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案例讲解最终版

合集下载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获得品牌认可
娃哈哈作为中国著名的食品饮料 品牌,其品牌认可度高,达能通 过并购娃哈哈,可以快速获得消 费者认可,降低市场推广成本。
补充产品线
娃哈哈的产品线丰富,涵盖了多 个领域,如瓶装水、乳制品、果 汁等。达能通过并购可以补充其 产品线,扩大业务范围。
对娃哈哈公司的积极影响
获得资金支持
达能作为国际知名的食品饮料企业,其资金实力雄厚。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获得 持续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其业务的扩张和发展。
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企业需要不断创 新,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饮料行业将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 型,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优化用户体验。
对企业并购策略选择的进一步思考
战略协同
企业并购需要选择与自身战略目标相协同的标的,以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
2023-10-26
目 录
• 并购背景介绍 • 并购过程解析 • 并购后的影响与效果 • 案例分析与启示 • 未来展望与思考
01
并购背景介绍
达能公司概述
1
达能集团是一家跨国食品饮料企业,总部位于 法国,产品包括酸奶、矿泉水、饼干等。
2
达能集团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地均设有 分支机构。
国际化发展
达能作为国际企业,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资源。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借助达能的 国际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加速国际化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
达能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娃哈哈通过被达能并购,可以引入达能的管理模式,提 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效率。
对双方业务和市场的潜在挑战与机遇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ppt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ppt

并购后公司股权结构
达能成为娃哈哈第一大股东
达能通过购买娃哈哈其他股东的股份成为娃哈哈第一大股东 ,持股比例达到51%。
娃哈哈仍保持独立运营
娃哈哈在并购后仍保持独运营,品牌和团队基本保持不变 。
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对达能的影响
达能通过并购娃哈哈进入中国市场,并借助娃哈哈的品牌和渠道扩大市场份 额。
对娃哈哈的影响
05
风险评估
经营风险
品牌风险
01
达能与娃哈哈品牌定位差异导致经营理念和战略难以融合,同
时达能全球业务范围广,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和冲突。
市场风险
02
中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达能娃哈哈并购后可能面临竞争对手
的打压和挑战。
供应链风险
03
并购后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供应商、渠道和物流等方面的挑战
,影响产品供应和市场份额。
资产状况
达能集团的资产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资产质 量和较高的资产周转率。
娃哈哈财务状况
销售收入
01
娃哈哈在并购前销售收入持续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和市场竞争力。
净利润
02
娃哈哈的净利润同样呈稳步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其高效的
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
资产状况
03
娃哈哈的资产状况稳定,但相对于达能集团,其资产质量和周
形象。
市场拓展
02
娃哈哈可以借助达能的国际渠道,拓展海外市场,扩大销售范
围。
管理提升
03
娃哈哈可以学习达能的管理经验,改进内部管理流程,提高效
率。
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注重品牌建设
企业应该注重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强化技术创新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 析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背景介绍 • 并购动机与策略 • 并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并购后的整合与协同 • 并购效果评价 • 案例启示与总结
01
背景介绍
达能与娃哈哈简介
达能
达能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与饮料 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并在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娃哈哈
娃哈哈是中国知名的食品饮料生 产企业,专注于饮料、乳品、方 便食品等多个领域,拥有众多深 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文化整合
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成功的关键,达能需要积极与娃哈哈沟通,共同 打造符合双方价值观的企业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影响并购效果。
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挑战
法律与监管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达能需要遵守相关法 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同时应对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
财务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大量资金流动,达能需要确保资金来源稳定 ,并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避免财务风险影响并购进程。
市场布局调整
根据双方的市场基础和资 源优势,重新规划市场布 局,实现市场覆盖最大化 。
渠道资源整合
整合双方的渠道资源,共 享销售渠道、物流体系等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 场响应速度。
财务协同与资源配置
资金筹措与运用
通过并购实现资金筹措的规模化,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财务预算与控制
统一双方的财务预算与控制体系,实现财务资源 的优化配置,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娃哈哈的出售动机
资金筹措
通过出售部分股权,娃哈哈可以 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公司的
后续发展、投资新项目等。
引入战略投资者
达能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其入驻有 助于提升娃哈哈的企业形象,同时 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优化 公司股权结构。

达能财务报表分析案例99页PPT

达能财务报表分析案例99页PPT
自己生产的产品举例:
产品冠以集团品牌出售,并列入公司的价格清单中;
产成品冠以私有品牌出售或与此类似方式;
出售即将过保质期的产品;
产品清单上的副产品
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
Gross Sales 毛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数量(shùliàng)确定原则
产品是否由公司生产并属于公司销售

