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

合集下载

浅谈村民自治中农民公民意识问题

浅谈村民自治中农民公民意识问题

浅谈村民自治中农民公民意识问题作者:谢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22期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随着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的普遍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给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村民自治,农民实现了村干部自己选,村里的事情自己决定,村里的财务自己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公民意识。

具体表现在:农民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农民的法制观念、规则意识有所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有所提高等方面。

但是,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使得农民现代化的公民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也不符合现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因此,农民的公民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客观上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农民处于一个弱势群体地位,因此,农民更多的关心是自身的生存利益,对政治生活、社会公共事务缺乏积极正面的参与,对自己的权利、责任、主人翁地位等缺乏自我认知,即现代公民意识的缺失,这也体现在村民自治当中。

一、缺乏权利责任意识作为公民,不但要意识到自己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更要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相应的、无可推御的社会责任,因此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和协助,不断促进完善政府的工作。

但村民自治过程中,农民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官管民”的思维中,过分依赖于政府,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承担的相应义务。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村委会选举中,许多人对村干部不满意,但对选举却又缺乏参与热情,停留口头上的发牢骚。

不肯积极地通过选举行为来改善村民自治的权力运行,一味认为选举只是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参与与公民意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社会参与的现状农民工主要是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到城市就业,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他们往往面临的问题包括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社区融入度低等。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参与多限于经济方面,缺乏对于城市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

他们往往把重心放在赚钱养家上,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相对较低。

二、提高农民工社会参与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参与度,可以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参与城市建设,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

2.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贡献。

他们带来的多样化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品质,使城市更具活力。

三、提升农民工社会参与的途径与方法1. 教育培训:提供农民工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2. 改革户籍制度:通过放宽户籍制度限制,使农民工可以更方便地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

这有助于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和参与度的提高。

3. 加强组织与咨询服务: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农民工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服务。

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和维护,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意识。

四、培养农民工的公民意识1. 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工了解自身的权益和义务。

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对社会规范的遵守能力。

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

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

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其中不少人成为城市的新低收入群体,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农民工作为公民个体,其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以及如何提升农民工在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方面的能力。

首先,农民工作为公民应具备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作为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的认识和自觉。

在农民工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农民工需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自己的生活和社区关注起来。

在培养农民工的公民意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其次,农民工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加强。

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其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知识和观念。

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公民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农民工对权益保护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认识。

可以通过在市场监管、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培训,让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另外,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也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

社会参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农民工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自己争取权益,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发表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决策,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提升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保障。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针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监督和执法,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稳定的劳动关系。

最后,农民工面的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

不仅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任,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通过培养和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可以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键词:新型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新农村建设公民意识是构建国家民主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悟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统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基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民作为被压迫的主体,不仅在经济上被压榨,而且受传统的臣民文化思维的深刻影响。

具有勤劳、善良、坚忍等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在潜意识里习惯于被差遣、受奴役,只知尽义务,不知有权利,缺乏主体意识与独立精神。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很快建立起来,但意识形态的革新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的臣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农民大众的潜意识里,束缚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严重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发育,从而导致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先天不足。

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分析

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分析

目录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公民意识 (1)一.农民工的界定 (1)二,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分析 (2)第一,农民工公民意识现状 (2)第二,农民工在中国公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4)三.关于提升农民公民意识的对策建议 (5)第一.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政治参与的机会。

(6)第二,加强农民工公民意识教育工作 (6)第三,加快完善政治社团建设 (6)第四,提升公民工自身的整体素质 (7)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公民意识一.农民工的界定农民工即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农民工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同义词,城市发展经济的主力军。

中共中央 2004 年 1号文件中涉及农民工的描述语句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1。

“农民工”在学术上有众多界定,一种认为农民工为“流动民工”。

一种认为农民工不仅包括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还包括在农村就地为其他人从事有偿的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

另外有人认为农民工是有参加非农产业以外的有偿劳动及有此意愿的农民。

2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认为,在我国实施多年的实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我们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3笔者认为,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但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狭义的农民工。

1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增强公民意识的建议

增强公民意识的建议

增强公民意识的建议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增强公民意识的建议:1. 充分了解国家法律及相关法规作为一个公民,了解国家法律及相关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法律,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在行为上合乎法律规定。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条文、参加法律教育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2.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

