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方程式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方程式是:NaOH + Na2CO3 →
2NaHCO3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它可以用来制备碳酸氢钠、氢氧化钠和钠碳酸根。
这种反应可以用来处理和净化水,用于消毒和净化水源,也可以用于药物的制备,精确的分析和重要的工业应用。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基本的可逆反应,即氢氧化钠可以通过与碳酸钠反应来产生氢氧化钠,同时碳酸钠也可以通过与氢氧化钠反应来生成碳酸钠。
反应的化学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之间会产生一种有机化合物,叫做碳酸氢钠。
反应的化学过程如下: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会与碳酸钠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碳酸氢钠。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也会产生氢氧化钠和水,这样反应才能够完成。
反应中产生的碳酸氢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主要用于清洁、消毒和净化水源、药物的制备和精确的分析,也可以用于重要的工业应用,如制备纤维素和橡胶等。
此外,碳酸氢钠也可以用作食物添加剂,常被用于酸性食物和类似可乐的饮料中,以增加口感。
同时,它也可以用作洗涤剂,主要用于去除油污和污垢,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总之,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可以用来生产碳酸氢钠,这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质,可用于处理和净化水源、制备药物、精确的分析以及重要的工业应用。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专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专题一、基础知识复习1、氢氧化钠的俗名:、、。
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使无色酚酞变色。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而潮解,还能与反应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要密封保存。
反应的方程式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完全变之后,其成分是,氢氧化钠在空气中部分变之后,其成分是和。
2、碳酸钠的俗名:、。
碳酸钠属于类,但是溶液显性。
碳酸钠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使无色酚酞变色。
二、典型例题分析例:围绕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探究活动。
(1)甲同学用酚酞试剂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你认为他能否成功?。
理由是。
(2)乙同学在三支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酸碱盐三种物质分别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均获得成功。
请从酸、碱、盐三类物质中各选一种物质检验氢氧化钠已变质(用化学式表示):酸;碱;盐.(3)丙同学欲证明变质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氢氧化钠,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探究方案:(5)戊同学对盛放氢氧化钠固体的试剂瓶内的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猜想和验证:可能是①可能是氢氧化钠②可能是碳酸钠③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该同学向所得粉末中滴加一种溶液后,排出了①的可能性,请你推断他所加的试剂和观察到的现象。
试剂是 ,现象是 。
知识总结:1、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可能为 、 、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所用试剂是 或 或 。
(不同类别的物质)3、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所用试剂是 和 。
操作步骤和现象:检测题:1、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对固体猜想】猜想工: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 2CO 3;猜想Ⅲ:是NaOH 和Na 2CO 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1)若现象a 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 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 是Ca(OH)2溶液,现象a 有白色沉淀,现象b 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千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
第三节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九年级化学下册(鲁教版2024)

解题秘方:熟记常见碱、盐的俗名,学会根据 组成来进行分类,注意纯碱不是碱。
解:碳酸钙的化学式为CaCO3;氢氧化钠的俗 称是火碱、烧碱或苛性钠;碳酸钠的俗称是苏打或 纯碱。故选A。
感悟新知
知识链接: 常见物质的俗名、化学式和类别
知1-练
感悟新知
题型2 常见盐的用途
知1-练
例2 [中考·大连]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感悟新知
知识点 4 复分解反应
知4-讲
1. 概念 发生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 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类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2. 表达式 AB+CD → AD+CB。 3. 特征 双交换、价不变,即该反应是在两种化合物之间进行
,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感悟新知
知4-讲
知识拓展: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因此复分 解反应可记为“复分解,双交换 ,价不变”,由此 可较容易地写出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根据Na2CO3的化学性质及反应的有关现象解答。 解:(1)气体A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 得到沉淀C,可判断气体A为二氧化碳,沉淀C为碳酸钙,从而 推断物质X含有CO32- 或HCO3-,再结合物质X能与氢氧化钙溶液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推断物质X为碳酸钠,再经过 各反应的检验证明推断正确,所以X是Na2CO3。
感悟新知
知3-练
规律总结:
能用水区分的两种物质的情况有:
1.一种物质可溶于水,另一种物质难溶于水。
2.两种物质溶于水的热量变化不同。
3.两种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颜色不同。
中考化学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21)氢氧化钠专题(含答案)

考点二十一:氢氧化钠聚焦考点☆温习理解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用途:注意:①氢氧化钠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潮解,同时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③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碱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2NaOH + CO2 == Na2CO3 + H2O(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2NaOH + SO2 == Na2SO3 + H2O 2NaOH + SO3 == Na2SO4 + H2O (3)酸 + 碱== 盐 + 水NaOH + HCl == NaCl + H2O 2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4)盐+碱→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FeCl3+3NaOH==Fe(OH)3↓+3NaCl CuSO4+2NaOH==Cu(OH)2↓+Na2SO4名师点睛☆典例分类类型一、氢氧化钠的俗名【例1】【2014届北京市西城区2014年中考二模】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俗称是A.纯碱B.火碱C.熟石灰D.小苏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氢氧化钠的俗称是苛性钠、火碱、烧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
