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清政府在改革中走向灭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新政及破产
清末新政是指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政试图通过西式近代化来挽救滞后的国家命运,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国家日益衰落。
康有为等人认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经验,来改善中国的状况。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旨在推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却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干涉的打压,最终以失败告终。
百日维新则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反对派发动的一场改革,试图加强教育、开放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等,但同样被清朝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打压。
清朝的破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清廷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危机和挑战,官僚制度腐败,统治能力日益下降。
经济上,中国面临着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等多种问题,无法与欧美列强竞争。
社会上,封建主义的束缚难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总之,清末新政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朝破产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 1 -。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清政府从全面革新到最终没落的历史解析

清政府从全面革新到最终没落的历史解析自1644年清朝建立以来,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时间,尽管清政府在其统治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最终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而在清政府治理的过程中,著名的全面革新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背景清政府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社会秩序混乱、财政赤字加剧、外交压力增大等多个方面。
加之清政府传统的封建体制极难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全面革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内容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内容极其宽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所召开的有关议会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国家银行等大型综合性项目都是其改革的内容之一。
其中,政治方面的全面革新是最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问题。
清政府试图推出的议会制度改革,可以说是这一政治改革的核心。
由于当时中国的封建特征较为显著,外来的议会制度并非一下子就能够被广泛接受。
清政府为了逐步推广议会制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索,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改善。
在其整个改革过程中,议会制度和改革的理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而在其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中,清政府也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
其提出的教育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军队等都是有助于建立现代化国家的举措。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成果和成本清政府的全面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的近代化进程以及对官僚贪污、浪费的有效处置。
但同时,清政府全面革新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需要耗费更多的力量和资源。
其全面革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官场腐败和思想保守的问题,这也正是其慢慢走向没落所在。
清政府全面革新的影响清政府的全面革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环,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随着其全面革新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清朝也因其全面革新的失败及时地引领了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转型。
清末新政的成败

清末新政的成败2011-10-03 第09版:中外历史作者:高放来源:学习时报字数:6181 清廷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1898年镇压了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之后,很快引发了 1900年义和团的暴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
在国难加深的险境下,慈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大清王朝的世代威权,不得不从 1901年重新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以往史学界对新政多加否定,甚至认为“新政实际上是一种苛政”。
这有失偏颇。
我认为清末新政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清末新政历经10年多,大体上可分为前5年与后5年两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法制方面的成就后期比之前期更为显著。
但是新政终归失败。
其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值得重新总结。
经济方面,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同时又指明:“振兴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总节 4830页)可见振兴农工商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主权以抵御外国资本入侵,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尤其是义和团的内乱和八国联军的外祸给农业造成很大破坏,所以新政从恢复农业起步。
主要措施是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
由官方兴办农事试验场,是破天荒的新举措。
1902年首先在保定办一所农事试验场,1906年进而在福州、北京、济南、盛京(沈阳)等地增设开办,引进日、美等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如洋犁、畜力机器、割麦器、玉米自束器)等。
现代化工业也开始由官方倡导。
1901年开始由北京进而在多省设立工艺局或劝工局,用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
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
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
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
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编练“新军” 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
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
1894年冬,清政府命胡芬在直隶(今河北)马厂编练“定武军”,次年转往小站练兵。
随即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约七千人。
同时,又有张之洞在湖北编练的“自强军”。
1901年以后,“练兵”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当年下谕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并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1903年,清朝中央政府设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各省设督练公所,为中央及地方编练“新军”的领导机构。
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三镇,成为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
1905年6月,清政府将“常备军”改称“陆军”,统一全国番号,“北洋陆军”练成六镇,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统率全国“新军”,并将北洋六镇中四镇的指挥权收归陆军部。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目标是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清末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帝国的终结。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外部压力与内部抵制清末新政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各种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政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国内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清朝皇帝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特别是慈禧太后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加强了对政局的掌控,限制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慈禧太后因身后未有合适皇子继任帝位,她唯恐社会变革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对清朝新政持谨慎和顽固的态度,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下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贵族对新政改革亦持异议,他们担心改革将削弱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而积极地阻挠和抵制新政的推行。
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下,新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二、改革方案的缺陷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其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有关。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设置各种新的官署和部门来改革现有的官制,推行分权制度,但实际上这些新官署的权力仍受到皇权的限制,缺乏真正的自治权,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政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政治改革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
在经济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洋务运动、修筑铁路和发行银元等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技术力量、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原因遭遇困难与挑战,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致使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教育和文化上,清朝政府也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改变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模式,导致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清政府的改革与覆亡

