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

合集下载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动画图劝学网整理■ 简要介绍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本动画演示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01章《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02章《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03章《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04章《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05章《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06章《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07章《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08章《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09章《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10章《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11章《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12章《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

经典十二经脉循行动画图1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5手少阴心经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中医十二经络图

中医十二经络图

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人体十二经络图十二经脉图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經脈循行路徑圖圖1.圖2.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圖中府(募穴)〔穴名解釋〕"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氣;"府",聚集的意思。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本穴為肺經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氣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稱為中府。

〔取穴方法〕有兩種方法:(1)患者仰臥,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在距胸骨正中線6寸(指同身寸,下同)處取穴。

(2)乳頭直線向上交三根肋骨處,再向外橫開2寸為本穴。

本法較簡便,但只限於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胸痛。

尺澤(合穴)〔穴名解釋〕"尺"為尸(人)與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

"澤"指淺水低凹處。

這是根據它的位置特點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即凸起的肌腱外側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郤穴)〔穴名解釋〕"孔",指孔穴;"最",是極或聚的意思。

本穴是郤穴,為氣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側部,太淵與尺澤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體炎。

列缺(絡穴)〔穴名解釋〕"列",分解;"缺",破裂。

因為該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由此分別走入手陽明經;而其部位又在二條肌健(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如裂隙,故名。

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閃電,閃電的形狀,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1)側掌,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2)患者兩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即為穴區。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頭痛。

太淵(原穴,脈會)〔穴名解釋〕"太",大的意思;"淵",指水深處。

本穴為手太陰經的原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脈會,當寸口動脈處,血氣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人人必知的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人人必知的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人人必知的知识)看图说明:按⊙为重播按⊙为播放按⊙为暂停按⊙为动画说明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足太阳脾经循行图手少阴心经循行图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足少阴肾经循行图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足少阳胆经循行图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督脉循行图任脉循行图冲脉循行图带脉循行图阴跷脉循行图阳跷脉循行图阴维脉循行图阳维脉循行图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人体经络大全图(随时可以参考哦~~~)

人体经络大全图(随时可以参考哦~~~)

人体经络大全图(随时可以参考哦~~~)【经脉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正经经脉穴位图及循行图】【一、手太阴肺经】定义: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百科穴位及循行参考:/view/389417.htm/wiki/%E6%89%8B%E5%A4%AA%E 9%98%B4%E8%82%BA%E7%BB%8F手太阴肺经穴,一侧有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

十二经络(含高清图、动图、记忆口诀、内经原文)人体的十二经络: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三焦二三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转,会宗三阳四渎显。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阔。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风。

和髎眉梢丝竹空。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络的通假字)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别本作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足少阳胆四四念,瞳子听会上关厌。

颅厘曲鬓率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升。

本神阳白头临目,正营承灵脑空诉。

风池肩井渊腋部,辄筋日月京门肚。

带脉五枢维道居,环跳风市中渎膝。

阳陵阳交前外丘,光明阳辅悬钟悠。

丘墟临泣地五会,侠溪窍阴四趾外。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
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著《人体
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

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一场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创造的人体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在整个人类发扬光大。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
根据经络学说的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
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
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萱草补充: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
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萱草补充:这个时段,正好是早餐从胃部排空进入吸收的阶段,也就是脾主运化的生理阶段。

----------------------------------------------------------------------
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
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萱草补充:古法有云---午时乃人体阴阳相接之时,午时小憩有利于人体阴阳宁静相接,以寿养生。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

未时分清浊,胃部正当排空,需恰时进餐,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

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
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

此时我们则称:午后潮热。

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清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萱草补充:所以晚餐要吃的少,也是因肾经之气胜而决定。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
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

”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图片和说明来自网络,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