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赏析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和文学家,她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
以下是一些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通过描绘溪亭日暮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词中的“兴尽晚回舟”和“误入藕花深处”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美景而忘返的心情。
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想要回归却不得的苦闷心情。
1.《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
通过“谁伴明窗独坐”和“影儿俩个”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孤独无依的境况。
而“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则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和寂寞的恐惧。
1.《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以“寻寻觅觅”开头,通过描绘冷清凄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失落和悲伤的心情。
词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描写了作者借酒浇愁和孤独寂寞的感受。
而“满地黄花堆积”则通过描写凋零的菊花,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悲伤。
以上是对李清照经典诗词的一些赏析,她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
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
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6、一面:整个脸上。
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8、韵:标致。
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
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
“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
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
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
李清照著名的诗以及赏析

李清照著名的诗以及赏析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的诗以及赏析,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的诗以及赏析11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宋代〕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爽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清爽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表达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独特独具的抒情名作。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诗以及赏析21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美丽,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纳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肤浅愁闷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奇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殊是比方。
李清照诗词解析

李清照诗词解析摘要:一、李清照概述二、李清照诗词赏析1.如梦令2.一剪梅3.声声慢三、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点四、李清照诗词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李清照概述李清照(1084 年- 约1155 年),字易安,号称秋爽斋主人,生于北宋晚期,是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为进士、知名诗人,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丰富,包括爱情、离别、闺怨、忆旧、寓言等,以豪放、清新、婉约、含蓄等多种风格交织,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和坚韧,成为宋词的一朵奇葩。
二、李清照诗词赏析1.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一剪梅《一剪梅》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
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词中以秋景、秋声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故人、往事的深切怀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的诗词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如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绘、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她的词作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婉约的柔美,展现了女性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世界。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她的诗词多写爱情、家国情怀、生活琐事,风格清丽,含蓄婉约。
她的诗词以抒情为主,语言流畅婉转,意境幽静深邃,情感真挚动人,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诗词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新脱俗
李清照的诗词语言清新脱俗,不拘泥于俗套,她的诗词包含了大自然、人物、情境等,节奏感强,节奏宁静,押韵婉转,情感含蓄,善于运用比方和修辞,使诗句更加优美和生动,体现出李清照谨慎,深入人心的特点。
二、婉约含蓄
李清照的诗词富含婉约含蓄的情绪,她的诗句华丽流畅,但情感却深藏不露,暗含着深切的感受,涵盖了人生百态,表达了她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
她的诗词不像一些男性诗人的诗词那样直截了当、热情洋溢,而是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丝深深的怀念和感慨。
三、朴实自然
李清照的诗词朴实自然,强调了生命本身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她讽刺性地抨击那些虚伪、浮夸和虚荣的行为,鞭挞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倡导真善美的生活方式,呼唤人们回归自然,珍视自己的本性和人性,追求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1。
诗人李清照的豪放诗词鉴赏

诗人李清照的豪放诗词鉴赏李清照,北宋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个性,独具一格。
其中,她的豪放诗词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来鉴赏一些李清照的豪放诗词,领略其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名为《如梦令》的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写景入手,描绘了一个晚上归途中迷失方向的情景。
词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切眷恋和陶醉。
而词末的“惊起一滩鸥鹭”,则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外部世界的自然景色相结合,显示出豪放跌宕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如梦令》的后续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写情为主线,由外及内,情感丰富而含蓄。
词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诗人经历了一夜的雨夜归思,情感无法平静。
而词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透露出诗人内心对旧日风华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在李清照的豪放诗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她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比如《如梦令》的第三首词:“乘兴远游,凭谁问、行踪。
杜鹃花里忽见,私语只言两三句。
还似、旧时茶宴,寻常、缺月宫前。
”这首词写诗人乘兴远游的旅途中,偶然遇到了杜鹃花开的美景,引起了她对故乡亲友的思念。
而“还似、旧时茶宴,寻常、缺月宫前”则寄托了对旧日时光的怀恋和对国家繁华昔日的惋惜之情。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豪放诗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独特之处。
她不拘泥于世俗的框架,敢于直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使得她的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赏,至今也流传千古。
通过鉴赏这些豪放诗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到她的才情与豪放个性,使我们更加爱她的作品,也更加敬佩这位伟大的女诗人。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人李清照的诗歌诗词赏析

