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凝血试验指标

凝血试验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通常为11-14秒,一般超过正常值上限3秒及以上则异常。
主要用于检
查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
2.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值通常为25-37秒,此值增高常见于血浆因子水平降低,如血友
病A患者。
数值降低代表患者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如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
3. 纤维蛋白原(FIB):即凝血因子Ⅰ,其正常范围是2-4g/L。
增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重症肝炎、肝硬
化、白血病的患者。
降低则可见于纤维蛋白原偏低的情况。
4. 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一般在12-16秒内,数值增高多见于DIC纤溶亢进期、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乏、使用肝素等抗凝剂的情况。
此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等也是凝血试验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医生诊断血液性疾病、肝脏疾病等,或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之一,它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Ⅰ的活性。
(一)检验原理凝固法。
于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使受检血浆凝固,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二)检验方法学1.试剂(1)人脑或兔脑浸出液。
(2)0.025mol/L CaCl2。
2.标本采集与制备于硅化或塑料试管内加入0.109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然后加入受检全血1.8ml (1∶9抗凝)充分混匀,1500r/min离心10分钟,以此制备乏血小板血浆。
3.标本检验取玻璃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和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各0.1ml,37℃温育30秒,加入0.025mol/L氯化钠溶液0.1ml,立即启动秒表,不断轻轻倾斜试管,记录液体停止流动所需的时间,重复上述步骤2次,取2次结果的平均值,并以正常参比血浆(20份正常人混合血浆)作为对照。
(三)方法学评价1.未按离心要求导致受检血浆中血小板增多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
2.标本溶血,因红细胞中含有促凝成分,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缩短;脂血可导致结果观察困难,故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质量保证1.正常对照因每次使用的组织凝血活酶(兔脑、人脑、胎盘、肺组织等浸出液)的活性不尽相同,且每次检验的条件也各异,故每天均需作正常对照。
2.检验温度水浴温度应恒定在36~38℃,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检验周期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假性延长。
4.调整抗凝剂比例当血细胞比容小于20%或大于50%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应按下式调整:抗凝剂量(ml)=(100-HCT)×采血量(ml)×0.00185。
(五)参考范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
受检者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3秒才有临床病理意义。
PT_APTT_TT

2.凝血酶时间延长也可见于肝素增多 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 3.凝血酶时间缩短极为罕见,主要见 于某些异常蛋白血症或巨球蛋白血症 时,此外,较多的是技术原因,如标 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组织液混入 血浆等。
【评价】 1.用凝血酶时间检测了解纤维蛋白 原含量和凝血作用有时也会出现误差。 如低Fg可造成凝血酶时间延长,过高 Fg因抑制纤维蛋白单体交联也会造成 类似结果;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 既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系统有无异常的最常用的筛检试验。 血凝仪测定APTT,其测定速度和结果 的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试管法,并 易于标准化。
血浆凝血酶时间 (TT)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 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为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 TT主要用于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减 少或抗凝物质的增多。
【操作】 试管法 1.硅化试管或塑料管中加入 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0.2ml,静 脉采血1.8ml加入上管中,充分混匀, 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 2.将氯化钙凝血活酶溶液、健康人 混合冻干血浆和待测血浆,置37℃水 浴中预温5min。
3.取试管1支,加入健康人混合冻干血 浆0.1ml,37℃水浴预温30s,再加入 预温的25mmol/L氯化钙凝血活酶溶 液0.2ml,混匀,开动秒表计时。
【评价】 试管法为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的手工方法之一,其准确度比仪器法 差,但多次重复测定也可得到较准确 的结果。仪器法测定由半自动或全自 动血凝仪完成,全自动血凝仪的准确 性和精密度高。不同仪器及试剂测定 同一血浆,其PT也有一定差异,但 INR应一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
2.过多的FDP造成的凝固时间延长, 可用鱼精蛋白来纠正;类肝素增多, 则可用爬虫酶时间测定在正常范围 来证实。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和评估凝血时间的延长。
PT主要通过测量凝血因子
Ⅰ(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和凝血因子Ⅹ等的活性来进行。
PT的临床意义如下:
1. 评估出血风险: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
