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光学基础资料

合集下载

视光学基础培训PPT资料(正式版)

视光学基础培训PPT资料(正式版)

成眼轴缩短等等。
• 近点:当人眼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近点是
通过使用最大调节力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调节力越
强者,近点距眼越近。
视光学概念
• 瞳距:两眼瞳孔中心的距离。 • 弱视: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定义,其诊断标准也
不一。我国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关于弱视的定义是: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的 远视为≤且不能矫正者,称为弱视。
它的材质是聚甲基丙烯酸甲脂,简称PMMA。 更不像鱼类那样,用晶体前后移动的办法使物像移动。
表视力及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同时,我们也呼吁整个社会引起广泛的认识和重视 。
人类的双眼为了保持既看得清楚又能两眼单视。
• 近视:近的看得见,远的看不见,即在静眼状 朝日光学(Asahi Lile)
镜片又是框架眼镜的关键部件,镜片的选择将是我们矫正屈光不正的关键之关键。 这一段时期的眼轴增长的控制,是有效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 远视:远的看得见 人类的双眼为了保持既看得清楚又能两眼单视。 ,近的看不见。即在静眼状 态下光线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即眼轴短 低于正常眼轴的24mm。
视光学概念
• 散光: 眼各径向屈光度不等所形成的屈光不正称
散光眼。即屈光间质各折射面的 1508年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用玻璃罐装水,将面部浸入其内,发现视物清晰,这个实验认为是角膜接触镜的开端。
一、视近负荷因素
近视:近的看得见,远的看不见,即在静眼状态下光线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即眼轴伸长。
各子午线上的曲率各不相同,则经过各子午线 在人类,为了把近距离的物像从视网膜的后面移到视网膜上时,不像软体动物那样,改变眼球的前后轴,使视网膜前后移动。
优点:易进行膜塑和机械加工,价格便宜等。

视光学资料

视光学资料

视光学在眼底病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眼底病变的诊断
眼底病变的治疗
• 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黄斑、视神经等部位
•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与病变的药物治疗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高分辨率成像,评估视网
• 手术治疗:如视网膜复位术、黄斑移植术等
膜结构
• 康复治疗:视力康复、视觉功能康复等
• 荧光素眼底造影:评估眼底血管与渗漏情况
• 眼镜的度数与瞳距测量
• 眼镜的镜片材质与功能选择
02
隐形眼镜的定制与选择
• 隐形眼镜的类型与款式选择
• 隐形眼镜的度数与基弧测量
• 隐形眼镜的材质与功能选择
03
眼镜与隐形眼镜的适配与调整
• 眼镜与隐形眼镜的转换与适应
• 眼镜与隐形眼镜的舒适度评估
• 眼镜与隐形眼镜的护理与保养
视光学手术的原理与方法
视光学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视光学检查结果的解读
视光学检查结果的评估
• 视力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 视觉功能的状态与程度
• 眼底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 视觉异常的性质与原因
• OCT检查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 视觉康复的需求与方案
03
视光学治疗技术
眼镜与隐形眼镜的定制与选择
01
眼镜的定制与选择
• 眼镜的类型与款式选择
视光学在屈光不正诊断与治疗中的应力水平
• 屈光度检查:测量近视、远视、散光度数
• 验光检查:确定屈光不正类型与程度
屈光不正的治疗
• 眼镜矫正:根据验光结果选择合适的眼镜
• 隐形眼镜矫正:根据验光结果选择合适的隐形眼镜
• 屈光手术:激光屈光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等

