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一.新政(1901-1905)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侵华国内出现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代表人物:张之洞、袁世凯内容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实质:讨好列强,维护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1905-1911)领导:资产阶级立宪派过程:五大臣出洋考察内容:《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三.异同点比较相同点:1.指挥者相同。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都是在清政府的指挥下进行的。
2.发生时间大致相同。
二者都是在快要灭亡的清朝晚期进行的。
3.目的相同。
都是为挽救快要灭亡的王朝而努力的。
不同点:1.二者的结局不同。
清末新政取得了最终的成功,产生了一些比较显著的效果。
但是,预备立宪被揭穿最终失败,是一场阴谋。
2.进行的方式不同。
清末新政主要是对国内的制度军队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并且派出政府官员出国考察,学习外国先进经验。
而预备立宪是进行一场阴谋的变革政府的活动.3.性质不同。
清末新政是一场比较正义的维护政府统治的变革。
而预备立宪是一场阴谋活动,非正义的企图篡权的活动。
四.维新派和立宪派之比较1.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
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未触及封建土地制度维新派主张和平和改良的方式,幻想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君主立宪派:是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
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颁布宪法,召开国会,建立所谓责任政府,以便资产阶级上层能够参与政权。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了堂堂大清朝,惨
痛教训之一就是日本能果决地实行“脱亚入欧”,使国势 骤强。像日本人那样,更大程度地吸纳西学,不仅在“用” 的层面上学习西方,还要在“体”的层面效法西方。甲午 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期,从这时 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 历史进程。
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建立内阁,是行政制度的进步。但清政府
在这一过程中,极力保持满清贵族特权集团的权力和利益。新成立 的内阁13名成员中,竟有9名满人,汉人只占4名;而且在9名满人中, 皇族竟然又占7名。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 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开始就预言清廷的立宪是欺人之谈,批驳立
宪派的种种言论,并揭露了清廷立宪的虚假和反动,强调只有推翻
清朝政府,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立宪。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
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
命派反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革命,
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快了自身灭
亡的步伐。
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开பைடு நூலகம்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
“新政”的内容分析: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添设新的 机构,譬如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 务部,位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各国的交涉。建立专 门负责经济发展的机构农工商部。在军事改革中,设立巡 警部,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兵制,将军制分为常备军、续 备军、保安三种。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 府又设立了学部,科举制度结束。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军事改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就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使用西法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两支军队。操习新式枪 炮。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原始资料: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

原始资料: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自开国以来,列圣相承,谟烈昭垂,无不因时损益,著为宪典。
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
现载泽等回国陈奏,皆以国势不振,实由于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
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
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著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著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合群进化之理,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忿败大谋,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豫储立宪国民之资格,有厚望焉。
将此通谕知之。
钦此。
──引自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4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课件:第6单元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对外取媚于洋人,对内欺骗民众、笼络人心, 平息民众革命怒火。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
材料二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康有为在《中国 维新报》上发表“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 行宪政之大号,以报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 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对待清政府“预备立宪”的 态度和目的。 [答案] 态度:康有为对清政府“预备立宪”表示拥护, 大加赞扬。目的:民权实现,中国从此就不会亡国了。
[结论形成]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1)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 制革命形势和挽救统治。 (2)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没有超出“中体西用”的 范畴。 (3)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活动,符合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教训 (1)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 (3)不能对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迫 使孙中山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致使伪装共和的袁世凯轻而易举 地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4)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和民主共和失之交臂,中国人民 的民主革命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4)从实际作用相对其主观目的来看具有背离性。它引起 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 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派遣的留学 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 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 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的 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2第6单元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1 1901年清末新政
(1)目标:维持专制统治
(2)内容:设外务部;扩练新兵;废科举,设学堂;立法保护工商业
(3)评价: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4)结果:大量增税,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1907年夏预备立宪
(1)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2)1909年各省议员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3)1911年,清成立“责任内阁”,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同时“皇族内阁”引起汉官离心(4)结果:清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章炳麟、陈天华、邹容