活性降低或缺乏,这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PT的测定可用于评估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手术前评估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2. 监测抗凝治疗:某些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从而延长PT。
通过定期测定患者的PT,可以监
测抗凝治疗的效果,调整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血液过度稀释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3. 评估肝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是正常凝血功能的关键,因
此PT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脏疾病可以导致凝血因子合
成减少,从而导致PT延长。
通过测定PT,可以评估肝脏的凝血功能状态,判断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症:PT可以帮助鉴别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不同凝血因子缺乏症的PT延长程度不同,通过检测PT,可以初步判断缺乏的凝血因子类型,进而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PT是一项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但它仅仅
反映凝血系统中少数几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无法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通常还需要结合其他凝血功能检查项目,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来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近年来,血栓止血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仪器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系统误差,使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就是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在日常检验中我们发现该项目的检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验室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检验的标准化由于凝血活酶试剂活性的差异以及报告方式的不同,抗凝治疗的患者在不同实验室得到的PT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抗凝治疗药物的调整。
为此,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脑来源的凝血活酶作为一级国际参考品(IRP)来校准凝血活酶试剂。
并将PT以INR的形式表示,INR=(PT/MNPT)ISI,其中ISI为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度指数,MNPT为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的几何均数,这种校准方式大幅提高了手工检测时不同试剂之间的检测标准化。
INR的方式提高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在各大临床指南中都可以发现以INR为监测目标的诊治措施。
今天,我们必须明确的是INR概念和校准方式的提出是基于手工方法的,当自动化凝血仪被普及使用之后,INR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更为复杂的改变。
仪器测试原理与手工法显著不同,对凝血活酶ISI以至INR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程度不确定,机械和终点判定等因素破坏了INR体系原有的可靠性和精密度。
据文献报道,同一厂家的相同机型对INR的影响都有显著差异,仪器校正显得十分必要。
必须明确:INR是WHO利用IRP标定凝血活酶试剂后,手工测定PT时优化报告的一种方法和理念,这时可以减少室间差异及提高报告的可比性。
凝血活酶校准时要求使用参考品和试管倾斜方法判定结果,然而,将商品化凝血活酶在自动化凝血仪上检测标本时,原理发生了改变,这种校准方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时我们校准的不仅仅是凝血活酶,而是包括凝血活酶和检测技术(仪器)在内的整个系统。
C3510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磁珠法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分析仪器法)1实验原理:光电磁珠法测试杯两侧的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的交替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
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
2 标本采集2.12.23.831长时间456.6.16.2 ,室温保存7.7.17.27.37.4 仪器技术参数:7.4.1 速度:最快检测速度35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7.4.2 试剂位:28个,具冷藏功能。
7.4.3 样本位:8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7.5 仪器校准程序:7.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型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
7.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8. 操作步骤:8.1 检查前准备:8.1.1 清空废液瓶,清空反应杯抛弃槽。
8.1.2 添加足够反应杯(不能超出警告线)。
8.1.3 添加清洁液试剂,清洗用蒸馏水等。
8.2 开机先开打印机再开主机,开机后仪器自检,约15分钟,屏幕上方“Not Ready”变为“Ready”,表示仪器预热完成,进入系统准备工作状态,可进行测定。
8.31.2.目PT345.8.4按8.38.5 按“8.68.6.1 用蘸有清洗液的纱布或棉签擦拭加样针和试剂的外表面。
8.6.2 清空废液瓶,和已使用过的反应杯,检查清洗液是否充足。
8.6.3 检查预温及测量通道内是否有掉落的钢珠,如果有请清除。
8.6.4 仪器连续工作24小时后需要关机1次。
9.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9.1 仪器测定PT的线性范围在5-120秒,测定完成后仪器显示PT秒数、PT活动度、INR值等参数。