产品范围?
表达
包括在毛销 不包括在毛
例如,买6份,得到免费牛奶
供应商须为传单及免费商品支付费用
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九页。
促销(cù xiāo) : 免费产品 2
消费一定金额,得到一些免费商品
若消费者购买价值人 民币30元的某一品牌(pǐn pái)
产品,他可从该得到该品牌(pǐn pái)的另一 免费产品(未列于该图上)。 传单费用 + 免费商品 + 可能针对传单上 产品的促销折扣
• 销售价格:发票上第一行的价格(折扣前)
• 如果根据商业合同,产品免费(miǎn fèi)送给客户,该产品的销售价 格也是标价,但相应地,其折扣率为100%。
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
Sales Recognition 销售(xiāoshòu)确认《一》
会计准则---商品销售 • 企业已将商品使用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bào chou)转移给购货方;
管理费用
Other income and expenses
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 Exceptional items 非常项目 Financial expenses 财务费用
Taxes 企业所得税
销售 (xiāoshòu) 第九页,共九十九页。
Sales split 销售(xiāoshòu)分类
பைடு நூலகம்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达能与娃哈哈概述 • 并购事件概述 • 并购动因与交易结构分析 • 并购影响与效果分析 • 并购风险与控制措施
01
达能与娃哈哈概述
公司背景介绍
达能集团
创建于1966年,是全球著名的跨国食品和饮料公司,业务遍 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娃哈哈集团
总结词
合规性、法律诉讼
详细描述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的不同 ,以及法律法规的变化,导致并购方遭受损失的风险 。在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中,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中 国的反垄断法和欧盟的反托拉斯法等法律法规的限制 和约束,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诉讼和合规成本。此外 ,法律风险还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等 方面。
并购方式
达能以51%的股权入主娃哈哈,以现金方式支付。
并购动因与经过
并购动因
达能希望通过并购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并获得娃哈哈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VS
并购经过
达能在1996年与娃哈哈签订了合作协议 ,共同成立了几家合资公司。2006年, 达能提出要收购娃哈哈51%的股权,遭到 娃哈哈方面的拒绝。之后,达能向法院提 起诉讼,要求撤销娃哈哈集团和娃哈哈商 标的所有权。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 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行业地位与影响
达能在中国的地位
达能在中国市场上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达能”、“碧悠”等,成为消费者喜 爱的产品。
娃哈哈在中国的地位
娃哈哈集团在中国饮料和食品市场上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其产品品种 丰富,覆盖面广,成为国内重要的食品生产企业之一。
02
并购事件概述
并购时间方式
并购时间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一、事件背景: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

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

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

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50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规定”。

娃哈哈集团&达能集团的经营战略:1、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成功企业案例 达能

成功企业案例  达能

世界食品企业发展案例研究5:达能集团供稿人:崔晓文供稿时间:2008-9-24一、概况达能集团(Danone)总部设于法国巴黎,是一个业务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和饮料公司,位居2008年《财富》500强第423位,2007年营业收入201.28亿美元全球员工约7.6万人。

达能是世界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世界第二瓶装水生产商,世界第二和欧洲第一的婴儿食品生产商,世界第三健康和营养品生产商。

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20多个国家。

达能产品分为四大主要生产领域:鲜乳制品、瓶装水、婴儿食品、健康和营养品。

20世纪90年代初,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设厂;2000年初,广东乐百氏集团与达能集团正式签约,共同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5年,达能集团亚洲有限公司成为上海光明乳业的第三大股东(基于各自发展战略的需要,2007年,达能集团已将其在光明乳业中所持的股份全部转让);2006年4月,达能将亚太地区总部迁至上海,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二、发展历程1966年,法国两家生产瓶子的玻璃制造企业合并为BSN公司,成为法国最大玻璃厂。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市场上相继出现了塑料瓶、纸盒和易拉罐等替代产品,BSN 的玻璃瓶失去垄断地位。

BSN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业务。

1970年,买下益维安品牌,进人食品饮料行业。

1971年,BSN成为法国知名的啤酒、矿泉水和婴儿食品的制造商。

1973年,BSN对达能Gervais Danone(1942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奶厂,当时已经在欧洲和全球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的购并彻底实现了转型,形成法国最大的食品集团。