2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4)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 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1)与保皇派论战,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2)举行多次起义
4 辛亥革命爆发
(1)时间:1911.10.10
(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1.列强为保护在华利益,扶植袁世凯为新代理人
2.对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3.袁世凯胁迫清帝退位,窃得临时大总统职位
4.辛亥革命的意义:
(1)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推翻清王朝,结束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2)创建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并未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导学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导学案一、重点难点本课教材主要讲述清末中国专制与民主势力的斗争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问题: 一是清末中国的民主力量是怎样与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 二是从清末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历程, 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两个: 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二、知识梳理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一)"清末新政"的目的、内容和结果。
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其目的是挽救清朝危局, 继续维持其专制统治。
从"新政"内容角度看, 改革官制、兵制和学制等, 主要是为了取悦于列强, 以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的需要; 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等, 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 笼络人心。
分析结果时, 要求树立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更多是其局限性。
由于没能跳出"中体西用"的案臼,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实行过程中大量增加捐税, 更加促使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出台的历程、实质和后果。
讲述 "预备立宪"的历程, 可以采用大事年表的形式如:1905 年派五大臣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设资政院咨议局、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出台。
从过程中逐步认清其真正的目的是为"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拜气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 使满洲贵族继续专权, 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
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 还形成了立宪派, 它是抵制革命的, 主张君主立宪的。
[人教版历史选修2]6.3《_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人教版历史选修2]6.3《_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https://img.taocdn.com/s3/m/014b7edf04a1b0717fd5ddcc.png)
2、评价:
(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中体西用” 的 (2)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
一、 清末新政(1901-1904) 1、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2、措施和客观影响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 ③改革学制。兴办学堂,----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派遣留学生。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级 的发展
2、“严守中立”,积极扶植代理人
(1)列强改变对华策略的原因 ①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②列强内部分裂,难以合作与协调行动
(2)列强选袁世凯做代理人的原因 ①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实力与野心
②袁世凯能够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③袁世凯得到封建势力的支持
3、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1)军事:加强在华军事力量 (2)外交:拒不承认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 (3)财政: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 临时政府
4、“新政”的特点
(1)主观目的发动性 (2)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 (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二)“清末新政”(1901-1905 年) 1、主要措施:
(1)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2)兵制:编练新军 (3)学制: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经济: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结果:
激化了阶级矛盾
5
(三)“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预备立宪”的历程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11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宣布预备立宪,但无实际方案 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谘议局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出台
2、“预备立宪”的实质
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 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学术观点:怎样看待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学术观点:怎样看待立宪派和立宪运动
一种观点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没有脱离于改良派之外,依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他们从地主、官僚、商人、买办转化而来,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特别是清朝统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是依靠封建势力、官僚买办支持而兴起的,他们极力主张维护清朝统治,竭力阻止革命的发展,以期稳定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秩序,这是他们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他们大肆宣扬“立宪救国”论,颂扬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功德”,反对革命派要推翻清王朝的暴力革命。
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注意到立宪派毕竟不同于原先的地主、官僚,他们已经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由他们开展的立宪运动,使清政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
(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282页。
)另一种观点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绝不仅仅是资产阶级上层,而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
直接参加立宪运动的人中,上层人物固然反映本阶层的愿望,中下层群众同样反映本阶层的愿望,倘若立宪仅仅代表上层的利益,广大中下层群众是不会跟着上层人物跑的,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遍及全国的政治性群众运动了。
立宪派进行国会请愿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其意义不可低估:一是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普及了宪政思想,提高了国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和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暴露清朝当权者的真面目,使清政府丧尽人心,加速了灭亡;三是不仅使立宪派经受了一次民主运动的锻炼与考验,而且促使他们中少数激进分子与政府决裂,转变到革命立场上来;四是创造了斗争的新方式、新手段。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115、334~339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汉族官僚反对)
新政
(人民反对)
3、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