可以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环保、扶贫、教育等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亲身参与并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3. 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议题讨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关注新闻热点,听取不同观点,了解社会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相关讨论。

4.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公民意识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参与和责任感上,还包括个人生活方式的培养。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量锻炼、定期体检等方式来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5.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维护与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密切相关。

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公民意识,我们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人格,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

只有在彼此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6. 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和民主意识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民主意识,有助于个人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到民主决策过程中。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民主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民主意识。

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升民主素质

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升民主素质
逐 渐促使农 民的公 民意识 的形成和发展 。农 民的政 治参与纳入制度化 、规范化 的轨道 对于农村 民主事 业的发展
将起 到 巨大的推 动作用。
关键词 :农 民;公 民意识 ;教育 ;民主
针对 目前农 村 中农 民公 民意识现状 的分 析 ,对 于 其糟 粕 ,为切实 提高农 民的公 民意识服务 。通过文化
通 过 教 育 ,可 以培 育农 民的 公 民意 识 。这里 以 够 在实际上 获得 民主生 活 的经历 、体验及相关经 验 的 “ 开会 ”为 例说 明通 过 进行 “ 何 开会 ” 的 教育 提 积 累 ,这样在 现实 的社会 生活和政 治生活 中才能 较好 如 高 了村 民 的公 民意识 ,这个过程 其实也 是农 民公 民意 地适 应 、较好 地参与 、较 好地行 使 自己的公 民权 利 。 识 的成 长过程 。通过 教育 的方 式 ,村 民学会 了开会规 三 、理性 的农 民现代公 民意识是 指农 民在处理个 人事 则 。开会规则 “ 适用 于每个成 员可 以 自由表达 意见 ,
需 要教育 者 ,即教会村 民如何适应 民主制 度 ,如 怎样 立在人 的常识基 础上 的 ,要 相信 只要一 个人是人 ,他 按 照 民主程序来 开会 、表 达利益 、维护利 益等 的教 育 就有人权 的常识 。在尊重公 民人权 的基 础上进行 的教
者。最好的教育者既不是鼓动者 ,也不是革命家 ,而 育可 以达到更好 更实在 的效果 ,因为这是开展教 育的
/ 展 战 略/ 发
培 育农 民的 公 民意识 升 民主 素质 提
周 旭 霞
( 台州广播 电视 大学 浙江 台州 380 100)
摘 要 :当前农 民公 民意识有待提 高 ,培育农 民的公 民意识有助 于其 民主 素质 的提 高。提 高农 民的公 民意 识 可以通过 对公 民进行教 育 ,进 而促进其 民主政 治参与 。通过教 育方面的努力 ,可以促使 公民意识的加 强 ,并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毕设论文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毕设论文

培育新型农民背景下的农民公民意识研究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新农村政策的推行,把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深层次的社会转型阶段。

这个阶段是由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引发的一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部分开放社会向全面开放社会转变,伦理化社会向民主法制化社会转变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农民在这样深刻的社会变化中扮演着最基础的角色,只有让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能促使社会良好转型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从农民到公民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只有农民具备了公民意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文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重在提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了这个问题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现状分析。