视光学基础

视光学基础

睫状体
• 睫状体的组织结构:睫状肌、实质层、睫状上皮层
• 睫状肌收缩,与悬挂的晶状体参与调节
• 实质层:睫状体血管层的突起形成睫状突,其前表面产生房水。 后表面朝向玻璃体。
脉络膜
• 脉络膜的组织结构:分为血管层和Bruch膜 • 脉络膜的功能: 营养视网膜的外层组织 含有大量色素细胞可吸收穿过视网膜的过量光线,防止光线在 眼内反射并起暗房作用 调节与视网膜之间的热量交换
近反射三联动
• 调节、集合、瞳孔缩小
视觉的组成
• 形觉——中心视力、周边视力
• 色觉——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
• 光觉——感觉光亮、光源的位置,称光定位(包括明适应、暗适
应)
• 立体觉——是双眼视觉完善的重要标志,是双眼能辨别物体深度、
距离、凹凸的能力。
屈光不正的分类
• 当眼球在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
角膜分层示意图
巩膜
• 巩膜的弹性:巩膜由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组成,具有一定弹性的 纤维膜,与角膜共同构成眼球的外壁。主要功能是:保护眼内容 物,维持眼球的正常外形。 • 巩膜的遮光性:保证眼球视轴以外的部分无光线进入。 • 巩膜的创伤愈合:表面肉芽组织、巩膜、脉络膜组织共同参与修 复。
虹膜
• 为一圆盘状的色素隔膜,将眼前节分为前房和后房。
正常眼底图片
视杯视盘
• 视盘中央没有神经纤维的凹陷区域 • 颜色较浅 • 大小和形状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黄斑
• 视盘颞侧约3mm处有一直径约5mm的椭圆形的浅凹陷区,色泽淡 黄色,称为黄斑。 • 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为中心凹,位于视盘颞侧缘处3.5-4mm处 略偏下,此处仅有锥细胞,为视力最敏锐的区域。眼底镜检查时可 见中心凹有一针尖大小的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

视光学基础知识题库

视光学基础知识题库

视光学基础知识题库一、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概念及表达方式近视的概念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睛屈光系统异常,也称为近视眼。

近视眼是指眼轴过长或眼的屈光力过强,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远处物体看不清楚。

近视眼的主要症状是远处物体模糊,近处物体清晰。

远视的概念远视是另一种眼睛屈光系统异常,也称为远视眼。

远视眼通常是由眼轴过短或眼的屈光力过弱引起的,导致眼睛无法正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近处物体看不清楚。

远视眼的主要症状是近处物体模糊,远处物体相对清晰。

散光的概念散光是眼球前房和后房长度和一等 from 物,不 flops each avid 师 or 能力闷倒导致 astigmatism in 书本 geometry in 让. 散光会导致眼睛焦点不只形成一个点,而是形成一个发散的焦点,影响视觉质量。

二、眼部解剖学知识角膜的结构角膜是眼睛的透明前表皮,具有良好的弯曲性。

它主要由五层组成:上皮层、泪膜层、玻璃体层、中层和内皮层。

角膜在光通过时对光线起到一个主要的屈折作用。

晶状体的结构晶状体是眼球内的透明结构,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眼球的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晶状体主要由晶状体皮质和晶状体核组成,能够通过对屈光度进行调整来使物体聚焦在视网膜上。

三、视觉现象及其原理测量视力的方法视力测量是一种眼科检查,用于测量人眼的视觉能力。

常用的视力测量方法包括Snellen 测试、反射光屏测试和电动测试等。

其中Snellen 测试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让患者识别不同大小的字母或数字来确定他们的远视和近视程度。

光学原理在视觉中的应用当光线通过透镜或其他光学系统时,它会根据折射定律发生弯曲。

这种光学原理被广泛运用在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设备中,帮助人们改善视觉并观察微小对象。

四、视光学技术和工具眼镜设计的原理眼镜设计是根据视力的问题和度数来设计的,以便使患者获得最佳的矫正效果。

眼镜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患者的瞳孔间距、视觉几何关系和镜片的物理特性等因素。

视光学

视光学

第一章基础光学第一节光我们所能看到外界物体就是因为光的作用。

人眼直接看到的光都是可见光。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米/秒。

根据光波波长的不同,光可分为: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宇宙射线波长(纳米)10000 760 380 2001纳米=10^-11米红外线、紫外线会灼伤人眼的角膜、晶状体,人眼不可直接接受,而太阳镜可以阻挡紫外线。

第二节屈光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之为“折射”,在视光学中把“折射”称之为“屈光”。

