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

合集下载

触目惊心的中国水污染状况

触目惊心的中国水污染状况

触目惊心的中国水污染状况-反思发展模式回顾历史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遮挡回到1994年7月,那一年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

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泡沫密布,气味刺鼻,鱼虾大量死亡,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经自来水厂处理的河水后,恶心、腹泻、呕吐,沿河自来水厂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

2004年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

如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所言:“十年治淮一场梦”,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投入600多亿元巨资,污染竟回到原点。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排出约100吨苯及其他化学品流入松花江,产生了一条80公里长的污染带,造成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2005年12月15日,广东省北江韶关段发生镉超标严重污染事故。

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的49.2%。

2007年5月中下旬,太湖出现大范围蓝藻。

经估算,太湖晴空区内的蓝藻覆盖范围约800平方公里。

同年5月15日上午和下午的巢湖水情卫星监测图中,巢湖西北部蓝藻覆盖范围约280平方公里左右。

2006年7月28日,盐城市所属射阳县临海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22人死亡。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200多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2006年对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5.9亿吨,其中不达标水量4.4亿吨,占总量的27.7%。

我国首次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44.36%的农村饮用水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

全国有三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其中因水污染造成九千多万人饮用水不安全。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题目: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1核心问题: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

论点,论据。

一、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政府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农村住房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也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而自然村目前仅有少数人居住,严重“空心化”。

同时,目前农民上访和投诉中涉及到的土地案件已经占到全部上访和投诉数量的首位。

据估计,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达到3000万以上。

从近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和国农民人均土地面积这两方面判断,3000万失地农民的数量估计并不为过。

少数农民因为得不到合法的土征用补充费用,与村集体的干部和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成为常年上访户。

还有的地方农民集体与征地单位或地方政府对抗,造成严重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

二、关于现行土地法规的评论。

经济学把一项财物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作为关于这项财物的所有权,这是一种便于分析的定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与集体、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土地承包法实际上显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分割,但却没有明确地合理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利边界。

深入想,这种界定是不可能的。

土地承包法的本意是要克服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但又想继续维持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不免在逻辑上漏洞昭然,在实践中弊端丛生。

(二)政治权力结构使乡村干部成为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主体(三农户而非个人作为承包权的主体产生了承包制的内在不稳定性四)农户的不完整的土地财产权三、土地制度的经济影响(一)土地制度是否影响农民收入:对已有文献的一个简单评述大体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目前的土地制度与各种其他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较,对于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会有显著差别。

也们的脸上已爬满凄凉——中国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

也们的脸上已爬满凄凉——中国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
还 租 屠住 。
本 来我 父母 也 提 到 过 ( 给 我 们 )买房子 的事 ,他 们 本 来 说 一 边 拿 一 些 就 可 以 付 个 首 期 ,可 男朋友 马上说 他 家里 拿 不 出一 分 钱 来 。 想 起 这 些我 就 心 酸 , 同样 是 父母 ,怎 么差 距 这 么 大?现 在 要 我 分 手 感情 上 受 不 了,不 分手 肯 定会 痛 苦 一 生 ,所 以我 奉 劝诸 位 千 万别 和农 村 男孩谈 恋爱 ! 这 张 帖子 之所 以会 有 如 此 的争议 ,恐怕是 因为它涉及到一 个很 重要 的社会 问题 ,那就是 中 国农村 的养老 问题。这个城 市女 孩 之所 以提 出这 样 的看 法 , 归 根 结底 ,还是 因为 她 觉得 赡养 农村 老 人担 子太 重 ,会 影 响 她 自己的 生活 质 量 。 然 而 ,正像 一 位 从 农 村考 上大学然后在城 市工作 的网友说 的那样 , “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 , 供 完 一 个 大 学 生 几 乎 倾 其 所 有 。 父母 年老 了,对 于 繁 重 的 体 力 劳 动 已经 力不 从 心 。他 们 又 不像 城 市 人 那样 有 退休 金 、 养老 保 险 、 医疗保 险什 么 的。 他 们 以后 的 生 活 也 只 能 让 儿 子 多孝敬一点儿 !” 问 题 是 如 果 “ 子 ” 不 儿
就 得千 ,不 能干 就躺 下等死 ” ;一些 老人 “ 了儿子 就变 成 了儿子 ,有 了 有 孙 子 就 变 成 了孙 子 ” ,甚 至 被 当作
“ 蘸完 了的大酱盘子” ,扔掉 了…… 是 现 在 人 们 的 孝 心 没 了 , 还 是 “ 了钱 ,啥也 不值 钱 了”? 当一种 除
兹摘录如下 : 首先 声 明我 不 是歧 视 农 村 人 ,但 是 婚 姻是 人 生 大事 ,通 过 我 自 己的教 训 ,想 给 热 恋 中 的 傻 女 孩 们 提 个 醒 , 千 万 别 和 农 村 男孩 谈 恋爱 ,否 则 痛 苦一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中国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量观察表明,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可以断定,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村土地政策乃至一般的土地政策将发生重要变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取决于高层决策者远见卓识和行动魄力。