若不能对参数进行正确计算,将出现下列信息:﹡﹡﹡.﹡出现错误,不能得到分析数据ˉˉˉ.ˉ不能计算参数+++.+数值超出线性范围.9.2 仪器设定PT参考范围在9-13秒,如果得不到一个正常数值,在数据的左侧将出现下列标记:﹡出现错误信息< 数据低于可报告的低限> 数据高于可报告的高限10. 质量控制:每批样本同时测定两个浓度水平(高值和正常值)的质控品,以2S为警告限,3S为失控限,1111.111.2 PT11.3 PT、11.41212.112.2成结果变异。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测试方法,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机体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过程:当血管发生损伤时,凝血因子会依次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2. 血栓形成过程:凝血因子活化后,会生成凝血酶酶解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3.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该指标是衡量机体外系凝血功能状态的常用参数。
PT测定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原始凝血因子活化和共同凝血酶酶原的形成。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常规的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模拟凝血过程,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PT的结果。
4. 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在实验中,通过加入甘露醇或其他抗凝剂来阻断凝血因子活化,然后观察血液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凝固,从而得到TT的结果。
5.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磷脂质激活剂和凝血因子活化剂来激活血液内部的凝血因子活性,并加入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促使凝血过程进行,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APTT的结果。
总之,血凝实验通过模拟机体血液凝固过程和测定凝血因子活性,能够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监测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作业指导书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作业指导书
1. 实验原理:
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离子,与FⅦa形成复合物,触发外源性凝血系统,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所测血浆凝固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凝块形成的时间与血浆中的外源性凝血因子含量呈负相关。
2. 标本采集:
2.1 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2.2
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
3. 标本存放:将混合了抗凝剂的全血以3000r/min×10min离心,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
4. 标本运输:低温条件下运输。
5. 标本拒收的标准: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主要成分为兔脑粉、氯化钙和少量稳定剂。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M200全自动凝血因子分析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分析仪器法)
1实验原理:凝固法
确定量的血浆(50微升)样本经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PT试剂,采用波长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中血浆的混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凝血酶原时间,再通过参数计算得出凝血酶原活动度及INR值。
2标本采集
2.1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2.2
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
3标本存放
1小时内(3000r/min×15min)分离血浆,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
4标本运输:低温条件下运输。
5标本拒收的标准: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6.1 德国Dade Behring Marburg 公司凝血酶原测定试剂,每瓶加4ml蒸馏水溶
解(40人份),未开封试剂2~8℃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复溶试剂2~8℃保存不超过5天。
6.2 Dade Control质控血浆.用蒸馏水1ml溶解后放置30分钟,才能使用或分装。
复溶后,室温保存2小时,2~8℃4小时。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7.2 仪器厂家:日本Sysmex公司
7.3 仪器型号:Sysmex CA-1500
7.4 仪器技术参数:
7.4.1 速度: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
7.4.2 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
7.4.3 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7.5 仪器校准程序:
7.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型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
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
7.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
8. 操作步骤:
8.1 检查前准备:
8.1.1 清空废液瓶,清空反应杯抛弃槽。
8.1.2 添加足够反应杯(不能超出警告线)。
8.1.3 添加清洁液试剂,清洗用蒸馏水等。
8.2 开机
先开打印机再开主机,开机后仪器自检,约15分钟,屏幕上方“Not Ready”
变为“Ready”,表示仪器预热完成,进入系统准备工作状态,可进行测定。
8.3 输入工作清单:
从主菜单选,选
输入第一个样本号→按相应实验项目名称键并同时输入此标本的其他
测试项目,若选“凝血四项(PT、APTT、Fbg、TT)”,可按
选项选择,选中项目相应位置标记为“○”,选完项目后按
删除某项目时只需按该项目(按键如
同样输入其他标本编号项目。
(快速输入可用
复制同样项目的输入。
8.4 放置样本
按8.3所设好的工作清单顺序将离心分离好的样本放置于样本架上,并按顺序把样本架排列于Sampler进样器右边位置(最多同时放5架共50个样本)
8.5 按.
