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系结构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体系结构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体系结构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静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流水线的各段只能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2)分段开采——当向量的长度大于向量寄存器的长度时,必须把长向量分成长度固定的段,然后循环分段处理,每一次循环只处理一个向量段。

(3)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4)时间重叠——在并行性中引入时间因素,即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叠地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分,以加快硬件周转而赢得速度。(5)TLB——个专用高速存储器,用于存放近期经常使用的页表项,其内容是页表部分内容的一个副本(6)结构冲突——指某种指令组合因为资源冲突而不能正常执行(7)程序的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所访问的地址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对簇聚;这种簇聚包括指令和数据两部分。(8)2:1Cache经验规则——大小为N的直接映象Cache的失效率约等于大小为N /2的两路组相联Cache的实效率。(9)组相联映象——主存中的每一块可以放置到Cache中唯一的一组中任何一个地方(10)数据相关——当指令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流水线有可能改变指令读/写操作的顺序,使得读/写操作顺序不同于它们非流水实现时的顺序,将导致数据相关。(1)动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当某些段正在实现某种运算时,另一些段却在实现另一种运算。(2)透明性——指在计算机技术中,把本来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但从某种角度看又好像不存在的特性。(3)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可以按语言的功能划分为多级层次结构,每一层以不同的语言为特征。(4)资源共享——是一种软件方法,它使多个任务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轮流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5)快表——个专用高速存储器,用于存放近期经常使用的页表项,其内容是页表部分内容的一个副本。(6)控制相关——指由分支指令引起的相关,它需要根据分支指令的执行结果来确定后续指令是否执行。(7)存储层次——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的存储器,处在离CPU不同距离的层次上,目标是达到离CPU最近的存储器的速度,最远的存储器的容量。(8)失效开销——CPU 向二级存储器发出访问请求到把这个数据调入一级存储器所需的时间。(9)全相联映象——主存中的任一块可以被放置到Cache中任意一个地方。

计算机组成指的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物理机器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

系列机是指由同一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体系结构的单具有不同不同组成和实现的一系列不同型号的机器。。兼容机:不同制造商生产的具有相同系统结构的计算机。

软件兼容:同一个软件可以不加修改第运行于体系结构相同的各档及其,而且它们所获得的结果一样,差别只在于运行时间不同。

向后前兼容是指按照某个时期投入市场的某种型号计算机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的就能运行于再他之后前投入市场计算机。

向上下兼容:指的是按照某档计算机编制的程序,不加修改就能运行于比他高低的计算机。模拟:是指用软件的方法在一台现有的计算机上实现另一台计算机的指令集。

并行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同一时刻或者同一时间间隔内进行多种运算或者操作。只要在实践上互相重叠,就存在并行性,他包含同时性和并发性两种含义

同时性: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时间在同一时刻发生。并发性: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时间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提高并行性的技术途径:(1)时间重叠:多个处理过程在时间上相互错开,轮流重叠地使用

同一套硬件设备的各个部分,以加快硬件周转而赢得速度。(2)资源重复:通过重复设置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3)资源共享:是一种软件方法,它使多个任务按一定时间顺序轮流使用同一套硬件设备。

3、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系统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的界面,即机器语言程序员所看到的传统机器级所具有的属性。

计算机组成:指的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含物理机器级中的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它着眼于物理机器级内各事件的排序方式与控制方式、各部件的功能以及各部件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的实现:指的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信号传输,电源、冷却及整机装配技术等。它着眼于器件技术和微组装技术,其中器件技术在实现技术中起主导作用。

4存储程序计算机(冯·诺依曼结构)——采用存储程序原理,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同一存储器中。指令在存储器中按其执行顺序存储,由指令计数器指明每条指令所在的单元地址。

