中国 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共计人口100 3.9万,1982年增加到20个,人口共计420 5.1万,按此计算,年均增长率为4.48%。这里的 “增长速度”包括了新晋级的15个城市的人口基数,根 本不是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实际增长速度。
中国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
• 珠江三角洲 • 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各城市的规模分布体系(2004)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一、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一五”时期国家推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建设 方针确保了当时国家工业建设的中心项目所在的重点工业城市 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五六十年代,出于对国际严峻形式的估计,毛泽东的城市建 设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集中”发展转向“分散”发展, 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这种城市建设的 指导思想一直持续到1976年。整个六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反 向流入乡村,大城市发展极为缓慢,小城市也没有发展起来, 建制镇的数量还有所下降。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 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 点概括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主要观点有: ①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 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 件”。
2、大城市重点论,其重要观点有: ① 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 国的普遍概率,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 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 ② 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大城市 发展的主要依据。 ③ 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 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 面的种种优势。
② 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 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 的恶果。 ③ 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④ 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 城”,“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 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 的唯一道路”等观点,认为这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1、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2、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 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3、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 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4、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等等。
有人从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聚集聚集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 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 1.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 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2.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 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3.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 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关系? 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 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甚至简单地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首 位分布的原因,反之,经济发展是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一、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1939年)
1.首位城市:把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 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 度,已经成为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四城市指 数和11城市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