为了表示方向改变程度的大小,我们用折射率(n’)来表示,又称为屈光指数。

光在空气中折射率为1,而在别的物质中折射率都比1大,譬如人眼角膜屈光指数为1.377。

我们刚才谈到可见光,也就是常说的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

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科学家做了以下这个实验:由此可见,三棱镜的折射规律是:光线总是折向三角形的基底方向。

第三节透镜如果我们用两个三棱镜的基底连在一起,根据三棱镜的折射特性,光线都向基底方向折射,并聚于一点,这点称为焦点,根据它的形状特征我们称为凸透镜,焦点到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如果将两个三棱镜的顶尖连在一起,根据三棱镜的折射特性,光线都向基底方向折射,所以光线会发散,但其反向沿长线会聚于一点,这点就称为(虚)焦点,根据它的形状特征我们称为凹透镜,焦点到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可以想象,透镜由于凸凹程度的不同,它们对光线的屈光(折射)能力就不一样,为表示透镜屈光能力的不同,我们引入概念–––屈光度,用D表示,D=1/ f,由此,若焦距为1米的透镜,那么它的屈光度就是1.00D,若此透镜是凸透镜,它有着“会聚”光的特征,就记为+1.00D;若此透镜是凹透镜,它有着“发散”光的特征,就记为-1.00D。

第二章眼的屈光系统第一节总论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眼球壁中层(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眼球内层(视网膜):视网膜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的构造眼的附属器:眼眶、睫毛、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视路第二节眼的构造眼球位于眼眶的前半部,依靠筋膜悬吊于眼眶中。

视光学培训手册

视光学培训手册

员工培训手册第一章、眼视光学基础知识一、眼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平行光线经过眼的的屈光系统,通过其折射和调节,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

视网膜视觉细胞受到不同的光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导到达大脑后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眼的总屈光力为+58.64D。

(看5m 以外,不使用调节时)2、人眼最大屈光力,约+70.57D。

(看近处物体,使用调节时。

最大调节力12.00左右)3、角膜的屈光力约为+43.05D,占人眼总屈光力的70~75%,为主要屈光介质。

晶状体屈光力为+19.11D,占人眼总屈光力的23%。

二、正视眼5m 以外的平行光线进入人眼,经眼屈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成像在视网膜上)称为正视眼。

三、屈光不正平行光线进入人眼,经眼屈光系统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致使视物不清称为屈光不正。

分类: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斜弱视,屈光参差,等。

第一节、近视眼一、定义:5m 以外平行光线进入人眼,经眼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前,至使人眼看不清远处物体,称为近视眼。

二、分类(一)、按屈光成份分类 1、轴性近视眼轴长度矫正常眼长,人眼眼轴正常长度平均为24mm ,每长1mm ,产生-3.00近视。

2、屈光性近视角膜、晶状体等屈光力(弯曲度过强)过强所至。

3、指数性近视屈光介质屈光指数过高。

(二)、按程度分类一般来说,-3.00D 以下轻度近视;-3.00D~-6.00D中度近视;-6.00D 以上高度近视(三)、按近视性质分类1、单纯性近视:度数基本在-6.00D 以下,24岁后,度数基本不变。

多为环境因素造成,可用镜片矫正到正常视力。

2、渐变性近视:遗传为主,环境次之,多先天性;平均每年度数增加-0.50D 或-1.00D 以上。

常伴有眼底病变,并易产生并发症。

-8.00一般很难矫正到正常视力。

3、继发性近视:一般由眼病及全身疾病引起。

三、近视产生原因 1、遗传因素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子女50%近视,双方高度近视,子女93~100%近视。

三基训练指南第2篇基本知识第16章视光学

三基训练指南第2篇基本知识第16章视光学

第十六章视光学一、眼的光学系统1.有关光的基本概念光是一种能量,作用在人眼视网膜上,并感知视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为380~760 nm。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透明媒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当光线投射在两种均匀媒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在分界面上射回到原来媒质中,称为“反射光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另一部分光线通过分界面折射入另一媒质中,称为“折射光线”。