考点:物质的俗称【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俗名,常见物质的俗名是酸碱盐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做推断题的一个题眼,平时要注意积累.类型二、氢氧化钠的保存与变质【例2】【2014年四川省广安市】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反应使质量增加的是()A.浓硫酸B.氯化钠 C. 烧碱D.浓盐酸【答案】C【解析】考点:性质变化及贮存法【点睛】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也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反应后生成碳酸钠和水是溶液的质量变大.类型三、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例3】【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右图所示。
第1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复习课)
一、碳酸钠物质分类是盐,为什么俗称叫纯碱?
因为它的溶液显碱性,很早的时候人 们在生产生活中就把它当作碱来应用。
想一想,检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几种方法?
检验纯碱溶液是否显碱性
方法一: 滴加石蕊试剂
方法二: 滴加酚酞试剂
二、怎样鉴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下列溶液哪些能鉴别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 钠溶液?盐酸、硫酸、硝酸、氯化铜、氯 化铁、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氯化钙、氯 化钡。
2、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检验CO2和NaOH反应。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生石灰、水、碳酸钠制取 氢氧化钠固体。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有关方程式。
4、除了化学方法能否用物理方法鉴别氢氧化钠固 体和碳酸钠固体
总结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对比和联系
一、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共同点:都不溶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区 别:氢氧化钠易潮解
鉴别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
方法一:滴加稀硫酸。
酸?方法二:滴加稀盐酸。
方法三:滴加稀硝酸。 方法四: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碱?
方法五: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方法六:滴加氯化钡溶液。
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七:滴加氯化钙溶液。
方法八: 滴加
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现象
氢氧化钠固体
(潮解)露置一段时间
表面形成一层溶液
(变质)过一段时间
变成白色固体
(风化) 过一段时间
变成白色粉末
2NaOH+CO2 化学方程式: Na2CO3·10H2O
2019-2020年中考化学 专题10 酸碱盐性质的探究(含解析)

2019-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10 酸碱盐性质的探究(含解析)1.(2013云南昭通)稀盐酸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但下列实验中不宜使用稀盐酸的是A.除去熟石灰中的石灰石 B.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D.清洗铁丝表面的锈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熟石灰可以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不能用稀盐酸来除去熟石灰中的碳酸钙,故A实验中不适宜使用稀盐酸;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铁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故B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C、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而氯化钠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故C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D、铁锈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故可以用用盐酸来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但是要注意浸泡的时间,否则将会腐蚀铁丝,故D实验中适宜使用稀盐酸,因此选A。
考点:考查酸的化学性质2.(2013云南八地)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④水和硝酸铵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①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故可能;②稀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故可能;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瓶内压强增大,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故可能;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压强减小,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左移动,故不可能,因此选B。
考点:考查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酸的化学性质3.(2013天津)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不同试剂进行实验。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将一定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后,存在着如下情况: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硫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和硫酸,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溶质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2019届中考复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实验探究专题(含答案)

2019届中考复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实验探究专题1. (2018·山东烟台)已知某品牌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该品牌膨松剂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氨气水溶液呈碱性②浓硫酸和碱石灰都可做气体吸收剂;浓硫酸能吸收氨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不与氨气反应。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依次连接A、C、D装置,点燃A 处的酒精灯,将试管中的该膨松剂样品充分加热至完全反应后,通过观察到、现象可以证明该膨松剂中含有NaHCO3和NH4HCO3 两种物质。
其中装置C 的作用是。
【拓展探究】为进一步确定该品牌膨松剂中NaHCO3 和NH4HCO3的质量比,同学们取两份等质量的该品牌膨松剂样品,利用图提供的实验装置,设计并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序号实验操作测得数据实验1 将其中的一份膨松剂样品加入A 装置试管中,将A装置依次连接B、C 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装置C增重1.98g实验2 将另一份膨松剂样品加人A 装置试管中,将A 装置依次连接C、B 装置,充分加热至膨松剂完全反应装置B增重0.34g基于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该品牌膨松剂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是。
【实验反思】小明认为以上拓展探究实验存在一定误差,导致误差的原因是(答一条即可)。
