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20梦回繁华》公开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0梦回繁华》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0梦回繁华》优质课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20梦回繁华》的作者、背景和题材。
2.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2. 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生字词汇。
教学难点:1. 阅读理解文章的深层次意义。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了解。
教具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2. 板书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20梦回繁华》的作者、背景和题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方法。
Step 3 梳理文章结构(10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课文结构图,让学生帮助填写完整,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Step 4 阅读理解(15分钟)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1. 文章开头讲述了思南园的景色如何,请问最后一段描写了什么?2.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文章的主要主题是什么?Step 5 单词学习(10分钟)请学生记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并解释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Step 6 文学鉴赏(15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20梦回繁华》中所描述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7 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将要记住的重要知识点写在笔记本上。
Step 8 课堂作业(5分钟)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在下一节课之前准备好。
将作业布置在班级作业平台上。
Step 9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多的欣赏和了解。
Step 10 下节课预告(5分钟)教师提前告知下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前预习。
初中语文《梦回繁华》教案

课文这样介绍优于刚才我们的介绍在哪些地方?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本文是逻辑顺序。
学生回答。
(1)列数字,介绍画作的尺寸。
(2)引资料,在第五段中。照应其写实性。
(3)打比方。第三段。使内容回味无穷,表达更形象更生动。
(4)摩状貌。第四段。描述当时北宋的繁华。生动、形象。典雅而有韵味,使读者更能具体了解当时此处的生活状况
学
反
思
备课时间:11月7日(星期三)
学科
语文
班级
初二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梦回繁华
课型
自读课
2课时
教材
分析
《梦回繁华》,位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第四课。本单元都是说明文单元
学情
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接触了多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继续练习信息的概括和归纳。
教学
目标
1.词语积累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意义及历史地位。
四、请学生再次介绍《清明上河图》
五、布置作业。
将自己的对《清明上河图》介绍的说明性文字记录下来,并标注出你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请学生说说你了解的《清明上河图》。
本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我们对它的介绍相比,做了哪些补充?
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提取信息法。)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幻灯片投影。
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想象丰富的写作方法。
教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导
学生的学
一、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段落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欣赏诗歌的艺术性。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教学准备:1.复制课文,准备多媒体设备。
2.准备习题,复习测试。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课题:“梦回繁华”,你心中有没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它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还是一个乡间小镇?2.展示图片:“梦回繁华”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小说家唐家三少描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并通过一段留言深深打动了电影导演于淼。
3.提问:“梦回繁华”这个题目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涵盖的内容有哪些?【导学】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读课文,分段或篇章回答以下问题:a. 第一段的繁华梦是什么?b. 电视台来采访他们,并与于淼谈了什么?c. 海豚俱乐部的经历是怎样的?d. 维久厨艺学校的经历是怎样的?e. 小团子的故事是怎样的?3.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辅导。
4.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拓展】1.讨论与思考:为什么电影导演于淼放弃了高薪的编剧工作改行开餐馆?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为什么?2.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诗句“梦醒寻无梦,花落忆花菲”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让学生谈谈在阅读这句诗时有什么感觉。
3.以诗歌朗诵和欣赏为主线,学生分组朗诵自己挑选的诗句,并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巩固】1.布置阅读任务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诗句,并解释放在一张海报上。
2.选择几组同学将自己的海报展示给全班,让全班进行点评和交流。
3.针对难点和疑惑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梦回繁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梦回繁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著名画家毛宁在介绍画作时,采用“画作分类——画家画意——画作概貌——画面内容——特色价值"的顺序,凸显画卷的繁华之状。
所以该文的文本特质在于,作者选择介绍内容时紧扣作品主要内容特征和艺术特征。
介绍语言不仅符合作品特征,也考虑到了读者接受水平和期待。
介绍顺序同样符合观赏者的欣赏顺序和画作的安排顺序,贴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文章属极佳范文,极具模仿,因此,教学时,既要突出自读课文的特色,还要达到巧设生活情境,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已经基本掌握说明文的文学常识,这篇文章,课文难度不大,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以课文为基础,以活动为抓手,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从“阅读提示”中,去掌握说明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并能与生活情境之——补《清明上河图》主题展“入场券"结合起来,抓关键语句,梳理主要内容。
2.细读重点段落,并能与生活情境之——安排展板布局,编辑展板文字,落实重点段落及全文的说明文三要素。
3.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写作特色,并能与生活情境之——模仿文章介绍某个艺术品或、画作、乐曲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学情,导入新课1.了解学情,确定教学方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自读课文《梦回繁华》,预习过的请举手。
2.导入谈话,重视阅读提示孩子们啊,打开自读课文的钥匙在哪啊?预设:学生回答可能千奇百怪,引导到“阅读提示”,共三段,第一段,点评文章;第二段:学法引导;第三段:延伸探究。
二、设计活动,教学新课1.谈话:立足课文,参照“学法引导",老师构想了个很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我们一起去完善它,好不好?白板展示活动主题:《梦回繁华》艺术展2.和学生一道设计活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4)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补充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在梦中回到唐朝都城长安的所见所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梦境。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提高阅读能力。
