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辩证全解(深度好文)一定要收藏哦!
下焦病

第六章三焦辨证第一节概述一、三焦辨证的源流(一)三焦的概念(少阳病辨证中已论及)1、功能三焦:1).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2).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素问·灵兰秘典论》明确指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古人认为:三焦既是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个,又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囊括了人体各脏腑。
故把三焦做为一个具体脏器和以它来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这两个概念又是一致的。
因为上焦、中焦、下焦所属各脏腑,无不包容在三焦“孤之腑”内。
2、部位三焦:1).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上焦是指胃上口以上,胸中的部位。
中焦是指胃腑所在的部位。
下焦是指大肠,膀胱所在的部位,上中下三者合起来统称三焦。
一般说来,上焦包括心(心包)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即:上焦象雾露一样,将水谷精微敷布于周身,以营养人体。
中焦腐熟水谷精微象发酵一样,泡沫浮游。
下焦象水沟一样,使水谷浊气不断排出体外。
总之,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2).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属六腑之一。
《素问·五脏别论》概括部位和每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邪气侵袭人体,就会导致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而发生相应的病变。
(二)三焦辨证的衍生1、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等记载,这是明确以三焦来划分温热病的三种不同病变部位。
2、刘完素:将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即上焦为初期,中焦为中期,下焦为后期。
三焦的辨证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 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 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卫
上焦肺
气
中焦脾胃
营
上焦心包
血
下焦肝肾
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床须有机配合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 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 病理变化,它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
三焦辨证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初期)
脏腑定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为主
临床表现: 邪袭肺卫: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
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
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
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
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
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
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
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
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
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
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
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
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
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
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
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
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
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三焦辩证全解

三焦辩证全解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书就是运⽤这⽅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太阴肺和⼿厥阴⼼包两个经、脏。
肺司⽓⽽主⽪⽑,⼼包主⾎⽽通神明。
温邪⾸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热,⾃汗,头痛,⼝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包,则见烦躁,⼝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绛⾚。
⼀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包,即由⽓传⾎,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阳明胃和⾜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阳明,症见壮热,多汗,⽇哺更炽,⾯⽬俱⾚,呼吸⽓粗,⼤便闭结,⼩溲短⾚,⼝于引饮,⾆苔黄糙,或⿊有芒刺。
若传⼈太阴,则见⾝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便不利,⾆苔⽩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肤出现斑疹或⽩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少阴肾和⾜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进⼀步伤⾎耗阴。
在肾为昼⽇较静,夜间烦躁,⼝⼲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疮不能⾔语,下利,⼩溲短⾚。
在肝为厥热交替,⼼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
在上则⼝⼲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对⽐,不难体会三焦⾃上⽽下,是⼀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是⼀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式联在⼀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已。
三焦辩证的内容

三焦辩证的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三焦辩证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三焦辩证可重要啦!就好比身体是个大工厂,上焦就是原材料进入的地方,像肺部,得保证空气通畅呀!比如你感冒咳嗽了,这是不是上焦出问题啦?
2. 哇塞,中焦也很关键呢!它就像是工厂的加工车间,脾胃在这儿努力工作呢。
要是你吃东西不消化,肚子胀胀的,这不就是中焦运转不太好嘛,对吧?你想想,是不是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呀?
3. 哎呀呀,下焦也不能小瞧!它就好像是工厂的成品库和废料处理区。
肾和膀胱在这里可忙啦!要是你总是尿频尿急,那可能就是下焦不太对劲儿咯!这多明显呀!
4. 三焦辩证真的好神奇呀!就跟给身体来个全面大检查一样。
你看,上焦热了会发烧,这不就和夏天热得人发烧一个道理嘛;中焦堵了就难受,就像路堵了走不通一样让人烦恼;下焦要是出问题,那可就麻烦啦,就跟仓库乱了套一样呀,你说呢?
5. 我跟你讲哦,通过三焦辩证可以清楚地知道身体哪里出状况啦!比如说上焦有火,脸上长痘了呀,这不就是个信号嘛!你可别不当回事呀!
6. 三焦辩证可有意思了!像是一幅身体的地图,指引着我们找到问题所在。
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通过它就能找线索啦。
比如中焦湿困,人就没精神,这不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嘛,对吧?
7. 总之啊,三焦辩证真的很重要很实用呀!它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时发现小毛病,避免变成大问题呀!大家可都要重视起来哦!。
三焦辨证析评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三焦辨证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焦辩证全解(深度好文)一定要收藏哦!
导语: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
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
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
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心包,则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
一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人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心包,即由气传血,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人阳明,症见壮热,多汗,日哺更炽,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于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
若传人太阴,则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皮肤出现斑疹或白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血。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而进一步伤血耗阴。
在肾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下利,小溲短赤。
在肝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
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