本报告将集中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一些具体政策的影响做出评论。

一、2004年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背景2004年,中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法律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也做出了较多调整。

这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国政府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与土地有关的最重要的政策调整,体现在10月2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

这个决定发布之前,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两项通知,意在稳定和回复农业播种面积。

这两项通知分别是3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和4月30日的“国务院关于尽快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通知”。

28号文件责成有关政府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落实意见。

本着这个要求,国土资源部很快出台了两项决定,分别是11月9日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和随后发布的新版“征地补偿标准”。

本年度发布的一系列文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加大了对违反土地法规行为和行政渎职的处罚力度,体现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精神。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

建立国土资源与监察等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

典型案件,要公开处理。

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现状论文5篇

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现状论文5篇

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和现状论文5篇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的感悟篇一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良田配良技,增粮又增效。

生产线上,工人忙着给水稻种子包衣;培训班上,农技人员向农民认真讲解绿色种植技术……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春耕备耕有条不紊。

看全国,农业农村部做好冬春大培训,组织线上线下专题大讲座、专家大连线,启动“小麦促弱转壮夺夏粮丰收培训月行动”“科技壮苗行动”,培训热潮带动春管春耕高潮。

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控,一体化监测、一盘棋调度、一张图指挥,力争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科技赋能,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春耕一线,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新品种、新农艺落地,广袤田畴,平田整地用上北斗导航,打药施肥用上无人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成了种地的好帮手。

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粮食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大江南北,春耕生产“绿”意更浓。

甘肃省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

四川省在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推广“粮经”“粮经饲”复合发展模式。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良田里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生产向绿、效益向优,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

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心得篇二节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明,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

节约更要成为我们的习惯。

有句话说得好:“人有一颗节俭节约的心,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

”不错的!在我的家庭里,也有一些勤俭节约的人:80几岁高龄的爷爷把家里用完的瓶瓶罐罐攒起来,一部分卖到废品站,剩下的洗净晾干,能装红酒、白酒等自家酿的特产!奶奶也不甘落后,家里的旧衣服和穿小的衣服扔掉太可惜。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报告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两幅不同的风景画。

这是中国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市,这个集市上呈现的正是现如今的中国乡村风景。

这里交易的商品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也绝不会有令人昨舌的价格。

在这里购买力似乎是不用讨论的,商品的交易者也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在农村家庭里主事的青壮年在集市上就显得格外醒目。

村民:家里有5亩地。

记者:家里有几口人?村民:3口人,大概能挣1000多元钱吧!一年有半年歇着,至少得半年歇着。

忙一半,歇一半。

记者:闲着以后干嘛呀?村民:闲着在家里打牌玩。

在中国农村,农民收入与劳动力的数量在过去是成正比的。

大家在一亩三分地上“敲钟出工,吹哨收工”。

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一亩三分地上再也无法容纳农民兄弟空前的劳动积极性。

于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达到2.3亿人之多。

此时,中国的城市却进入一个历史上空前的大发展期。

大楼越盖越多,道路越修越长,市场更加繁荣,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国外的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制造型的劳动力密集性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能容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

城市的迅猛变化,使得原已悬殊的城乡差别变得更加触目惊心,也使城市在农村人眼中充满了魅力。

由此,在中国的城市风景画里,呈现着与乡村风景画格格不入的色彩。

这也使得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军迫不及待的投入其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腾飞之路。

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

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

谁又能说,这一组组数字和我们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投入其中能分开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车伟:我们国家最近二十多年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存在着这么一个大的劳动力资源。

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大的劳动力供给资源,我们很难设想,我们又有什么比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优势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世界比较的观点来看,我们和拉美国家比,我们和亚洲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比,从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来讲并没有任何优势而言,而且还可能是劣势,我们国家有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劳动力人口。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安全与口粮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