主要产品包括意粉等快餐成品和饮料,还有装饮料的玻璃瓶和汽车上用的平板玻璃。

1981年,BSN卖掉了所有玻璃制品生产线,将业务集中于食品饮料,并开始在欧洲乃至全球收购食品公司和品牌。

20世纪8O年代,BSN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等国通过收购大量本地公司打入市场。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矛盾公开前后
Company name
低价收购
宗庆后悔约
矛盾激化
达能与宗庆后达 成协议,以40亿 元收购价值56亿 元,去年盈利 10.4亿元的娃哈 哈非合资公司 51%的股权。
宗庆后通过新浪 网呼吁民众“保 护民族品牌”。 并向全国人大提 交《关于立法限 制外资通过并购 垄断我国各个行 业的提案》
2005年达能大肆收 购乐百氏却不断亏 损,因此达能提出 收购盈利的非合资 公司要求,并通过 法国政府向中国各 级政府施压
达能痛斥宗庆后违约行为
Company name
严重违约 达能对非合资公司 揭示宗庆后本质
以民族品牌自居的 宗庆后,却被媒体 发现在避税的处女 岛另外注册了集团
达能声称在2006年 调查之前,“完全 不知道宗庆后的非 法活动如此持续快 速的铺开”
达能以51:49的股权比例,形成对娃哈哈的绝对控制权
宗庆后违约
Company name
自1999年以来,宗庆后在没有得到 授权的情况下,建立了一系列使用 娃哈哈品牌的公司 在市场上直接出售与合 资公司直接竞争的产品
通过合资公司的渠道进行销售
达能集团于2007 年4月下达最后 通牒要求娃哈哈 对违约行为采取 行动,否则将进 行正式起诉。

对达能的抵触情绪
Company name

达能购买百富勤在金加的股份,这是早有预谋, 而宗庆后自称“不懂资本运作那一套游戏规则”, 因此陷入达能的圈套

达能通过通过政府施压
达能在商标使用权的相关事宜上,曾经强迫娃哈 哈签署合同

达能方面的原因
Company name
并购之初
以并购著称,只决定是否在某个 国家发展业务,对娃哈哈了解不 足 管理层完全由宗庆后控制,为以 后的“独立”埋下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并购案例介绍:
2000年12月6日,法国达能公司、上海梅林正广和与海虹控股共同公布一项协议:达能共出资约1.8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10%股份。

原梅林正广和饮用水的股东由三家构成——“上海梅林”占70%,出让20%后保留50%;海虹控股拥有的9.69%以及与海虹控股总裁康健有关的另一家公司所拥有的20.31%,悉数转让予达能公司。

海虹控股一单的成交价为2900万元。

据悉海虹原来的购入价为1080万元,此次出让溢价超过160%。

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作价3亿元。

上海梅林和海虹控股分别出让5%的股权,套得1500万元。

二、背景介绍:
达能(DANONE)是世界著名的食品集团,创建于1966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

该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鲜乳制品、婴儿营养品、饮用水和饮料、临床营养品作为达能健康产业的四大主要产品,在全球市场销量排名均名列前茅。

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

达能于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中国市场。

为了与全球第一大软饮料企业雀巢公司争夺中国市场,达能以极快的速度在中国扩张。

在收购梅林正广和股份之前,达能已先后收购中国两大水企业——娃哈哈和乐百氏60%的股份,后一宗交易刚刚于2000年3月3日达成。

就在梅林正广和收购案的同一周,达能还出资获得了中国著名乳制品企业———光明牛奶5%的股份。

另外在梅林正广和收购案发生之前,上海一直流传的是:雀巢将收购正广和。

正广和在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就是汽水的代名词。

但到了90年代初期,如同所有的老国企一样,正广和汽水厂陷入困境。

1995年,正广和转以城市居民饮用水作为自己的主业。

1997年,以肉业和罐头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上海梅林食品(集团)公司收购正广和。

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企业,年销量超过100万桶。

2000年1~10月份,梅林正广和销售收入为1.38亿元,净利润达4770万元。

1998年,梅林正广和成立了正广和网上购物公司,到了2000年,3个配送中心、100个配送站、200辆小货车、1000辆“黄鱼车”加上1000名配送人员,构成了正广和在上海的整个配送网络,这个配送网络号称上海市区“无盲点”的网络组织。

梅林正广和一直怀有走出上海的想法。

不过,作为中国的老牌公司,梅林正广和在向全国扩张的时候时常未能顺应时代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资金以及企业运作方式上还不尽人意。

寻求资金支持以及企业运作经验方面的支持是梅林正广和与达能合作的直接因素。

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海南化学纤维厂,系1986年4 月经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

2001 年12 月变更为“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期间通过利润转增股本、配售股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
方式,股本总额增至342,287,194.00 元。