2. (2018·江苏无锡)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 、吕布兰法:1789 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 ,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1)碳酸钠俗称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碱和盐的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碱和盐的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课题:碱和盐的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课型:复习课;课时:1 课时;二、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包括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应用。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物质,一种是常见碱的代表,一种是常见盐的代表,它们是不同类别的物质,但它们又是具有共性和特殊联系的两种物质。
利用两种物质为学生创设动脑思考的空间、动手探究的机会。
教学中注意用已有知识间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撞击产生矛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问题的解决放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化学式、俗称。
(2)知道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3)知道碳酸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过程与方法(1)能从类别上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能用实验方法区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能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如何审题、答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理解特殊到一般,一般之中又蕴含着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顾强化[多媒体展示] 物质名称氢氧化钠碳酸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各有哪些?(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种物质如何区别?(三):解决实际问题[提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钠能反应。
思路一:正确思路:通过对生成物的检验来确认发生了化学反应,思考、加稀盐酸;加澄清石灰水;加氯化钙溶液设计实验、思路二:不完整思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碳讲解自己的的减少(或消失),致压强减小,导致气球或液柱的变实验方案。
化,但干扰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压强的减小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还是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就无从得知了,所以应进行对比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 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 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同类问题(设计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归纳整理】一、俗称引发的纠纷1、想一想,检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几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2、碳酸钠溶液中的OH - 怎样生成的?3、某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
”你认为这种推理 (填“正确”或“不正确”)。
二、在水中,我是谁?下列溶液哪些能鉴别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固体?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钙、 氢氧化钡、硝酸钾、硝酸钡、氯化钙、氯化钡。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思考:除了化学方法能否用物理方法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三、我为什么要变模样1、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现象1、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配制6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完成此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 、 。
该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操作如图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明显错误。
。
该同学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时,应该选用何种规格的量筒( ) A.10mL B.100mL C.50mL3、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生成碳酸钠。
若除去已变质的Na 2CO 3应进行下列的操作:先 ,再加入适量的 溶液, ,取滤液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4、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石灰石、水、碳酸钠三种物质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钠固体。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小结: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比较NaOH Na2CO3俗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指示剂与酸与碱与盐【考点聚焦】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
关于氢氧化钠的知识一直是综合性考查的热点。
1、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发生探究题1.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解析: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
装置B中,取下橡皮塞,试管中的液面上升。
但是此装置所做实验不能很好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水槽中的水完全可以溶解试管中的全部的二氧化碳气体。
A、C、D三个装置中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的质量相比较少,A装置中鸡蛋被吸入瓶子里,C装置中气球胀大,D装置中塑料瓶变扁了,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瓶内气压显著减小,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极少量的水中。
如果要证明B装置中的确发生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那么该怎么办呢?解决的方案有一下几类:方案一,我们可以将水槽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
如右图所示。
在以上对比实验中,液体换成水后,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幅度较小,不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中液面显著上升。
方案二,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产生大量气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方案三,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如果溶液变浑浊,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所以,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装置B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氢氧化钠久露于空气中,不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氢氧化钠变质。
探究题2.四位同学分别用下列四种方法检验NaOH溶液是否已经变质(含有Na2CO3)。