1.响应时间——从事件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时间,也称执行时间。

2.测试程序——用于测试计算机性能的程序,可分为四类:真实程序、核心程序、小

测试程序、合成测试程序。

3.测试程序组件——选择一个各个方面有代表性的测试程序,组成一个通用的测试程

序集合。这个通用的测试程序集合称为测试程序组件。

4.大概率事件优先——此原则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原则。对于大概

率事件(最常见的事件),赋予它优先的处理权和资源使用权,以获得全局的最优结果。

5.系统加速比——系统改进前与改进后总执行时间之比。

6.Amdahl定律——加快某部件执行速度所获得的系统性能加速比,受限于该部件在

系统中的所占的重要性。

7.程序的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所访问的地址不是随机的,而是相对簇聚;这

种簇聚包括指令和数据两部分。

8.CPI——指令时钟数(Cycles per Instruction)。

第二章

1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2 增强CISC指令功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面向目标程序增强指令功能a增强运算型指令的功能;b增强数据传送指令的功能;

c增强程序控制指令的功能,丰富的程序控制指令为编程提供了多种选择。

1. CISC结构存在的缺点

(1) 在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各种指令的使用频率相差悬殊。

(2) CISC结构指令系统的复杂性带来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研制时间和成本,而且还容易造成设计错误。

(3) CISC结构指令系统的复杂性给VLSI设计增加了很大负担,不利于单片集成。

(4) 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许多复杂指令需要很复杂的操作,因而运行速度慢。

(5) 在CISC结构的指令系统中,由于各条指令的功能不均衡性,不利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如流水技术)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数据表示:是计算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指令集可以直接调用的数据类型。所有数据类型中

最常用、相对比较简单、用硬件实现比较容易的几种

MIPS的寄存器(了解)P43页

MIPS的数据寻址方式有那四种?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偏移量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哈弗曼编码方法的计算(1)码长表示法(2)码点表示法

2设计RISC原则

(1)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指令,并补充一些最有用的指令;

(2)每条指令的功能应尽可能简单,并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3)所有指令长度均相同;

(4)只有Load和Store操作指令才访问存储器;

(5)其它指令操作均在寄存器之间进行;

(6)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支持高级语言。

数据表示:硬件能够直接识别、指令集可以直接调用的数据类型。

MIPS寄存器有32个64位通用寄存器,提供了单精度和双精度(32位和64位)操作的指令;寻址方式:a.立即数寻址b.偏移量寻址c.寄存器间接寻址(0作偏移量)d.16位绝对寻址(R0作基址寄存器);指令格式:I类、R类、J类指令

第三章

1、流水技术是指:将一个重复的时序过程分解成为若干个子过程,而每个子过程都可有效地在其专用功能段上与其他子过程同时执行。流水线实现的五步:取指令、指令编译或寄存器读取、执行或有效地址计算、存储器访问或分支完成、写回

2、指令流水线特点:

(1) 流水线把一个处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由专用的功能段实现;

(2) 各个功能段所需时间应尽量相等,否则,时间长的功能段将成为流水线的瓶颈,会造成流水线的“堵塞”和“断流”。(3) 流水线每个功能部件后面都有一个缓冲寄存器(4) 流水技术适合于大量重复的时序过程,只有输入端能连续地提供任务,流水线的效率才能充分发挥。

(5) 流水线需要有通过时间和排空时间

3、流水线中的相关是指相邻或相近的两条指令因存在某种关联

相关分类:(1)数据相关(2)名相关,包括反相关和输出相关(输出相关用换名技术来消除)(3)控制冲突流水线冲突分类及对策:(1)结构冲突(2)数据冲突,包括写后读冲突、写后写冲突和读后写冲突,对策有定向技术、停顿(气泡法)和编译器解决(3)控制冲突,最简单方法冻结或排空

4、流水线的分类

(1)功能上;单功能流水线;多功能流水线

(2)同一时段各段之间联系(对多功能来说):静态流水线、动态流水线;

(3)级别上:部件级流水线、处理机级流水线、处理机间流水线;

(4)按是否有反馈回路:线性流水线、非线性流水线;

(5)按任务流入和流出顺序是否相同:顺序流水线、乱序流水线;

5,吞吐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流水线所完成的任务数或输出结果的数量。

最大吞吐率是指流水线在连续流动达到稳定状态后所得到的吞吐率。

第五章存储层次

1、cache降低失效率的几种方法增加块大小、提高相联度、victim cache、伪相联cache、硬件预存、编译器控制的预存、编译器优化

2、子块放置技术:把Cache块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块(子块),并给每个子块赋予一位有效位,用于指明该子块中的数据是否有效。Cache与下一级存储器之间以子块为单位传送数据。但标识仍以块为单位