这部分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从而得出农民公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是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第四部分是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政府主导健全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民间组织,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公民;公民意识培育;新农村建设Abstact:Study on farmer's civic awareness in transition period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pushing the modernChina on a new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t this stage, China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amassiv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society from a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one、a villatic society to anurbanization society、a partitive open society to a whole open one and a ethical societyto a constitutional society. The peasa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social changes,therefore, only letting the peasant to obtain the effective citizenship can enable societyto a good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driving it to advance forward.The change from peasants to citizen will be a difficult and lengthy process.Cultivating the Peasant'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is the key of peasantsconverting to the role of modern citizens.This dissertation follows the logic methodof "question-analysis-solution”,try to propose the measures of cultivate the peasant's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the literature review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peasant'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Inthis part the author find out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by analyze the achievementsand the remaining problems of the peasant'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The third part is the objective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easant's consciousnessof citizenship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The fourth part is the measures of the peasant'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it is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is thesis.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o solve theproblem of the peasant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by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led training mechanism, expanding the rural market economy,strengthening the basic leve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piritualcivilization and fostering rural folk organization.Keywords: Transition Farmer;Civic ;Civic awareness;Cultiv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选题意义 (2)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2、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3)3、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3)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4)1、国外研究现状 (4)2、国内研究现状 (5)四、研究方法 (5)第二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旳现状分析 (6)一、农民公民意识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 (6)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取得的成就 (7)三、农民公民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8)1、主观方面的问题 (8)2、客观方面的问题 (10)四、农民公民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 (13)1、农村经济落后的制约 (13)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制约 (14)3、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 (14)4、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15)5、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 (16)第三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16)一、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目标 (16)二、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 (18)1、继承与借鉴相结合 (18)3、协调与互补相结合 (20)第四章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对策 (20)一、政府主导健全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 (20)1、明确培育主体与培育对象 (20)2、制定科学的培育内容 (21)3、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21)4、制定有效的培育评价机制 (21)二、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22)1、发展农村工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2)2、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农民生活方式 (22)3、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发农民学习高潮 (23)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24)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4)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24)2、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向公民转化 (24)3、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25)四、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26)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营造农民终身学习氛围 (26)2、肃清农民不良风俗习惯,营造良好乡村新貌 (27)五、大力发展农村民间组织 (27)1、政府要转变观念扶持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 (27)2、健全法律法规 (27)3、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28)六、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28)1、构建适合农民的公民教育体系 (28)2、重视微观教育环境的作用 (29)3、发挥村民自治的公民教育功能 (29)4、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公民教育 (29)5、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经验 (30)结论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4)附录1 (35)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新农村政策的推行,把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深层次的社会转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
作者:王国胜
来源:《理论探索》2010年第01期
〔摘要〕目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公民意识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不能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旧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政治参与意识较差,参与主动性不高。

增强农民公民意识,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关键词〕农民,公民意识,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1-0098-02
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需要现代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现代化国家得以正常运行的“软件”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社会地位、职业角色、自我意识等正发生着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巨变。

因此,探讨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的文化演进与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术界一般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

它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要标志,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耕国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催生出农民的“公民意识”,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

公民意识是一种系统的完善的社会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

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

目前
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状态。

例如:有些农民只关注自己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不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只关心劳动报酬权利的平等而不关心这方面法律的规定和完善、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等等。

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意识淡薄。

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民认识不到健康的公民意识主张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即既要主张权利,也要承担义务,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放大自己的权利,缩小自己的义务,甚至把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一味地突出权利,却不去尽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三,旧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期,现代化进程不仅体现在实物形态上,而且显现在思想意识上。

受这种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国农民旧有的带有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特征的社会意识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村民意识日益边缘化。

但这种旧有的农民意识日益边缘化的同时,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等还不够强,没有占居主导地位。

第四,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主动性不高。

公民意识是一种理性自觉,具有一种强烈地参与国家运行、管理和监督的精神。

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往往比较被动,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在有关其自身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自身与国家、社会、他人利益关系时,在国家的管理和运行上,往往只能做“被动公民”,很少做“主动公民”。

二、增强农民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其公民意识。

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就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而言,必须“坚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与现代化本身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现代化本身不断丰富着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不断为这种教育提供活生生的实践素材和案例,使这种教育有的放矢,与农民不断觉醒的公民意识相吻合,相印证,便于农民感同身受,自愿接受。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公民意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政策性,更注重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切忌浮躁和片面,反对把错误的价值观(如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金钱拜物教)当成“现代社会的风尚”灌输给农民,而必须立足现实,以实践为导向,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权利义务观、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为纽带。

就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而言,必须坚持有效性、科学性和持久性的统一。

从村民意识过渡到公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农村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决定了这种过渡的长期性。

这决定了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因此,在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有效性、科学性和持久性的统一。


谓有效性,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施教,切忌急躁冒进和胡干蛮干。

所谓持久性,就是要把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要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公民意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意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培育每个公民的公民意识,把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域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培育成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

相应地,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引导农民自觉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参与到市场中,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为农业发展寻找出路。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农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

第三,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

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民公民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即不断增加农民政治参与主体的人数,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层次,才能使农民在政治参与中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具体包括:让农民参加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为全村的重大事务投票表决,出谋划策,从而通过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使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尚彩伶.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简述〔J〕.法制与社会,2009,(18).
〔2〕裴正轩.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德育,2009,(2).
责任编辑顾小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