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命建筑形成的原因
我国'短命建筑'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平台,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从 源头上为本市装配式建筑把好质量关[4]。
随着城市建设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环保政策的提 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已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实现途径, 对建筑业、房地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 义。推行装配式建筑将是大势所趋,发展装配式建筑带动 建筑产业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
2.2 “短命建筑”造成巨大的资源能源浪费 “短命建筑”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能源浪费,还对 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短命建筑不仅造成了水、砂 石、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水 泥、钢材、能源的过度消耗。 2.3 “短命建筑”加重环境污染 大量的重复建设,制造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直 接导致土地资源无法恢复。另外,建筑物爆破拆除时造成 的粉尘以及其他环境污染也是难以估量的[2]。 3 短命建筑的成因分析 建筑被拆除的原因各异,但是命运相同,都属“短 命”建筑。是什么造成如此多的“短命”建筑?建筑“短 命”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使得建筑 寿命不能达到设计年限,现在普遍选择拆除。二是城市建 筑“短命”是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目前 (下转第132页)
城市发展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我国“短命建筑”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王大成 湖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
湖北 孝感
4320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年来,“短命建筑”在各地频现,大拆大建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逐渐凸现,“短命建筑”
已经成为社会热门的讨论话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几起典型的短命建筑,分析了我国短命建筑产生的原 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短命建筑”;规划;对策 屏,怀疑2012年7月才动工兴建的“观湖国际”酒店挡住风 水,于是强行令其刚建成的两栋大楼爆破拆除[1]。 2 短命建筑带来的危害及损失 2.1 “短命建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4 年发布的《建筑拆除管理政 策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共有 46 亿平方 米建筑被拆除,其中 20 亿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时寿命小于 40 年。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 将达到4.6亿平方米。另有媒体粗略估计,如果按照每平方 米拆除费用1000 元人民币计算,则每年建筑过早拆除要花 费 4600 亿元人民币。一幢大楼建起来,创造了 GDP ;爆破 拆除,又创造了 GDP ;拆后重建再次创造 GDP ,这种拆拆 建建所创造的“三重 GDP ”,其实是一种以耗费资源、能 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GDP”。 1 短命建筑典型案例调查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被提前结束使用, 拆旧建新的建筑项目数不胜数。2005年年底,江西省吉安市 市中心城区的标志性建筑-宏发大厦,尚未完全投入使用就 被鉴定为危房,被爆破拆除。2009年6月16日位于武汉的首 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十余年后,因该馆位于 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 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献身”。爆破拆除 前,这里体育设施还相当完备,馆内还在不断地更新设备。 2010年,因广州亚运会开幕在即,广州市荔湾区耗资8亿元 建成了陈家祠绿化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广州地铁 八号线建设需要“推倒重来”。2010年5月,才使用20年的 凯莱酒店以“酒店现有规划与建筑结构存在硬伤、酒店设施 严重老化”为由宣布将停业拆除,之后原地重建五星级的 “国际化商务高端酒店”。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作为奥 运会官方接待饭店的凯莱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对酒店进行 了重新装饰和布置。2014年3月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方西
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

掉 了 。 另 一 方 面 ,导 致 严 重 的环 境 污 然 而 ,我 国 的建 设 平 均 寿 命 却 只 有 3 了 ! 0
4 { 8 宁波经济 I 0 00 1 5 2
们 只好 不断 地建设 新建 筑 ,于是我 是 而 中国 每年拆毁 的老建筑 占建筑 总量 的
世界上 每年新 建建 筑量最 大 的国家 ,每 4 % 。每 年 产 生 数 以 亿 计 的 建 筑 垃 圾 , 0
要想 让 中国建筑 摆脱短 命 的命 运 ,
除 了建筑行 业本 身要 “ 吃药 ” ,提 高建
导一 句话 ” ,一些城市管 理者
对 城 市 的建 设 缺 乏 一 个 明 析
的 思 路 和 规 划 ,在 城 市 建 设 上
带有 浓重的长官 意识和个 人色 彩 ,朝令 夕改 ,一 些城市道路 等基础设 施 ,建 了拆 、拆 了建 的现象普遍 ,一些 刚建不久 的 建 筑和小 区 ,由城市 管理规划 的改变 ,不 得不被强行拆 除 , 在一 定程度 上极大地缩短 了建 筑 的寿命 。 其次 ,是 施工质量 问题 。 2 0 年 中国不 断出现的 “ 09 楼歪
年 ,美 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 年 。 4
建 筑 的 施 工 过 程 中 ,仅 建 筑 垃 圾 就 会 产
一
些施 丁企业 部分 建筑监 管机构 并未对
建 筑 寿 命 过 短 ,一 方 面 导 致 巨大 生 5 0~6 0 ;而每万 平方 米拆 除的 旧 建 筑 质 量 进 行 严 格 的 检 查 验 收 ,也 影 响 0 0吨 的能 源浪费 。 因为建筑 寿命短 ,所 以我 建 筑 , 将 产 生 7 0 0 0~1 o o  ̄ 筑 垃 圾 了丁 程 的质 量 。 o ,建 2
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

关键提醒: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修建地铁让路腾地,这引起了国人对中国特有旳“建筑短命”旳争议。
国家住房和城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
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旳背后,反应出中国都市缺乏成熟谨慎旳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构造旳耐久年限为123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23年。