4、减少失效开销技术

①让读失效优先于写②子块放置技术③请求字处理技术④非阻塞Cache技术⑤采用两级Cache

5、请求字优先:调块时,从请求字所在的位置读起。这样,第一个读出的字便是请求字。将之立即发送给CPU

从执行程序的角度来看,并行性等级从低到高可分为:

(1)指令内部并行:单条指令中各微操作之间的并行。

(2)指令级并行:并行执行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指令。

(3)线程级并行:并行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程。通常是以一个进程内派生的多个线程为调度单位。(4)任务级或过程级并行:并行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过程或任务(程序段)以子程序或进程为调度单元。

(5)作业或程序级并行:并行执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业或程序。

1.存储器层次结构设计技术的基本依据是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它包含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两方面。

2.伪相联既能获得多路组相联cache的命中率,又能保持直接映像cache 的命中速度。

3.CPU中用来存储操作数的存储单元主要有寄存器、堆栈和累加器。4.将计算机系统中某一功能的处理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但该系统的处理时间仅占整个系统运行时间的40%,则采用此提高性能的方法后,能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到原来的 1.61 倍。

5.虚拟存储器采用全相联映像规则,写策略采用写回策略。

1. 计算机系统的多层结构从高到低可以分为应用语言虚拟机高级语言

虚拟机,汇编语言虚拟机,操作系统机器级,传统机器级和微程序机器级。

2.并行性包含同时性和并发性二重含义。

3.系列机软件必须保证向后兼容。

4.某计算机系统采用浮点运算部件后,使浮点运算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0倍,而系统运行某一程序的整体性能提高到原来的5倍,则该程序中浮点操作所占的比例是84.2% 。系统加速比是 5 。

5.由软件实现的机器称为虚拟机。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低层机器的属性对高层机器的程序员往往是的透明的。

集中式共享存储器结构(centralized shared memory architecture):这类多处理机在目前至多有几十个处理器,可通过大容量的cache和总线互连使各处理器共享一个单独的集中式存储器。

物理上分离的多个存储器可作为一个逻辑上共享的存储空间进行编址,每个处理器可以

访问任何一个其他的局部存储器。这类机器的结构被称为分布式共享存储器(DSM,distributed shared memory)或可缩放共享存储器(SSM,scalable shared memory)体系结构。

整个地址空间由多个独立的地址空间构成,它们在逻辑上也是独立的,远程的处理器不能对其直接寻址。在这种机器的不同处理器中,相同的物理地址指向不同存储器的不同单元,每一个处理器、存储器模块实际上是一个单独的计算机,因而这种机器也称为多计算机(multicomputers)。

通讯延迟:发送开销+跨越时间+传输延迟+接收开销。

迁移是把远程的共享数据项的拷贝放在一个本处理器局部的cache中使用,从而可降低对远程共享数据的访问延迟。

复制是把多个处理器需要同时读取的共享数据项的拷贝放在各自局部cache中使用,复制不仅降低了访存的延迟,也减少了访问共享数据时的产生的冲突。

目录(directory):物理存储器中用来保存共享数据块的状态及相关信息的数据结构。

监听(snooping):每个cache除了包含物理存储器中块的数据拷贝外,也保存着各个块的共享状态信息。Cache通常连在共享存储器的总线上,各个cache控制器通过监听总线来判断它们是否有总线请求的数据块。

在一个处理器写某个数据项之前保证它对此数据项有唯一的访问权,对应这种方法的协议称为写作废(write invalidate)协议。cache块拥有唯一的拷贝的处理器通常称为这个cache 块的拥有者(ower)。处理器的写操作使其成为对应cache块的拥有者。

原子性(atomic),即操作运行过程中不能被打断,例如将写失效的检测、申请总线连接、接收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原子操作。基于目录的相关性协议称为全映射(full map)。