诗人李清照的诗歌诗词赏析李清照诗歌诗词赏析11.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宋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2.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诗歌诗词赏析21.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李清照〔宋代〕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2.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李清照〔宋代〕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山又断一作:水又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3.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李清照〔宋代〕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版本一)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
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拾起一地残香——李清照诗词赏析【卷首语】她是最有才华的女人。
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蕴育了她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她的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她是最幸福的女人。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她也是最落迫的词人,目睹国破家亡,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她用婉约的词无力的控诉着国破与家亡,和着泪,写下斑斑的长句。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悲凄一生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一同走入她的诗词,走入她的人生……【诗人简介】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少年时即作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
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过着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的生活。
后金人大举南侵,发动“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夫赵明诚患疾卒于建康,李清照只好携带书帖典籍出逃,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散失大半。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
晚年的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四年,她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其间大量词作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二十六年,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经典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真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练习】1、词作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到的?2、任选一句从用词的角度加以赏析。
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其早期词作。
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昨夜雨疏风骤⑵,浓睡不消残酒⑶。
试问卷帘人⑷,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⑸。
【注释】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练习】1、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绘词中之景。
2、“绿肥红瘦”句自古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练习】1、该词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本词寥寥数语,但意境深远,请任选一处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声声慢该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
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⑻,独自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练习】1、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句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诗人生平具体要析“愁”的具体内容。
念奴娇·萧条庭院《念奴娇·萧条庭院》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别本题作“春恨”、“春情”等。
作者从一场春雨中引发出种种难以排解的愁绪。
上片由春闲引发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通过抒写春寒之日的凄清,反映作者百无聊赖的心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①。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②,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④,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⑤,更看今日晴未⑥。
【注释】①“又斜风”二句: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反用其意。
重门:多层的门。
②险韵诗:以生僻而又难押之字为韵脚的诗。
人觉其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并无凑韵之弊。
③玉阑干:栏杆的美称。
④“清露”二句:此系引用《世说新语·赏誉》篇的成句。
⑤烟敛:烟收、烟散的意思。
烟,这里指像烟一样弥漫在空中的云气。
⑥晴未:天气晴了没有?未,同否,表示询问。
【练习】1、词中的景灵动飘渺,请任选一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2、词中包含着多种情,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清平乐·年年雪里《清平乐·年年雪里》是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悲苦之感和亡国之忧,感慨深沉。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⑴,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⑵,萧萧两鬓生华⑶。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释】⑴挼(ruó):揉搓。
⑵海角天涯:犹天涯海角。
本指僻远之地,这里当指临安。
⑶萧萧两鬓生华: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练习】1、请简要分析此词表达的情感。
2、请结合写作背景简要分析“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一句的表达效果。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薄雾浓云①愁永昼,瑞脑②消③金兽。
佳节又重阳④,玉枕纱厨⑤,半夜凉⑥初透。
东篱⑦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⑧黄花⑨瘦。
【注释】①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②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详见《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注。
③消:《花草粹编》等作“喷”。
④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⑤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 厨,《彤管遗篇》等作“窗”⑥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⑦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⑧比:《花草粹编》等作“似”⑨黄花:指菊花。
《札记·月令》:“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练习】1、请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的表达效果。
2、结尾三句历来广为传诵,请简要要析原因。
武陵春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风住尘香花已尽⑵,日晚倦梳头⑶。
物是人非事事休⑷,欲语泪先流⑸。
闻说双溪春尚好⑹,也拟泛轻舟⑺。
只恐双溪舴艋舟⑻,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