海虹控股总裁康健是业内公认的一个精明的投资家,他的两间公司分别持有梅林正广和饮用水的30%,以及正广和购物网络的46%股份。

达能想得到尽可能多的梅林正广和股份,而梅林又不肯失去50%以上的控股,那么他只能从康健手上去购买。

对康来说,在加入WTO前的这段时间,是投资套现的最好机会,他不愿坐失良机。

三、并购行为分析:
在本次收购案中,达能与梅林正广和均属于饮用水生产公司,同属于一个产业部门,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具有竞争关系,因此本次收购可以算是横向并购。

另外,这次收购的操作模式属于协议收购,也就是作为优势企业的达能通过协议来收购梅林正广和的非流通股股权。

这种协议收购乃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模式,1995 年外资并购第一案——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购买北旅股份,就是采用此种模式。

在本次收购案中,达能最终获得了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10%股份。

单从股份持有上看,达能并未对梅林正广和的饮用水或网络购物部分形成支配权,并未出现当时中国舆论所怀疑的“国有老字号被外国人控制”的情况。

而且,梅林正广和乃是上海的食品企业之一,在上海市场并未形成支配地位,因此本次并购并没有造成达能在中国某地或某产业市场实现垄断的情况。

换言之,本次并购并没有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四、并购行为评价:
在本次并购中,达能展现了其高超的商业手腕。

首先,达能达到了商业竞争上“兵贵神速”的要求。

在刚刚完成对娃哈哈、乐百氏和光明的收购之后,达能马不停蹄地赶在强敌雀巢之前实现了对梅林正广和的收购。

实际上,雀巢中国公司曾与上海梅林在当年10月达成一个初步协议,然而被雀巢总部否决了。

业界认为雀巢尾大不掉,导致决策效率不高,给了达能奇兵突袭的机会。

其次,达能十分了解中国人的心理。

在并购过程中,达能方面忌言“整合”二字,甚至回避用“收购”这样的词。

他们表示:“收购这个词可能会被误解,我们希望和好的厂家合作,我们并不准备整合这些公司,相反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有的品牌,我们希望通过与国内大的公司合作,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水市场。

”这样谨慎的措词可能源自对一些狭隘的民族情绪的担心,在3月初达能收购乐百氏时,就有媒体讨论过“要旗帜还是要利益”的问题。

反观雀巢,其务要掌握控股权,并坚持要收购正广和的品牌为己有,这都是上海梅林不答应的。

雀巢曾想只要能再加1个百分点到51%,再高的价也出,但是未如所愿——对于梅林方面,这是个坚决要守住的底线。

本次并购被当时业界评价为“三赢”的成功协议。

达能不但再次成功地与中国知名饮用水品牌实现合作,进一步开拓中国的水市场,还对强敌雀巢给予了沉重打击,雀巢水进入中国的计划至少因此推迟若干年。

梅林正广和则找到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为其走出上海、开拓全国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海虹控股从
购入梅林正广和股份到卖出,半年时间就赚了3000多万元。

另外,由于正广和、娃哈哈、乐百氏都已跟达能合作,而正广和的强项在于桶装水,娃哈哈、乐百氏的强项在于瓶装水。

当时,娃哈哈、乐百氏都已暂止其桶装水项目扩张。

人们于是认为,也许真能实现由达能协调细分中国饮用水市场的说法,这对中国消费者是好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7月,达能又将手中持有十年的正广和饮用水50%股份转让给中方合资伙伴。

其实在早几年前,达能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在中国的独资经营:2007年10月,达能中止与光明乳业合作;12月18日,达能终止与蒙牛成立合资企业的合约;2010年7月底,达能将其所持汇源股份约3.37亿股(占汇源总股本22.98%)出售给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达能与汇源分手后,达能集团企业传讯部副总裁Laurent Sacchi表示,在26家中国工厂中,99.7%已是达能独资。

业界认为,达能最近更偏重在华独资,而非像刚进入中国时的并购合资,因为经过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合作,达能不仅充分了解了中国的市场、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国情,而且已建立了比较好的信誉和关系,具备了独立经营、独立闯市场、独立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达能在本次收购案中的成功更多是源自它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

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收购企业后,就会把收购来的本地知名品牌冷冻起来,全力发展自己的品牌。

而达能却是充分利用中国当地的这些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事实上,达能集团在世界各国的策略几乎是一致的,以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迅速进入该国领先的饮品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并保留原有品牌。

达能集团70%的营业额来自当地的领导品牌。

当然,在达能集团得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后,其便像上例所说,与当地企业停止合作,集中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达能全球化的一个策略就是与当地领导性的品牌进行并购、合资或合作,实现达能品牌的本土化销售,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并为自身品牌的市场开拓建立基础。

这种海外发展策略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