原子交换(atomic change):将一个存储单元的值和一个寄存器的值进行交换。建立一个锁,锁值为0表示开锁,为1表示上锁。

旋转锁是指处理器环绕一个锁不停地旋转而试图获得该锁。

栅栏(barrier)同步:是一个同步操作,它强制所有到达该栅栏的进程进行等待,直到全部的进程到达栅栏,然后释放全部的进程,从而形成同步。

组合树是多个请求在局部结合起来形成树的一种分级结构,它降低冲突的原因是将大冲突化解成为并行的多个小冲突。排队记录等待的进程,当锁释放时送出一个已确定的等待进程,这种机制称为排队锁(queuing lock)。一个处理器对变量的写和另一个处理器对该变量的访问(读或写)由一对同步操作分开,其中一个在写操作后执行,另一个在别的处理机访问之前执行,则称数据访问有序。

无同步操作排序变量可能提前被刷新,这种情况称为数据竞争(data race),从而对于同步的程序可称之为无数据竞争(data-race-free)。

称与解锁相对应的同步操作为释放(release)与加锁相对应的则称为获取(acquire)。防护(fence)是计算过程中的固定点,用来保证无读或写穿过防护点。预取能返回最新数据值,并且保证对数据实际的存储器访问返回的是最新的数据项,则被称为非绑定的(nonbinding)。

互连网络是将集中式系统或分布式系统中的结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网络,这些结点可能是处理器、存储模块或其它设备,它们通过互连网络进行信息交换。静态网络由点和点直接相连而成,这种连接方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不会改变。

动态网络是用开关通道实现的,它可动态地改变结构,使其与用户程序中通信要求匹配。

与结点相连接的边的数目称为结点度(node degree)。

链路或通路是指网络中连接两个结点并传送数字信号的通路。在单向通道的情况下,进入结点的通道数叫做入度(in degree),而从结点出来的通道数则称为出度(out degree),结点度是这两点之和。结点度应尽可能地小并保持恒定。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间最短路径长度

的最大值称为网络直径。网络直径应当尽可能地小。

在将某一网络切成相等两半的各种切法中,沿切口的最小通道边数称为通道等分宽度(channel bisection width)。对于一个网络,如果从其中的任何一个结点看,拓朴结构都是一样的话,则称此网络为对称网络。

计算/通讯比:是衡量并行程序性能的尺度,是应用程序中相对于每次数据通信需要进行的计算。

路由(routing):在网络通信中对路径的选择与指定。置换(permutation):指对象的重新排序。

虫蚀(wormhole):把包进一步分成小片,硬件路由器有片缓冲区,同一个包中所有片象不可分离的同伴一样,以流水方式顺序传送。只有片头包含目标地址,所有片必须跟随片头。

存储转发:是指每个结点有一个包缓冲区,包先进入缓冲区,当所需要的输出通道和接收结点的包缓冲区可用时,就将它传输给下一结点。

维序:按多维网络维序的特定顺序来选择后续通道。由于唯一性,可能产生死锁。

虚拟自适应:将一个物理通道分成几个虚拟的通道,根据后续各虚拟通道的忙闲情况自适应选择后续通道。

线性阵列(linear array):是一种一维的线性网络,其中n个结点用n-1个链路连成一行。如果多级网络通过重新安排连接方式可以建立所有可能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连接,则称之为非阻塞网络(nonblocking network)。

粗粒度:每台处理机所执行的程序为20秒以上,共享主存。

中粒度:每台处理机所执行的程序为10毫秒以上,消息传递。

细粒度:并行性高,在几个微秒量级,但通信开销大。

指令级并行(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 ILP):指令序列中存在的潜在并行性。

循环级并行:循环体指令之间的并行性。

指令调度:通过改变指令在程序中的位置,将相关指令之间的距离加入到不小于指令执行延迟的时钟数,这样就可以将相关指令转化为实际上无关指令。

循环展开:通过多次复制循环体并改变结束条件来相对增加有效操作时间。

名相关:如果两条指令使用相同的名,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数据流。包括反相关和输出相关。指令使用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称为名。