住房和城镇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体现,中国都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
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旳建筑"死亡名单"。
除了那些引人关注旳地标性建筑以外,尚有大量一般住宅,在建成后不长旳时间内就由于多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中国青年报旳一项调查显示,85.8%旳人体现自己所在都市有过“短命”建筑。
对于自己所在都市旳都市规划,50.1%旳人体现不满意;在谈及都市建筑总“短命”旳原因时,83.5%旳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旳人认为是都市规划缺乏科学性。
接下来尚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短命建筑:耗能耗财据记录,202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称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旳37.5%;202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称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旳41.3%。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旳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称于消耗了全世界40%旳水泥和钢材,而这一切却只持续25到30年时间。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二分之一旳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目前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旳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23年。
我国城市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者:高茹丹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城市建筑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拆除与重建本是城市更新的正常体现。
但是,我国近年来却有许多建筑在还未到其设计使用年限之时即被拆除,这些广泛产生的案例逐渐形成了我国城市建筑的短命现象。
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对城市建筑短命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增进对该现象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短命原因措施一、城市建筑“短命”概述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新建建筑99%以上属高碳建筑,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垃圾4亿多吨。
看到好端端的一栋栋矗立楼房被夷为平地,人们深感惋惜。
二、城市建筑“短命”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及短视行为严重短命建筑的根源之一在于地方政府城市发展理念的偏颇。
一些地方领导盲目追求政绩,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而在规划建设一些大型建筑时,缺乏专业的论证,全凭少数决策者“拍脑袋”,待下届领导上任,看着不顺眼就一声令下拆除。
如此说建就建、想拆就拆,使城市建设陷入了“建了炸”,“炸了建”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指出,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存在五大问题,即:法律定位的准确性问题、计划经济法色彩较浓的问题、一些法律条文不清楚与不完整的问题、对执法权的规定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及缺少越级的监督机制问题等。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思想,特别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和对法律法规的漠视,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管一栋建筑建多少年,也不管居民或用户同不同意,一律拆了建高层,为的是卖高价土地、高价房子、多赚钱。
中国建筑论文:中国建筑何以“短命”

中国建筑论文:中国建筑何以“短命”调查显示,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法国建筑是102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74年。
那么,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讲话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不久前,我的一位朋友耗费巨资买了一套豪华别墅,光室内装修就花了不下百万元,一心想给儿子留下一份可靠的资产。
闻此“短命建筑”消息后,深感懊丧,遥想将来“贷未还、产证在、物业亡”的情景,大叹投资失误。
当然,仇保兴的所谓“短命建筑”,主要是批评规划建设缺乏远见,许多建筑没到使用年限就被拆除,而非全指建筑质量本身,但中国建筑特别是民用住宅质量现状堪忧,却早已成为购房者难以承受之痛。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标语在中国随处可见。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也早有明确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可实际上,建筑平均寿命却缩短到了创纪录的30年,岂但造成巨大资源浪费,更严重威胁百姓生存和生态环境,如此严酷的现实又如何能让人接受?造成这样一种建筑史上的奇观,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
原本几千元一平方米的造价成本,开盘就卖几万元一平方米,巨额暴利难免驱使一些开发商造房乱赶工期进度,在造房愈快抢钱愈多的利益驱动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盛行,加之监管缺位,“质量”二字自然无从谈起。
2009年以来,伴随房价的疯涨狂飙,全国各地“楼倒倒”、“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层出不穷就是明证。
而规划的朝令夕改、无端变动,除了缺乏科学理性的盲目决策,更多是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其核心问题则是积习难改的GDP崇拜。
然而,要从根本上扭转建筑“短命”现象,还得从本源上解决城市发展模式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建筑会短命

国“建筑短命”正成为城市“通病”,现在不少城市拆除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筑,而当下规划失当、品位低劣的建筑又成为未来拆除对象。
大拆大建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能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延续,广为诟病。
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25~30年,而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浙大教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观点一:这个问题要分两点来看,古典建筑和当代建筑。