-提问: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生字词你们不理解的?请大家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梦回繁华》,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梦回繁华》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课文背景较为陌生,需要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涵。
2.课文中的生字、词组较多,对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20《梦回繁华》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2.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75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清明上河图》图片欣赏。
汴河拱桥《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二、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二)重点词语。
1、注释摘录。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总结提升
环节7
课堂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遒劲(qiú) 绢本(juàn) 春寒料峭(qiào)
B.田畴(chóu) 覆灭(fǔ) 摩肩接踵(chǒng)
C.汴梁(biàn) 舳舻(zhóu) 长途跋涉(sè)
D.纤夫(xiān) 握篙(hāo) 络绎不绝(yì)
3.就全文而言,使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通过浏览文章,能够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并理清说明顺序
环节4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课堂检测
巩固所学
环节8
板书设计:
第1段:交代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第2段:介绍作者生平,及其创作动机。
3—5段: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
4.《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领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课堂检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在本次《梦回繁华》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与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课堂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繁华景象,效果较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时间把握上,我意识到可以适当缩短导入部分,为后续的教学内容留出更多时间。
2.新课讲授:在讲解课文时,我尽量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重点。但在难点讲解部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今后我需要在这部分加强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研读课文《梦回繁华》,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繁华景象的技巧。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词汇、成语、俗语等,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等,并了解其用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美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繁华与衰落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繁华景象相关的文学描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活动。学生们尝试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现代场景,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知方法学用交融赏名画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是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
单元导读中有所明确:选取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阅读提示中有所强调: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
结合本单元的写作主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由此确定,以《梦回繁华》为范本,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解读方法,引领学生实践说明文的写作技法。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基础上,对于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和写作特点学生已有了明确的认知和透彻的理解。
自主阅读并不存在较大问题,合作探究也能进行个性思考。
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表现欲,有助于深入解读,更有利于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字词,感知文章大意,概括文段内容,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提高理解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学用交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领略绘画艺术的神奇,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体会浓郁的学习幸福感。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字词,感知文章大意,概括文段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
导读,激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自读课文——《梦回繁华》,作者是毛宁。
通过读写结合,实现学用交融,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写作技法。
希望这堂课,大家都能学有所获。
(明确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了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
二、初读·感知文意
1、速读全文,明确这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预设:《清明上河图》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探究思考,作者为何以《梦回繁华》为题?找出点明文题的关键句。
预设: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三、细读·明确顺序
1、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一生朗读,一生概括,教师总结。
)
明确: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动机、整体特点、主体内
容和社会价值。
板书:背景、内涵、特点、内容、价值。
2、探究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3、精读3、4段,明确段落之间的总分关系,掌握文段运用的空间顺序。
师生交流,互动总结,品析关键语句。
画现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4、欣赏画作全貌,感受艺术魅力。
四、赏读·品味语言
1、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简要分析作用。
预设: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介绍了画作的整体特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逐渐转入快板,留下无穷的回味。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画作的艺术感。
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详尽说明画面内容的写实性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
2、选取文中的四字词语,简要赏析如何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悟读·畅说感受
1、说一说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独特体会。
2、了解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名家观点。
六、拓展,学以致用
1、仿照3、4段的内容,运用总分结构和空间顺序介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2、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六、小结·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通过毛宁的《梦回繁华》,感受了《清明上河图》的国画魅力,感知了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
学以致用,尝试介绍了《富春山居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领略了神奇的艺术,追溯了灿烂的历史,也醉心于精妙的文字。
同学们,体味语文之大美,探寻课堂之诗意,这是最大的幸福!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毛宁
背景
内涵
清明上河图:逻辑顺序特点开卷
内容中段空间顺序
价值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