反相关:指令i先执行,指令j写的名是指令i读的名。WAR

输出相关:指令j与指令i写的名相同。WA W

重命名技术:通过改变指令中操作数的名来消除名相关。

控制相关:是指分支指令引起的相关。

动态调度:通过硬件重新安排指令的执行顺序,来调整相关指令实际执行的关系,减少处理器的空转。

记分牌(scoreboarding):指令运行所需的资源满足并且没有数据相关,允许指令乱序执行,并同时记录指令运行状态的技术。

寄存器重命名:一条指令流出时,存放操作数的寄存器被重命名为对应于该存储器保留站的名称(编号)的过程。

动态分支预测:一种给予历史记录的分支预测,它解决记录一个分支指令的历史和决定预测的分支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分支目标缓冲(PTB):将分支成功的分支指令的地址和它的分支目标地址都放到一个缓冲中保存起来,缓冲区分支指令的地址作为标示。

前瞻(speculation)执行:允许在处理器还未判断指令是否能执行之前就提前执行,以

克服控制相关。

保留站:用于保存等待流出和正在流出的指令所需的操作数。

再定序缓冲:在前瞻执行的指令之间传送结果的一套额外的硬件缓冲,保存指令执行完毕到指令得到确认之间的所有指令及结果。

超标量(superscalar):每个时钟流出的指令不定。

超流水(super pipeling):是指每个功能部件进一步流水化,使得一个功能部件在一拍中可以处理多条指令。

超长指令字VLIW(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每个时钟周期流出的指令数是固定的,它们构成一条长指令,或者是一个混合的指令包。

DLX标量:每个时钟流出两条指令。

The compiler technique to create sdditional 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 for a loop is simply called loop unrolling.

The hardware technique to create additional instruction-level parallism for a loop is simply called register renaming.

Reservation stations: buffers hold instructions and operands that have been issued and are awaiting execution at a functional unit.

A recurrence is when a variable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value of that variable in an earlier iteration, often the one immediately preceeding, as in the above fragment.

As an example, a simple and sufficient test for the absence of a dependence is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GCD) test.

软件流水:是一项重构造相互重叠进行的软件流水性代码的循环,使其指令从原始的循环中的不同重复中选取的技术。

路径调度是用一项通过不同于循环分支的条件分支发觉并行的技术,扩展可循环展开。

路径:试图去发觉一个可能的其操作将被放入一个小数目的指令集基本程序块的顺序称为路径(trace),须子此路径称为路径选择(trace selection)。

路径精简:试图去精简路径到一个小数目的广泛的指令集的过程(trace compaction)

a set of status, called poison bits, are attached to the result registers written by speculated instructions when the instructions cause exceptions.

An alternative is to move instructions past branches, flagging them as speculative, and providing renaming and buffering i n the hardware, much as Tomasulo’s algorithm does. This concept has been called boosting(推进).

Adding this commit phase to the instruction execution sequence requires some changes to the sequence as well as an additional hardware buffer, called the reorder buffer, to hold the results of instructions that have finished execution but have not committed.

3.1 术语

1.流水线:将一个重复的时序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而每一个子过程都可有效地在

其专用功能段上与其他子过程同时执行。

2.单功能流水线:只能完成一种固定功能的流水线。

3.多功能流水线:流水线的各段可以进行不同的连接,从而使流水线在不同的时间,或者

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功能。

4.静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流水线的各段只能按同一种功能的连接方式工作。

5.动态流水线:同一时间内,当某些段正在实现某种运算时,另一些段却在实现另一种运

算。

6.部件级流水线:(运算操作流水线)把处理机的算术逻辑部件分段,以便为各种数据类

型进行流水操作。

7.处理机型流水线:(指令流水线)把解释指令的过程按照流水方式处理。

8.处理机间流水线:(宏流水线)由两个以上的处理机串行地对同一数据流进行处理,每

一个处理机完成一项任务。

9.线形流水线:指流水线的各段串行连接,没有反馈回路。

10.非线形流水线:指流水线中除有串行连接的通路外,还有反馈回路。

11.标量流水处理机:处理机不具有向量数据表示,仅对标量数据进行流水处理。

12.向量流水处理机:处理机具有向量数据表示,并通过向量指令对向量的各元素进行处理。

13.结构相关:某些指令组合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长生资源冲突,则称该流水线有结构

相关。

14.数据相关:当指令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流水线有可能改变指令读/写操作的顺序,