清政府的改革与覆亡刘悦斌:清政府的改革与清王朝的覆亡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今年整整100年了。
这是一场根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革命。
对于这场革命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慢导致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快有以致之。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时发生这场革命呢?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今年整整100年了。
这是一场根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革命。
对于这场革命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慢导致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清政府的改革速度太快有以致之。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时发生这场革命呢?这要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三股政治势力的各自取向和力量对比分析。
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三股政治力量:一是清政府,这是统治力量;二是立宪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三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后两股力量是甲午战争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新兴力量。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开端,它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为途径,目的是“自强”御侮。
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政治上的破产。
接下来中国该何去何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选择:一种是康有为的维新之路,一种是孙中山的革命之路。
在 19世纪末,主张渐进的维新之路得到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这时候,革命还被看作大逆不道,孙中山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把革命党人看作“乱臣贼子”,“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维新变法运动昙花一现,即被慈禧太后血腥镇压,“中国又成一旧世界”(李鸿章语),盲目排外的守旧势力一时间甚嚣尘上,结果是他们为了逞一时之快,利用义和团,并向各国宣战,导致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沦陷,慈禧西逃,清政府的威信一落千丈。
慈禧还算明白,知道她两年来的作为不得人心,给清王朝带来了统治危机,于是在逃往西安的半路上就急忙发布谕旨,宣布实行“新政”,以收拾人心,挽救危机。
论文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练新军、建立新军制、设立练兵处、废除武举、派遣留学 生学习军事、筹建武备学堂
湖北新军
• 3、经济方面的改革 • (1)1903年7月,清廷设立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 • (2) 制定商律;颁行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
《商人通例》、《公司律》、《破产律》、《商会简明章程》 等一系列商法。
•
1905年12月——1906年8月
• 载泽、戴鸿慈、李盛铎 、端方和尚其亨
• 2、预备立宪的宣布
•
1906年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 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 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 预备立宪的步骤:是先从官制改革入手,
• 预备立宪的时间:到时再说
一个地方政府的言论、咨询机构。通过的议案没有强制力。
•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
1911年11月3日
•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钦定宪法大纲书影
•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 1、立宪团体 •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清末新政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活力的必备 条件,但是改革总是伴随着风险。我国 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 盾突出,这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教 育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 为社会主义制度注入新鲜的血液,永远 保持青春与活力,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管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及公债事项、新订法典及嗣后修改 事项(但宪法不在此限),以及其余奉旨交议事项等。
具有一定立法权的不完全的立法机构。
谘议局是清政府为筹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
宣统元年(1909)九月开始在各省陆续成立,为各省采择舆论之所, 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职责是议决本省兴革事宜、 预决算、税法及公债、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及督抚咨询事项 以及收受本省自治会或人民陈请建议事项等等。
清政府在新政改革期间实施了这么 多的措施,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在改 革中走向了灭亡???
讨论 分析
新政的积极作用
新政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政 中关于“派遣留学生出国”、“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等明文规定,客观上促使中国近 代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制度的 更新并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培植、壮大了力量, 同时促进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
•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 拒俄运动 1903
•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 ③清新政的成果。
•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 (1)立宪派的形成
•
张謇 郑孝胥
• (2)康梁等维新派
•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 3、日俄战争的刺激
新政的实际效果
对于实际效果,可以从清廷被立宪派、维新 派、革命派和代表列强的袁世凯四者“群殴”的惨 剧可知 ,效果似乎不大理想,并且由史实知道新政 之后仅仅1年,清政府就在革命和袁世凯的逼宫下 而灭亡,所以可以说,新政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原因
根本在于清政府虽然避免在镇压立宪派的 国会请愿运动时暴露真相,但在搞“皇族内 阁”时暴露了底牌,伤透了立宪派和维新派 热忱的心 。代表社会有志之士和人民的革命 派本来就看不惯清政府,清政府这么一折腾, 还把本来自己的支持者立宪派和维新派很多 人投逼到革命事业中去了,使得自己更加孤 立,加上持实权的袁世凯强势“逼宫”,清 政府不就范也不行了,于是,中国最后一个 正经的封建王朝——大清,就亡了。
• 3、清廷的官制改革:1906
留:内阁与军机处并存,不设责任内阁。都察院、宗人府、 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内务府等均照旧制。外务部、吏部、 学部仍照旧制。都察院、宗人府、翰林院、钦天监、銮仪卫、 内务府等均照旧制。
改并:巡警部改民政部,户部改度支部,礼部以太常寺、 光禄寺、鸿胪寺并入,兵部改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 入),刑部改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大理院专管审判,工部 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理藩院改理藩部。
• (3)劝设商会、奖励实业 • 4、文教方面的改革 • (1)废除科举制度 • (2)奖励出国留学 • (3)改革书院制度、广设学堂。 • (4)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学部 • (5)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 • 5、司法改革--修订法律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
——清政府在改革中失去政权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 清最后十年改革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 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 “辛丑新政”、“新政”等。
• 变革的主要内容(1901-1905)
• 1、行政制度改革--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 a、总理衙门改外务部;b、设立商部(1903)、巡警部 (1905)、学部(1905);c、裁撤重复闲散衙门;d、整顿 吏治、裁汰胥吏、停止捐纳买官;e、允许满汉通婚,令旗人 自食其力。
增: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电报、邮政等事务。
• 4、《钦定宪法大纲》等文件的颁布
•
1908年8月29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等文件
• 5、谘议局、资政院设立
• 1907年7月,清廷宣布筹设资政院:“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 议院,实为行政之本。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 1910年10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 (1)日胜俄败的结局向国人昭示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势, 增强了立宪派追求君主立宪体制的信心和决心 。
• (2)立宪派加强了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宣传与鼓动;
• (3)统治阶级内部赞同立宪的人也在逐渐增多。
• 4、清廷官员的奏请
• 5、国内局势继续恶化
• 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及其举措
• 1、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直接影响
新政中的“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设立,对 资产阶级各派和全国人民无疑是个天大的玩笑,其 真实的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使得民众对清政府彻底 失望和资产阶级立宪派和维新派的离心,清政府从 此陷入空前孤立的状态,这无形之中为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帮助,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深远影响
新政为资产阶级宪政制度进行了大力宣传,为 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制度目标向宪政化的方 向发展提供了范例。同时,新政虽是一个清政 府自欺欺人骗局,但客观上为中国社会进行了 民主启蒙的作用,为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做了一 个前奏,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