折射定律:sin i/sinγ=n21。

(3)折射率:某一媒质的绝对折射率是指光线从真空折射入此媒质时的比值(sin i/sinI',),用n来表示。

对某特定波长而言,折射率是个恒量:n=C/V,C为光在真空的速度,V为光在某媒质中的速度。

折射率是决定镜片或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的重要参数。

(4)放大率:光学矫正后所产生的视网膜像放大差异在临床有重要意义,主要有眼镜放大率和相对眼镜放大率;眼镜放大率为已矫正的非正视眼中的视网膜像大小与未矫正眼中像的大小之比;相对眼镜放大率为非正视眼中的视网膜像对正视模型眼的像之比。

(5)像差:远轴平行光线与近轴平行光线经过光线系统后并非完全聚焦在一点上。

像差的主要类型有:球差、慧差、色差、象散、畸变、场曲等。

(6)对比敏感度:不同灰度、不同频率的条栅的分辨能力。

2.屈光系统组成参阅“眼球的解剖和生理”章节。

3.模型眼和简略眼(1)模型眼:将人眼球各屈光成分的平均光学参数,用光学模型来表达,称为模型眼。

(2)简略眼:将角膜表达为单面镜、晶状体为一个双面的薄透镜,称为简化模型眼。

4.屈光度的概念和换算(1)屈光度:眼或镜片屈光力大小的单位为屈光度。

屈光度是以焦距(单位:m)的倒数来表达。

会聚透镜称为正透镜,在其屈光度前加“+”,发散透镜相反。

(2)聚散度和距离效果:以屈光度为单位的镜片叠加可以直接相加;当眼前镜片移远或移近时,镜片产生距离效应。

二、正视眼1.概念一眼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聚焦在视网膜上,该眼称为正视眼。

视光学基础资料

视光学基础资料

眼视光学基础知识一.定义1.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2.非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称为非正视或屈光不正。

A.近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典型的近视表现为视远模糊视近清晰。

近视一般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近视眼矫治应用合适的凹透镜或类同凹透镜的原理和方法,使平行光线发散,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

矫治的原则是最好矫正视力,最低矫正度数。

(一)按近视的程度分类:1. ≤-3.00 D,为低度近视;2. -3.25 D至~6.00 D为中度近视;3. - 6.25 D至~10.00 D为高度近视;4. -10.00 D以上为重度近视(二)按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

2.轴性近视。

B. 远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远视的原因是眼轴相对较短或者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下降。

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如婴幼儿的远视;也可能是一些疾病通过影响以下两个因素而导致远视:①影响眼轴长度:眼内肿瘤,眼眶肿块,球后新生物,球壁水肿,视网膜脱离等等;②影响眼球屈光力:扁平角膜,糖尿病,无晶状体眼等等。

□远视者能清晰聚焦远处物体的远视眼,不同于近视,一些远视患者能看清楚远处物体,即能使远处物体清晰聚焦在其视网膜上。

这是因为,远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使外界平行光焦点前移至视网膜上,从而获得较清晰的远距离视力。

□.远视者的视觉疲劳远视者为了清晰聚焦,在看远时就动用了调节;看近时,则需付出更大的调节量。

因此,远视者调节从未放松过,而且在看近时使出比其他正视或近视者更多的调节,即很多时候他们都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容易产生视物疲劳□远视者远视度数随年龄变化。

某些远视者年轻的时候视力很好,在年纪稍大的时候“变”成了远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视光学基础知识一.定义1.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2.非正视眼: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若不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将不能产生清晰像,称为非正视或屈光不正。

A.近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典型的近视表现为视远模糊视近清晰。

近视一般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近视眼矫治应用合适的凹透镜或类同凹透镜的原理和方法,使平行光线发散,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

矫治的原则是最好矫正视力,最低矫正度数。

(一)按近视的程度分类:1. ≤-3.00 D,为低度近视;2. -3.25 D至~6.00 D为中度近视;3. - 6.25 D至~10.00 D为高度近视;4. -10.00 D以上为重度近视(二)按屈光成分分类1.屈光性近视。

2.轴性近视。

B. 远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远视的原因是眼轴相对较短或者眼球屈光成分的屈光力下降。

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如婴幼儿的远视;也可能是一些疾病通过影响以下两个因素而导致远视:①影响眼轴长度:眼内肿瘤,眼眶肿块,球后新生物,球壁水肿,视网膜脱离等等;②影响眼球屈光力:扁平角膜,糖尿病,无晶状体眼等等。