盖好遮光盖,确认仪器为准备状态(显示屏正上方显示“Ready”)按
键,进样开始,→测定进行,仪器显示为“Analying”(被选择项目背景变为
“◎”,此时可重复8.3,8.4,继续输入其他架样本工作清单,按
继续确认测试任务,添加样本架继续测试,→测定完成,测定项目背景变为“●”,打印机打印出测定结果,所有测定清单完成,系统恢复“Ready”状态。
8.6 每日维护:完成每日的测定后,关机前维护。
8.6.1 冲冼针Rinse Probe
8.6.2 清空废液瓶,和已使用过的反应杯。
8.6.3 将试剂架连用试剂放入冰箱。
8.7关机:先关主机,再关打印机。
9.检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9.1 仪器测定PT的线性范围在5-600秒,测定完成后仪器显示PT秒数、PT活动
度、INR值等参数。
若不能对参数进行正确计算,将出现下列信息:
﹡﹡﹡.﹡出现错误,不能得到分析数据
ˉˉˉ.ˉ不能计算参数
+++.+数值超出线性范围.
9.2 仪器设定PT参考范围在10-14秒,如果得不到一个正常数值,在数据的左侧
将出现下列标记:
﹡出现错误信息
< 数据低于可报告的低限
> 数据高于可报告的高限
10. 质量控制:每批样本同时测定两个浓度水平(高值和正常值)的质控品,以2S
为警告限,3S为失控限,绘制质控图,判断是否在控。
质控规则详见室内质控作业指导书。
11 临床意义:PT是用于筛查外源性凝血系统(Ⅱ、Ⅴ、Ⅶ、Ⅹ)及口服抗凝
药物剂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检测项目。
11.1参考范围:秒数S:10-14 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5以上有临床意义)
活动度:80-120%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1.5
11.2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11.3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IC早期、
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
11.4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
一般要求:PT(S):18-24 S INR:2.5-3.5,不同疾病不同值。
12变异的潜在来源
12.1抗凝剂:草酸盐、EDTA、肝素不适用于PT检查
12.2标本采集处理不当,如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混匀时过分用力,
使标本溶血,造成结果变异。
12.3纤溶药物的影响,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
12.4超剂量使用肝素使凝固时间延长。
12.5FDP增加使凝固时间延长。
12.6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天门冬酰胺酶、钠络酮等影响测试结
果。
13. 操作注意事项:干粉试剂及质控血浆溶解
13.1 确认溶剂类型,一般溶解液包括:蒸馏水、生理盐水、缓冲液、厂家特定
溶解液,必须按说明书要求使用。
13.2 溶解时,轻轻转动容器,保证干粉完全溶解,避免剧烈振荡。
13.3复溶后,室温放置5-10分钟方可使用。
14. 仪器维护与保养
14.1 日常维护(见8.6)
14.2 每周维护
14.2.1液路冲洗:仪器在“Ready”状态下,从主菜单按
→按→按键运行此程序→完成后按
返回。
14.2.2清洁仪器:定期用擦布擦干净仪器内外,包括试剂槽。
14.3 需要时维护:
14.3.1调整压力:仪器在“Ready”状态下,以主菜单按
→按键,显示压力是否在其调整范围内?若不在,则打开仪器右侧相应压力调整旋钮,旋动调整好压力,再锁紧旋钮。
14.3.2更换灯泡:关机→从仪器右侧取下灯泡外盖及内盖→换上好的灯泡→装上
关上遮光盖,按
14.3.3更换保险管:关机→从仪器左侧旋下保险盖→更换上好的保险管→装上保
险管盖。
15. 参考文献
15.1 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15.2 Sysmex公司《Sysmex CA-1500操作手册》1998.6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