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合集下载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1901年至1905年的“新政”未能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

日俄战争后,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普遍认为,日本能够战胜俄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了立宪制度。

从而,他们更加卖力地鼓吹立宪,并以积极运动政府有关当道。

而在统治集团内部,以洋务官僚和驻外公使为主的一些人,也就此提出了“立宪”的要求和建议。

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激荡不已,群众自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清政府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局势,于是以“预备立宪”来对付立宪舆论和革命浪潮。

1905年,清政府宣布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作“立宪”准备。

五大臣于年底成行,分赴日本和欧美国家,次年夏秋之交先后归国,载泽、端方等多次被召见。

他们向西太后力陈实行立宪有巩固皇位、减轻外患、消弭内乱三大好处。

还献策说,立宪究竟何时实行,怎样实行,可从容计议;只要先定下立宪的“国是”,就能够安抚立宪派,稳定大局。

若继续狐疑,就会使希望立宪的人们失望,甚至“激成异端邪说,紊乱法纪”。

经过亲贵重臣的一番争论,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正式颁布了“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

在这道上谕中,清政府承认,“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而中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所以“非广求知识,更订法制”不可。

它宣布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首要任务是改革官制,厘订法律,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在此期间,天下臣民要“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预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

这道上谕,确立了实行立宪的基本国策,清政府由此进入预备立宪时期,即宪政改革时期。

但上谕所定原则,说明执政者对政权的开放极为有限。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1 清朝末期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期,以韩非子为总负责人,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以便重新修复帝国。

被称为“新政”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彻底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完全同步。

2 预备立宪改革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政治,清政府于1906年发布《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

这一改革方案推出了议会制度,包括议会主席任期,及有权行使议会权力的委员会等。

此外,还规定议会会议由国务院任命的和由大臣投票选出的代表组成,旨在从政治和法律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同时,政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实施这项改革,以实现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实行。

3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新政”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改革传统的清朝学校,包括改革传统科目,重新设立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基础教育模式,以及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另外,清政府还派给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让他们接受现代文化的西化教育,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迎接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文明。

4 经济改革清政府“新政”的经济改革是由韩非子的努力推动的,他的改革目标是改善中国的生产和贸易,以及改革中国的金融秩序。

清政府设立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使人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工业机械、提高贸易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还改革了金融体系,推行铸币与纸币现金兑换制度,减少流通中人们使用钱币对纸币的汇率,以便改善经济秩序。

5 运动及洋务两大改革末期清政府另外两大改革是根据洋务思想的“运动”和“洋务”。

“运动”的目的是使除封建官僚体系,使政府机构和官员能更好地维护生活和经济活动;洋务改革的目的则是使清朝的政府机构能够与西方政府机构相比,从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实质上是一股维护政府统治权威和西化运动,“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是该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推出了议会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政府还改革了教育体系、经济体系,派给学生去国外留学,开放贸易,改善经济秩序;并且“运动”和“洋务”及时调整了政府机构,以便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完成西化文明。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风起云涌的各阶层反抗斗争
• • • • • • • • 抗捐抗税 抢米风潮 会党和农民起义 罢工斗争 兵变 学潮 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保路运动
第二阶段:预备立宪(1905-1911)
一、背景 (1)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 (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的高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3)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一些官员的反思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表明:清政府的改革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之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第一阶段: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镇压,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 (2)民族资产阶级宣传革命
一、清末新政:
二、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②政治: ③军事: ④经济: 三、目的 (1)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 统治 (2)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经济改革: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和提倡民族工业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 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 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 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 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 投资公
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其目的是为了博取帝国主义的欢心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 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 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 的近代化。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清末预备立宪。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国家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则纷纷侵略中国领土,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国家危机,寻求变革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清朝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试图通过立宪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预备立宪是指在实行宪政制度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试验性的改革探索。

清朝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

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清政府试图在保留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宪政制度,以期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成立了许多新设的官员职位,试图通过这些新设的官员职位来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设立宪政学堂,培养宪政人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来逐步调整和改善国家的法律制度。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以期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

然而,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并未取得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许多内外部因素的阻碍和挑战。

首先,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阻力,使得政治改革难以推进。

其次,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外国列强的压力和干涉,使得国家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最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的严重局面,使得国家改革难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总的来说,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教学目标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

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

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

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预备立宪”内容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骗局
结果: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社会各阶层都产生 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命派反 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 革命,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 展,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新政
①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②时间:1901年开始
③措施:
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

改革经济,保护奖励工商业。

④作用:推动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捐税,激化矛盾。

⑵预备立宪
①原因:遏制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的推动。

②过程
1905年,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③影响:立宪派分化;汉官离心;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

○阅读思考: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依次出现了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

从这三次新政的从主要内容来看连续性,它们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的现代化,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

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三次新政推行过程中,它们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内容的改革,并且有不少内容是前后相继不断深化。

洋务新政的主观目的是“自强”“求富”,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创办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

洋务派的“自强”观和“求富观”始终没有冲破“中体西用”的藩篱,尽量以“西用”来引进西学,这有助于摆脱顽固派的阻挠,却也限制了洋务新政的深化与发展。

洋务新政的推行启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洋务新政未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