众所周知,“中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反映了我国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反映了粮食安全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安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会更加凸显。

口粮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口粮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粮食安全是要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和保障,口粮安全问题也离不开耕地资源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为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粗粮,1974年FAO 将粮食安全(FoodSecurity)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

现代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的数量、质量、经济和生态安全等方面。

广义的粮食安全还包括食品安全(FoodSafety),后者强调食物中药物残留、病原物超标、添加物超标等质量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根据《2004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我国粮食主要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三类,谷物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口粮指的是稻米和小麦,特指每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主要粮食,我国口粮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口粮安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②保证口粮质量健康;③最大限度地稳定口粮供应;④确保人们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口粮。

在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达到95%,鉴于耕地资源有限情况下,未来我国应把口粮安全放在重点位置,整合资源支持重点粮食品类的有效供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进口油脂、油料、大豆等作物,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个方面,其实质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耕地资源存量(包括数量和质量)和耕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耕地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近年三种乡村叙事

近年三种乡村叙事

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小说对此亦有反应,很多作家关注农村、农民问题,老中青三代作家均有力作推出。

通观这描写农村的小说,计有三类,各呈现出不同的农村风貌,也表现出作者不同的志向和趣味。

第一类是“三农”问题视野下的农村,这一类强调了农村存在的社会问题,描写乡村的凋敝破败、精神危机、矛盾冲突等,譬如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摩罗的《我的村,我的山》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

第二类写农村之美,他们笔下的农村是和谐安静的,充满山水田园之趣,农村有隐逸的高人、奇人和古老的智慧,譬如韩少功的《山南水北》、马笑泉的《巫地传说》和凸凹的《玉碎》。

第三类介乎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他们笔下的农村尽管贫穷艰难,但也有坚韧积极的一面,其笔下的诸多人物充满着光辉,譬如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李进祥笔下的农村世界及尼玛潘多的《紫青稞》。

一、“三农”视野下的农村2000年前后,经过曹锦清、李昌平、温铁军等推动,“三农”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个阶层关注,成为公共话题。

1996年,曹锦清两度赴开封作田野调查,研究农民情况与农村的问题,其中为农民家庭算的一笔收入、支出账非常令人震惊譹訛。

2000年3月,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问题,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譺訛。

于建嵘的《岳村政治》写于2000年前后,谈农村的问题和政治等,其《安源实录》调查始于2001年五一节,关注工人命运变迁。

2003年,《中国农民调查》出版,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农村问题。

2004年《当代》第5期发表了曹征路的小说《那儿》,由此引发“底层文学”的争论。

近几年,反映农民问题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但描写农民经济困境者多,关注农民精神世界者颇少,《生死十日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二者兼之。

孙惠芬以自杀为突破口,既关注了农村的物质生活,也关注了农村的精神世界。

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讨论农民自杀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令人触目惊心的现状
近日,作者王君柏利用今年暑期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的一份观察札记网络热传。

作者笔下展现了凋敝的中国农村现状。

一个村原有132人,现在只剩下54人,基本是老者幼者;土地荒芜很少耕种;老一辈辛苦一辈子,老无所依;第一代打工者、新一代打工者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农村传统的民风习俗不再;两性关系混乱,婚姻难保;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下面是作者笔下展现凋敝中国农村的一角。

该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曾经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很艰苦,但大家都满怀希望,但现在村里处处显出暮气沉沉。

1985年左右,村里一共有132人,老中青搭配合理,青年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一半。

但目前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且基本以老幼为主。

村里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基本都是老人。

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

其余的,有在附近镇上做生意的,有在外地安家的,有通过高考出去在城里安家的。

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还有什么希望,老一辈无可奈何生活在故土,幼辈的到十五六岁也就走了。

村里的耕种方式,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水田当旱地种。

全村的水田,插秧的面积不到十分之一,逐步都改为种玉米,村民水稻不够吃就到镇上买。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

这样连续多年种植,田地退化,土质板结,庄稼产量大减。

三是种茶叶或者油茶。

村里人连简单的方法种旱地也已经力不从心了,就采取一种更省力的方法,种上茶叶或油茶,只是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

