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理解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地表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预习预习书本P23~31第六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预习新课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97~98上相应的课前预学内容利用速记手册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学内容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评书讲解导学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板书: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环节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峻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并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和读图分析,锻炼和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延续开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教师呈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
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峻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结合教材P28图6.32,学生思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为因素包含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答复)(1)自然原因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峻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①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②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过渡)为什么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发水土流失呢结合教材P29活动,学生小组商量探究: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b.商量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答复)a.植被有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简单造成水土流失。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4.主要河流:黄河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7.黄土成因:【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25活动)1.窑洞: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同学们已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这些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同时,同学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对本节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学习本节课的优势。
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围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引导思考”的主线进行,在教法、教具的选择上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教学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理解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黄土“风成说”的证据不易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板画的绘制,理解起来较容易。
承
转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边缘极易受流水侵蚀,在流水的冲刷、分割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主要的有塬、梁、峁、川等。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地貌景 Nhomakorabea。实
验
操
作
全班分若干组,每4人一组。利用信封中的橡皮泥,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捏制黄土塬、梁、峁等地貌景观。
通过图片,直观得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的特性。
延安气候夏季多冒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的原因之一。
教师小结
水土流失的原因。
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承
转
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课件展示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严重后果。
承
转
面对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教
师
小
结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多植树种草,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祖国增添一抹绿,希望我们生活的城市远离污染,希望我们的祖国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4.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貌景观,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
1、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二、位置和范围
三、黄土高原的成因、特征
四、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反思
蚌埠市初中地理
《黄土高原》教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执教人:陈雅琼
单 位:蚌埠实验中学
在空白的争取图中标注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说出其跨越的主要省区。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空白政区图上标记,加深对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的记忆。
承 转
黄土高原因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如此深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设疑激趣
教
师
讲
授
通过动画课件及黑板板画解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仔细观察各种地貌景观特点,尝试捏制塬、梁、峁、等主要地貌。
让学生自己动手捏制,体验动手学习的乐趣,同时小组合作形式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作
品
展
示
教师讲解黄土塬、梁、峁、川等地貌景观各自特征,将小组捏制的作品在台前展示,表扬优秀的作品。
展示组内作品
熟悉黄土高原主要地貌及特征。
承 转
通过同学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表有什么特征?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实验操作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烧杯 水 橡皮泥 荧光笔 中国政区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
前
作业
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中,标注出安徽、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
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作知识铺垫。
引
入
新
2.土壤溶水试验
将不同土质(黏土和沙土)的土壤放入烧杯水中,观看哪种土质易溶于水。
3.展示延安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修路、开矿等人为原因,破坏了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
观看图片,分析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实验现象
读图说出延安地区降水特点
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层层推进,很自然的过渡到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
合
作
探
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四人一小组,小组合作探究,派一名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探究水土流失原因,派代表发言。
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态度。
教
师
讲
授
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1.播放“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图片,思考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教
师
小
结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文化。
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承 转
介绍了黄土高原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同学们一定很向往,那你能说出黄土高原的具体位置吗?
教
师
讲
授
展示黄土高原地形图,教师描述黄土高原的边界,学生在空白的争取图中标注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说出其跨越的主要省区。
课
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为什么每年都在增长?这些水土从哪来的?
思考: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为何不断增长?这些水土从哪里来的?
用新闻素材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
师
讲
授
通过课件展示黄土高原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介绍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文化。
看图,说出图中是哪些名胜古迹。
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内容: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也因黄土而成为一个特殊的地形区。作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黄土是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本节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突出具有“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