□远视者能清晰聚焦远处物体的远视眼,不同于近视,一些远视患者能看清楚远处物体,即能使远处物体清晰聚焦在其视网膜上。

这是因为,远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使外界平行光焦点前移至视网膜上,从而获得较清晰的远距离视力。

□.远视者的视觉疲劳远视者为了清晰聚焦,在看远时就动用了调节;看近时,则需付出更大的调节量。

因此,远视者调节从未放松过,而且在看近时使出比其他正视或近视者更多的调节,即很多时候他们都处于过度调节状态,容易产生视物疲劳□远视者远视度数随年龄变化。

某些远视者年轻的时候视力很好,在年纪稍大的时候“变”成了远视。

这也是由于轻中度的远视,可以通过启动调节力而使得视物清楚。

随着年龄增长,其调节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无法代偿看清远距离物体所需的调节量时,他们才表现出视远处模糊。

根据患者调节能力的不同,远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近视力,同时影响其远视力,但一般典型表现为近视力的下降。

□远视的儿童由于使用了调节,特别是在近距离阅读时使用了大量的调节,眼睛很疲劳,由于不会描述,就有可能表现为相关的阅读能力下降,智力低下,学习成绩差以及视觉认知技巧发展的延缓。

中度远视儿童一直处于过度调节,由于调节和辐辏是联动的,过度的调节引起过量的辐辏,即眼球内转,发生“内斜”。

B.散光:指的是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的一种屈光状态。

□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晶状体各屈光成分在视轴上的不对称排列以及屈光指数的改变等。

中高度的散光则主要来源于角膜曲率的异常。

□散光患者主要有两大症状:视力降低和视物疲劳,有时还会产生视物变形、头痛。

□散光眼需要球柱镜矫正,即将两个焦点移成一个焦点,同时落在视网膜上。

散光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

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为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

不规则散光通常是继发性的改变,如角膜瘢痕,角膜钝挫伤,翼状胬肉,虹膜粘连,晶状体脱位,圆锥角膜或者白内障手术术后等。

□规则散光又分为顺规散光、逆规散光、斜向散光。

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90度±30度位置的散光称为顺规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180度±30度称为逆规散光,其余为斜向散光。

□散光的矫正:规则散光可以使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等进行矫正,但由于散光的特殊性,如散光的度数不同或散光度数相同但轴位不同,使得散光的矫正更加复杂。

不规则散光的测量和矫正尚比较困难。

一般首选角膜接触镜,其原理是,硬镜可在镜片和眼球角膜之间产生泪液镜,弥补角膜表面的不规则形态,从而达到矫正目的。

若施行手术,则需要更仔细的手术预测性分析。

3.屈光参差:如果双眼度数相差-2.00度以上,称为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超过2.50 D以上者通常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

由于人眼调节活动是双眼同时性的,屈光参差者,度数较高眼常处于视觉模糊状态,容易引起弱视。

屈光参差的远视者,其度数较高眼更容易成为弱视。

□屈光参差的原因:一般认为比较明显的屈光参差的发展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了。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以引起屈光参差,如:①发育因素: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远视的度数在不断下降,而近视的度数在不断发展,如果两眼的发展进度不同,就可能引起屈光参差;②双眼视功能的异常:屈光参差经常发生于斜视之后,主要是由于斜视影响或破坏了眼球正视化的过程,打断了双眼视功能的发育;③外伤和其他疾病:上睑下垂患者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大约为55%,其他如:眼睑血管瘤、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出血等)、核性白内障等;④手术因素:一些手术可造成人为的屈光参差,如IOL的植入、角膜移植、RK术等等。

4.老视:老视,俗称老花,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也不属于屈光不正,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眼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从而引起患者视近困难,以致在近距离工作中,必须在其静态屈光矫正之外另加凸透镜才能有清晰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为老视。