四是田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

树木肆意生长,农田庄稼光照不足,林中各种大小动物与人争夺粮食。

文章称,目前,农田还有老一辈村民苦苦支撑,往后年轻人不会种地,村庄的衰落将不可避免。

日渐凋零的老一辈老无所依,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坚持劳作。

子女辈将孙辈留在家里,爷爷奶奶辈再次充当父母辈带两三岁的小孩。

孩子上幼儿园,老人来回七八里山路,每天跑两次。

待到孩子到镇上上学,奶奶们又合租一个小房子陪读。

并且孩子一送进学校,老人马上去找各种副业来做赚几个钱。

老人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撒手归去,少有长期卧床的,更有少数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等自我了断。

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甚至有的老人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一柱香。

两代打工者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

村里一位46岁的男子说,今年过完年本不想出去打工了,但在家难找到钱,又去了深圳,但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少的活干,又回了家,不想再出去了。

文章称,其实,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轻时把精力与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城市,但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还得回到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来。

这一辈回归乡村或许又带着他们的孙辈,继续艰苦讨生活。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他们老了也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村里九十年代及其后出生的年轻人,大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学业多荒疏。

有的辍学了事,或到处混,或到城市打工。

但第二代打工者已经难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

而他们的教育与阅历,决定了他们并不能轻松赚到钱,又铁定了心不愿再回到乡下种地。

有的耗尽父母甚至爷爷辈的积蓄,在镇上或县城买一套小房子,但没有经济来源,将来何以为生?第二代打工者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稳定群体,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乡村。

有的成了混混,有的辗转开店而终无所成,有的甚至采取欺诈哄骗的方式骗钱。

文章称,在传统乡村社会,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社会有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在此平衡中,良风美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使乡村的生活井然有序,也使人们的生活有意义。

但当前的农村,过去的良风美俗若不是还有
一些古朴的老人支撑,可能已经荡涤干净了。

孝道堪忧。

村里一老太太谈及子女们的孝顺,潸然泪下。

她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喂猪,挣万多块钱,但女儿、儿子总是向她要钱,她无法满足他们钱的要求,因此总是吵。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谈不上尽孝道,老年人哪怕八十多岁了都是自食其力。

更有甚者,农村有儿女新盖的房子不愿意让老人一起住,认为老人不干净。

只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给父母栖身,老人偶尔到正房走走,媳妇会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老人在房里踩了脚印。

老人死了,在棺材前后,子女并无戚容。

两性关系混乱。

过去的乡土社会,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但现在农村,中青年男女关系很混乱。

留守的一部分人,虽然乡村人言之畏,但两两凑对的不在少数。

在外打工的一部分人,两性关系更随便。

农村还有十六七岁女孩就私奔、堕胎的,而男人则是不同的男人。

婚姻不牢。

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夫妻间感情少了。

村里好几个小孩还不足一岁时,妈妈就因为不能忍受贫困而出走。

孩子们在外打工的爸爸,又不断认识外地的女孩,现在,已经给他们换了几届妈妈。

商业化、货币化渗透每个角落。

过去农村换工互助,现在直接支付工资,按天收费,一点不含糊;过去走亲访友,带点礼品,现在一律给钞票,亲朋聚会反成一种负担。

现在办丧事,职业抬柩人员给钱才办事,买卖而已。

农村当一切都货币化了,也就失去了往昔的人情与社区认同。

环境污染严重传统手艺消失。

文章称,在村里,人们尝遍了现代
化的很多苦果。

如垃圾处理难。

大量的塑料产品、玻璃产品等的出现,导致以往自然循环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奏效。

大量洗洁剂、洗衣粉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

各种农药瓶、酒瓶、饮料瓶,连同其它一些无法自然分解的东西,都扔到自然环境中去。

随着养殖业的扩大和规模化,大量的动物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向自然,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水源。

传统手艺消失。

农村过去积累了很多的技艺,但现在这些都不存在或濒临消失。

过去精巧的竹篾器具,古朴实用的石磨,不用任何铁钉胶水的桌椅,别致的蓑衣、斗笠等等,都渐渐被县城周围的所谓农庄搜集去,展览给食客们看。

取而代之的一律都是粗糙的、无法自然化解的铁质、塑料制品。

农村最基层的传统文化正在自我毁灭。

农村行政村委基本无行政可言,其作用仅体现在村民间有纠纷时,可能会找村委的人来评个理。

村委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民争利。

文章称,乡村的衰败是一个趋势,并且越来越严重。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任乡村衰败下去,将来后果会非常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