①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放出,则一定不含有Na2CO3;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③加少量C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④加少量B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
其中探究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③C、②④、①②③④解析: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方案一、选择一种酸溶液,如盐酸。
但是,实际操作时必须注意到,当向待测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有时即使NaOH已经变质生成Na2CO3,也可能无气泡产生。
因为当Na2CO3的质量较多,而盐酸的质量较少时,可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此时并没有产生气泡。
等盐酸的量比较多时会进一步发生如下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所以如果用盐酸来检验时,一定要注意,所取的盐酸的量必须是过量,否则就不可以确定NaOH是否变质。
举例说明如下:探究题3.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
这说明()A、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 = NaHCO3+NaClB、Na2CO3跟盐酸不反应C、盐酸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D、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解析:结合上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
这是因为,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 = NaHCO3+NaCl。
向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
这说明盐酸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本题答案:A、C方案二、选择一种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向待测溶液中加入以上的适量溶液后,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待测液中含有Na2CO3,这是因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CO3+Ba(OH)2===BaCO3↓+2NaOH,此方案的灵敏度比较高。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时会出现要求我们设计具体的方案来验证CO2与NaOH溶液的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选取此类碱溶液来验证。
因为CO2本身就可以溶于水中,形成H2CO3,H2CO3遇到Ca(0H)2或Ba(OH)2时,会生成白色沉淀,使得溶液变浑浊,因此不能充分说明CO2与NaOH反应了,也可能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
而应该从CO2与NaOH反应产物的角度来验证,可以取通入CO2后液体,通过检验所取液体中是否存在Na2CO3,来确定它们之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具体的方案是,向所取液体里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适量CaCl2溶液),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如果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表明产物中有Na2CO3,说明CO2与NaOH的确反应了,而不是CO2仅仅溶于NaOH溶液中。
方案三、选择一种盐溶液,如BaCl2溶液,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后,如果待测溶液中出现了浑浊现象,可以判断待测液中含有Na2CO3,因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有时,同学们常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检验NaOH是否变质。
这种方案不太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为向待测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后,即使NaOH固体没有变质,也可能会有白色浑浊出现。
原来是,当加入的CaCl2溶液中的Ca2+与NaOH中的OH--的浓度比较大时,也会因为一定温度下Ca(OH)2的溶解度相对比较小,而有部分Ca(OH)2晶体析出,使得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导致判断结果错误。
所以关于盐的选择,最好选取BaCl2,不宜用CaCl2。
综上所述,探究题2中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和④加少量BaCl2溶液的方案可以检验NaOH溶液是否已经变质含有Na2CO3,探究题2答案:C3、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保存氢氧化钠不当,易变质。
那么如何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呢?探究题4.某化学兴趣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进行了探究:甲同学,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认为样品全部变质。
乙同学,取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认为样品没有全部变质。
正确结论:A为B为。
得出正确结论的理由为。
解析: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NaOH 的变质程度。
如果样品是部分变质,其中应含有NaOH 、Na 2CO 3;如果样品是全部变质,则其中只含有Na 2CO 3。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正确,因为样品部分变质时,NaOH 与盐酸反应也会生成NaCl 。
样品全部变质时,其中所含有Na 2CO 3与盐酸反应也会生成NaCl 。
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也不正确,因为无论样品全部变质,还是样品部分变质,所得溶液都呈碱性。
样品变质后生成的Na 2CO 3溶于水,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想一想,我们会发现,检验变质程度的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NaOH 。
在检验NaOH 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案要优化,要想方设法排除Na 2CO 3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怎么排除呢?加酸溶液不可行,加碱溶液也不可行。
我们可以加入能够使CO 32-沉淀的盐溶液,比如,BaCl 2溶液、CaCl 2溶液。
丙同学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他取样品溶于水后,先加入过量的BaCl 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色。
若滤液变红色,则说明样品是部分变质;若滤液没有红色,则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了。
本题答案:甲同学的方案不正确。
因为无论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盐酸后都会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无法判断样品的变质程度。
乙同学的方案不正确。
因为向所取样品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都会出现变红色的现象,也无法判断样品的变质程度。
丙同学的方案是:取样品加水后溶解,先加入过量的BaCl 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色。
若滤液变红色,则说明样品是部分变质;若滤液没有红色,则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了。
4、除去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碳酸钠杂质当我们明确知道NaOH 中已经出现了Na 2CO 3杂质,在探讨如何除去杂质时,可以这样考虑:变质后的NaOH 溶液中会有较多的CO 32-,可以加入含Ca 2+或Ba 2+的溶液,与CO 32-结合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为了不再引入新的杂质,考虑到原来NaOH 溶液中存在OH -,所以可以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就可以除去其中的Na 2CO 3杂质了。
Na 2CO 3+Ca(OH)2==CaCO 3↓+2NaOH此时选用Ba(OH)2溶液的效果比较好。