□老视的主观感觉:(1).从看远距物体突然转向看近距物体时,感觉物体模糊,一会儿才开始清晰。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日照或灯光很好时没有阅读问题,因为足够的光线既增加了书本与文字之间的对比度,又使患者瞳孔缩小,加大景深,提高视力,但在黄昏或灯光昏暗时,会突然看不清书上的字。

(3).视近物不能持久。

因为调节力减退,患者要在接近双眼调节极限的状态下近距离工作,所以不能持久;同时由于调节集合的联动效应,过度调节会引起过度的集合,故阅读数分钟后,会出现字迹成双、模糊或串行。

某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眼酸、眼部烧灼感、刺痛感或头疼、嗜睡等视疲劳症状。

(4).视近困难。

患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小字体,从而患者会不自觉地将头后仰或移远书报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远点和近点:当人眼处于非调节状态(即调节完全放松状态下)时,外界物体能清晰聚焦在视网膜的最远点,称为远点。

根据正视的定义,其远点为无穷远处。

近点为调节完全激发出来后能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最近的点,对于正视眼来说,该点应该在眼前的某一位置,距离眼前多少因人而异,受年龄、个人调节功能差异影响。

6.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将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

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力的概念来表达,屈光力取决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和界面的曲率半径。

在眼球光学中,应用屈光度(D)作为屈光力的单位,屈光度为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即屈光度(D)=1/f。

如一透镜的焦距为0.5 m,则该透镜的屈光力为:1/0.5=2. 00D。

7.眼球总屈光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为58.64 D,最大调节时为70.57 D。

眼屈光系统中最主要的屈光成分是角膜和晶状体,角膜的屈光力约为43 D,晶状体约为19 D。

眼轴长度为24 mm。

8.在无任何屈光不正的情况下,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介质后,聚集成一个焦点并准确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

为了近距离目标也能聚焦在黄斑中心凹,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调节产生的机理是:当看远目标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睫状肌使晶状体悬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所形成的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弹性而变凸。

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眼的屈光力增强。

9. 当眼调节在放松状态下注视远处物体时,两眼的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处物体时,眼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视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运动称为集合(辐辏),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调节时还将引起瞳孔缩小,因此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为眼的三联动现象。

眼球的结构与组成眼球:近似球型,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所组成。

婴儿出生时眼球较小,前后径为12.5~15.8mm,前后径(称为眼轴)随着年龄生长,至成人时眼球前后径(外径)平均24mm。

这在眼科屈光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就是从婴幼儿到成人,是一个轻度远视正视化的过程。

婴儿常有200~300度(专业论述+2.00D~+3.00D)的远视,至成年时达到正视眼(+0.50D~-0.25D)。

前后径超过25mm者已经表现为近视。

(一)眼球壁:分三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

1、外层(纤维膜):由角膜、巩膜组成。

□角膜:纤维膜的前1/6,内无血管,完全透明.角膜中央厚度约0.5~0.55mm,从中央3°外开始增厚,周边部约1mm。

角膜略呈椭圆形,横径11.5mm~12mm,垂直径为10.5mm~11mm.中央瞳孔区附近大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是入眼光线穿透的区域。

□角膜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后不能再生,由不透明纤维组织代替。

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激光的主要切削部位选在基质层。

角膜总屈光为+43D,占眼球屈光力的70%。

□角膜功能:1)保持眼球一定性状及保护眼内组织。

2)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屈光手术的重要组织。

□巩膜:外膜的后5/6部分,质地坚韧,不透明,呈瓷白色,由致密交错的纤维所组成。

巩膜向前与角膜相连,后部与视神经交界处分为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此板很薄,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出眼球。

□巩膜功能:1)维持眼球外形2)保护眼内组织以稳定视力。

2、中层(葡萄膜/血管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葡萄膜的主要功能:营养眼球,是全身含血量最丰富的部位,供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

分述如下:□虹膜: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为圆盘状,中央有一小孔即瞳孔,约2.5-4mm,虹膜的肌肉分为两种,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两者相互作用,调节瞳孔大小。

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

□虹膜功能:1)营养眼球2)控制瞳孔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有利于视网膜成像并减少有害光线损伤视网膜。

□睫状体:为宽约6mm的环状组织,位于虹膜与视网膜的锯齿缘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