古典建筑方面,用材和建筑技术的差异造成东西方古建筑耐久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当然本质的原因还是建筑观的差别。
中国当代建筑使用年限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过快。
2、土地资源的相对紧缺。
3、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4、个别的严重偷工减料造成建筑质量过差。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使用年限稍短个人认为不是一个严重问题,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城市的快速更新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有市场需求,有利润,拆点旧房子不算大事。
欧洲二战以后因为经济复苏也造过大量的经济型建筑,使用年限同样不高。
经济发展成熟稳定之后,建设项目变少,建筑质量自然会有相应提高,使用年限也会延长,但同时也说明经济发展失去了快速成长的动力。
观点二: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针对中国当代建筑的。
在我们的建筑史上,历史较久远的建筑都是木构架建筑,而木构建筑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无法长久保留,所以中国建筑的历史大多不会超过200年,这是中国建筑的上限,所以与西方可以保持上千年的石砌建筑相比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保存时间上占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古文明,其建筑观都注重死后的世界而不是现世的世界,因而保留至今的多是与宗教有关的陵墓石刻建筑。
中国真正的建筑大量兴建是在近50年才开始的,这里面有很多政治因素。
首先兴建的是苏联技术和理论的建筑物,这是一个时期;然而在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之后,这些建筑被停建,转而兴建一些民族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由于理论知识的缺失,大多以坡屋顶大屋盖的帽子建筑为主;在改革开放后,西方技术和理论的涌入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在建造领域的落后,而此前一些所谓可以千秋万载的建筑根本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又一轮辞旧迎新的建造活动得以展开。
中国建筑的寿命为何只有30年

中国建筑的寿命为何只有30年?近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
几天来,种种疑团萦绕在公众心头。
住建部的一位负责人曾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
”相比中国的30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新华网)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像如今的中国人一样关心建筑。
平民阶层对房子的质量面积等要素可谓锱铢必较,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套或许并不起眼的房子占据了其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蓄,更重要的原因是建筑物的物权概念更加具有说服力。
然而,中国的建筑却比很多国家都要命短,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
中国建筑寿命短不是偶然的,有三大原因:一是质量原因,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就是证明,这说明我们对建筑质量的监控与责任追究是失落的。
如今建筑施工“层层分包”已是行内的常态,“层层分包到最后,盖房子的工人大多数是从未接受过建筑培训的农民工。
”农民工一般是计件或计时算薪水,包工头也是忙着赶进度收钱——实际上工人和管理者都缺乏专业资质和专业素养。
而工程一建完,施工队就走了,去别处接活干。
万一建筑质量真的出了问题,追究下来,也只能找到当初承建公司的项目经理、建造师或监理单位等。
只有这些人是稳定的、有资质的,跑不掉的。
但论起责任大小,他们显然不是最该被“打板子”的。
二是规划原因,在一些城市的规划中,往往是一个官员一规划,最后规划成鬼话,这样必然导致建筑建了拆,拆了建,“规划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是近二、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缺乏科学决策的真实写照。
在不少地方,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
加之,书记、市长像走马灯一样地更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早几届政府兴建的高楼大厦,便难免在定点爆破中灰飞烟灭。
三是政绩原因,一些地方官员把建设新高楼大厦作为政绩工程来抓,这样必然导致,一些本来还可以改造使用的建筑被推倒重来,同时,一些地方官员也把房产开发经济当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必然导致一些建筑建的快,拆的猛。
第305文,短命建筑产生的原因

第305文,城市短命建筑产生的原因
1.前期城市规划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发展。
“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现,全靠领导一句话”的现象比较常见。
2.城市建设规划确定后,又变更频繁,相关标准制定落后。
部分前期规划和后期规划冲突,最终拆除前期建筑,造成严重浪费。
3.“除旧布新”的传统价值观影响,一届领导一套规划。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的”就是好的,历届领导上任后,就是先去除旧的,然后布置新的,自认为就能万事顺利了,顺从传统观念,造成浪费。
4.短命建筑产生后,无人调查和问责,随意拆除建筑后,没有任何惩罚和处置措施,纵容了此类现象多发。
5.规划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延续性和执行力。
没有人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造成规划与其他方面冲突时,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6.建筑规划透明度不高,公众无法参与决策、无法遏制拆建随意性,领导拍板决策,无人提出反对意见。
是否拆除的决策成了个人决定的事项,难免考虑不周,造成浪费。
7.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缺乏高质量维护而被迫拆除。
8.缺乏继承精神的“短视文化”,造成事项决策只看当前,没有长远目光。
建筑不合理的地方,随时间流逝而显露
出来,造成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0LOGY
题目:中国短命建筑形成的原因
学生姓名:戚康
学号:201332020210
班级: 土木与建筑学院资环1302班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指导教师:蓝万炼教授
2015年11月
中国短命建筑形成的原因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被世界誉为世界奇迹,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的背后,令大家都想不到的是。
2010年3月29日,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是说中国的建筑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而像英国建筑的寿命平均达到了132年,美国的建筑寿命达到了74年。
瑞士和挪威等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0—80年,这一则官方的消息令大家为之震惊,针对中国短命建筑形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主要是以下几点:
1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短视行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曾说,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规划落后混乱,赶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短命的命运。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
而在制定了合理规划之后,一些城市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还没建成就被拆除的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根据官方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是小区建设规划在先还是城市景观规划在先,并没有公开。
当下“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我们历代王朝从来都是推倒旧的,重建新的,这种“新的就是好的”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
所以每一届
领导上任时,往往认为“除旧布新”才是对的。
这样的领导治理观念也是导致建筑短命的原因。
2拆迁卖地的利益驱动
相对于形象工程带来的给相关领导带来的政绩,在近年来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在可观的经济收入面前,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更能让人对新建筑“痛下狠手”。
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
例如,仅13年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
北京的凯莱酒店拆除后,也将在原址巨资重建一座五星级的“国际化高端商务酒店”。
3崇拜GDP、大搞形象工程的错误政绩观
“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旧城改造,实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名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实为重复建设以追求GDP,进而追求地方官员的政绩。
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不该拆的房屋被大量拆除。
如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仅仅10年,便于去年被拆除。
其理由是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献身”。
错误政绩观指导下的拆旧建新,带来的GDP增长是表面的,并没有实质性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
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费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除了能带来政绩,对社会经济毫无益
处。
总结前三点就是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
三者相结合,是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主要原因之一。
4.质量问题
不可否认,在遭到提前拆除的短命建筑中,也有因质量问题和缺乏高质量维护而被迫拆除的是中国短命建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抛开人为因素,建筑的寿命主要取决于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与此息息相关的是施工用料的质量和工程设计质量。
质量对建筑寿命的影响能有多大?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
在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利益的驱动,施工方选择了比较便宜的海沙来代替传统的河沙,由于海沙成弱碱性可以腐蚀钢筋,而钢筋却又是楼房的骨架与支持,时间一长钢筋被完全腐蚀后,后果令人心惊胆战,这也造成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后,提早终结建筑的使命。
相对于现在人们对建筑品质的需求,我们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落后了。
在传统的建设模式下,建筑不仅寿命短,而且往往伴随着低舒适度和高能耗。
以上这些原因是造成中国短命的主要建筑原因。
21是我国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针对于建筑资源的大规模浪费,这和我们的发展理念背道相驰,长沙株洲湘潭作为首批全国两型城市,我觉得
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出我们特色,做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榜样,为我们两型城市的建设助力。
为此特意提高建筑寿命的建议:1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城市建筑应树立可持续理念。
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
国外有业内专家成立的委员会,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权威人士,共同论证以决定是否允许拆除某个建筑。
对于某些重要建筑的拆迁,甚至可以举行听证会。
而我国现在缺乏这样的模式,仅做到了对挂牌的文物拆迁“一票否决”。
同时,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法规,严厉禁止没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提前被拆毁,也应该对违规拆除“短命”建筑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从宏观看,规划应该成为引领百年建筑的龙头。
首先应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在城市规划阶段细化建筑的寿命。
按照城市功能的不同,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志性建筑,包括文化建筑、命脉建筑等,这些建筑需要有很长的耐久性,所以在规划局立项定位的时候就要定下它的年限。
相对应的另一类是背景建筑,一般是民用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这类建筑需要根据不同级别来规定使用年限。
这种分类,方便在拆迁论证时有据可循。
同时,要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还要切实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
还要建立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明确拆除条件,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经济建设如火如荼
的背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显。
不应该只是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要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的脚步,按照长久的规划、高标准的落实经济建设的重任,从根本上去解决建筑的寿命问题,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规定,不要让城市的记忆与历史成为了发展的牺牲品,不要让城市的过去消失,让城市的建筑不再是短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