使得读/写操作顺序不同于它们非流水实现时的顺序,将导致数据相关。

15.定向:将计算结果从其产生的地方直接送到其他指令需要它的地方,或所有需要它的功

能单元,避免暂停。

两条指令i,j,i在j前进入流水线。

16.RAW:j执行要用到i的结果,但当其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j可能在I写入其结果之

前就先行对保存该结果的寄存器进行读操作,得到错误值。

17.WA W:j、I的操作数一样,在流水线中重叠执行时,j可能在I写入其结果之前就先行

对保存该结果的寄存器进行写操作,导致写错误。

18.WAR:j可能在I读某个寄存器之前对该寄存器进行写操作,导致I读出数据错误。

3.2答:1. 流水过程由多个相联系的子过程组成。

2. 每个子过程由专用的功能段实现。

3. 各个功能段所需时间尽量相等。

4. 流水线有“通过时间”(第一个任务流出结果所需的时间)。在此之后流水过程

才进入稳定工作状态,一拍流出一个结果。

5. 流水技术适合于大量重复的时序过程,只有输入端连续提供任务,流水线效率

才可充分发挥。

3.3 答:工作原理:把一条DLX指令在5个周期内实现,将每一个时钟周期看作是流水

线的一个时钟周期,硬件每个时钟周期启动一条新的指令,并执行5条不同指令

中的某一部分。每条指令虽仍需5个时钟周期完成,但提高了吞吐率,实现了流水。

instr./clock 1 2 3 4 5 6 7 8 9

I IF ID EX MEM WB

I+1 IF ID EX MEM WB

I+2 IF ID EX MEM WB

I+3 IF ID EX MEM WB

I+4 IF ID EX MEM WB

3.4答:指令多周期实现可以降低时钟周期时间,单周期实现则可降低CPI,同时延长时

钟周期。单周期实现可以省去一些临时寄存器,但是对多数机器而言,单周期实

现并非十分有效,因为不同指令完成的操作与所需时钟周期时间都不同。单周期

实现必须重复设置指令执行功能部件,多周期实现可采用流水技术共享功能单元。

3.5答:(1)流水化功能单元

(2)资源重复

3.6 解:(1)在流水线中尽早判断出分支转移是否成功;

(2)尽早计算出分支转移成功时的PC值(即分支的目标地址)

●“冻结”“排空”流水线的方法

●预测分支失败

●预测分支成功

●延迟分支

3.7答:1、从前调动:分支必须不倚赖于被调度的指令,总是可以有效提高流水线性能。

2、从目标处调度:若分支转移失败,必须保证被调度的指令对程序的执行没有影

响,可能需要复制被调度指令。分支转移成功时,可提高流水线性能。但由于

复制指令,可能加大程序空间。

3、从失败处调度:若分支转移成功,必须保证被调度的指令对程序的执行无影响。

分支转移失败时,可提高流水线性能。

3.8答:1、水平处理方式:若向量长度为N,则水平处理方式相当于执行N次循环。若

使用流水线,在每次循环中可能出现数据相关和功能转换,不适合对向量进行

流水处理。

2、垂直处理方式:将整个向量按相同的运算处理完毕之后,再去执行其他运算。

适合对向量进行流水处理,向量运算指令的源/目向量都放在存储器内,使得

流水线运算部件的输入、输出端直接与存储器相联,构成M-M型的运算流水

线。

3、分组处理方式:把长度为N的向量分为若干组,每组长度为n,组内按纵向方

式处理,依次处理各组,组数为??

????n N ,适合流水处理。可设长度为n 的向 量寄存器,使每组向量运算的源/目向量都在向量寄存器中,流水线的运算部 件输入、输出端与向量寄存器相联,构成R-R 型运算流水线。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 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 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 20 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 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年初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 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年1 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 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 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 年,《学衡》停刊。1933 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1925 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4. 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 年创刊于上海,原名5.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宣言。钱玄同和刘半农以“双簧信”做了反应,阵地是陈独秀李大钊的《每周评论》,傅斯年罗家伦的《新潮》。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文学革命发生后,很快形成规模和声势,取得重大实绩: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放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实绩。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2、《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3、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逻辑、语言、文化史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代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国库。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小说。1920年出版。 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蚀:《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子夜:。《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 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